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声乐教学在人才培养目标、师资结构、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着一定问题。本文从“应用型、实践型”的职业教育理念出发,提出了“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师资完善建议,和实践教学课程化的改革方案。
关键词:人才培养目标;双师型;艺术实践
中图分类号:J616
声乐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科学规律,总体来说,理论与实践并重,以课堂为主体,以舞台实践为目的,注重基础性和个体化教学,依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呈阶段性发展。高职声乐教学属于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由于培养目标、培养对象以及培养模式的不同,使得已形成完善体系的本科层次专业艺术院校教育模式无法直接套用。如何在遵循声乐教学一般规律,以社会文化生活和市场需要为指导的前提下,探索出一条实用、高效、适应性强的声乐教学的新思路,成为高职声乐教育人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准确定位,培养以市场为导向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几乎所有与高职教育有关的文献,都反复强调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或称之为高技能型人才。声乐自身即属于应用型、技能型学科,如何准确定位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声乐人才的培养目标,关键在于怎样理解“第一线”的问题。
从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情况看,基本为群艺馆、文化站、企事业单位公会文宣岗位、小学音乐教育及社会音乐培训等,即群众文化生活及社会音乐普及教育。因此说,高职音乐表演专业人才服务的“第一线”即为,服务与群众文化生活、活跃于群众文艺舞台、进行音乐普及教育活动。有鉴于此,笔者认为,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声乐人才培养目标可以设定为: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于群众文化生活和社会音乐普及教育,具备演唱、教唱、艺术指导、节目编排能力四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是有其合理性的。1,从岗位需要(市场导向)看,群众文化生活和社会音乐普及教育岗位需要的不是以歌唱家为代表的高精尖人才,而是能适应多种工作内容、工作环境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在工作中,尤其是群众文化活动中,声乐表演只是工作中的一项,教唱、编导、钢琴伴奏、合唱指挥等工作都有可能落实到一个人的身上。从岗位设置的角度讲,作为非专业院团的群艺馆、企事业单位等也不可能每一项工作都安排一个岗位。2,从学生的个人职业发展看,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其具备唱、教唱、艺术指导、节目编排四位一体的综合能力,对其适应岗位的长远要求和专业的进一步深造都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二、完善师资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直接参与者,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前文已述,当前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问题之一即是师资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职业教育理念缺失和“双师型”教师缺口大的问题,建设一支适应高职教学的优秀师资队伍,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善:
第一, 转变观念,明确“以技能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
当前,绝大多数从事高职声乐教学的教师为专业院校的应届毕业生,其求学路线为小、初、高、本、硕,对于职业教育理念没有切身体会,对于从事职业教育和接受职业教育的人群没有直观感受,从精英模式教育转入应用型的职业教育,不适应是其第一反应。因此,转变观念,学习职业教育理念,改变教育思维模式,是每一个职业教育人的第一课。
第二,“请进来,走出去”,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请进来”,就是要聘请行业内的专家、教授,具有双师素质的高级人才到校任教、交流。一方面,可以充实教师队伍,加强教学质量及教研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人才引进和交流、座谈等形式,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就业市场需求,更好地适应开放的职业教育潮流。
“走出去”,就是要建立教师培训机制,要求教师参加职业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培训,为教师赴高一级教学机构、组织进修学习创造条件,安排教师到省、市级艺术团体顶岗锻炼,到用人单位进行市场调研等。在“走出去”中锻炼教师队伍,在“走出去”中加深的职业教育理念的理解。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开设艺术实践课
实践型、应用型是高职教育的根本要求和基本特征,“做中学、学中做,工学一体化”是其鲜明特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意见》要求:“三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不得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可见实践教学在高职教学活动中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声乐课是一门技能型课程,其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在高职声乐教学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声乐课的实践性与“技能核心、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以及“实践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统一起来。
第一, 将实践教学课程化,开设艺术实践课
声乐课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但传统的“练声+歌曲+音乐表现指导”的课堂教学模式远无法达到高职实践教学的要求。尤其是高职学生基础薄弱,发声练习、歌曲教学部分即占用大量时间,实践指导部分极有可能无法顾及。因此,应把实践教学部分独立出来,将其课程化,开设艺术实践课。艺术实践课应具有独立的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案,以及考核体系。考核体系应贯穿整个实践教学,有效考核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拿出实践成果的全过程。
第二, 教学形式多样,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高职声乐艺术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演唱、教唱、艺术指导、节目编排能力四位一体的综合能力。同时,其实践内容应指向与学生就业息息相关的群众文艺活动与社会音乐普及教育工作。因此,教学形式应多样化,同时注意多学科的参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首先,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打破“教室”教学的限制,打破三种唱法的限制,拓宽教学曲目范围和表演形式,以市场为导向,市场需要什么就选择什么。独唱、重唱、合唱、舞台剧等群众文化生活常见的艺术形式均可作为教学内容。教师应将角色转换为“教练”,参与学生完成节目(艺术实践成果)创、编、导、演的全过程。其次,注意多学科的参与,将舞台表演、舞蹈、合唱指挥、钢琴即兴伴奏等知识运用至艺术实践教学中,需要什么就学什么、用什么。
以笔者所在单位艺术实践课教学为例,艺术实践课每学期一考核,考核形式为节目编排(平时成绩)+艺术实践晚会演出(考试成绩)。教师全程参与艺术实践活动中,节目形式一般不采用独唱形式,力求多样性,涉及形式有:男女对唱、重唱、小合唱、表演唱、戏曲片段、音乐剧片段、民族歌剧片段等。节目选择力求兼具经典性与通俗性,雅俗共赏。目前,已成功编创、排演一系列为业内肯定、受市场欢迎的优秀节目。
四、结语
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应向何处发展是每一位高职声乐教师思考的问题,为社会培养活跃于群众文化生活舞台第一线的优秀人才是每一位高职教育人肩负的责任。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群众文化生活和社会音乐普及教育在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高职音乐教育必将随之蓬勃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周曙: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1,04.
【2】 张宇:浅谈高职声乐教学模式.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12.
关键词:人才培养目标;双师型;艺术实践
中图分类号:J616
声乐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科学规律,总体来说,理论与实践并重,以课堂为主体,以舞台实践为目的,注重基础性和个体化教学,依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呈阶段性发展。高职声乐教学属于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由于培养目标、培养对象以及培养模式的不同,使得已形成完善体系的本科层次专业艺术院校教育模式无法直接套用。如何在遵循声乐教学一般规律,以社会文化生活和市场需要为指导的前提下,探索出一条实用、高效、适应性强的声乐教学的新思路,成为高职声乐教育人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准确定位,培养以市场为导向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几乎所有与高职教育有关的文献,都反复强调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或称之为高技能型人才。声乐自身即属于应用型、技能型学科,如何准确定位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声乐人才的培养目标,关键在于怎样理解“第一线”的问题。
从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情况看,基本为群艺馆、文化站、企事业单位公会文宣岗位、小学音乐教育及社会音乐培训等,即群众文化生活及社会音乐普及教育。因此说,高职音乐表演专业人才服务的“第一线”即为,服务与群众文化生活、活跃于群众文艺舞台、进行音乐普及教育活动。有鉴于此,笔者认为,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声乐人才培养目标可以设定为: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于群众文化生活和社会音乐普及教育,具备演唱、教唱、艺术指导、节目编排能力四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是有其合理性的。1,从岗位需要(市场导向)看,群众文化生活和社会音乐普及教育岗位需要的不是以歌唱家为代表的高精尖人才,而是能适应多种工作内容、工作环境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在工作中,尤其是群众文化活动中,声乐表演只是工作中的一项,教唱、编导、钢琴伴奏、合唱指挥等工作都有可能落实到一个人的身上。从岗位设置的角度讲,作为非专业院团的群艺馆、企事业单位等也不可能每一项工作都安排一个岗位。2,从学生的个人职业发展看,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其具备唱、教唱、艺术指导、节目编排四位一体的综合能力,对其适应岗位的长远要求和专业的进一步深造都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二、完善师资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直接参与者,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前文已述,当前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问题之一即是师资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职业教育理念缺失和“双师型”教师缺口大的问题,建设一支适应高职教学的优秀师资队伍,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善:
第一, 转变观念,明确“以技能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
当前,绝大多数从事高职声乐教学的教师为专业院校的应届毕业生,其求学路线为小、初、高、本、硕,对于职业教育理念没有切身体会,对于从事职业教育和接受职业教育的人群没有直观感受,从精英模式教育转入应用型的职业教育,不适应是其第一反应。因此,转变观念,学习职业教育理念,改变教育思维模式,是每一个职业教育人的第一课。
第二,“请进来,走出去”,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请进来”,就是要聘请行业内的专家、教授,具有双师素质的高级人才到校任教、交流。一方面,可以充实教师队伍,加强教学质量及教研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人才引进和交流、座谈等形式,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就业市场需求,更好地适应开放的职业教育潮流。
“走出去”,就是要建立教师培训机制,要求教师参加职业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培训,为教师赴高一级教学机构、组织进修学习创造条件,安排教师到省、市级艺术团体顶岗锻炼,到用人单位进行市场调研等。在“走出去”中锻炼教师队伍,在“走出去”中加深的职业教育理念的理解。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开设艺术实践课
实践型、应用型是高职教育的根本要求和基本特征,“做中学、学中做,工学一体化”是其鲜明特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意见》要求:“三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不得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可见实践教学在高职教学活动中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声乐课是一门技能型课程,其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在高职声乐教学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声乐课的实践性与“技能核心、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以及“实践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统一起来。
第一, 将实践教学课程化,开设艺术实践课
声乐课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但传统的“练声+歌曲+音乐表现指导”的课堂教学模式远无法达到高职实践教学的要求。尤其是高职学生基础薄弱,发声练习、歌曲教学部分即占用大量时间,实践指导部分极有可能无法顾及。因此,应把实践教学部分独立出来,将其课程化,开设艺术实践课。艺术实践课应具有独立的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案,以及考核体系。考核体系应贯穿整个实践教学,有效考核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拿出实践成果的全过程。
第二, 教学形式多样,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高职声乐艺术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演唱、教唱、艺术指导、节目编排能力四位一体的综合能力。同时,其实践内容应指向与学生就业息息相关的群众文艺活动与社会音乐普及教育工作。因此,教学形式应多样化,同时注意多学科的参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首先,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打破“教室”教学的限制,打破三种唱法的限制,拓宽教学曲目范围和表演形式,以市场为导向,市场需要什么就选择什么。独唱、重唱、合唱、舞台剧等群众文化生活常见的艺术形式均可作为教学内容。教师应将角色转换为“教练”,参与学生完成节目(艺术实践成果)创、编、导、演的全过程。其次,注意多学科的参与,将舞台表演、舞蹈、合唱指挥、钢琴即兴伴奏等知识运用至艺术实践教学中,需要什么就学什么、用什么。
以笔者所在单位艺术实践课教学为例,艺术实践课每学期一考核,考核形式为节目编排(平时成绩)+艺术实践晚会演出(考试成绩)。教师全程参与艺术实践活动中,节目形式一般不采用独唱形式,力求多样性,涉及形式有:男女对唱、重唱、小合唱、表演唱、戏曲片段、音乐剧片段、民族歌剧片段等。节目选择力求兼具经典性与通俗性,雅俗共赏。目前,已成功编创、排演一系列为业内肯定、受市场欢迎的优秀节目。
四、结语
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应向何处发展是每一位高职声乐教师思考的问题,为社会培养活跃于群众文化生活舞台第一线的优秀人才是每一位高职教育人肩负的责任。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群众文化生活和社会音乐普及教育在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高职音乐教育必将随之蓬勃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周曙: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1,04.
【2】 张宇:浅谈高职声乐教学模式.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