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性
1、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强化学生的主动探索意识
在原有的中学物理授课实践中,受教育者往往是呈现被动性接受情况,老师传授何内容便吸收何内容,这种旧式的授课模式不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造成学生不具备自发性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应授课手段改革的要求,授课目标也做出了相应调整,在新的授课目标中清晰要求,要注重学生创造精神和革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的形成是课程授课手段改革的要求,也是对发展教育事业的配合。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是社会用人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企事业单位在选用人才的过程中更倾向于选用具有上进心和求知欲的人才,中学阶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为了符合当前社会的用人标准,向社会不断输送具有上进心和求知欲的人才,在中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显得尤为重要。
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是其他课程学习的推动[1]
物理课堂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这种能力对于其他课程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助力和推动效果,因此,在中学物理的授课环节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对于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具有显著的推动效果。
二、当前初中物理教学当中探究能力的培养现状分析
1、对于学生的主动性关注不足
一部分教师已经认识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性,并且采取了一定的方法,然而,在具体的实施环节,却并未对学生的主动性给予足够的关注。在授课过程中,并未考虑到学生的掌握状况。例如,在实验课上,教师独自将试验所需步骤一并做完,并未给予学生相应的思考空间,对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和提升不利。
2、同现实生活的联系极其微弱
物理是一门由生活升华而来的学科,然而,一部分教师将培养探究能力的实践同现实生活割裂。例如,摩擦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是相当常见的,在学生每日的活动领域遍布着诸多由摩擦所产生的现象——人的行走、放置在斜面上的物体不会滑落。然而,在实际物理授课当中,教师并未将此类案例加以应用,造成学生很难理解抽象的知识,更无从谈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
3、对于实验环节的关注不足
现阶段,初中物理教学对于实验环节并未给予足够的关注。在教师的理念中,实验环节并不会对学生的考试成绩产生显著的推动,莫不如将有限的时间全部放在题型讲解上。因而,相当一部分教师将教学大纲中的实验环节舍弃,将关注的重点单纯的置于应试内容上,对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造成禁锢。
三、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1、在物理教学中应倡导问题式教学,点燃学生的科学探究动机
教师在原有的授课过程中,通常采用单方向的灌输式手段,没有教师和学生彼此的互动,减少了学生的自发探索过程,忽略了学生科学探究动机的点燃。因此,在问题式授课实践中,其核心环节在于:引发一个既有学习价值、又富有乐趣的问题,让学生在自发性的推动下融入课堂教学中来。在这一环节,教师一定要谨慎对待所提问题的构思,首先,构思的问题要有教学价值、有内涵、有深度;其次,构思的问题要从受教育者的内心特征和興趣点切入;再次,构思的问题应具备足够的障碍,理应由学生通过深入的发现、探索、沟通和交流之后才能得到满意的解释。例如,在中学物理教材“大气压”一节,在进行课堂教学中,现在讲台上做一个简易的塑料袋抽气实验,并让学生思考,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并在纸上做下记录。
2、组织学生进入研究阶段,通过讨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研究阶段,需要将学生划定为数个团队,利用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协同努力完成钻研及探索过程,从而解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构思的问题。在进行分组的同时还要设定组长,由组长明确组员的具体任务和分工,此外,还要制定角色轮换的原则,从而避免“优生赶车、劣生搭车”的现象发生。教师通过对学生基础、能力等的了解,将学生划定成Ⅰ、Ⅱ、Ⅲ、Ⅳ四类,再进行小组重建并由组员自行推荐组长,每个小组都包含每个类别的同学。如在上述问题中,分组之后,教师要求每个小组的成员根据之前独立思考的思路和结果,在组内进行自我阐述和集体讨论,小组内通过协商,确定一个较为满意的答案,并由组内成员之一作为代表阐述原因及思路。
3、充分运用物理实验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选择以物理实验作为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方法之一,主要是因为物理实验具有明显的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新颖性和刺激性等特征[2],在实验过程中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为了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向知识的更深一层去发掘和研究,避免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浮于知识的表层,可以利用物理实验来实现。如在“伏安法测电阻”一节,主要研究的是电流表内接和外接时两种电路的误差情况。采用大型示教电表,分别采用两种电路连接方法去测量同一只大电阻的阻值,根据测量数据显示,一次测量结果是5.2千欧,而另一次测量结果则是2.0千欧;再用同样的两种连接方法去测量同一只小电阻的阻值,测量结果却显示的是5.0欧和2.0欧,由于两次的测量结果相距甚远,对学生的好奇心产生了强大的冲击,从而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意图,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学生在中学阶段正是人生观的形成时期,这时候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待物理已经有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很容易对一些物理现象产生好奇心。物理教师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运用验证性的实验激发学生的科学好奇心,引导学生对物理实验进行一步一步的探究,最终验证实验的结果是否如自己所想,明白实验的物理原理。如,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的定则中,物理教师可以先通过展示物理实验的最终结果,让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其物理原理又是什么。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提示引导,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去对其进行解释,运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答案。验证同一个物理原理的物理实验是多形式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要拘泥于课堂和书本,自己设计验证实验的步骤,仔细观察并做好记录,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的讨论并得出结论。
验证型实验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科学好奇心,让学生养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思维习惯,对身边的事物都抱有一颗探索的好奇心。在进行验证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探索过程的辛苦和最后成功的喜悦,由此增加了自己的自信心,锻炼了自己永不言弃、战胜困难的科学探索精神。
科学好奇心是中学生研究物理的原动力,多种物理实验的运用是培养中学生科学好奇心的重要方法。根据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物理教师有规律地进行引导,不仅可以保持学生的科学好奇心,还有助于中学生科学素质的养成。
1、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强化学生的主动探索意识
在原有的中学物理授课实践中,受教育者往往是呈现被动性接受情况,老师传授何内容便吸收何内容,这种旧式的授课模式不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造成学生不具备自发性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应授课手段改革的要求,授课目标也做出了相应调整,在新的授课目标中清晰要求,要注重学生创造精神和革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的形成是课程授课手段改革的要求,也是对发展教育事业的配合。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是社会用人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企事业单位在选用人才的过程中更倾向于选用具有上进心和求知欲的人才,中学阶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为了符合当前社会的用人标准,向社会不断输送具有上进心和求知欲的人才,在中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显得尤为重要。
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是其他课程学习的推动[1]
物理课堂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这种能力对于其他课程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助力和推动效果,因此,在中学物理的授课环节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对于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具有显著的推动效果。
二、当前初中物理教学当中探究能力的培养现状分析
1、对于学生的主动性关注不足
一部分教师已经认识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性,并且采取了一定的方法,然而,在具体的实施环节,却并未对学生的主动性给予足够的关注。在授课过程中,并未考虑到学生的掌握状况。例如,在实验课上,教师独自将试验所需步骤一并做完,并未给予学生相应的思考空间,对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和提升不利。
2、同现实生活的联系极其微弱
物理是一门由生活升华而来的学科,然而,一部分教师将培养探究能力的实践同现实生活割裂。例如,摩擦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是相当常见的,在学生每日的活动领域遍布着诸多由摩擦所产生的现象——人的行走、放置在斜面上的物体不会滑落。然而,在实际物理授课当中,教师并未将此类案例加以应用,造成学生很难理解抽象的知识,更无从谈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
3、对于实验环节的关注不足
现阶段,初中物理教学对于实验环节并未给予足够的关注。在教师的理念中,实验环节并不会对学生的考试成绩产生显著的推动,莫不如将有限的时间全部放在题型讲解上。因而,相当一部分教师将教学大纲中的实验环节舍弃,将关注的重点单纯的置于应试内容上,对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造成禁锢。
三、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1、在物理教学中应倡导问题式教学,点燃学生的科学探究动机
教师在原有的授课过程中,通常采用单方向的灌输式手段,没有教师和学生彼此的互动,减少了学生的自发探索过程,忽略了学生科学探究动机的点燃。因此,在问题式授课实践中,其核心环节在于:引发一个既有学习价值、又富有乐趣的问题,让学生在自发性的推动下融入课堂教学中来。在这一环节,教师一定要谨慎对待所提问题的构思,首先,构思的问题要有教学价值、有内涵、有深度;其次,构思的问题要从受教育者的内心特征和興趣点切入;再次,构思的问题应具备足够的障碍,理应由学生通过深入的发现、探索、沟通和交流之后才能得到满意的解释。例如,在中学物理教材“大气压”一节,在进行课堂教学中,现在讲台上做一个简易的塑料袋抽气实验,并让学生思考,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并在纸上做下记录。
2、组织学生进入研究阶段,通过讨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研究阶段,需要将学生划定为数个团队,利用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协同努力完成钻研及探索过程,从而解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构思的问题。在进行分组的同时还要设定组长,由组长明确组员的具体任务和分工,此外,还要制定角色轮换的原则,从而避免“优生赶车、劣生搭车”的现象发生。教师通过对学生基础、能力等的了解,将学生划定成Ⅰ、Ⅱ、Ⅲ、Ⅳ四类,再进行小组重建并由组员自行推荐组长,每个小组都包含每个类别的同学。如在上述问题中,分组之后,教师要求每个小组的成员根据之前独立思考的思路和结果,在组内进行自我阐述和集体讨论,小组内通过协商,确定一个较为满意的答案,并由组内成员之一作为代表阐述原因及思路。
3、充分运用物理实验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选择以物理实验作为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方法之一,主要是因为物理实验具有明显的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新颖性和刺激性等特征[2],在实验过程中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为了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向知识的更深一层去发掘和研究,避免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浮于知识的表层,可以利用物理实验来实现。如在“伏安法测电阻”一节,主要研究的是电流表内接和外接时两种电路的误差情况。采用大型示教电表,分别采用两种电路连接方法去测量同一只大电阻的阻值,根据测量数据显示,一次测量结果是5.2千欧,而另一次测量结果则是2.0千欧;再用同样的两种连接方法去测量同一只小电阻的阻值,测量结果却显示的是5.0欧和2.0欧,由于两次的测量结果相距甚远,对学生的好奇心产生了强大的冲击,从而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意图,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学生在中学阶段正是人生观的形成时期,这时候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待物理已经有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很容易对一些物理现象产生好奇心。物理教师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运用验证性的实验激发学生的科学好奇心,引导学生对物理实验进行一步一步的探究,最终验证实验的结果是否如自己所想,明白实验的物理原理。如,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的定则中,物理教师可以先通过展示物理实验的最终结果,让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其物理原理又是什么。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提示引导,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去对其进行解释,运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答案。验证同一个物理原理的物理实验是多形式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要拘泥于课堂和书本,自己设计验证实验的步骤,仔细观察并做好记录,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的讨论并得出结论。
验证型实验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科学好奇心,让学生养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思维习惯,对身边的事物都抱有一颗探索的好奇心。在进行验证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探索过程的辛苦和最后成功的喜悦,由此增加了自己的自信心,锻炼了自己永不言弃、战胜困难的科学探索精神。
科学好奇心是中学生研究物理的原动力,多种物理实验的运用是培养中学生科学好奇心的重要方法。根据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物理教师有规律地进行引导,不仅可以保持学生的科学好奇心,还有助于中学生科学素质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