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滋味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lcqjy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觉得真正的过年是从除夕开始的。吃完精心准备的年三十的午饭以后,天很快就黑了。
  父亲坐在锅前烧锅,母亲就站在锅台边,用锅铲一下一下地炒着锅里的花生。炒花生,火候很重要,火大了,花生很容易炒煳,火小了,花生又炒不熟。所以,过年炒花生的时候,都是由父亲烧锅,母亲用锅铲不停地翻炒花生。我看见父亲一手拉着风箱,一手朝锅灶里续着草,那年就慢慢地近了。在风箱呱嗒呱嗒的节奏里,我的童年一片迷茫。花生炒好以后,就放在簸箕里,然后放上小果子,好大年初一的早上给拜年的人吃。一会儿,父亲开始给我们发压岁钱,先是几毛,后来发到了几块,母亲照例也会得到一份。这时,父亲就会说,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做个有用的人。我们懵懵懂懂,不住地打着哈欠。上床睡觉之前,母亲一遍遍地嘱咐我们,三十年晚和大年初一的早上,千万不要乱说话,更不要说不吉利的话。我们就一遍遍地点头,说记住了。我们睡下不久,父亲就把小果子和年糕每人包上一份,放在我们的床头,说明早一睁开眼睛,第一件事就要吃这些小果子和年糕,这样吉利。然后,父亲就到门外放上几支高升,我看见父亲嘴里叼着的烟在黑夜里一闪一闪。父亲回到屋里的时候,就从准备明天早上放的鞭炮上取下一小节放在桌子上,好让我第二天早上放。大年初一,天还蒙蒙亮,我就被一阵紧似一阵的鞭炮声惊醒。我赶紧爬起来,吃了一点糕和小果子,然后就学着父亲的样子,嘴里叼着一支烟,把父亲留给我的一节鞭炮一个一个地放完。那浓浓的火药味虽然有些刺鼻,却又是那样的芬芳,在空气里飘了很久才四散而去。
  放完鞭炮,我就给本族的长辈以及和我们家来往密切的邻居拜年。每到一家,我都会说,三爹或者四爷,我给你磕头来了。磕头,也就是拜年。然后跪倒磕头,而他们总会赶紧让我起来,一边说着新年发财,一边从兜里掏出早就准备好的压岁钱。我那时候也就八九岁的模样,觉得磕头很好玩,而驱使我去给他们磕头拜年的最大动力,也就是他们给我的压岁钱。记得那年,我兜里装着满满的压岁钱回到家里,把那一毛一毛的纸币叠起来,然后再一张张地数,手指蘸着唾沫,那种感觉无法言喻。
  父亲用芝麻秸引火,一会儿就把火烧得旺旺的,父亲说,这叫“元宝火”,我就把冻得通红的手放在火上烤,渐渐地我的有些麻木的手脚开始暖和起来。然后,母亲就会叫弟弟和妹妹都起来,全家坐在一起吃“元宝”,所谓元宝也就是饺子。母亲说,把饺子叫作元宝是为了吉利。父亲一边吃着“元宝”,一边还会喝上两盅“元宝酒”呢。有时,我会从饺子里吃出一枚一分或者二分的硬幣,母亲便会笑着说,小二子要发财了。哥哥十三岁夭折,我这小二子的乳名一直被母亲叫了许多年。
  当我们一家吃着“元宝”的时候,年,已经离我们远去了。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许多年来,我一想到那个地方,想到那个可怕的画面,就惊悚起来。  在我们黔北老家的大山上,生长着一种叫盐肤木的果子,可入药,学名叫五信子。9月成熟,二十几元一斤,如果摘到一斤,就是半年的学费。这项成果还得归功于我父亲,他年年都去摘至少七八斤果子来卖,可以作为我和弟弟的学费,还可以为家里办点其他事。这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如抓到一棵救命的稻草。  13岁那年秋天,一个周日,我向父母说我出门去割草,其实是
期刊
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知道,杨家的巧玉姑娘生得俊,手更巧。爹娘疼着她,不让裹着莲足的她出去风吹日晒,她也只能窝在小木楼里做女红。只是,每天下午,她总要到屋后的这条小河边站一站。  她觉得这小河就像姑娘的丹凤眼呢。那清凌凌的河水是婉转的秋波,那丛生的芦苇就是浓浓的睫毛,密密地遮掩着少女的心思。她喜欢这条弯弯的小河,尤其是深秋。当荻花铺天盖地袭来时,她会站上一整个下午,看夕阳慢慢坠落,看荻花在晚霞中被镀上
期刊
人人都说家乡好。离家在外漂泊三十余年,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说起家乡桫椤塬,我都是两眼放光。  桫椤塬,是平凉市崆峒区最东边的一个偏远乡镇,在平凉市崆峒区、泾川县和庆阳市镇原县三地交界处,可谓“鸡鸣三县”,人文厚重,民风朴实。因为桫椤乡与其他乡镇之间隔着一条泾河,或是一条沟(当地人叫涧),加之上世纪70年代前泾河上没有桥,桫椤塬与外界不通公路,所以,大多数人没有出过塬。我也一样,在十五岁之前没有
期刊
这纳兰,就是清初第一大才子纳兰容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个典型的高富帅。高,官高。他十八岁乡试中举,二十二岁在皇帝面前考试考了个第七名,年纪轻轻便做了皇帝的贴身侍卫。王国维是这样评价他的:“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那么,这么一个完美的男子,他,应该很幸福吧?  答案是否定的。从他的词可以看出来:“待不思量,不许孤眠不断肠。”“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我是人间
期刊
回首少年时期的行为,用现在“笼养”“富养”的标准看,简直是“胆大妄为”“不知死活”,让人觉得瞠目结舌。  40年前,广东大动脉广汕公路号称国道,却还是土路,来往车辆不多,以客车、农用拖拉机为主,小轿车罕见,大货车绝迹。有一次,我和堂弟来到公路边玩耍,看着远远呼啸而来的客车,突发奇想玩起了“穿越”的“游戏”。那时我们才十岁出头,彼此相约,等车开近的时候,看谁敢从车前跑过,并以穿越时人离车头近者为胜。
期刊
丝瓜是母亲每年必种的蔬菜。可惜母亲还未到古稀之年就走了,把所有的土地留给了父亲一个人耕种。  父亲坚强地挑起了耕种的担子。刚开始几年勉强耕种,过了古稀之年,老父亲已是力不从心,虽然长得结实,但畢竟年纪不饶人。父亲把大块的土地送人,留了一些小块菜园,继续种丝瓜、玉米、青菜、萝卜、南瓜、山芋等。这些蔬菜是父亲赐予我的宠爱,他常常骑着电动车往返二十多公里路送进城。当父亲粗糙的双手捧出鲜嫩的蔬菜时,脸上洋
期刊
小时候,父母亲下放在五七干校劳动改造,我们三姊妹就都跟着外婆过日子。  生活的压力,加之外婆眼睛有白内障看得不是很清楚,除了吃穿其他的她就管不了我们那么多了。我就像一个没有人管的野孩子,每天放学回家,书包往堂屋一扔就和事先约好的同伴跑出去玩耍。河畔大堤、林间田地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我们时常带着竹筒拨蛐蛐、拔根马尾套知了、搅一杆蜘蛛网蘸蜻蜓,就连捡一块瓦片打水漂也感到无比惬意。蚊子咬得到处是红疙瘩
期刊
那年知青来到我们村,正值“三月香椿香满厨”的时节,小青年没吃过香椿,争而食之,一吃便忘不了。  坡头坎下的香椿数量毕竟有限,他们就上山寻找,大把地采回,结果有人被咸得哇哇直吐,有人则头胖脸肿,仿佛得了肥胖症。原来采回的不是盐肤子,就是漆树。漆树过敏的人只要稍一接触,皮肤便会肿起,严重者双眼合缝,全身或燥热或恶寒,过后还会留下一些漆疮的印痕。  知青来时,我还没上学,但对于这三种树可是谙熟于心了。这
期刊
夜深人静,了无睡意。窗外一轮明月,清辉洒在床头。被现代人冷落的月啊,千年万年,一如最初。  犹记年少时走夜路。那时胆子小,最怕夜里独自出门。明明只是半里路,却好像永远走不到头。月辉照着房屋,照着杨柳,照着堆在一起的柴火。白日里熟悉的东西,如今只是朦胧的轮廓。四野无声,只有静静的月亮。月下的女孩迈着急急的步子,恐惧如影随形。明明一路走来并无他人,却觉得背后一直有脚步声紧随,不敢回头,怕看到什么。可那
期刊
一个端午节的早晨,随着桥上一群人撕心裂肺的哭喊,一向澄澈平静的河水突然泛起了涟漪——有人不时把手中的鸡蛋粽子抛向河面——那揪心的悲情一幕,时常萦绕脑海。今年随着端午节的临近,我愈发感到自责和不安。  让我不安自责的往事,发生在上初一时的端午节前夕。那时学校抓得不紧,我和同学们并无二致:上课既不用功,放学更是贪玩。临近端午节的一天下午,放学后的我,像多数男同學一样,滞留在学校。同学们大都在球场上或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