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myh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庆假去乾坤湾,导航时选择了一条最短路径。不料,四百多公里的路途,后一百多公里却走得坑坑洼洼,颠簸异常,但还算有柏油路基,车上人被颠得七荤八素,抱怨导航,抱怨当地交通局。随着一辆接一辆高大威猛的工程车蜗牛般地在身边驶过,大家傻了,前方哪里还有什么路?根本就是一片狼藉的工程现场。抱怨什么,只能自认倒霉,且这样的山路上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一路上幽默诙谐的司机老洪,行驶到这段路上脸色陡然严肃,目视前方,紧握方向盘,小心翼翼地寻找着平缓的地方,但车底座还是时不时传来刺耳的“咔咔”声,大家捂着胸口,心疼而忧虑。
  满头大汗的老洪,为了调节气氛,说:“路,是出游以来走过的最烂的路,但,好在还没被卡住。”
  话音未落,只听“铿”的一声闷响,车子憋在原地了。
  再怎么加油,愣是纹丝不动了。
  车上人下车,一起推车,车子岿然不动。老洪也下车,无奈地看着这个平时奔驰如飞的家伙瞬间变成了个令人头疼的犟牛。
  秋阳正炎。后面一辆载满沙子的大卡车,试图从我们车子旁边绕过去,但由于载重太大,扭了几扭,被迫停在我们车子后面。
  那司机下车,审视了一番,指挥老洪说,给车轱辘下面垫块砖头。左右打方向盘,使劲加油。
  车上人飞快地去四周找来了砖头,垫在车轱辘下面。
  老洪上车,先往右打方向,油门一下踩到底,没有前进的迹象;再往左打方向盘,再一脚油门,车轱辘在坚硬的砖头上急速地打转,冒出了皮子燃烧的刺鼻的青色烟雾,轮胎的花纹几乎被磨平了,犟牛,越牵鼻子越较劲,吭哧吭哧就是不肯前进一步。
  老洪下车,转身去附近的人家借了把铁锨。他俯下身子,去掏车下面的淤塞的土。车上的其他人不顾地上车上的污泥,一起趴到车子下面,奋力伸出手臂,用双手抠挖着车下面的泥土。
  上车,再试,还是不行。
  老洪取出后备箱里的千斤顶,却怎么也打不开,他嘟囔着说从来没遇着过这等路况,没用过千斤顶,不会舞弄这家伙。
  问大车司机是否可帮忙打开,他摆弄了一会儿,也打不开;问他车上的千斤顶是否可用,他摇头说没带。
  无计可施之际,一辆小型空卡车从我们车子旁边跳跃着开过。
  老洪忐忑地招了一下手,谁知司机将车子停靠在路边,利索地下了车。司机是个身着黑色体恤,脸色黝黑的小伙子。
  问他有没有千斤顶,他说“有”。取来千斤顶,教老洪怎么用。
  千斤顶将车子一点一点地抬了起来。车子和地面终于有了一丝缝隙。透过缝隙,可以看到车子下面的护板已经被拥断,并深深地插进了泥土里。
  老洪问他可不可以帮我们拖车,他二话没说,从车上取来了一截长长的军用背带,在水里浸了一下,四折之后挂在两车之间。第一次拖动。只听见“咔嚓”一声,四折中的一根绳子被扯断了;他下车,将绳子取下,接上,八折之后,挂在两车之上;再次启动车子,随着众人的推动,车子终于开动了,离开了刚才的陷落之地。
  他收好绳子和千斤顶,转身上车,发动了车子。老洪看他要走,赶忙掏出一百元,跑过去,感激地递给他,他说什么都不要。老洪实在过意不去,硬塞了一包烟。他则将车子停到路边,看我们安全离去。
  一路上,老洪小心驾驶,见到先前的路况,便做“S”形转动方向盘,再也没有被卡住过。及至行驶到崭新的沿黃公路上,大家才算元神归位,长舒一口气,感慨今天多亏了那个小伙子驻足帮忙,感慨那小伙真是个好人。
  仿佛有一朵花在心里悄然绽放,那种灿烂的感觉,真好。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回首少年时期的行为,用现在“笼养”“富养”的标准看,简直是“胆大妄为”“不知死活”,让人觉得瞠目结舌。  40年前,广东大动脉广汕公路号称国道,却还是土路,来往车辆不多,以客车、农用拖拉机为主,小轿车罕见,大货车绝迹。有一次,我和堂弟来到公路边玩耍,看着远远呼啸而来的客车,突发奇想玩起了“穿越”的“游戏”。那时我们才十岁出头,彼此相约,等车开近的时候,看谁敢从车前跑过,并以穿越时人离车头近者为胜。
期刊
丝瓜是母亲每年必种的蔬菜。可惜母亲还未到古稀之年就走了,把所有的土地留给了父亲一个人耕种。  父亲坚强地挑起了耕种的担子。刚开始几年勉强耕种,过了古稀之年,老父亲已是力不从心,虽然长得结实,但畢竟年纪不饶人。父亲把大块的土地送人,留了一些小块菜园,继续种丝瓜、玉米、青菜、萝卜、南瓜、山芋等。这些蔬菜是父亲赐予我的宠爱,他常常骑着电动车往返二十多公里路送进城。当父亲粗糙的双手捧出鲜嫩的蔬菜时,脸上洋
期刊
小时候,父母亲下放在五七干校劳动改造,我们三姊妹就都跟着外婆过日子。  生活的压力,加之外婆眼睛有白内障看得不是很清楚,除了吃穿其他的她就管不了我们那么多了。我就像一个没有人管的野孩子,每天放学回家,书包往堂屋一扔就和事先约好的同伴跑出去玩耍。河畔大堤、林间田地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我们时常带着竹筒拨蛐蛐、拔根马尾套知了、搅一杆蜘蛛网蘸蜻蜓,就连捡一块瓦片打水漂也感到无比惬意。蚊子咬得到处是红疙瘩
期刊
那年知青来到我们村,正值“三月香椿香满厨”的时节,小青年没吃过香椿,争而食之,一吃便忘不了。  坡头坎下的香椿数量毕竟有限,他们就上山寻找,大把地采回,结果有人被咸得哇哇直吐,有人则头胖脸肿,仿佛得了肥胖症。原来采回的不是盐肤子,就是漆树。漆树过敏的人只要稍一接触,皮肤便会肿起,严重者双眼合缝,全身或燥热或恶寒,过后还会留下一些漆疮的印痕。  知青来时,我还没上学,但对于这三种树可是谙熟于心了。这
期刊
夜深人静,了无睡意。窗外一轮明月,清辉洒在床头。被现代人冷落的月啊,千年万年,一如最初。  犹记年少时走夜路。那时胆子小,最怕夜里独自出门。明明只是半里路,却好像永远走不到头。月辉照着房屋,照着杨柳,照着堆在一起的柴火。白日里熟悉的东西,如今只是朦胧的轮廓。四野无声,只有静静的月亮。月下的女孩迈着急急的步子,恐惧如影随形。明明一路走来并无他人,却觉得背后一直有脚步声紧随,不敢回头,怕看到什么。可那
期刊
一个端午节的早晨,随着桥上一群人撕心裂肺的哭喊,一向澄澈平静的河水突然泛起了涟漪——有人不时把手中的鸡蛋粽子抛向河面——那揪心的悲情一幕,时常萦绕脑海。今年随着端午节的临近,我愈发感到自责和不安。  让我不安自责的往事,发生在上初一时的端午节前夕。那时学校抓得不紧,我和同学们并无二致:上课既不用功,放学更是贪玩。临近端午节的一天下午,放学后的我,像多数男同學一样,滞留在学校。同学们大都在球场上或打
期刊
我觉得真正的过年是从除夕开始的。吃完精心准备的年三十的午饭以后,天很快就黑了。  父亲坐在锅前烧锅,母亲就站在锅台边,用锅铲一下一下地炒着锅里的花生。炒花生,火候很重要,火大了,花生很容易炒煳,火小了,花生又炒不熟。所以,过年炒花生的时候,都是由父亲烧锅,母亲用锅铲不停地翻炒花生。我看见父亲一手拉着风箱,一手朝锅灶里续着草,那年就慢慢地近了。在风箱呱嗒呱嗒的节奏里,我的童年一片迷茫。花生炒好以后,
期刊
又是新茶品尝佳期,饮者又该频频咂嘴弄舌。  言说喝茶,最为寻常不过了。“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宋代赵佶《大观茶论》之言中,我们可以观察、窥见到一些生活之道,领悟到在生活中应学会享受过程,品无用之用,体味生活中的淡然之美。这种美在于:茶作为大自然的产物,凝聚了山川的灵秀与气韵,蕴含着美好的品性,它驱除了胸中的郁结,荡
期刊
村里很多人外出打工去了,舅舅不到50岁,身体好,又识字,但是舅舅不去打工,就在村里干些杂七杂八的事情。  村里有个李婆婆,她的儿子在外面打工,没有人照顾,打米磨面都由舅舅包揽了下来。这一天,李婆婆的眼睛眯成一条缝了,对舅舅说:“我家娃子又打电话来了,问你多久去他们那里干活,他说他给你找好的那个活路工钱高,好多人都争着想干呢!”舅舅放下挑水的扁担,说:“谢谢李婆婆,过了这阵再说哈!”舅舅往隔壁王大伯
期刊
友人送来一只肉嘟嘟的狗崽,四岁的儿子非常开心。  儿子见小狗爱睡,动作笨拙,不是叫它懒狗,就是叫它笨狗,更多的还是叫它笨狗。  笨狗脑子一点不笨,很听话,和儿子非常友好,儿子去哪都带着它。每次儿子说“走”,笨狗就笨拙地爬进那只手提箱,儿子合上手提箱吃力地提着笨狗走。到了有小伙伴的地方,儿子就放下手提箱让笨狗出来一起玩。儿子喊“来”,笨狗就摇着小尾巴跑来;儿子喊“趴着”,笨狗就趴着不动;一听说“回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