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学方式的运用和选择必须要依据数学学科本身的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情去进行调整和尝试。初中数学中,学生的思维认知正从小学到高中的过度时期,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学生认知和能力的不足性,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对学生的逻辑思维的拔高性以适应不断提升的学科内容难度。在众多教学方法中,创设情境教学是相对适应学科规律和学生学情的综合教学方式,而如何创设情境,又需要多角度、多维度设定,以实现情景手段丰富化。
关键词:情境教学 故事法 演示实验 贴近生活
创设情境教学是一种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式,通过感官的所听、所想、所见对对象产生直接性体验,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透彻,将概念化的数学公式回归成最初具体的情境中去,再引导学生的思维由具体逐步走向抽象化,让学生清楚数学一系列公式的来龙去脉,促使其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如演示法,即借助教学工具或手段对公式或是数学应用题型进行推演,或是借助课堂,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因此,创设情境既有助于辅助学生的学习,又能够维持学生对于课堂的积极性和参与感。
一、利用数学相关故事和典故创设问题
许多的数学原理大多数都是从生活中的发现中产生的,通过数学知识背后的故事,能够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并与课堂内容产生关联,同时通过学生对故事的好奇心还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入其创立者笛卡尔的故事:笛卡尔一直在思考几何图形是直观可见的,而代数的方程式又是抽象的,那是否可以用几何图形来表示抽象的方程式呢?突然一天,他看见墙角屋檐处的蜘蛛网,正中间黏住了一只苍蝇,蜘蛛不断地通过上下、左右来回拉丝的织网的过程去捉住苍蝇,于是,笛卡尔恍然大悟,是都可以用网格来确定蜘蛛运动的位置,并且通过一组数据将它确定下来,于是教师就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本堂课的教学之中:如何用网格来表示一个事物的位置,这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过渡到课堂教学的空间和铺垫,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新知的渴望。其次是教师也可以通过自己创造问题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法》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设问:两只熊猫爬上竹子,一只爬了2米,吃到竹叶,就又往上爬了3米,而另一只爬了3米,不小心又滑下来1.5米,问两只熊猫分别爬了多少米?通过将理性的数字感性化化为一定的生活场景和现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缩小距离感,并且乐于去攻克未知的难题,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为下一次奠定基础。
二、利用演示和实验的方法创设情境
除却讲授故事或是创建问题情境等口头方式的情景教学,教师还要善于利用教学手段和教具進行相关的教学演示或是实验,以提高学生的构想能力。如在讲解三角形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教具直尺、三角形等在黑板上进行拼接建构,并言语教学辅助讲解,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或是通过与学生一起动手实验获得直接经验,如让学生自主剪接硬纸板,跟随着教师的教学节奏进行组合、拼凑、剪贴来得到自己对三角形这一章节内容的认知,这样的体会和认知不容易消失和被遗忘。教师的板书绘画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演示手段。在讲解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简化问题,赛跑的长度就可以简化直观为黑板上的线段问题,并根据问题进行标记和勾画,使问题内容直观化,学生也能避免将问题复杂化处理,降低解题的难度。在演示或实验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要控制演示的时间,不能过于复杂,难度也不适宜太大,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易产生厌烦和逃避的心理 。
三、创设情境要贴近生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不论以什么为出发点,创设的情境都必须贴近生活,因为情境的创造是为了辅助学生的学习,如果学生对情境产生不了共鸣,则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那么情境教学就是失败的,所以情境的设置一定不能脱离生活。例如讲授圆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想小时候玩游戏滚铁环的时候,铁环如何用铁丝做成,并且滚铁环又有什么样的诀窍,再引入圆心、圆弧、圆周长等一系列的概念和公式,让学生通过情境的设置对知识的学习产生亲近感和好奇感,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式的时候,就可以带入生活中最习以为常,也是学生最容易接触到的超市买或卖的交易问题,让学生对教师创设的情境有共鸣,才能够更好地实施下一步的教学计划。
创设情境教学是符合初中数学教学的一种方式,既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将抽象的知识化繁为简,帮助理解,同时,又能够适当地引发学生地自主思考,启迪学生的思维,一定程度上提升能力,但创设情境仅仅只是一种方式而已,教师不能够过多地注重情境设置的形式,而忽视了教学内容才是本质,切忌本末倒置,要恰当地运用情境教学。
参考文献:
[1]沈建国.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创设教学分析[J].读与写.2017(10)
[2]吴丹丹.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创设教学方式及设计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6(12)
[3]陈翔.试论初中数学教学的情境渗透与融合[J].华章.2014(1)
关键词:情境教学 故事法 演示实验 贴近生活
创设情境教学是一种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式,通过感官的所听、所想、所见对对象产生直接性体验,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透彻,将概念化的数学公式回归成最初具体的情境中去,再引导学生的思维由具体逐步走向抽象化,让学生清楚数学一系列公式的来龙去脉,促使其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如演示法,即借助教学工具或手段对公式或是数学应用题型进行推演,或是借助课堂,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因此,创设情境既有助于辅助学生的学习,又能够维持学生对于课堂的积极性和参与感。
一、利用数学相关故事和典故创设问题
许多的数学原理大多数都是从生活中的发现中产生的,通过数学知识背后的故事,能够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并与课堂内容产生关联,同时通过学生对故事的好奇心还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入其创立者笛卡尔的故事:笛卡尔一直在思考几何图形是直观可见的,而代数的方程式又是抽象的,那是否可以用几何图形来表示抽象的方程式呢?突然一天,他看见墙角屋檐处的蜘蛛网,正中间黏住了一只苍蝇,蜘蛛不断地通过上下、左右来回拉丝的织网的过程去捉住苍蝇,于是,笛卡尔恍然大悟,是都可以用网格来确定蜘蛛运动的位置,并且通过一组数据将它确定下来,于是教师就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本堂课的教学之中:如何用网格来表示一个事物的位置,这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过渡到课堂教学的空间和铺垫,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新知的渴望。其次是教师也可以通过自己创造问题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法》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设问:两只熊猫爬上竹子,一只爬了2米,吃到竹叶,就又往上爬了3米,而另一只爬了3米,不小心又滑下来1.5米,问两只熊猫分别爬了多少米?通过将理性的数字感性化化为一定的生活场景和现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缩小距离感,并且乐于去攻克未知的难题,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为下一次奠定基础。
二、利用演示和实验的方法创设情境
除却讲授故事或是创建问题情境等口头方式的情景教学,教师还要善于利用教学手段和教具進行相关的教学演示或是实验,以提高学生的构想能力。如在讲解三角形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教具直尺、三角形等在黑板上进行拼接建构,并言语教学辅助讲解,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或是通过与学生一起动手实验获得直接经验,如让学生自主剪接硬纸板,跟随着教师的教学节奏进行组合、拼凑、剪贴来得到自己对三角形这一章节内容的认知,这样的体会和认知不容易消失和被遗忘。教师的板书绘画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演示手段。在讲解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简化问题,赛跑的长度就可以简化直观为黑板上的线段问题,并根据问题进行标记和勾画,使问题内容直观化,学生也能避免将问题复杂化处理,降低解题的难度。在演示或实验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要控制演示的时间,不能过于复杂,难度也不适宜太大,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易产生厌烦和逃避的心理 。
三、创设情境要贴近生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不论以什么为出发点,创设的情境都必须贴近生活,因为情境的创造是为了辅助学生的学习,如果学生对情境产生不了共鸣,则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那么情境教学就是失败的,所以情境的设置一定不能脱离生活。例如讲授圆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想小时候玩游戏滚铁环的时候,铁环如何用铁丝做成,并且滚铁环又有什么样的诀窍,再引入圆心、圆弧、圆周长等一系列的概念和公式,让学生通过情境的设置对知识的学习产生亲近感和好奇感,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式的时候,就可以带入生活中最习以为常,也是学生最容易接触到的超市买或卖的交易问题,让学生对教师创设的情境有共鸣,才能够更好地实施下一步的教学计划。
创设情境教学是符合初中数学教学的一种方式,既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将抽象的知识化繁为简,帮助理解,同时,又能够适当地引发学生地自主思考,启迪学生的思维,一定程度上提升能力,但创设情境仅仅只是一种方式而已,教师不能够过多地注重情境设置的形式,而忽视了教学内容才是本质,切忌本末倒置,要恰当地运用情境教学。
参考文献:
[1]沈建国.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创设教学分析[J].读与写.2017(10)
[2]吴丹丹.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创设教学方式及设计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6(12)
[3]陈翔.试论初中数学教学的情境渗透与融合[J].华章.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