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体构建中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jun5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是一个整体,脱离了整体,文章只能是词汇的堆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大多教师已经习惯了把文章肢解后让学生去理解,虽然这种教学方式也能让学生获得对文本的理解,但不够全面。新课标中一再强调阅读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以整体的思想去看待文本。整体阅读所强调的就是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整体理解,把文章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从而理清文章的内容关系,从宏观角度去领会文章的主旨,吸收文章的精华,在阅读中获得体验。
  一、发挥自主性,重整体感知
  语文新课标中一再强调语文阅读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结合高中学生的特点来看,他们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自学能力等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倡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整体感知文本,这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是极其重要的。以《小狗包弟》为例,若不能感知该文中狗与人的关系,而困于作者是讲述了一件什么事,那么,也就难以体会那个疯狂时代惨无人道的现实及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和深深的歉疚、忏悔之情。在该文的阅读中,要做到整体感知,对文化大革命这段历史的了解不可缺少,而在文本阅读中,又不能仅限于对事件的解读,而要把事件中的人和物串联起来,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提倡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阅读实践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前去了解作家、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所包含的事件(或说明对象或中心论点),在此基础上再解读文本。以《包身工》为例,“包身工”的本质就是“卖身契”,而这又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那么,时代背景的了解也就必不可少。作者为何要写《包身工》,通过《包身工》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抓住这些问题再去解读包身工的生活,透过芦柴棒、小福子和不知姓名的小姑娘也就不难理解包身工制度的罪恶了。在高中语文阅读中定要加强自主阅读指导,这样方可为文章的整体探究奠定基础。
  二、摒弃肢解式,重谋篇布局
  文章必定是一个整体,而组成这个整体的则是一些相应的有机体不是片段,但在以往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大多教师更喜欢把整文章肢解为相应的片段,通过段落、层次的分析而让学生去把握作品的内涵。不可否认,对组成文章有机体部分的分析是必不可少,如《老人与海》中对老人形象的分析,但在分析有机体部分时,要注重以作者的谋篇布局来阅读并思考作品。在《老人与海》中,老人是否就是一个单纯的老人,还是一个具有典型性格的某一类人的象征或代言,作者借助对老人形象的刻画,要表现的是什么。抓住了作者的行文脉络,也才能从整体上解读作品。
  解读作品不等于肢解作品,相反是在整体思想引导下对作品有机组成部分的分析和理解。以《荷塘月色》的构思来分析,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佳作,散文形散而神聚,故而学生在读的时候往往把握不住重点。读散文,核心是要抓住文眼,以文眼去探究作者的行文思路,再结合景物描写探究情感,整个文章也就清晰了。在《荷塘月色》中,作者开篇就写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由此也就生成出了“为什么不宁静”的问题,不宁静那自然要去寻找宁静,于是也就有了外出走走的想法,行踪自然也就出来了。伴随着行踪,所见之景、心情的变化也就跃然纸上了。如此,抓住了整体,对有机部分的理解也就容易了很多。
  三、分析局部时,重整体串联
  要整体理解作品,对有机部分的分析是不可缺少的,但在分析有机部分时,不能忘记了整体,相反要通过整体来串联部分,宏观认识,深化理解。以《祝福》为例,其中心人物是祥林嫂,而若单独的一个祥林嫂是无法让我们体会旧社会对妇女的毒害的,正是因为围绕在祥林嫂身边的那一群人(如鲁四老爷、祥林嫂的婆婆等)构成了一个典型的社会。换言之,在解读祥林嫂这一形象时,要把她和当时的社会、身边的人结合起来,才能透过“个体”看“整体”,理解作者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否则,一旦脱离了整体,祥林嫂的形象也就成了一个独体,无法给给我们任何思考。
  以全文整体为背景,以局部分析为依托,以整体思想来引导学生探究局部,这就是整体阅读。整体阅读的实质是把阅读简单化,让语文走简单路线,摒弃肢解式的阅读模式,让学生在整体感知中理解、体验。但需要注意,在抓整体时不能忘记局部,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阅读阅读才会更加有效。
  王亚生,教师,现居山东泗水。
其他文献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异彩纷呈的动态课堂。作为语文老师,我们面对的是鲜活个体对文本的多样解读,在瞬息万变的课堂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我们无法预约的“意外”。如何面对这些“意外”,化解“危机”,是对我们教学机智的考验,也是我们促成精彩生成的重要机遇。若是给学生“松绑”,在尊重学生个性解读的基础上,巧搭台,精设计,收获的将是许多的美丽和惊喜。  片段一:在品读第五段时,一位同学主动展示朗读,他的朗
由于不同语文教材的知识结构特点不一,只有采用合适的讲解方案才能使小学生更加理解,快速地融入到课堂学习情境中。此外,整个课堂讲解方案要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状况,使其全面地理解语文知识内涵。  一.小学语文教学难点  从整个义务教育体系来看,小学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初始阶段,其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初步入学儿童。小学是培养国家人才的“启蒙期”,注重小学文化课程教学改革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小学语文教学
语言积累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学之魂,其目标是认识更多的字,记住更多的词,多多益善,然而小学语文课堂积累却不可贪多,要在“微”字上下工夫,让学生精读、精练,在“微积累”活动中丰富知识储备。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是一项长期工程,不能贪多求快,要脚踏实地进行。小学语文知识的积累,可以利用“微听写”加强巩固,“微延伸”拓展维度,“微运用”提升能力。利用“微教学”,收获“高效率”。   一、“微听写”,深化积累效
一部《红楼梦》内容丰富,人、事、物可谓繁杂,让初读这部书的高中生无所适从,但通过《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指导高中生细读,可以帮助他们打开《红楼梦》的大门,更好地品味“其中味”。  一、主要故事在荣府  细心的学生读完这部书就可以发现,其实书中发生在大观园的故事,主要发生在荣府。因为主要的人物宝、黛、钗、凤等“十二钗”,大部分都是荣府的人或荣府的亲戚,宝、黛、钗的爱情纠葛也发生在荣府。  《林黛玉进贾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五大板块中,其中作文教学是最大的一块,当且也是目前中考命题三大部分中分值最重要的一部分。众所周知,中考作文分值达50分,占整个卷面的“半壁江山”,作文的成败决定整个语文考分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整个中考成绩的高低。广大学生平时就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就是平时作文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考试场内这种特定的环境氛围之中,也极难以抒写出那种具有创新意义的文章来
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在语言运用中形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它分成口头语感和书面语感两类。教学中,我为培养学生书面语感作了如下尝试。  一、重视“读”,特别是诵读  课文的思想情味,只有通过诵读品味才能充分感受。以“读”贯穿教学,大致可以分成“通读—解读—品读—背读”等几个环节。使学生读通、读懂、读透、读“化”。  第一步:通读,整体感知。学生
“老师:   我们想问一个问题:只用家庭去衡量一个人对吗?   是这样的,前天放学早,林越溪和金泓序去吃东西回家晚了,让母亲担心,是不对的。安老师知道后,分别批评了他们俩。但安老师当时却对金泓序这样说:他(林越溪)是单亲的孩子,尽量少来往。反正大致是这个意思。我不知道她为什么这么说。有这个必要去打击我们这一‘类’人吗?   我们相信你,这完全是私人的交流。我和小溪(林越溪)一样,也是单亲家庭的孩子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感触最深的就是,对于成绩显著的学生给予关注,更要把精力放在学困生上。学困生是不可忽视的群体。笔者在教学工作中深有体会,抓住了学困生转化这一工作,是实现语文整体成效提升的重要前提,任何教学忽略了学困生群体,都不可能取得语文教学整体成功。学困生转化作为语文教学一项重要和必要的工作,应当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广大教师要重视对学困生分析研究,有的放矢开展各项工作。
《项链》是法国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巧借对比展开叙述,是本文一个非常显著的写作特点,充分体现了莫泊桑独特的现实主义小说艺术创作才能。现就此粗略分析如下。  一、通过对比,巧妙揭示作品主题  关于《项链》的主题,一直存在不同观点,有“虚荣说”,有“命运说”。但无论哪种说法,我们都不难发现,作者是巧借人物梦想与现实的冲突,来揭示作品主题,展现十九世纪后半期法国巴黎各个社会阶层的生活图景的。 
刘兰芝是《孔雀东南飞》中的女主人翁。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当作典范加以传颂,但我们结合当时社会历史背景并仔细研读文本,从不同角度来看刘兰芝的情感生活,才发现一个生活中不一样的刘兰芝。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并不幸福,也不美满,而是充满痛苦、心酸与苦涩。其理由如下:  一、奴隶般的家庭劳动  少女时代的刘兰芝可以说是在幸福和快乐中度过的,她像一只美丽的金孔雀,聪颖而娴静。“十三能织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