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学法——语文课堂的优质策略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a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比较才有鉴别。我们知道世界万物各不相同,但物质世界是统一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是按其固有规律变化发展的。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辩证法作指导,正确使用比较方法。在长期的教学教研实践中,对课堂教学中点滴感悟中,比较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把内容上、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比较,有分析地进行教学,从而产生了新的认识,所以人们常常都乐于运用它。在语文教学中,如能恰当地运用比较教学法,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下面我以自己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比较法谈一些浅陋的体会。
  一、文章标题的比较法
   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纲。它分三类:(1)限定表现的范围;(2)点明中心;(3)确定表现形式。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纲”,教会学生审题,将一些典型的标题作比较分析,能让学生领会作者命题的严密性。如我在教《春》、《济南的冬天》、《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这四篇文章时,就将这一组题目作了比较教学,让学生一起参与讨论,使学生明确下列问题:(1)四篇文章的题目都揭示了时间(春、冬、夏、秋);(2)四篇文章的标题都揭示基本的表现手法——写景抒情为主;(3)四篇文章的标题都在时间和空间上作了规定,《春》的时间和空间最大,从时间上看,可以从初春写到暮春,从空间上看可写整个大地;《济南的冬天》,从时间上看,可从初冬写到深冬,而空间上,只能写山东济南市;《海滨仲夏夜》,从时间上看仅限于仲夏的夜晚,而空间上看只限于海滨;《香山红叶》,时间限定为秋天,空间限为北京香山,且主要的表现对象应为“红叶”。
  二、文章思想内容比较法
  有的文章内容上很相近,要特别注重运用分析比较,进行综合认识、找出异同、抓住特点。内容相近的名篇尤其应该注意。例如,在学过《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以后,学生对两篇文章中的一些问题产生了模糊认识。教师就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分析比较。首先让同学们充分熟习课文,在此基础上,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归纳,同学们很快得到了清楚的认识。两篇文章在思想内容上有一个共同点:描写的都是甘心受封建文化毒害的读书人,都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控诉了封建社会的罪恶。但二者又有区别:其一,所刻画的人物性格的差异。孔乙己迂腐不堪而又自命清高,好喝懒做而又死爱面子,偶有偷窃而又不乏善良。在其灵魂深处,突出了一个“悲”字,而范进迂腐之中兼有狡诈,懦弱之外不乏圆滑。在其灵魂深处,凸现了一个“丑”字。其二,抨击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层次不同。《范进中举》只限于批判科举制度的弊端和读书人的精神堕落,而《孔乙己》则无情的揭露了整个人吃人的病态社会。其三,表现手法不同。《孔乙己》一文的作者运用鬼斧神工的白描手法,精心塑造了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精细的镂刻出孔乙己的身材、脸色、伤痕、长衫等文字,处处显现出人物可憎可悲的神韵。《范进中举》一文的作者运用具有强烈讽刺效果的夸张手法,淋漓尽致的描绘出范进一旦功名到手,就惊喜若狂、神魂颠倒的丑态。范进的“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涂沫出人物令人作呕的脸谱。
  三、表现手法的比较教学
  表现人物,可从正面来表现,也可以从侧面来表现。这两种表现手法的艺术效果各有千秋。但作者在选择表现手法上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酌斟再三的。我在教学中,常常抓住一些典型的课文进行比较法教学,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例如,在学过《白杨礼赞》(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等文章后,学生对比喻和象征提出质疑。这时,就把二者进行比较。“比喻”和“象征”在用一事物说明(或表现)另一事物这一外在形式上相似,也就是都有使事物形象化的特点。但二者又有区别:(1)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而且也都是从本质特征上考虑。如《白杨礼赞》中的象征手法都是说“人”的本质特征的。(2)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而象征则通常是着眼于文章整体构思,即写作方法。如果只是说“北方的农民像白杨树”,这是比喻,而《白杨礼赞》的作者满怀深情的精细刻画白杨伟岸朴质、倔强挺拔的形象,礼赞“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最后直陈这树中的伟丈夫与北方农民的精神意志的关系,这就不再是比喻,而是象征了。(3)比喻中的喻体和本体通常都是具体的,如“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春》),而象征中的象征体是具体的,本体即“概念、思想、感情”都是抽象的。(4)比喻适用于各类文体,而象征一般适用于抒情文章。
  总之, 由于作家思想、文化修养是不同的,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也是各不相同。为能把握文章的思想特征,领略文章的艺术特色,比较教学法很是必要。比较教学法“着力点”应放以生为本,以提高学习效率为最终目的,要把教与学统一起来。教师在实施比较法教学策略,应特别注意 “学生参与式”教学。比较教学法是建立在学生广泛参与之上的,要为学生留有教学空白,让学生自由驰骋,比较教学法就能达到优化教学。
其他文献
【摘要】 传统语文课程资源结构单一,教材常被视为课程教学的唯一资源,教师往往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参,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影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影响了语文水平的提高。“新课标”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明确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特别是综合性学习内容的设置,指明了实现的途径。  【关键词】 语文;资源;拓
期刊
【摘要】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性和趣味性,最适合采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而电教媒体作为教学手段现代化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是广泛应用。电化教学以它色彩丰富的画面,展现文字蕴含着的意思,创设所需要的情境。课堂上将那一框框有序无声的投影教材,通过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地观察、发现、思维、探索,就会使其变为一行行清晰在目的文字,化为一句句有声有色的语言,形成一幕幕耳目一新的意境。  【关
期刊
【摘要】 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对话教学新理念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对话“问答化”;学生个性化阅读没有占到应有的地位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应唤醒自我,主动探究,确立学生阅读主体的地位;根植文本,多读多悟,激发学生阅读思维的火花;细心倾听,延时评价,激励学生阅读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对策    目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种种弊端,严重地束缚了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进展。然
期刊
【摘要】 导语方法注重的是知识的探究和疏通。更多的是旧知的直接利用,体现了知识的无穷力量。情境渲染以“导”激“情”,更多地体现了导语设计要求的新颖性与艺术性,知识性暗含其中;而知识启迪以“导”启“思”,更多地体现了导语设计要求的新颖性与知识性,艺术性暗含其中。  【关键词】 语文课堂;引入;方法    一、温旧故、引新知  即通过复习已学知识的方式来进而过渡到新课内容的讲授。开课时,引导学生学习与
期刊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而语文教学中的关键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前提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期刊
【摘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都要进行相应的转变。教师要从课堂的主导者,变为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学生要从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发现式学习,倡导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意味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亟需变革。  【关键词】 初中语文;自主创新;教学改革    在丰富的课改实践中,结合相关的教学理论,我们逐渐探索出了语文课堂的“自主创新”四步教学模式。  一、质疑释疑  首先引导学生进
期刊
【摘要】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发挥语文情感教育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是语文教学的突出特征。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应该发生怎样转变,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怎么实施情感教育进行了初步探讨,以适应新形势下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优化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课程结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尤其值得瞩目的是,在各门课程的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始终追求的目标。这一目标可通过各种途径去实现。   初中的学生与小学生相比,感觉有了很大的
期刊
【摘要】 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下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文章提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激发学生内在需要,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改革教学评价机制,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
期刊
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的地方就是文字障碍,也就是一些古文字要会读,一些词语要会解释,这样才能变文言文为现代文,便于学生理解和领悟。这时,朗读就成了首要的学习方式,要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来实现疏通、理解、欣赏甚至背诵。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在文言文教学中常用到的几种朗读教学。  一、通读  通读也可以说是粗读、初读。学习一遍新课文,我首先要求学生通读全文。无论长短难易,都要求朗读出声。因为学生是第一遍朗读课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