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课后解决”的思考与探索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qiang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他们在学会基础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必要的情感体验。教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热情、积极的求知欲望、个性化的求异思维以及和谐的探究合作体系的课堂特点。而这样的课堂氛围必然有利于学生提出更富想象力的、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无形中增加了教师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次数,加大了应变难度。如果教师在困难面前一味地利用“课后解决”,在某种意义上说,就违背了课改的初衷。
  对于这种普遍存在的问题,我禁不住要问:假如教师在课堂上有足够的能力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还会采取这种方法吗?这些问题课后都能够得到解决吗?课后我们又过问了吗?“课后解决”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我们回避问题的“策略”?假如课后也不解决,教师的承诺或是建议又会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学生满怀激情提的问题(也许是思而不得其解),我们难道就能这样“处理”掉吗?
  目前,在课改的大环境下,这个问题更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这种方法的普遍被采用,会造成一种敷衍风气的蔓延。在这里我们不妨比较几个教学案例,看看这种方法是否应该尽量少用。
  案例1:一名教师把某学生的作文当成范文在课堂讲评,刚读几句,一位学生喊:“这篇文章是抄来的。”课堂上立刻出现骚动,教师没有被这突如其来的事件改变初衷,镇定地问学生:“同学们,这篇文章好不好?”“好是好,可是……”教师再次强调说:“我问的是这篇文章好不好,不管其他。”学生说:“好极了!”“好就请同学们读读,看好在哪里?”教师接着说:“这样好的文章我以前读的不多,同学们可能也读的不多,以后多给同学们推荐一些好的文章,在班上交流,你们觉得怎样?”“好”“那对今天第一次为我们推荐优秀文章的同学大家说该怎办呢”学生齐说:“谢谢!”当全体同学都心领神会时,教师说:“今后我们轮流推荐,不过,如果推荐原文。请别忘了标明出处和作者。”
  案例2:语文课上,教师声情并茂地读完了课文《小珊迪》,问学生“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哪些段落?”这时一名学生出乎意外地回答:“一个也不喜欢”教师尴尬一阵后不问情由地说:“这么好的课文你都不喜欢,那你喜欢什么?你的作文是不错,不过,这可是名家的作品,难道你能比他写得好?同学们,我们要虚心学习,不要自以为是。”(事后经同行了解得知,这名同学不喜欢这篇课文的理由是小珊迪都快要死了,还记得那一点点钱,不现实)
  通过案例,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案例1,教师变“抄袭”为“推荐”,教师机智巧妙的转折,是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循循善诱的最好体现;案例2,教师不负责任地随意表态极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案例3,教师的水平不足以支持他很好地解决这一突发事件,操起“课后解决”这一盾牌,显然也不是理想的解决办法。综合比较三个案例中的教师角色,第一例中的教师,是通过自己的智慧,随机应对课堂发生的事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可谓智慧型的教师;第二例中的教师简直可以说是鲁莽型的;第三例中的教师,处理问题缺少智慧、缺乏应变、缺乏创意,可谓欠缺型的。显然,只有教师通过自己非凡的智慧、敏捷的才思、渊博的知识、过人的胆识、合理的应变、丰富的经验、充分的准备、耐心的引导和平等的合作而使问题得以在课堂上解决的结果,才是我们应该选择的理想方法。只可惜,这种结果现实中确实很少出现。
  有很多“课后解决”的事例,都存在相同的消极回避的特点。比如,小学语文教材《飞机遇险的时候》一课,在不同的课堂就出现不同的突发事件。如一学生问教师“假如小杨梅不是叶挺的女儿,周恩来会让伞吗?”又如“每个人都有珍爱自己生命的权利,周恩来不应该让伞。”还有品德课上学生问教师,“做好事不告诉他人是不是撒谎?”“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还叫比赛吗?”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大多是因为学生的思维走进误区的结果,另一方面还要看到,只有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发散求异地思维,才能提出各种尖锐的问题。教师只有在积极维护学生的探究精神,热情主动地进行合作,随机应变地正确引导,用自己在知识与经验上的资源条件,机智地划定解决轮廓,既要限制事态的无序发展,还要提供必要的历史背景、时空差异,引导学生学会用客观视觉去看待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携天真这笔财富走向成熟,成就人生。这样才符合课改所要求的营造主动、创新、富有实践性的课堂特点。对于那些是因为学生的阅历所限而导致的思维误区,则更需要教师作为学生的知识源,满足学生解决问题的要求。不难看出,如是因为教师的能力、知识、意识以及观念上的原因导致教师不足以满足课堂应变,才不得已而“课后解决”,显然是不应该倡导的。
  诚然,“课后解决”也不是明令禁用的方法。人非圣贤,教师也绝非完人。这种方法可以在两种情况下使用:一是当课堂上遇到学生提出了既有影响又有价值的问题,师生都难以解决,且一时又没有资料可参考,在师生心理都可接受的情况下使用;二是教师有意要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从而引发学生进行更深刻、更广泛、更自主的学习。比如,前面提到的《我的战友邱少云》所发生的事情,我看就有文章可做。教师完全可以在与学生的简单讨论中,肯定这场战争和邱少云这个历史人物的真实性,然后有意识引导到课外学习中。教师可以选择两种方案,一是可以让学生查阅关于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参考课文内容,按照自己的想法,也写一篇《我的战友邱少云》,然后进行比较。二是教师直接引导学生,从各种文学体裁的区别去理解作者的写法,告诉学生课后比较报告文学和一般记叙文在真实性和代表性上区别。这两种方法,不仅可以解决课堂上发生的问题,而且可以使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很好地结合起来,更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渠道。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课改所提出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的要求。
  遇到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切莫一厢情愿地武断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望,错过情感培养的绝佳时机。但“课后解决”绝不应该是通用方法。如果教师是用这种方法在掩盖自己的不足,避免自己的尴尬,而手执这一盾牌,采取迂回战术驾驭课堂,那就应该被禁。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是要求教师加强学习。依笔者所见,这个时候不能选择学学科知识,那是远水不解近渴,而是要通过学习,深刻理会课改精神,力求以新的教育观念,走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在备课时就站在学生的思维角度,尝试自主模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全过程。要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师的角色,建立和学生平等的师生关系,放下知识权威的这顶帽子,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存在于学生之中。更要注意学生的心理体验,使学生在和教师的探讨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自行走到知识殿堂的门前,并产生渴望进人这座殿堂的向上心理。
其他文献
【摘要】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初中生从年龄段上看,正处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在初中课堂上引入“快乐教学”是完全必要的。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地、深入地、兴趣盎然地钻研领会。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有一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今天我们的思品教学,完全有可能做到让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成为“乐之者”,从而进入最佳学习境界。
创设情境,作为支持和鼓励学生的源泉,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好的数学情境能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好奇、渴求、探究、协作、交流等学习欲望和活动,不断地提出问题、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对数学的真正理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数学情境是进一步深化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创设直观(或实验)情境,让学生一目了然  对某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如果直接让学生学
【摘要】 现在农村的孩子们阅读分析能力差,关键就是家长、教师没有从小帮助他们养成浓厚的阅读兴趣与良好的持之与恒的阅读习惯,家庭、学校、社会没有形成积极健康的阅读氛围,所以孩子们就不会拥有比较高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  【关键词】 激发 阅读兴趣 阅读习惯 养成 构建 阅读氛围  我在农村从事教书生涯一二十年,而且一直担任中心小学的语文教研组长、毕业班语文攻关教师,对语文教学颇有感慨:想要教好一节精
【摘要】学生外语文化素质全面提升依赖于浓厚的校园外语文化氛围建构,教育部改革对此亦有强调。从奥苏伯尔成就动机理论出发,探讨了中学校园外语文化建设实践途径,最终目的是有效促进校园外语文化建设和学生外语文化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中学校园外语文化圈动机第二课堂  2004年中国全面启动英语教育改革以来,全面推进外语素质教育,促进中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学生外语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各学校外语教育工作
【摘要】名著阅读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名著阅读难以开展或者收效甚微。本文综合了近年来教育界对名著阅读教学的思考,并结合笔者的实践,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为广大语文教师更好地进行名著阅读教学提供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的参考。  【关键词】语文素养名著阅读习惯培养  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著阅读则是这种活动中的重要一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
【摘要】“团队案例分析教学法”是在当下管理类课程实践摸索出,独立学院90后认同推崇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学生3-5人自主组队;根据老师讲授课程中,感兴趣的知识点,自拟选题;搜集一个经典案例,团队成员分工协作,加以整理分析;以PPT的形式课堂上汇报给大家,同学就案例现场提问,小组成员即时回答,老师穿插导向,双方辩论;最后老师点评,热点讨论,创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团队案例分析教学法”在提高学生的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习近平主席关于中国梦的一系列讲话引发各界的热评和思考。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教育紧密相连,是教育肩负的重要使命。虽然中国目前已经是教育大国,但还不是教育强国,内部发展还很不均衡,教育质量还有待提高,与发达国家的教育现代化水平相比仍有相当的差距,而其中农村基础教育的面临诸多问题更加突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
文章如何才能“红”?本文以“猴子抓坚果”材料作文为例,从写作角度、文章结构、作文素材三方面入手,帮助大家写红材料作文。  在印度,人们常用一种特制的盒子捕捉一种狡猾的猴子。在安置好的盒子内放上美味的坚果,盒子上开一个小口,猴子的前爪刚好能伸进盒子。猴子发现盒子,就会将前爪伸进去,攥住坚果,可是爪子再也抽不出来了。奇怪的是这些抓住坚果的猴子竟无一例外的都死抓坚果不放,结果很容易就被人们捉住了,失去了
我作为新课程改革浪潮中的一分子,几年来走过了许多布满荆棘的崎岖之路,真可谓是“几多茫然几多收获”。感悟最深的就是要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主动地、积极地、富有创造性地进行学习,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究学习的乐园。我也可在这乐园中神游一番,尽情地享受其中的乐趣。  一、创设情景,激发探究学习的兴趣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
【摘要】音乐教学的真谛是以音乐为手段,以育人为宗旨。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学不但要“以美育人”,还肩负着德育的重要任务。从备课入手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立足课堂,拓展课外, 在音乐教学中潜移默化渗透德育,将收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音乐教学德育渗透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传道”放在培育人才的首位,所谓德育,正表明了培育良好的品德的重大意义。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