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城乡间的沟通和联系,提出了 “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城乡间交通运输一体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公交客运量是营运计划制定,线路运力配置,车辆管理调度的重要依据,本文通过对城乡一体化公交客运量方便做了大量的调研,能够充分的了解影响公交客运量的相关因素,对以后公交管理水平的提高一定得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公交客运量,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U491.17;F5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5-0289-01
一、 前言
我国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形成了城乡间的较大差异,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整体健康发展和国家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在于加强城乡联系,城乡间交通运输一体化是加快推进并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公交客运量是营运计划制定,线路运力配置,车辆管理调度的重要依据,公交客运量受宏观和微观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公交客运量具有以下规律特征:第一,公交客运量呈现整体上升的趋势;第二,公交客运量具有周期波动性和随机波动性。通过分析各方面的影响因素,为公交营运管理提供依据。
二、城乡一体化公交客流量的相关因素分析
城乡公交一体化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实战措施,是将城区公交与农村公交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考虑。城乡一体化,涉及中心城区、中心镇、建制镇和村落,不同节点有不同的客流量,因此,影响公交客运量的因素很多。
1、宏观因素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影响公交客运量的直接因素,一方面,公交客运量的增长受区域社会经济及结构、人口数量与结构、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宏观经济政策、路网规模与服务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综合交通系统又是一个由多种交通方式构成的复杂大系统,系统内的各种交通方式相互制约和促进,公交客运量又受到其他交通方式发展的影响。主要宏观因素如下:
(1) 人口数量与结构
城市居民人均日出行次数呈现从小城市到大城市递减,从经济不发达城市到发达城市递增的规律,即出行距离短、出行时耗短、出行成本低则出行次数多,农村居民人均出行次数从乡镇到村逐渐减少;人口的分布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人口分布的越分散,其客流量的强度也将随之减弱。除此之外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以及人口城镇化和城市化的加大,也必然引起旅客运输需求的增加。
(2) 经济发展水平
公交客运需求的产生主要来源于生产和消费这两个不同的领域,经济的发展不仅增强了生产活动的联系性,也增加了消费性的出行如旅游,从而驱动了公交客运量伴随经济的发展呈现出稳定的上升趋势。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经济联系在不断加强,必然会产生更多的出行需求。同时,由于人们生活水平和层次的提高,这必然会在现有工作、上学等通勤交通为主体的情况下增加其他交通负荷,最终影响区域客流的规模和强度。
(3)人均收入与消费水平
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等需求也随之增加,消费结构亦随之发生变化,用于非饮食开支部分的比例逐步加大,旅行游览、参观探亲等活动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需的组成部分,与之相联系的交通消费需求也相应的在数量和质量上发生变化。对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常用评价指标有人均国民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额等。
(4)路网规模与服务水平
交通运输设备是实现公交客运需求的基础,路网的布局和质量直接影响综合交通系统的运输能力及对客运需求的适应程度。另一方面,路网规模的扩大与完善,提高了交通运输的服务水平,刺激了社会客运总需求的增加,从而促进了公交客运量的增加。
(5) 城市、乡镇、农村的布局规划
城市、乡镇、农村的布局规对客流的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布局规划对生活区,工业区等的地理位置进行合理的安排,不同区域的人口密度以及流动程度不同,从而影响各个区域的公交客流密度。公交客流反过来也作为公交布局规划的依据,为城市的科学合理规划提供依据。
2、微观因素
城乡公交客运量除了受区域的经济、人口数量、消费水平等宏观因素的影响之外,还受线路延长、站点增减、交通出行的难易程度、季节天气、线路施工、职业车辆故障等微观因素的影响。主要微观因素如下;
(1)线路与站点的影响
多数城市的公交线网与站点的布局是在多年不断增加和调整基础上形成的,缺乏整体的系统规划。并且线路之间关联性差,多条线路简单叠加形成松散的线路集合,没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网络。随着公交客运需求的增大,以及公共设施的新建等变化,势必引起线路新增、原线路延长或站点增减,从而影响公交客运量的巨大变化。
(2) 交通出行的难易程度
交通出行的难易程度也是影响客运量的重要因素,地形条件以及区域间道路的路况、标准等都将对交通运行可能性以及难易程度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影响行程的时间和经济性。这种情况在交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地区表现的尤为突出。这一现象在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的新区,都同样存在。在城市中心城区,由于大型地块将城市路网阻断,导致城市微循环不畅通,公交通达深入度不够,许多居民被迫选择使用小汽车的方式来避免公交加长距离所带来的不便。在城乡结合部大量的新区建设,多数住宅区先于公交设施存在,又由于这些地区往往是城建、交通管理的盲点,因此,公交受限于体制原因不能完整覆盖,从侧面刺激了城乡结合部的居民选择小汽车等方式出行。在农村地区,道路基础设施水平差、连通度不够,农村居民出行费时、费力、费钱,因而客运量相对减少。
(3)季节与天气
季节天气同样影响城乡公交客运量,若是天气情况较好的 3、4 月,外出旅游的乘客较多,从而导致这些月份的公交客运量增加,相反,在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旅游乘客会相应的减少,公交客运量也相应的较少。另外,由于天气炎热的影响,空调车线路和普通车线路的客运量也会有很大的变化。因此,季节与天气的变化也将是影响公交客运量的重要因素。
(4) 线路施工
城市人口、车辆增加以及城市规模的扩大,致使原来的城市线网无法满足现有城市运量的需求,出现了严重的城市道路交通问题。因此,各地政府为了缓解城市交通的压力,大量投入资金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部分公交线路扩建、改建等。线路的施工必将影响公交营运,致使线路拥塞、线路改道等,而且线路施工的随机性,也将影响公交客运量的波动。
(5)城乡居民的职业
相对于城镇和农村地区,城乡之间客流的职业则具有较强的多样性。从城乡间客运量的职业来看,个体商人、公务员、公司职员、农民、退休人员、学生都占到了一定的比例,其中个体商人、学生、公司职员及公务员总共客运量相对较大,特别是个体商人在客运流量中所占比例最高,这是城乡客运量结构与城镇和农村居民出行最显著的差异。
四、结论
本文全面分析了城乡一体化公交客运量的相关影响因素,针对不同区域及其经济发展的水平等方面对公交客运流量产生的影响,对这些方面加以分析,有利于提高城乡一体化公交的规划,对公交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有一定得意义。
参考文献
[1]宋惆,陈引社等.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有关理论问题[J].综合运输,2004,(09):41一43.
[2] 孙爱充. 公交客流预测方法研究[J]. 城市交通, 1999,(6):32-33.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公交客运量,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U491.17;F5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5-0289-01
一、 前言
我国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形成了城乡间的较大差异,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整体健康发展和国家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在于加强城乡联系,城乡间交通运输一体化是加快推进并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公交客运量是营运计划制定,线路运力配置,车辆管理调度的重要依据,公交客运量受宏观和微观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公交客运量具有以下规律特征:第一,公交客运量呈现整体上升的趋势;第二,公交客运量具有周期波动性和随机波动性。通过分析各方面的影响因素,为公交营运管理提供依据。
二、城乡一体化公交客流量的相关因素分析
城乡公交一体化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实战措施,是将城区公交与农村公交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考虑。城乡一体化,涉及中心城区、中心镇、建制镇和村落,不同节点有不同的客流量,因此,影响公交客运量的因素很多。
1、宏观因素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影响公交客运量的直接因素,一方面,公交客运量的增长受区域社会经济及结构、人口数量与结构、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宏观经济政策、路网规模与服务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综合交通系统又是一个由多种交通方式构成的复杂大系统,系统内的各种交通方式相互制约和促进,公交客运量又受到其他交通方式发展的影响。主要宏观因素如下:
(1) 人口数量与结构
城市居民人均日出行次数呈现从小城市到大城市递减,从经济不发达城市到发达城市递增的规律,即出行距离短、出行时耗短、出行成本低则出行次数多,农村居民人均出行次数从乡镇到村逐渐减少;人口的分布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人口分布的越分散,其客流量的强度也将随之减弱。除此之外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以及人口城镇化和城市化的加大,也必然引起旅客运输需求的增加。
(2) 经济发展水平
公交客运需求的产生主要来源于生产和消费这两个不同的领域,经济的发展不仅增强了生产活动的联系性,也增加了消费性的出行如旅游,从而驱动了公交客运量伴随经济的发展呈现出稳定的上升趋势。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经济联系在不断加强,必然会产生更多的出行需求。同时,由于人们生活水平和层次的提高,这必然会在现有工作、上学等通勤交通为主体的情况下增加其他交通负荷,最终影响区域客流的规模和强度。
(3)人均收入与消费水平
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等需求也随之增加,消费结构亦随之发生变化,用于非饮食开支部分的比例逐步加大,旅行游览、参观探亲等活动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需的组成部分,与之相联系的交通消费需求也相应的在数量和质量上发生变化。对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常用评价指标有人均国民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额等。
(4)路网规模与服务水平
交通运输设备是实现公交客运需求的基础,路网的布局和质量直接影响综合交通系统的运输能力及对客运需求的适应程度。另一方面,路网规模的扩大与完善,提高了交通运输的服务水平,刺激了社会客运总需求的增加,从而促进了公交客运量的增加。
(5) 城市、乡镇、农村的布局规划
城市、乡镇、农村的布局规对客流的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布局规划对生活区,工业区等的地理位置进行合理的安排,不同区域的人口密度以及流动程度不同,从而影响各个区域的公交客流密度。公交客流反过来也作为公交布局规划的依据,为城市的科学合理规划提供依据。
2、微观因素
城乡公交客运量除了受区域的经济、人口数量、消费水平等宏观因素的影响之外,还受线路延长、站点增减、交通出行的难易程度、季节天气、线路施工、职业车辆故障等微观因素的影响。主要微观因素如下;
(1)线路与站点的影响
多数城市的公交线网与站点的布局是在多年不断增加和调整基础上形成的,缺乏整体的系统规划。并且线路之间关联性差,多条线路简单叠加形成松散的线路集合,没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网络。随着公交客运需求的增大,以及公共设施的新建等变化,势必引起线路新增、原线路延长或站点增减,从而影响公交客运量的巨大变化。
(2) 交通出行的难易程度
交通出行的难易程度也是影响客运量的重要因素,地形条件以及区域间道路的路况、标准等都将对交通运行可能性以及难易程度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影响行程的时间和经济性。这种情况在交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地区表现的尤为突出。这一现象在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的新区,都同样存在。在城市中心城区,由于大型地块将城市路网阻断,导致城市微循环不畅通,公交通达深入度不够,许多居民被迫选择使用小汽车的方式来避免公交加长距离所带来的不便。在城乡结合部大量的新区建设,多数住宅区先于公交设施存在,又由于这些地区往往是城建、交通管理的盲点,因此,公交受限于体制原因不能完整覆盖,从侧面刺激了城乡结合部的居民选择小汽车等方式出行。在农村地区,道路基础设施水平差、连通度不够,农村居民出行费时、费力、费钱,因而客运量相对减少。
(3)季节与天气
季节天气同样影响城乡公交客运量,若是天气情况较好的 3、4 月,外出旅游的乘客较多,从而导致这些月份的公交客运量增加,相反,在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旅游乘客会相应的减少,公交客运量也相应的较少。另外,由于天气炎热的影响,空调车线路和普通车线路的客运量也会有很大的变化。因此,季节与天气的变化也将是影响公交客运量的重要因素。
(4) 线路施工
城市人口、车辆增加以及城市规模的扩大,致使原来的城市线网无法满足现有城市运量的需求,出现了严重的城市道路交通问题。因此,各地政府为了缓解城市交通的压力,大量投入资金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部分公交线路扩建、改建等。线路的施工必将影响公交营运,致使线路拥塞、线路改道等,而且线路施工的随机性,也将影响公交客运量的波动。
(5)城乡居民的职业
相对于城镇和农村地区,城乡之间客流的职业则具有较强的多样性。从城乡间客运量的职业来看,个体商人、公务员、公司职员、农民、退休人员、学生都占到了一定的比例,其中个体商人、学生、公司职员及公务员总共客运量相对较大,特别是个体商人在客运流量中所占比例最高,这是城乡客运量结构与城镇和农村居民出行最显著的差异。
四、结论
本文全面分析了城乡一体化公交客运量的相关影响因素,针对不同区域及其经济发展的水平等方面对公交客运流量产生的影响,对这些方面加以分析,有利于提高城乡一体化公交的规划,对公交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有一定得意义。
参考文献
[1]宋惆,陈引社等.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有关理论问题[J].综合运输,2004,(09):41一43.
[2] 孙爱充. 公交客流预测方法研究[J]. 城市交通, 1999,(6):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