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的普及,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更多、更新、更直观的教学素材,如何合理、有效使用是关键。只有在 “迫切需要”处,才能凸显信息技术直观、形象、全面的特点。而要找准着力点和迫切需要点,就需要教师潜心研讨教材,把握教学难点,将信息技术这把利刃放在课堂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处。只有这样,才能让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大放异彩,教学效果显著。
一、巧用信息技术,教学难点在学生亲身实践中迎刃而解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意味着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更有效地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在于理解文本内容,与作者在思想上形成一定的共识。因此,当信息技术能呈现给学生不曾经历的场景时,学生易于投入到信息技术所营造的“亲身实践”氛围中,学生的内心体验自然生长,无须教师多言。
例如,在教学《纪昌学射》一课时,教师巧用PPT中“动画窗格”工具,再现古人织布和纪昌躺在织布机注视梭子来回穿梭的动态,带领学生真切地体验了纪昌的苦学行为。
“梭子来回穿梭”的视频可以成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呈现生活实践中无法接触到的信息。当学生看到PPT中梭子来回穿梭的动态图片时,立马产生了对动态事物的无限好奇和探索欲望。他们在思维飞速旋转的同时,迅速表达出来:“这就是古代的织布机,你看你看,那个来回动的就是梭子,躺在织布机下面的那个人就是纪昌,那得多累啊。”
借助动态图片,教师提议学生也来尝试尝试:像纪昌一样“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3分钟亲身实践。学生们此时面对这种挑战,定会跃跃欲试,觉得小菜一碟。3分钟后,学生的想法在亲身实践中变得更加具象。从最初时觉得纪昌练眼力很辛苦,变成眼睛盯得酸痛,不能眨一眨怎么可能做到,眼珠子转得累等等,甚至于还有学生说“我们是坐着练眼力,纪昌还得躺在织布机下面练习,那得多累呀”,体验更为真切、真实。
至此,单纯以品质剖析文本的教法在信息带来的学生实践中不复存在,他们不再只是口头评判纪昌的苦学精神,更是在苦学体验实践中感悟了纪昌的辛苦和坚持的精神。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学生对于这种感同身受的练眼力记忆深刻。此时的教师,也不再是一个说教者,而是一个寓教于玩、寓教于乐的小顽童,而学生也在玩乐中掌握了寓意。
二、巧用信息技术,教学难点在学生用心欣赏中化难为易
《福建省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要求》在关于阅读的教学建议中指出:在阅读中感受如何仔细观察,抓住事物特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体验认识新知识的愉悦。文艺性说明文的教学中,教师适时地引入信息技术,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白事物的主要“特点”,更能让学生重走“作者路”,学会仔细观察、归纳事物特点等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
例如,《威尼斯的小艇》一文开篇就点明威尼斯的特点:小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并简要精准地介绍小艇的形状,用生动简洁的语言写了坐在小船中的感受。可是,威尼斯的河道纵横交错到底如何,小艇的直观形象具体如何,尤其是文章为什么要单单写威尼斯的小艇,这些不仅是精准抓住事物特点来谋篇布局的关键思考点,还是学生学习文字表达的关键训练点。
因此,教师寻找威尼斯摄影图片,选择了多张精美又能完整介绍威尼斯风景的图片,配以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文字说明。相关内容涉及到威尼斯的地理位置、水道分布情况、桥梁数量及著名桥梁名称、小艇穿梭水道的沿途风光等等,再辅以教师声情并茂演绎威尼斯风光的解说词。同时,教师精心选择《海之恋》这首极契合课文内容的舒缓音乐,用视频软件制作完成一个完整播放的1分38秒的微视频。
在初步熟悉课文后,教师适时地将“威尼斯风光”微视频播放给学生看。当舒缓的音乐响起,当教师富有感情的解说声娓娓道来时,学生那平时一成不变低着的头立马抬了起来,眼睛里闪烁着极感兴趣的“小火苗”。随着一张张富有特点和标志性的威尼斯风光图片呈现,教室传来学生们不断发出的“哇”的惊叹声。此时学生们的状态绝对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全心投入。
还不等美景结束,学生们就已经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脱口而出:“这真是一座罕见的水上城市啊!”“难怪小艇会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周边的景色好美啊!”……此时的他们就好像是作者,坐着小艇般穿梭在威尼斯的每条水道上。当他们跟着微视频观赏完威尼斯的风光后,脑海中首先浮现出了威尼斯城市风光标志,毫不犹豫地统一为小艇。
原本简单而无趣的文字在微视频的引领下,变得兴味盎然;原本骨感的事物特点在微视频的熏陶下,变得丰盈。一段简短却不失精心制作的微视频,在带领学生欣赏了美景、愉悦了心情之余,還让学生理解了威尼斯的特点,明白了小艇在威尼斯城市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置身于“抓住主要特点来写一件事件”的精彩范例中,感受到了语言表达的技巧之美。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图片放飞了学生们想象的翅膀,他们尽情地、合理地畅想着坐在小艇中可能欣赏到的各种美景,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因积极思考而焕发的朝气。
三、巧用信息技术,教学难点在学生看图辨别中水落石出
在阅读实践中,关键字词的理解对于完整理解文本的意思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查字典获得准确的理解之后,在语言文字所营造的“意会不可言传”的曼妙情境下,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协助,通过一张直观形象的图让学生在恍然大悟中揣摩语言文字表达之精妙。
例如,《乡下人家》一文第4自然段旨在通过描写鸭的形态突出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教师可以借助“捣衣”这个词,出示“洗衣”和“捣衣”两张图片,让学生从字形或者图中内容上,区分洗衣和捣衣的不同之处,进而明确捣衣需要用一根木棒,把衣服平放在一块石头上,用力地捶打衣服以去污。既然用力捶打,自然捣衣声音大。但 “鸭子听到如此大的捣衣声”为何都能“从不吃惊”?究其原因,学生自然能迅速理解“鸭子与人们和谐相处,自由自在”。
再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对于理解“废墟”一词,不必去寻找字典中生冷的解释,只需要一幅“地震过后的房屋坍塌、断瓦残垣、一片狼藉”的典型图片,学生就能直观地明白何为“废墟”景象。在《桥》一文中,一张老虎“咆哮欲来”的声势浩大的照片,足以让学生想象得到“咆哮”的分贝数,进而再类比联想到“洪水咆哮”的声响有多大,洪水造成的危害有多大。
有时候巧用信息技术还能把学生无法直观理解的抽象事物体现出来,从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妙处。例如《画风》一文中,“风”本身是难以捉摸的气候现象,“画风”就显得更为离奇不可想象了。当教师播放“红旗飘扬”“风车转动”的图片,无形之中就将“风”融入图片之中,学生对“画风”的理解自然变得更加直观形象。
信息技术固然实用,但不可乱用。若整堂语文课上都用PPT,若PPT上尽是不经授课者结合教学难点思考、整理、创新的教学内容,那么信息技术也就失去了它特有的工具魅力。在信息技术下的教学课堂中,如何更加合适、恰当、高效地选择信息技术教学工具,值得我们一线语文教师进一步去研究实践。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市五缘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张 艳
一、巧用信息技术,教学难点在学生亲身实践中迎刃而解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意味着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更有效地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在于理解文本内容,与作者在思想上形成一定的共识。因此,当信息技术能呈现给学生不曾经历的场景时,学生易于投入到信息技术所营造的“亲身实践”氛围中,学生的内心体验自然生长,无须教师多言。
例如,在教学《纪昌学射》一课时,教师巧用PPT中“动画窗格”工具,再现古人织布和纪昌躺在织布机注视梭子来回穿梭的动态,带领学生真切地体验了纪昌的苦学行为。
“梭子来回穿梭”的视频可以成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呈现生活实践中无法接触到的信息。当学生看到PPT中梭子来回穿梭的动态图片时,立马产生了对动态事物的无限好奇和探索欲望。他们在思维飞速旋转的同时,迅速表达出来:“这就是古代的织布机,你看你看,那个来回动的就是梭子,躺在织布机下面的那个人就是纪昌,那得多累啊。”
借助动态图片,教师提议学生也来尝试尝试:像纪昌一样“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3分钟亲身实践。学生们此时面对这种挑战,定会跃跃欲试,觉得小菜一碟。3分钟后,学生的想法在亲身实践中变得更加具象。从最初时觉得纪昌练眼力很辛苦,变成眼睛盯得酸痛,不能眨一眨怎么可能做到,眼珠子转得累等等,甚至于还有学生说“我们是坐着练眼力,纪昌还得躺在织布机下面练习,那得多累呀”,体验更为真切、真实。
至此,单纯以品质剖析文本的教法在信息带来的学生实践中不复存在,他们不再只是口头评判纪昌的苦学精神,更是在苦学体验实践中感悟了纪昌的辛苦和坚持的精神。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学生对于这种感同身受的练眼力记忆深刻。此时的教师,也不再是一个说教者,而是一个寓教于玩、寓教于乐的小顽童,而学生也在玩乐中掌握了寓意。
二、巧用信息技术,教学难点在学生用心欣赏中化难为易
《福建省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要求》在关于阅读的教学建议中指出:在阅读中感受如何仔细观察,抓住事物特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体验认识新知识的愉悦。文艺性说明文的教学中,教师适时地引入信息技术,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白事物的主要“特点”,更能让学生重走“作者路”,学会仔细观察、归纳事物特点等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
例如,《威尼斯的小艇》一文开篇就点明威尼斯的特点:小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并简要精准地介绍小艇的形状,用生动简洁的语言写了坐在小船中的感受。可是,威尼斯的河道纵横交错到底如何,小艇的直观形象具体如何,尤其是文章为什么要单单写威尼斯的小艇,这些不仅是精准抓住事物特点来谋篇布局的关键思考点,还是学生学习文字表达的关键训练点。
因此,教师寻找威尼斯摄影图片,选择了多张精美又能完整介绍威尼斯风景的图片,配以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文字说明。相关内容涉及到威尼斯的地理位置、水道分布情况、桥梁数量及著名桥梁名称、小艇穿梭水道的沿途风光等等,再辅以教师声情并茂演绎威尼斯风光的解说词。同时,教师精心选择《海之恋》这首极契合课文内容的舒缓音乐,用视频软件制作完成一个完整播放的1分38秒的微视频。
在初步熟悉课文后,教师适时地将“威尼斯风光”微视频播放给学生看。当舒缓的音乐响起,当教师富有感情的解说声娓娓道来时,学生那平时一成不变低着的头立马抬了起来,眼睛里闪烁着极感兴趣的“小火苗”。随着一张张富有特点和标志性的威尼斯风光图片呈现,教室传来学生们不断发出的“哇”的惊叹声。此时学生们的状态绝对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全心投入。
还不等美景结束,学生们就已经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脱口而出:“这真是一座罕见的水上城市啊!”“难怪小艇会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周边的景色好美啊!”……此时的他们就好像是作者,坐着小艇般穿梭在威尼斯的每条水道上。当他们跟着微视频观赏完威尼斯的风光后,脑海中首先浮现出了威尼斯城市风光标志,毫不犹豫地统一为小艇。
原本简单而无趣的文字在微视频的引领下,变得兴味盎然;原本骨感的事物特点在微视频的熏陶下,变得丰盈。一段简短却不失精心制作的微视频,在带领学生欣赏了美景、愉悦了心情之余,還让学生理解了威尼斯的特点,明白了小艇在威尼斯城市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置身于“抓住主要特点来写一件事件”的精彩范例中,感受到了语言表达的技巧之美。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图片放飞了学生们想象的翅膀,他们尽情地、合理地畅想着坐在小艇中可能欣赏到的各种美景,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因积极思考而焕发的朝气。
三、巧用信息技术,教学难点在学生看图辨别中水落石出
在阅读实践中,关键字词的理解对于完整理解文本的意思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查字典获得准确的理解之后,在语言文字所营造的“意会不可言传”的曼妙情境下,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协助,通过一张直观形象的图让学生在恍然大悟中揣摩语言文字表达之精妙。
例如,《乡下人家》一文第4自然段旨在通过描写鸭的形态突出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教师可以借助“捣衣”这个词,出示“洗衣”和“捣衣”两张图片,让学生从字形或者图中内容上,区分洗衣和捣衣的不同之处,进而明确捣衣需要用一根木棒,把衣服平放在一块石头上,用力地捶打衣服以去污。既然用力捶打,自然捣衣声音大。但 “鸭子听到如此大的捣衣声”为何都能“从不吃惊”?究其原因,学生自然能迅速理解“鸭子与人们和谐相处,自由自在”。
再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对于理解“废墟”一词,不必去寻找字典中生冷的解释,只需要一幅“地震过后的房屋坍塌、断瓦残垣、一片狼藉”的典型图片,学生就能直观地明白何为“废墟”景象。在《桥》一文中,一张老虎“咆哮欲来”的声势浩大的照片,足以让学生想象得到“咆哮”的分贝数,进而再类比联想到“洪水咆哮”的声响有多大,洪水造成的危害有多大。
有时候巧用信息技术还能把学生无法直观理解的抽象事物体现出来,从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妙处。例如《画风》一文中,“风”本身是难以捉摸的气候现象,“画风”就显得更为离奇不可想象了。当教师播放“红旗飘扬”“风车转动”的图片,无形之中就将“风”融入图片之中,学生对“画风”的理解自然变得更加直观形象。
信息技术固然实用,但不可乱用。若整堂语文课上都用PPT,若PPT上尽是不经授课者结合教学难点思考、整理、创新的教学内容,那么信息技术也就失去了它特有的工具魅力。在信息技术下的教学课堂中,如何更加合适、恰当、高效地选择信息技术教学工具,值得我们一线语文教师进一步去研究实践。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市五缘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