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才兼备

来源 :对外大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mou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的历史时期和形势下,什么样的外宣工作队伍才称得上是高素质的呢?换句话说,外宣工作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适应新时期外宣工作的要求呢?答案也许会是各种各样的,但其核心应该是一致的,那就是德才兼备。
  
  牢记使命,无私奉献
  
  就国际形势来看,今天的国际舆论仍然是“西强我弱”。美国等西方媒体垄断了世界大部分地区近90%的新闻传播,发布的信息量是世界其他国家发布的信息总量的百倍。
  有人在2002年曾经做过一项研究,发现20年前,美国有60%的人对中国持负面态度;20年后,虽然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个比例却基本未变。这表明,中国的对外宣传工作可谓任重而道远。
  外宣工作崇高而神圣,但由于其工作性质的独特性,往往既无名,又无利,这对每个从业者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首先,通过外宣工作来改变海外受众对中国的看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立竿见影,相反,有时甚至会劳而无功。其次,对外宣传的很多工作是在海外进行,其成果也只在海外呈现,很难有机会被国内公众所认识。
  举例来说,对内报道记者的名字可以出现在国内的报纸上,日久天长就可能为广大读者所熟知,从而享有越来越大的知名度;而对外报道在海外媒体刊登时,一般不会出现记者的名字,即便有记者的名字,国内读者也不可能看到。因此,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同时进入某个新闻机构工作的人当中,从事国内报道的记者已经“大名鼎鼎”,而从事对外报道的记者仍是“默默无闻”。此外,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外宣工作重视不够,对外宣工作重要性及外宣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没有给予足够的宣介,在评奖评优等活动中没有给予外宣工作者足够的机会,也使外宣工作者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知名度和相应的社会评价。
  对外宣传工作者的收入状况尽管近年来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仍然普遍偏低,这是公认的事实。相当一部分外宣工作者是外语人才,与在外企或民企工作的同等学历人员相比,他们的收入更是低得可怜。某地一家电视台外语部一位负责人三年前曾说:“在外企同我一样资历的员工的收入要比我高八倍。我部里的一般工作人员出去后,收入也能翻两三番。”
  在既无名又无利的情况下,外宣人才流失相当严重,能够坚持下来的入主要凭借的是对外宣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甘于为维护我国国家形象,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无私奉献的精神。有的人在外宣战线辛勤耕耘了一辈子,为维护国家形象无怨无悔地贡献了自己毕生的心血。因此,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外宣工作者,必须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名利观,能够把党和国家、人民的利益看作最高利益,能够淡泊名利,甘于默默无闻地为外宣事业的发展而辛勤耕耘。
  
  吃苦耐劳,不顾安危
  
  1955年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召开之前,国际反动势力和台湾当局相勾结,阴谋暗害出席亚非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和周恩来总理,制造了“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参加会议的中国代表团成员和随同采访的中外记者共11人在此次事件中不幸遇难,其中就包括三名新华社记者:对外部第一任主任沈建图、香港分社社长黄作梅、对外部记者李平。1999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用导弹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正在岗位上履行记者职责的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朱颖不幸壮烈牺牲。
  这些事件告诉我们,外宣工作不仅辛苦,而且还会遇到很多困难,有时甚至会面临生命危险。
  以地方外宣办的工作为例,本来人手就十分紧张,而日常接待海外来访者参观、记者采访,组织出国的外宣活动又十分繁重,一旦有重大突发性事情,外宣办还要接待众多海外记者的采访,回答各方面的咨询,他们常要不分昼夜地工作。
  从事对外报道的新闻工作者,工作强度就更大了。为了在与越来越多的外国记者的竞争中取胜,为了用准确客观的报道积极影响舆论,每逢国内发生重大新闻,他们都要设法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再困难、再危险也要一往无前。至于在国外工作的记者,更是经常废寝忘食、风餐露宿,常常还要冒着危险穿行荒野丛林、高危疫区、枪林弹雨,有时甚至还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熟悉海外受众 确保针对性
  
  一个合格的外宣工作者,概括地说,就是要具有能够把实现中国对外宣传的根本任务与满足海外受众的信急需求有机统—起来的能力。具体的说,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熟悉中国国情,掌握丰富的信息和知识。对外宣传工作的主要任务,一是向海外介绍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现状、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现状、中国的历史文化及风土人情等等;二是介绍中国的观点,包括中国党和政府在重大国内国际问题上的立场、观点、方针、政策等等。
  要做到这两点,外宣工作者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形势,搜集各类信息;还要加强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提高政策水平、政治敏感性,提高对各类信息的整理、加工和运用能力,才能胸有成竹、应付自如,避免出现“一问三不知”或言之无物的尴尬局面。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兼新闻发言人姚景源曾经对记者说过,国家统计局每季度都要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国内外十分关注的我国经济运行状况。尽管会上发给记者的新闻稿只有两页纸,然而,在这之前的准备工作相当繁重。每次会前,他都要仔细地翻阅一大摞从国务院各部门汇总来的报表、资料;他要花两天时间参加国家统计局召开的我国经济形势分析会,认真听取各部门负责人发表的意见。对于自己要发布的统计数据,他还要向国务院各有关部门一条条核实清楚。此外,他必须考虑到会的中外记者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以及自己怎样应答。他深有体会地说过:“每一次的新闻发布,都如同参加一次考试,内心紧张,甚至彻夜难眠。因为我代表的不是我个人,而是整个国家。”
  熟悉海外受众,能够确保对外宣传的针对性。大众传播理论告诉我们,只有适应受众的需求和接受习惯,传播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对外宣传要取得实效,也必须能够贴近海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他们的思维习惯。一位英国朋友格林曾经这样说:“每一个从事对外传播的作者、翻译、编辑,都应在他们的写字台上放一个标语牌,上面写着:外国人不是中国人。”
  一个人对信息的需求,对信息价值大小的判断,是与他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海外受众在社会制度、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等方面与我们存在着巨大差异,他们对中国信息的需求与我们传统的价值取向和判断标准也有较大差异。例如,一些在国内很重要的事情,如某些政治性很强的党内活动,海外受众就不一定很感兴趣;而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如生活服务类信息、投资信 息等,海外受众却非常感兴趣。因此,外宣工作者必须熟悉不同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下的海外受众的特殊性,熟悉他们的信息价值取向和判断标准,熟悉他们的信息需求和审美习惯,这样我们提供的信息才能具有针对性。
  一个人在信息接受上也与他的习惯、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密切相关。例如,中国经常开展“打黄扫非”活动,如果我们在介绍这一信息时把国内的说法原封不动地用于对外报道,那就不太可能收到好的传播效果。因为第一,大多数海外受众不可能理解“扫黄打非”,第二,他们对“黄”和“非”的理解可能与我们有差异,第三,他们对中国这种突击隆的打击活动不一定能接受。因此,外宣工作者要对海外受众特殊的信息接受习惯有清楚的了解和掌握,知道如何才能让自己所做的工作最大限度地被他们接受。
  
  掌握传播技巧 减少宣传色彩
  
  如何根据对外宣传的目标任务,按照海外受众的信息接受习惯去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还需要外宣工作者掌握高超的传播技巧。
  一是能在错综复杂的形势面前,提高对外宣传的针对性,掌握引导和影响舆论的主动权。一个合格的外宣工作者应该善于把“我们需要宣传什么”与“海外受众需要了解什么”结合起来,善于围绕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进行正面引导,善于抓住海外受众普遍的关注点解疑释惑。抓住重点,先声夺人,正面引导,这是对外宣传中最需要也最难以把握的传播技巧之一。近年来,为了提高对外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新华社就确立了以中国新闻作为对外报道突破口的战略,并把领导人活动新闻、中国热点新闻、文化体育和社会新闻、港澳台新闻、涉华国际新闻作为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的重点,比较好地满足了海外用户和受众对中国新闻信息的需求。2004年,英文对外报道的采用率为72%,其中中国新闻稿件的采用率为79%。
  二是能坚持用事实说话,把我们的立场和观点寓于对事实的客观报道之中,通过事实本身的力量说服人、引导人。事实胜于雄辩。客观报道是西方国家普遍推崇的报道手法,也被实践证明是效果最佳的对外宣传技巧。外宣工作者首先必须掌握大量的客观事实,通过丰富的信息传达出深刻的内涵;其次要熟练掌握“用事实说话”的技巧,减少宣传味和灌输色彩。读者不妨看看获得第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一篇报道,看看是如何运用对外宣传的技巧的。
  新华社北京1995年9月5日电 在今天上午举行的非政府组织妇女论坛第五次全会上,中国一位资深女记者批评西方主流媒介热衷于针对大会的消极面报道,呼吁西方传媒消除对发展中国家的偏见,做到客观公正。
  中国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代表熊蕾的发言引起在场千余听众的共鸣,不到一刻钟的发言多次被热烈的掌声打断。
  熊蕾说,西方主流社会的媒介对发展中国家抱有“强烈的偏见”。以这次NGO妇女论坛为例,西方媒体避重就轻,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车祸、游行、西藏流亡妇女问题上,连篇累牍地报道,对大会主题“平等、发展、和平”以及两万多名与会妇女代表毫不关心。
  她说:“它们总是在搜罗事端,如果找不到就炮制一个。”
  她呼吁与会者联合起来改变西方媒介对发展中国家的偏见。她说:“让它们立即改变态度是不容易的,但我们要借这次大会的机会联合起来,施加压力让它们改变态度。”
  今天上午的全会以“媒介、文化和通讯”为主题。这是本次大会第二次以该主题举行全会。
  大会主持人卡姆拉·巴辛表达了对熊蕾女士讲话的支持。她说,关于NGO论坛的报道,有些国家很不充分,有些国家的媒体以消极内容为主。这些现象应该得到纠正。她说:“要正确地报道这里的一切。”
  美国“公正和客观报道”组织代表罗拉·弗兰德斯认为,西方主流社会媒体根本不关心发展中国家。她用讽刺的口吻说:“我来自号称‘世界新闻之都’的纽约,但我对你们的想法和生活一无所知,这当然应该‘归功’于我们的广播、电视和报纸。”
  她说,西方媒体这种混淆视听的做法不仅针对发展中国家,在对西方国家本身的报道中也很普遍。美国传媒充斥着对暴力、灾难的报道,对妇女保健、基层妇女组织等广大妇女关心的内容却很少见。
  坐在听众席前排的巴基斯坦妇女法扎拉’马姆塔丝说,西方媒体的片面报道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动乱负有责任,这种现象应该彻底改变。
  在两天前举行的一场相同主题全会上,与会代表也批评了西方媒介对此次妇女论坛的不公正报道。加拿大广播公司著名记者朱迪·雷碧克说:“大多数关于本次大会的报道都是关于取得签证的困难、天气不好、帐篷倒了、墙塌了、还有厕所问题。”
  她指出西方媒体忽略了妇女发展这个主题,并呼吁代表们一致努力找到一个“终止种种报道的有效办法”。
  这篇报道倾向性是非常明显的,但这种倾向性并不是记者本人直接说出来的,而是通过众多的引语,通过与会代表列举的事实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的,因而不仅真实,而且客观,具有不容置疑的可信性。
  三是能在表现形式、方法和手段上推陈出新,使对外宣传能更好地为海外受众所喜闻乐见。外宣工作者需要根据社会经济科技的变化,掌握最新的传播手段,并结合海外受众信息需求和信息接受习惯的变化,及时更新外宣产品的内容和形式,使我们的对外宣传真正做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例如,新华社目前向海外媒体和受众提供的不但有传统的文字、摄影报道,而且有音频、视频、网络和报刊形式的报道,还有为非媒体用户服务的信息。因此,作为一名新华社记者,就要掌握多种报道形式的技巧,做到一专多能,才能适应外宣工作的需要。
  责编:翟淑蓉
其他文献
走进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李冰副主任的办公室,他正在翻阅英国哲学家和思想家罗素的《中国问题》一书。  李冰说,八十多年前,罗素先生怀着对中国人民真诚而友好的感情,实地考察了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写就了他一生唯一的一本关于中国的论著《中国问题》。这本书反映了这位“世纪智者”对中国问题的种种思考,反映了一个西方进步学者的中国观。罗素先生开宗明义:“最近到中国的欧洲人,如果善于接纳和思考,就会发现许多无
期刊
时间:2007年3月11日   地点:铁道大厦   嘉宾: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李北海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代表人物究竟是老子、孔子,还是孙子?近一时期,人们对此话题讨论异常热烈。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李北海在全国政协对外友好组的小组讨论会上建议,国家应把中华
期刊
今天我随《今日中国》杂志社的同志们去八宝山向我们敬爱的爱老作最后的告别。才一个月前我们还在人民大会堂、友谊宾馆欢乐地庆贺他的九十寿诞,今天他却已离我们而去,这段时间差距实在太短了,前后的反差太强烈了,我真有如同梦幻的感觉。在向他告别时,我望着他安详的、永远是那样慈爱而充满睿智的面容,眼前似乎出现他同我对坐论文的情状。我想起最近写的一篇短文中的最后一段话:  “爱老在他回忆录的最后一段里写道:在以后
期刊
编者按:为呈现地方外宣亮点,加强地方外宣的报道,应广大读者要求,本刊在2006年7月开办了《前沿访谈》栏目,读者反响热烈。本刊记者深入到地方外宣战线的“前沿阵地”,通过对省一级外宣办主任的访谈,挖掘出他们身上那些充满智慧的外宣理念和经验,精心采撷那些行走在路上的鲜活的故事,以期为我们的外宣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本栏目与中国网合办,采用平面媒体刊登与视频直播或录播的方式同步进行。栏目开办以来
期刊
编者按: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三位在海外学成归国,工作中成为所在领域佼佼者的人大代表接受了《对外大传播》记者的采访,结合他们在海外的经历、感受和思考,积极为中国的外宣事业建言献策。他们的所思所言,让外宣工作者扩展了视听,倾听到世界的回音。    以坦诚的态度向世界说明中国    国际社会对中国还存在很多误解,作为“海归”人大代表,海外的求学经历和经常参与国际交流的经历令他们对此有更切身的感受。
期刊
瑞典的首都斯德哥尔摩市被称为是“北方的威尼斯”。它建筑在波罗的海和梅拉伦湖中的十五座岛屿之上,另外还有2万多个大小岛屿与她相拥。2004年10月,应斯德哥尔摩大学新闻、媒介与传播系(Department ofJournalism,Media&Communication)的邀请,我和央视和《南方周末》的两位编辑赴瑞典作了为期一个月的短期访问。其间,热情好客的东道主带我们游历了斯市的一些风景名胜。其中
期刊
“小平同志打电话到外交部,指示立即对勃列日涅夫的讲话做出反应。那时,外交部还没有正式的新闻发布会制度。我仍在新闻司司长的任上,正在考虑设立新闻发言人,此事便成了立刻建立发言人制度的契机。  外交部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是一次没有座位的新闻发布会。那是(1982年)3月26日,地点在当时外交部主楼门厅处。当时没有专门进行新闻发布的场地,七八十位中外记者受邀出席,大家就站在我周围。当时担任翻译的是现任外长
期刊
“张家界被选人全国100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消息一传出,让喊惯了“绿色家园”的张家界旅游界兴奋不已。    “绿色”张家界举起“红色旅游”大旗    张家界秀美的自然风光闻名中外。但是大多人也许并不十分清楚,张家界也曾留下了红军长征的足迹。  在2005年4月17日湖南省举行的发展“红色旅游”工作会上,“张家界—桑植—永顺—吉首—铜仁”线被编入中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今后,游客在游览张家界自然风光
期刊
第九届《财富》全球论坛已于5月18日在北京落下帷幕,一场新闻大战的硝烟也已渐渐散去。作为将《财富》论坛引进中国并再度成为此次论坛的协办方,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赋予了论坛“财富与文化互动”理念的同时,也以他们精心细致的组织工作和良好的传播效果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那么这次论坛给媒体带来了什么?又给传播界带来什么?媒体将在论坛之后感受一个怎样的财富中国?经济与文化结合下的中国要向世界展示什么?我们带
期刊
巴基斯坦向IT业进军    一谈及软件和外包业务,人们就会想到班加罗尔、马尼拉、布达佩斯这些地方,而不是拉合尔或卡拉奇。巴基斯坦的城市也许都不在外包业务的版图上,但它要改变这种局面。巴政府想利用外包业务刺激经济增长。虽然起步已晚,但它在软件发展上努力模仿印度的成功经验,追赶速度非常快,预计未来几年年增长率至少在45%以上。在纺织品配额取消后,巴基斯坦的失业率有所攀升,远远高于官方公布的8%。政府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