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校地处南宁·中国—东盟国际商务区,毗邻东盟各国领事馆,片区生源中有少量领事馆工作人员子女和部分其他外籍、中国台湾籍生源,“世界视野·中国情怀”成为我校的应然选择。我校从2010年开门办学,距今已走过10年办学历程,从最初的9个教学班、32名教师、300多名学生,发展到今天的两个校区、89个教学班、239名教师、近5 000名学生。十年来,我校不忘初心,坚持“贵于品·雅于行”的学校文化追求,持之以恒实践探索博雅文化特色建设,酝酿出“雅的教育”办学哲学,构建了具有“雅的教育”办学特色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培养体系,有效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突显了学校的品牌特色。
一、厘清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早在课改之初的2001年,我国课改的主要设计者之一钟启泉教授就明确指出:从本质上说,课程改革是学校文化的一种再创造。
说到文化,前人的研究已经不计其数,对文化的定义少说也有数百种之多,至今难有一个统一的定论。英国学者泰勒将文化视为一种文明,“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荷兰哲学家冯·皮尔森(C.A.Van Peursen)不再对文化下定义,而是将文化变成人的生存方式的同义语即“人的活动”,视之为“人对周围力量施加影响的方式”,并赋予文化自身及其对于社会的双重意义的动态性和超越性,认为“提出标准和运用标准的(人的)活动形成了一个超越的方面,它要求个人和集体不断地采取主动行为,建立新的起点,从而以这种方式突破自然的固有性”。
我國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教授认同皮尔森的文化观,在《世纪之交中国学校教育文化使命之思考》一文中明确指出:“学校不但要承担传递人类已有文化的使命,而且要承担构建为未来社会培养新人的新型文化的使命……文化对于教育来说,不再只是书本上、以各种符号或非符号形式保存下来的、来自过去的知识,不再只是学校以学科课程方式选择编制的教学内容的构成,这些内容也不再只是具有如斯宾塞早在19世纪中叶就提出的‘为我们美满生活做准备’的传统贮存式的功能。在当代,文化在教育中的功能更被关注的将是形成学生对周围世界和自己的一种积极而理智的,富有情感和探索、创造、超越意识的态度与作用方式,是开发学生生命潜能的一种力量,在一定的意义上超越了原来只作为教育内容构成的定位,上升到目的层次。学校将不仅要求每一门课程而是要求整个学校生活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渗透、弥漫着文化气息和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
二、寻求学校文化特色建设的校本路径
作为南宁市凤岭南片区的地标、南宁市青秀区学校文化特色窗口学校之一,我校首任校长邓永翔从校名中受到启发,考虑到周边环境因素和生源情况,明确提出了“贵于品·雅于行”的学校文化追求,致力于打造学校博雅文化,设想通过建设师德高尚、行为儒雅的桂雅教师队伍,培养具有高贵品格、文雅行为的桂雅学子,进而建设高雅学园,实践知行合一的办学理想。为了达成以上办学理想,邓校长以科研课题为支撑,带领全校师生大胆实践,积极寻求学校博雅文化特色建设的实践策略,并于2011年立项了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透视学校文化特色建设的策略——基于南宁市桂雅路小学博雅文化的个案研究”。2013年,笔者接任校长后,对博雅文化之“雅”进行了字源考究。
(一)考究“雅”的字源,丰富“雅的教育”文化内涵
“雅”最早有与“鸦”鸟同的意思,另有一意则是“正”,可见于《诗经》《文选》与《尔雅》。《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大序》有言:“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雅”原为周王畿内乐调,“大雅”多为西周王室贵族的作品,主要歌颂周王室祖先乃至武王、宣王等的功绩。《文选·班固〈西都赋〉》有言:“大雅宏达,于兹为群。”李善注:“大雅,谓有大雅之才者。《诗》有《大雅》,故以立称焉。”这里的“大雅之才”,便是宏达雅正、才德高尚的人。另外,我国的第一部辞书《尔雅》之“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也是“正”的意思,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对“雅”的字源考究,让笔者对本校“雅的教育”充满了信心,对博雅文化与“知行合一”办学理念的融合有了更多思考。
(二)寻求学校文化特色建设的实践策略,提炼“三品·三雅”主导价值观
叶澜教授说过:“就学校文化整合过程的基本步骤而言,首先需要明确学校文化的主导价值观,它是社会发展需要的主导价值观在学校领域内的特殊表现。然后是构建学校文化的总结构,在总结构框架清晰的基础上,再来勾划每一方面、层面的框架和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怎样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实现新的文化追求。这是一个由整体到部分、由价值到内容、由静到动的生成过程。学校新文化的生成最终必将促进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造。”
尽管我校建校不久,但“贵于品,雅于行”的学校文化追求一以贯之,笔者继续带领全校教师从这个文化追求出发,对博雅文化进行了深度提炼,形成了“三品·三雅”的主导价值观。
所谓“三品”,即做人有品德、做事有品格、人生有品质,它是对“贵于品”之“品”的内涵拓展,喻示德育优先、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师生、引导师生追求有品质的教育生活。之所以将“做人有品德”放在首位,这既与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一贯倡导的“德育为先”理念一脉相承,也与我校博雅文化在内涵上高度契合:一个人只有品德高尚、品行雅正,方可“有品格”地做事、做“有品格”的事,并在有品格地做事过程中不断发现、发展自身的潜能,从中获得“有品质”的人生。2014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教育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我们对“三品”的提炼更加充满了信心。 所谓“三雅”,即建设高雅学园、涵养儒雅教师、培养博雅学生,它是对“雅于行”之“雅”的内涵拓展,喻示“雅的教育”将在这三个维度全面展开。建设高雅学园,意在筑巢引凤,同时对师生产生“雅正”的文化熏陶;涵养儒雅教师,意在引导教师在进行教育科研、常态教研、日常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师德和师能;培养博雅学生,意在让儒雅教师悉心培育“礼正而博学”“知书而达理”,树雅志、立雅行,培博趣、阅博文,思想博雅、言行文雅、志趣高雅的博雅少年。
“三品”与“三雅”虽各有所指,但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三品”寓于“三雅”,成就雅之为雅。明确了学校文化主导价值观以及“三品”“三雅”的内在逻辑关系,学校文化特色建设的内容框架便呼之欲出了。
三、探索学校文化特色建设的实践路径
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全校师生,客体是“周围世界和自己”,文化建设的过程便是主体“对周围世界和自己的一种积极而理智的,富有情感和探索、创造、超越意识的态度与作用方式”。当然,这里的“自己”包括师生双方;这里的“周围世界”重点在校园及师生的生活空间。近年来,我校用“三品·三雅”主导价值观构建学校文化特色建设的内容框架,持之以恒地在“三雅”建设上凸显“三品”的丰富内涵,彰显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动态性和超越性。
(一)创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交融”的高雅学园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传承,也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基于传统文化,创建传统文化与多元开放的现代文化相互交融的高雅学园,是我校高雅學园建设的基本思路。
1.注重校园环境建设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交融,凸显高雅学园的环境品质
我校主体建筑形如一艘扬帆破浪的航船,最初的校园景观设计沿袭这一思路,在教学楼间的一面风雨廊壁上绘制了一艘劈波斩浪的“理想之船”。每年秋季学期新生入学,我校会为新生和新生家长举行“我们从这里扬帆起航”的起点教育,让孩子和家长手牵手,一起把写有孩子理想的小纸条粘贴到“理想之船”上,以一种近乎庄严的仪式感,告诉新生和新生家长,从这一天起,学校将带领孩子们驶向知识的海洋,帮助他们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
笔者接任校长后不久,便接到了去北京师范大学学习的任务,意外看到该校教学楼前搬来了一缸缸新荷,彼时微风吹来,荷叶翩翩,北宋文学家、宋词婉约派代表周邦彦的那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蓦然出现在笔者的脑海中,不由得触发了笔者的美好联想:高雅学园,就是要让孩子们像这清荷一般可以如此自由曼妙地成长啊!直至未来的某一天,他们从天真烂漫的儿童成长为德才兼备的博雅少年。回校以后,笔者把这一想法跟老师们进行了沟通,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于是荷花成了我校的校花和育人载体,“荷”与“和”谐音,寓意和谐、美满。
将荷花作为育人载体,我校建起了以“荷风雅集”为主题的一系列校园景观。在学校教学楼入门大厅“正雅堂”的正中,醒目地镌刻着“贵于品·雅于行”的学校文化追求;脚下是3D荷花图,设计构思取其“和雅”“正气”之意。学生每天经过此堂,潜移默化“望荷正身”,以求“礼正而博学”“知书而达理”。“荷雅成长墙”上的“成长树”,每天都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自己在“荷雅”的见证下身高随着知识、见识、学识一点一滴地生长;一旁的“鲲鹏展翅”雕塑,则用于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品雅轩”读书角,旨在让学生“培博趣、阅博文”;“中国梦,我的梦”雕塑,启发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其中的“我的梦”板块,用于引导学生“树雅志、立雅行”。此外,学校还建有“博雅颂”宣传栏、3D立体荷花书法大道、“荷花荣誉墙”等景观,用来记录和展示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
2.凝练学校教育哲学,完善“雅的教育”框架体系,凸显办学体系顶层设计的高雅品质
2014年,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均要求学校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同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2016年,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报告。2017年,我校科研课题“透视学校文化特色建设的策略——基于南宁市桂雅路小学博雅文化的个案研究”在历时6年“校长引领方向—部门专业研究—教研组实践落实”的三级行动研究之后,最终获得了高质量结题,同年立项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以学校课程领导力提升引领学校文化发展的实践研究”,开始从课程层面深耕细作学校文化,将“核心素养”要求融入学校育人目标,构建“雅的教育”办学体系。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完善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培养体系,我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构建校本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凝练了学校的教育哲学,明晰了“人格健全,豁达明理;学习知识,坚守真理;品行端正,雅行千里;丰厚底蕴(素养),走向智慧”的育人目标,完善了博雅课程体系暨“博学雅思、雅行天下、健雅荷韵”办学体系,确立了“以博促智、以雅育雅”的育人理念和方法,全面构建起“雅的教育”教育哲学框架(如图1)。
<E:\梁丽兰\广西教育\11D\图片\LL2.EPS>
图1
我校的“博学雅思、雅行天下、健雅荷韵”办学体系,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报告所提出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在理念上高度吻合:“博学雅思”课程模块强调“博学”“雅思”,旨在通过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厚实学生的人文底蕴,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学生学会学习,不断提高思维品质;“雅行天下”课程模块,重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通过各类性质的研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素养;“健雅荷韵”课程模块,则侧重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健全人格、健康生活、自主发展的核心素养。 (二)涵养“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的儒雅教师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涵养儒雅教师既是我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教育本质真正发生的关键一环。
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效能,确保学校运转优质高效
笔者接任校长以后,用短暂的时间与班子成员进行思想碰撞和教育理念的磨合,之后为各部门调整了术业有专攻、分工明确、团结协作的管理团队,努力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首先,领导班子以身作则,重视做好顶层设计,强化方向引领,同时指导一线规范、灵活地开展工作,确保各部门工作“计划先行、精准实施、查漏补缺、积极整改、不断完善”,顺利走上“自动化”良性运转轨道。其次,各部门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之后,注重加强工作研究:重要工作实施前,学校领导班子先指引方向;各部门细致研究相关业务内容,并在具体工作布置下去之前注重对相关工作的内涵解读和任务分解,使所有领取任务的教师都能目标明确地执行任务、完成任务,自觉践行高标准、严要求。
2.加强教育科研、涵养儒雅教师,确保教育教学的较高品质
一所高起点的学校,需要一支高起点的教师团队,尤其是一支具备创新能力的团队,拥有“开发学生潜能的力量”。
我校2010年建校之时,仅有的32名教师中,有教龄的教师仅有13人,教学力量相当薄弱。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我校努力营造博雅文化氛围,用课题研究和常态教研引领教师砥砺前行:通过立项科研课题,引领全体教师走上教育科研之路,明晰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通过成立特级教师工作站、推出儒雅教师成长项目以及组织“课例研磨”等常态教研,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水平以及研教、研课的能力;通过举办青年教师论坛、组织“教师沙龙会”、实施“切片式教研”和“渗入式”培训、外聘专业导师进校讲学等方式,努力做实特色教研。科研领航,让我校教师顺利走上专业化发展的道路;课程创新,让我校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师德和师能均得到了历练和发展;承接教育部母语阅读课题实验,在全校倡导母语阅读之风,让各学科教师都濡染了母语阅读之乐……如今,我校200多名教师中,有研究生学历教师48人,南宁市学科带头人9人、教学骨干66人、百名名校长第一批培养对象1人、教坛精英领航工程培养对象1人、学科带头人深蓝工程培养对象1人、基础教育名师青蓝工程培养对象1人,另有南宁市心理教研中心组成员2人,语文教师团队早已成长为南宁市知名的教研团队。
(三)培养具有“世界视野·中国情怀”的博雅学生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这一重要论述,给我校博雅课程体系建设和博雅学生培养指明了方向。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用“以雅育雅”的德育活动,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做人有品德、做事有品格、人生有品质
正如朱小蔓教授在《知识概念变迁下的德育》中所言:人类最早的教育主要是德育,教育的意义就是教化一个人的人格;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德育的根本任务是影响人格,形成道德品性。我校用“以雅育雅”的方式,扎实推进德育工作。
首先,用专题讲座和系列主题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让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根据《南宁市青秀区教育系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氛围活动方案》,结合“三品·三雅”学校文化主导价值观,围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教育主线,我校常年组织开展“道德讲堂”活动,让学生利用道德讲堂阵地,讲述发生在身边的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典型事例;借助学校微信公众号,正面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学生以“小小宣讲员”身份,小手牵大手,向家长、社会深入宣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事迹;组织“红领巾志愿者”志愿服务活动,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校园文化建设”系列主题实践活动的内涵。
其次,用校本课程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同时培养学生的“世界视野·中国情怀”。我校组织教师编写了学校德育课程读本《桂雅路小学礼仪文化探究读本》,希望通过对学生进行见面问好、与人相处、公共场所礼仪等礼仪“教化”,精心培育学生对“雅行”的认知和实践能力,从中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际交往能力,使之成长为彬彬有礼、落落大方的“博雅”学子。
最后,开展“小”“实”“新”的德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明理”“雅行”,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性。比如每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我校会给每一个学生派发一个特殊的红包,里面放入精致的小书签,书签上书写着“讲文明、爱劳动”等童谣、标语或者教授相关劳动技能的儿歌,点点滴滴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及道德品性。再如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卫生和劳动习惯,我校策划了一系列分年级举行的关联活动,包括“三进军营学本领(学习内务整理)”活动、“人人练习强本领”活动、“洒扫应对——我是自理小能手”劳动比赛活动等,扎扎实实地提高了学生的卫生意识和劳动技能,也从这一系列不间断的活动当中,逐渐养成了学生的劳动、卫生习惯。
2.文化知识教育:用“以博促智”的方法,引导学生投身知识的海洋,厚实人文底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思维品质,最终学会学习
文化知识学习,重在让学生习得人文、科学等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涵养内在精神,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大胆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
国家课程是学校文化知识教育的主要载体。课堂教学的过程,正是教師带领学生去探索新知、学会学习、厚实人文底蕴、培养科学精神、走向智慧生长的漫长历程。为了体现国家课程的“博学”“雅思”特点,我校构建了慧雅课堂教学模式,通过“问题聚焦”“探究学习”“启发引导”“训练提升”四个基本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学生“博学”“雅思”的习惯,让学生“慧”学习。例如,教师在执教道德与法治课《我们班,他们班》一课时,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既教会了学生班与班之间要合作,还通过补充文字资料和播放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了国与国之间也需要合作,顺势导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讨论话题,将知识导向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文化认同。 为了在文化知识教育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世界视野·中国情怀”,我校开发了博雅探究课程,编写了《桂雅路小学博雅文化读本》,以历史发展从古至今的年代顺序,专题呈现同一历史年代中外文明进程中的主要成果,并用每一個专题之后的阅读思考题引导学生对人类文明进行综合思考。例如,在学生学完第六单元《史前天文、地理的初步了解》之后,读本安排了这样的探究思考题: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象图是我们中国人绘制的,但是为什么它现存大英博物馆?以此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历史真相,发展“世界视野”,培植“中国情怀”,进而深刻理解“中国梦、强国梦”的现实意义。
为了厚实学生的人文底蕴,我校还承担了教育部的“亲近母语,快乐阅读”重点课题实验研究,倡导“亲近母语”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并通过开展常规的每日阅读分享,全面推动“书香学校”“书香班级”“书香家庭”建设,不断提升学校、班级、学生和家长的书香气质。
3.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开展各类性质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雅行天下”,从中发展社会参与意识,培养实践创新能力以及责任担当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旨在让他们在体验中学习如何处理好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熟悉现代公民所必须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贵于品、雅于行,发展实践创新能力。我校博雅课程体系之“雅行天下”课程模块,开发了大量以实践体验、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学校课程,突出行动中的品格涵养、伙伴交往和责任担当,引导学生在开阔眼界的同时培养兴趣特长,“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成为具有“世界视野·中国情怀”的德才兼备人才。
例如,我校“中国梦”德育课程聚焦“梦想”主题,开发了“点亮中国梦”“践行中国梦”“歌颂中国梦”“描绘中国梦”“放飞中国梦”“舞动中国梦”等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旨在将“中国情怀”植于学生心田,让学生“童心向党”,争做“大雅大爱之人”;“我身边的科学”课程,引导学生在春游、秋游和节假日开展各类研学活动,关注四季变化和身边事物,学会与周围世界和谐共处;“外面的世界”课程,则借助社会机构搭建平台,给学生提供到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开展为期半年随班就读的研学机会,开阔学生的“世界视野”……针对假日研学,我校还为学生编写了分年级的主题研学作业,包括一年级的“亲亲您——我最爱的家人”、二年级的“劳动是最美的事”、三年级的“房子派对”、四年级的“夺宝奇兵智取博物馆”、五年级的“在夏天里成长——‘荷’主题研学活动”、六年级的“走,一起去旅行”等,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不断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家务劳动的意识和能力、懂得生活中的各种礼仪、培养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过有品质的童年生活。
总而言之,学校文化建设重在转化和整合,自然更看重知行合一;而文化建设的过程,始终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正如南京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沈曙虹在《中国学校文化建设的历程回顾——学校文化建设的“中国之路”》中所说:我们进行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具备整体性思维,这种思维表现在一定要进行顶层设计,要进行战略规划,要求既着眼全局又着眼长远,在实践层面以理念为主导对文化进行系统整合;这种思维还表现在内外兼修,注重转化,一是办学者倡导的课程理念转化成教师的信念,二是教师把对课程的信念转化成他们的教育行为。我校的学校文化建设,永远在实现自我超越的路上。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以学校课程领导力提升引领学校文化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7A006)及其子课题“博雅文化背景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的阶段研究成果。
(责编 白聪敏)
一、厘清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早在课改之初的2001年,我国课改的主要设计者之一钟启泉教授就明确指出:从本质上说,课程改革是学校文化的一种再创造。
说到文化,前人的研究已经不计其数,对文化的定义少说也有数百种之多,至今难有一个统一的定论。英国学者泰勒将文化视为一种文明,“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荷兰哲学家冯·皮尔森(C.A.Van Peursen)不再对文化下定义,而是将文化变成人的生存方式的同义语即“人的活动”,视之为“人对周围力量施加影响的方式”,并赋予文化自身及其对于社会的双重意义的动态性和超越性,认为“提出标准和运用标准的(人的)活动形成了一个超越的方面,它要求个人和集体不断地采取主动行为,建立新的起点,从而以这种方式突破自然的固有性”。
我國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教授认同皮尔森的文化观,在《世纪之交中国学校教育文化使命之思考》一文中明确指出:“学校不但要承担传递人类已有文化的使命,而且要承担构建为未来社会培养新人的新型文化的使命……文化对于教育来说,不再只是书本上、以各种符号或非符号形式保存下来的、来自过去的知识,不再只是学校以学科课程方式选择编制的教学内容的构成,这些内容也不再只是具有如斯宾塞早在19世纪中叶就提出的‘为我们美满生活做准备’的传统贮存式的功能。在当代,文化在教育中的功能更被关注的将是形成学生对周围世界和自己的一种积极而理智的,富有情感和探索、创造、超越意识的态度与作用方式,是开发学生生命潜能的一种力量,在一定的意义上超越了原来只作为教育内容构成的定位,上升到目的层次。学校将不仅要求每一门课程而是要求整个学校生活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渗透、弥漫着文化气息和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
二、寻求学校文化特色建设的校本路径
作为南宁市凤岭南片区的地标、南宁市青秀区学校文化特色窗口学校之一,我校首任校长邓永翔从校名中受到启发,考虑到周边环境因素和生源情况,明确提出了“贵于品·雅于行”的学校文化追求,致力于打造学校博雅文化,设想通过建设师德高尚、行为儒雅的桂雅教师队伍,培养具有高贵品格、文雅行为的桂雅学子,进而建设高雅学园,实践知行合一的办学理想。为了达成以上办学理想,邓校长以科研课题为支撑,带领全校师生大胆实践,积极寻求学校博雅文化特色建设的实践策略,并于2011年立项了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透视学校文化特色建设的策略——基于南宁市桂雅路小学博雅文化的个案研究”。2013年,笔者接任校长后,对博雅文化之“雅”进行了字源考究。
(一)考究“雅”的字源,丰富“雅的教育”文化内涵
“雅”最早有与“鸦”鸟同的意思,另有一意则是“正”,可见于《诗经》《文选》与《尔雅》。《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大序》有言:“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雅”原为周王畿内乐调,“大雅”多为西周王室贵族的作品,主要歌颂周王室祖先乃至武王、宣王等的功绩。《文选·班固〈西都赋〉》有言:“大雅宏达,于兹为群。”李善注:“大雅,谓有大雅之才者。《诗》有《大雅》,故以立称焉。”这里的“大雅之才”,便是宏达雅正、才德高尚的人。另外,我国的第一部辞书《尔雅》之“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也是“正”的意思,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对“雅”的字源考究,让笔者对本校“雅的教育”充满了信心,对博雅文化与“知行合一”办学理念的融合有了更多思考。
(二)寻求学校文化特色建设的实践策略,提炼“三品·三雅”主导价值观
叶澜教授说过:“就学校文化整合过程的基本步骤而言,首先需要明确学校文化的主导价值观,它是社会发展需要的主导价值观在学校领域内的特殊表现。然后是构建学校文化的总结构,在总结构框架清晰的基础上,再来勾划每一方面、层面的框架和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怎样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实现新的文化追求。这是一个由整体到部分、由价值到内容、由静到动的生成过程。学校新文化的生成最终必将促进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造。”
尽管我校建校不久,但“贵于品,雅于行”的学校文化追求一以贯之,笔者继续带领全校教师从这个文化追求出发,对博雅文化进行了深度提炼,形成了“三品·三雅”的主导价值观。
所谓“三品”,即做人有品德、做事有品格、人生有品质,它是对“贵于品”之“品”的内涵拓展,喻示德育优先、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师生、引导师生追求有品质的教育生活。之所以将“做人有品德”放在首位,这既与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一贯倡导的“德育为先”理念一脉相承,也与我校博雅文化在内涵上高度契合:一个人只有品德高尚、品行雅正,方可“有品格”地做事、做“有品格”的事,并在有品格地做事过程中不断发现、发展自身的潜能,从中获得“有品质”的人生。2014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教育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我们对“三品”的提炼更加充满了信心。 所谓“三雅”,即建设高雅学园、涵养儒雅教师、培养博雅学生,它是对“雅于行”之“雅”的内涵拓展,喻示“雅的教育”将在这三个维度全面展开。建设高雅学园,意在筑巢引凤,同时对师生产生“雅正”的文化熏陶;涵养儒雅教师,意在引导教师在进行教育科研、常态教研、日常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师德和师能;培养博雅学生,意在让儒雅教师悉心培育“礼正而博学”“知书而达理”,树雅志、立雅行,培博趣、阅博文,思想博雅、言行文雅、志趣高雅的博雅少年。
“三品”与“三雅”虽各有所指,但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三品”寓于“三雅”,成就雅之为雅。明确了学校文化主导价值观以及“三品”“三雅”的内在逻辑关系,学校文化特色建设的内容框架便呼之欲出了。
三、探索学校文化特色建设的实践路径
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全校师生,客体是“周围世界和自己”,文化建设的过程便是主体“对周围世界和自己的一种积极而理智的,富有情感和探索、创造、超越意识的态度与作用方式”。当然,这里的“自己”包括师生双方;这里的“周围世界”重点在校园及师生的生活空间。近年来,我校用“三品·三雅”主导价值观构建学校文化特色建设的内容框架,持之以恒地在“三雅”建设上凸显“三品”的丰富内涵,彰显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动态性和超越性。
(一)创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交融”的高雅学园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传承,也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基于传统文化,创建传统文化与多元开放的现代文化相互交融的高雅学园,是我校高雅學园建设的基本思路。
1.注重校园环境建设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交融,凸显高雅学园的环境品质
我校主体建筑形如一艘扬帆破浪的航船,最初的校园景观设计沿袭这一思路,在教学楼间的一面风雨廊壁上绘制了一艘劈波斩浪的“理想之船”。每年秋季学期新生入学,我校会为新生和新生家长举行“我们从这里扬帆起航”的起点教育,让孩子和家长手牵手,一起把写有孩子理想的小纸条粘贴到“理想之船”上,以一种近乎庄严的仪式感,告诉新生和新生家长,从这一天起,学校将带领孩子们驶向知识的海洋,帮助他们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
笔者接任校长后不久,便接到了去北京师范大学学习的任务,意外看到该校教学楼前搬来了一缸缸新荷,彼时微风吹来,荷叶翩翩,北宋文学家、宋词婉约派代表周邦彦的那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蓦然出现在笔者的脑海中,不由得触发了笔者的美好联想:高雅学园,就是要让孩子们像这清荷一般可以如此自由曼妙地成长啊!直至未来的某一天,他们从天真烂漫的儿童成长为德才兼备的博雅少年。回校以后,笔者把这一想法跟老师们进行了沟通,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于是荷花成了我校的校花和育人载体,“荷”与“和”谐音,寓意和谐、美满。
将荷花作为育人载体,我校建起了以“荷风雅集”为主题的一系列校园景观。在学校教学楼入门大厅“正雅堂”的正中,醒目地镌刻着“贵于品·雅于行”的学校文化追求;脚下是3D荷花图,设计构思取其“和雅”“正气”之意。学生每天经过此堂,潜移默化“望荷正身”,以求“礼正而博学”“知书而达理”。“荷雅成长墙”上的“成长树”,每天都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自己在“荷雅”的见证下身高随着知识、见识、学识一点一滴地生长;一旁的“鲲鹏展翅”雕塑,则用于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品雅轩”读书角,旨在让学生“培博趣、阅博文”;“中国梦,我的梦”雕塑,启发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其中的“我的梦”板块,用于引导学生“树雅志、立雅行”。此外,学校还建有“博雅颂”宣传栏、3D立体荷花书法大道、“荷花荣誉墙”等景观,用来记录和展示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
2.凝练学校教育哲学,完善“雅的教育”框架体系,凸显办学体系顶层设计的高雅品质
2014年,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均要求学校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同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2016年,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报告。2017年,我校科研课题“透视学校文化特色建设的策略——基于南宁市桂雅路小学博雅文化的个案研究”在历时6年“校长引领方向—部门专业研究—教研组实践落实”的三级行动研究之后,最终获得了高质量结题,同年立项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以学校课程领导力提升引领学校文化发展的实践研究”,开始从课程层面深耕细作学校文化,将“核心素养”要求融入学校育人目标,构建“雅的教育”办学体系。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完善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培养体系,我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构建校本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凝练了学校的教育哲学,明晰了“人格健全,豁达明理;学习知识,坚守真理;品行端正,雅行千里;丰厚底蕴(素养),走向智慧”的育人目标,完善了博雅课程体系暨“博学雅思、雅行天下、健雅荷韵”办学体系,确立了“以博促智、以雅育雅”的育人理念和方法,全面构建起“雅的教育”教育哲学框架(如图1)。
<E:\梁丽兰\广西教育\11D\图片\LL2.EPS>
图1
我校的“博学雅思、雅行天下、健雅荷韵”办学体系,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报告所提出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在理念上高度吻合:“博学雅思”课程模块强调“博学”“雅思”,旨在通过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厚实学生的人文底蕴,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学生学会学习,不断提高思维品质;“雅行天下”课程模块,重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通过各类性质的研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素养;“健雅荷韵”课程模块,则侧重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健全人格、健康生活、自主发展的核心素养。 (二)涵养“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的儒雅教师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涵养儒雅教师既是我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教育本质真正发生的关键一环。
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效能,确保学校运转优质高效
笔者接任校长以后,用短暂的时间与班子成员进行思想碰撞和教育理念的磨合,之后为各部门调整了术业有专攻、分工明确、团结协作的管理团队,努力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首先,领导班子以身作则,重视做好顶层设计,强化方向引领,同时指导一线规范、灵活地开展工作,确保各部门工作“计划先行、精准实施、查漏补缺、积极整改、不断完善”,顺利走上“自动化”良性运转轨道。其次,各部门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之后,注重加强工作研究:重要工作实施前,学校领导班子先指引方向;各部门细致研究相关业务内容,并在具体工作布置下去之前注重对相关工作的内涵解读和任务分解,使所有领取任务的教师都能目标明确地执行任务、完成任务,自觉践行高标准、严要求。
2.加强教育科研、涵养儒雅教师,确保教育教学的较高品质
一所高起点的学校,需要一支高起点的教师团队,尤其是一支具备创新能力的团队,拥有“开发学生潜能的力量”。
我校2010年建校之时,仅有的32名教师中,有教龄的教师仅有13人,教学力量相当薄弱。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我校努力营造博雅文化氛围,用课题研究和常态教研引领教师砥砺前行:通过立项科研课题,引领全体教师走上教育科研之路,明晰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通过成立特级教师工作站、推出儒雅教师成长项目以及组织“课例研磨”等常态教研,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水平以及研教、研课的能力;通过举办青年教师论坛、组织“教师沙龙会”、实施“切片式教研”和“渗入式”培训、外聘专业导师进校讲学等方式,努力做实特色教研。科研领航,让我校教师顺利走上专业化发展的道路;课程创新,让我校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师德和师能均得到了历练和发展;承接教育部母语阅读课题实验,在全校倡导母语阅读之风,让各学科教师都濡染了母语阅读之乐……如今,我校200多名教师中,有研究生学历教师48人,南宁市学科带头人9人、教学骨干66人、百名名校长第一批培养对象1人、教坛精英领航工程培养对象1人、学科带头人深蓝工程培养对象1人、基础教育名师青蓝工程培养对象1人,另有南宁市心理教研中心组成员2人,语文教师团队早已成长为南宁市知名的教研团队。
(三)培养具有“世界视野·中国情怀”的博雅学生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这一重要论述,给我校博雅课程体系建设和博雅学生培养指明了方向。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用“以雅育雅”的德育活动,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做人有品德、做事有品格、人生有品质
正如朱小蔓教授在《知识概念变迁下的德育》中所言:人类最早的教育主要是德育,教育的意义就是教化一个人的人格;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德育的根本任务是影响人格,形成道德品性。我校用“以雅育雅”的方式,扎实推进德育工作。
首先,用专题讲座和系列主题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让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根据《南宁市青秀区教育系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氛围活动方案》,结合“三品·三雅”学校文化主导价值观,围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教育主线,我校常年组织开展“道德讲堂”活动,让学生利用道德讲堂阵地,讲述发生在身边的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典型事例;借助学校微信公众号,正面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学生以“小小宣讲员”身份,小手牵大手,向家长、社会深入宣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事迹;组织“红领巾志愿者”志愿服务活动,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校园文化建设”系列主题实践活动的内涵。
其次,用校本课程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同时培养学生的“世界视野·中国情怀”。我校组织教师编写了学校德育课程读本《桂雅路小学礼仪文化探究读本》,希望通过对学生进行见面问好、与人相处、公共场所礼仪等礼仪“教化”,精心培育学生对“雅行”的认知和实践能力,从中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际交往能力,使之成长为彬彬有礼、落落大方的“博雅”学子。
最后,开展“小”“实”“新”的德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明理”“雅行”,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性。比如每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我校会给每一个学生派发一个特殊的红包,里面放入精致的小书签,书签上书写着“讲文明、爱劳动”等童谣、标语或者教授相关劳动技能的儿歌,点点滴滴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及道德品性。再如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卫生和劳动习惯,我校策划了一系列分年级举行的关联活动,包括“三进军营学本领(学习内务整理)”活动、“人人练习强本领”活动、“洒扫应对——我是自理小能手”劳动比赛活动等,扎扎实实地提高了学生的卫生意识和劳动技能,也从这一系列不间断的活动当中,逐渐养成了学生的劳动、卫生习惯。
2.文化知识教育:用“以博促智”的方法,引导学生投身知识的海洋,厚实人文底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思维品质,最终学会学习
文化知识学习,重在让学生习得人文、科学等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涵养内在精神,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大胆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
国家课程是学校文化知识教育的主要载体。课堂教学的过程,正是教師带领学生去探索新知、学会学习、厚实人文底蕴、培养科学精神、走向智慧生长的漫长历程。为了体现国家课程的“博学”“雅思”特点,我校构建了慧雅课堂教学模式,通过“问题聚焦”“探究学习”“启发引导”“训练提升”四个基本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学生“博学”“雅思”的习惯,让学生“慧”学习。例如,教师在执教道德与法治课《我们班,他们班》一课时,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既教会了学生班与班之间要合作,还通过补充文字资料和播放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了国与国之间也需要合作,顺势导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讨论话题,将知识导向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文化认同。 为了在文化知识教育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世界视野·中国情怀”,我校开发了博雅探究课程,编写了《桂雅路小学博雅文化读本》,以历史发展从古至今的年代顺序,专题呈现同一历史年代中外文明进程中的主要成果,并用每一個专题之后的阅读思考题引导学生对人类文明进行综合思考。例如,在学生学完第六单元《史前天文、地理的初步了解》之后,读本安排了这样的探究思考题: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象图是我们中国人绘制的,但是为什么它现存大英博物馆?以此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历史真相,发展“世界视野”,培植“中国情怀”,进而深刻理解“中国梦、强国梦”的现实意义。
为了厚实学生的人文底蕴,我校还承担了教育部的“亲近母语,快乐阅读”重点课题实验研究,倡导“亲近母语”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并通过开展常规的每日阅读分享,全面推动“书香学校”“书香班级”“书香家庭”建设,不断提升学校、班级、学生和家长的书香气质。
3.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开展各类性质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雅行天下”,从中发展社会参与意识,培养实践创新能力以及责任担当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旨在让他们在体验中学习如何处理好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熟悉现代公民所必须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贵于品、雅于行,发展实践创新能力。我校博雅课程体系之“雅行天下”课程模块,开发了大量以实践体验、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学校课程,突出行动中的品格涵养、伙伴交往和责任担当,引导学生在开阔眼界的同时培养兴趣特长,“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成为具有“世界视野·中国情怀”的德才兼备人才。
例如,我校“中国梦”德育课程聚焦“梦想”主题,开发了“点亮中国梦”“践行中国梦”“歌颂中国梦”“描绘中国梦”“放飞中国梦”“舞动中国梦”等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旨在将“中国情怀”植于学生心田,让学生“童心向党”,争做“大雅大爱之人”;“我身边的科学”课程,引导学生在春游、秋游和节假日开展各类研学活动,关注四季变化和身边事物,学会与周围世界和谐共处;“外面的世界”课程,则借助社会机构搭建平台,给学生提供到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开展为期半年随班就读的研学机会,开阔学生的“世界视野”……针对假日研学,我校还为学生编写了分年级的主题研学作业,包括一年级的“亲亲您——我最爱的家人”、二年级的“劳动是最美的事”、三年级的“房子派对”、四年级的“夺宝奇兵智取博物馆”、五年级的“在夏天里成长——‘荷’主题研学活动”、六年级的“走,一起去旅行”等,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不断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家务劳动的意识和能力、懂得生活中的各种礼仪、培养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过有品质的童年生活。
总而言之,学校文化建设重在转化和整合,自然更看重知行合一;而文化建设的过程,始终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正如南京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沈曙虹在《中国学校文化建设的历程回顾——学校文化建设的“中国之路”》中所说:我们进行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具备整体性思维,这种思维表现在一定要进行顶层设计,要进行战略规划,要求既着眼全局又着眼长远,在实践层面以理念为主导对文化进行系统整合;这种思维还表现在内外兼修,注重转化,一是办学者倡导的课程理念转化成教师的信念,二是教师把对课程的信念转化成他们的教育行为。我校的学校文化建设,永远在实现自我超越的路上。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以学校课程领导力提升引领学校文化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7A006)及其子课题“博雅文化背景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的阶段研究成果。
(责编 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