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素质教育下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dongji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育人为主,成才为志。”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而音乐教育以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从先秦儒家诸子认为“乐教”可以“善民心”、“移风易俗”,到近代中国的有识之士把“歌乐”作为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学科之一,都说明了我们的先辈很早就意识到了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至今,它的育人功能日趋成熟。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点:
  
  一.以乐辅德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所以,学校音乐教育能以乐辅德。如开学初让学生观看开学第一课—“我爱你,中国”并结合课本《爱我中华》《让世界充满爱》的演唱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教唱革命历史歌曲《义勇军进行曲》、《长江之歌》等,能使学生爱憎分明,能唤起他们对敌人的仇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教唱叙事歌曲《军民大生产》、《读书郎》、《歌唱二小放牛郎》等能激发学生爱劳动、爱学习的热情,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能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净化学生的心灵。
  
  二.以乐促智
  
  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古今中外许多高智能的名人如孔子、爱因斯坦、卢梭、歌德、列宁等大都酷爱音乐,可以说音乐对于他们的事业成就具有一定的影响。“科学的认识和借助艺术的认识”。学校音乐教育不仅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客观世界,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并且可以以乐促智,让他们的智能得到多方面的发展,诸如思维、想象、情感体验、审美感观等。如在音乐欣赏和唱歌时,学生会产生注意、记忆、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这能促进学生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让其获得活跃的思维能力;在器乐演奏中,学生手、脑、眼、耳并用,这能极大地开发他们的智力、锻炼他们的创造能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
  
  三.以乐怡性
  
  音乐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三大基本特征,它主要是在音的运动与结构中让人们感知美、享受美。学校音乐教育应注意抓住音乐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充分享受一切美的音乐,做到以乐怡性,让他们欣赏、感受、体现、创造音乐的美,用音乐之美陶冶性情,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如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可使学生联想到平静的江水、皎洁的明月等鲜明如画的音乐形象;欣赏名曲《二泉映月》可使学生产生愉快、兴奋、痛苦、哀伤等不同的情绪变化,体会到作者阿炳在黑暗的旧社会里追求光明、乐观向上的可贵精神;欣赏中国少儿广播合唱团演唱的《摇篮曲》、《鳟鱼》等名曲可使学生产生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愉悦心情。
  
  四.以乐促新
  
  在音乐课的实践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参与探究与创新。把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质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为此除了在歌唱、演唱、演奏、欣赏等常规教学创造性活动外,还要增加一些音乐创新内容。如:学习了《七子之歌—澳门》后让学生回答:歌曲中多次呼唤母亲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这些乐句在旋律上有什么差别?用自己设计的力度、速度、音色变化来表现歌曲的情感。聆听《1997天地人序曲》后让学生把扁钟、童声合唱、大提琴独奏及乐队合奏出现的顺序在图中标出来,并想象这些音乐所表达的意境。通过这些音乐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学校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是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加强的,凡长期经过音乐熏陶的学生,其性情、精神、气质以及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会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具有牢固的稳定性,能让其一生获得健康的心理、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学校音乐教育应以育人教育为宗旨,努力做到以乐辅德、以乐促智、以乐怡性、以乐促新,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作者联通:272402山东省嘉祥县马村镇中学)
其他文献
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合理、巧妙地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才能使常态下数学课堂教学更能凸显其有效性呢?    一.制定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灵魂,它决定着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必须制定明确、恰当、合理的教学目标。有了合理的目标,教师的教学才不是肓目的,学生的学习才是有目的的。它就像大海里航行的灯塔;象永远指着北方的北极星,让人不会迷
期刊
四川安县桑枣中学紧邻北川,在2008年汶川“5.12”大地震中也遭遇重创,但由于平时的多次演习,地震发生后,全校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就是按照疏散演习时的安排冲到操场上的,前后仅用了1分36秒,师生无一伤亡,创造了一大奇迹。(2008年5月24日新华网)  很显然,此次桑枣中学创造的奇迹得归功于该校每学期组织一次的紧急疏散演习。而这类紧急演习从2005年就开始了,每学期一次,从不间断。尤其令
期刊
课文的教学有两个目的:第一,利用课文的语言材料,学习其中的语言点,达到能运用的目的。第二,在学生掌握语言点的基础上,逐步跳出语言点的圈子,从而使用语言进行信息交流,培养阅读能力。    一.课文整体教学的理解    课文是教学语言知识和训练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材料。因此,课文应作为一个整体来教。开始时就分段教学,容易产生见树不见林的毛病,不利于学生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
期刊
有这样一个现象一直让教师们感到困惑,即我们并不缺乏对新课程教材的认同与实践,但为什么进步缓慢?我的答案是:教师只有在不断的教学反思中才能创造更有质量的教学活动,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下面,就来谈谈我的真切感受。    一.教学前的反思——边预设边反思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体会:从一个教学活动方案初步形成到真正付诸于实践,我们常常会一次次地否定、修改教学设计,尤其是在公开活动的时候
期刊
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是人们在解决问题时,思路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培养发散思维,对培养学生创新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行初中政治教材切实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深入挖掘教材,找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品质的支点,就能很好地发挥它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中的作用。    一.借助教材论述的发散性,培养
期刊
研究性学习是现阶段出现在中学教学中的新事物,它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最大的特点是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了以往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充当“导演”的角色。这无疑是教学中的一次革命。但是我觉得研究性学习并不是空穴来风,它是对传统教学方法中情境式教学的发展。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目前研究性学习还不能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仍然是提高思想政治课
期刊
【摘 要】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教育实践发展的必经阶段和必然结果。因此,数学教师应该立足教学实际,寓创新意识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把传授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结合起来。笔者结合多年教学、教研工作实际,就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从教师具备创造性的“特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求异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根本
期刊
【摘 要】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起点。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顺利实施新课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在边境地区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方法有四:一是引导学生模仿提问;二是教会学生常规提问方法;三是指导学生根据化学学科特点提问;四是鼓励学生随机提问 。  【关键词】培养 提问 能力    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
期刊
班级是教育工作的基本阵地。它不仅有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责任,也背负着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任。教育目的能否实现,每个学生能否受到有针对性的教育,并得到全面发展,班级管理至关重要。    一.以情动人,融入真情,全心呵护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必须全身心投入自己的情感。教师要以真挚的感情去激发学生的真情,做学生成长路上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班主任不仅要把自己扮成严师的角色,而且还要扮演好“管如严父,
期刊
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提问的好坏,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发展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可以这样说,语文课就是通过一个个提问来组织教学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提问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里有个效益问题,如果问题提得太细、太碎,往往会把课文讲得支离破碎,教学目标难以达到;如果问题太大、太深,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