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创作风格的特征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gror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登湍,也译作“陈登川”,越南南定省人,出生于1953年,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越南作家协会会员,中央文学批评理论会同委员,河内师范大学语言与文学系原系主任,河内师范大学原副校长。
  创作风格是引起作家和文学批评理论研究者广泛关注的一种审美内容,也是文学史和文学研究上最重要的现象之一。正如我们所知,“风格”本来是一种换喻性的概念,随着历史的变动,其意义不断丰富化。
  古代希腊人以“stylos” 指一头尖一头圆的书写工具;罗马人则用“stylus”来表示,法国人用“style”表示,不过最早的时候它只含有笔画的意义,后来才有笔法、写法的意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后,“style”才有布封所说“风格”的意思:“风格即人。”布封认为,“风格”就是作为一个主体的作家将自己的人格、思想和感情在文学作品中完美的呈现。他详细地写道:“‘风格’是我们剥削掉作家身上所有不属于他的东西和跟其他人相似的东西之后剩下的核心。”尼古拉耶夫认为,从18世纪末开始人们以“stylos”来指雕刻、绘画、建筑等不同艺术类型作品的形式特点,那样就确认“艺术学”的意义比“风格”的意义更丰富一些。如此可见,“风格”这个概念不仅可以运用在文学作品中,而且还可以运用于文艺史和理论研究。
  文学风格一方面应生活需求而生,因为生活总是需要新的因素,没有重复性的东西;另一方面它也应于艺术创作的需求而生,因为它就是营造出文学作品的特色、审美价值和长久生命力的因素。文学风格反映着民族、时代、思潮、学派、文体、作家的独特审美价值。
  上述文学现象的风格相互联系。除了上述的风格现象,越南作家秋思在《各地方有各种花》中也谈到越南文学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文学风格:“‘北方文章精妙,重在实用’。北方作家善于从生活实践中抽出人生和人人之间关系的哲理;中部文章是‘新奇的文章’;从青化省、艺安省、艺净省往北方的地方,越南文学才有了偏于形而上的倾向。”北方文学“偏于內在思考”,中部文学却偏于“外在生活的思考”,这种倾向导致人们对宇宙、现存、“人世”和更为长久且伟大的东西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产生独特的看法。南方文学给越南文学提供了一种风格,而北方文学像河流一样在两岸之间流动,就像是在暴雨季节中的红河一样兴奋而滚滚,还要把自己压在两岸间的框架之中。在南方,“水线高之季”的文章泛滥地流,没有任何堤坝。其土地是江河,田地是江河,几乎整个九龙平原都变成了江河!“文章是语言之花。说各地方有各种花,说北方文章、中部文章和南方文章不一样,是不是说一棵树能开三种花?不是!土地肥厚还是贫瘠,是平原还是山区,有堤坝的江河还是没有堤坝的江河,滚滚流出之水还是静静流出之水,向外的思考还是向内的思考,逆流还是顺流等,只不过形成一种香与色而不能形成一朵花。一棵树能有三种花色和花香也足够珍贵了。”本文只集中谈到作家的创作风格。
  包括作家风格在内的文学风格是常用而其内涵难以确定并不容易获得文学艺术研究批评界一致的术语。曾经苏联对这个术语有许多激烈的讨论,同时也出现不少研究者的著作,他们对“风格”这个术语虽然有共同之处,但还存在不少差异。按赫拉普钦科所说:“目前对‘风格’这个概念存在大量不同的定义,这些定义在认可风格上是一种最广、最有概括性的历史范畴,同时认可风格是在个别文学作品特点的基础上展开。如果只把那些观点归于问题上,那么这些观点之间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在西方文学研究中“风格”概念也有长久的历史,并且经历比较复杂和曲折。安托万·孔帕尼翁的《理论的幽灵:文学与常识》中梳理文学理论批评家和作家对“风格”主要是语言风格的观点。作者指出“风格”的观念“极为复杂”,从而提出自己的看法:“‘风格’是一个纯粹的概念;那是一种复杂、丰富、模糊和复合的概念。不仅没有删除已经被接受的东西,而且它又被加上新的东西,直到目前,这个概念内涵似乎有了经典、装饰、种类、符号和文化等所有的一切,那是我们谈论一个‘风格’的时候个别或同时提起的一切。”有必要的是从对创作风格的种种定义进行梳理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文学创作风格是一位作家创作中系统性且相对稳定的特色。它能够呈现出作家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反映,给读者提供对世界万物独特的看法,通过独特的艺术象征、艺术方式和艺术手段烙印在创作主体中的特点。
  有才能的作家有属于自己的创作风格,没有才能的作家就不能在创作中形成自己的风格。文学批评研究者只以这个概念来谈有才能的、在民族文学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而且他们的创作是一种统一体并与其他作家的创作不同,尤其是当他们的作品有了较高的审美价值和对读者们有了强烈的吸引力之后。
  作家风格有系统性和整体性及与众不同的特点。那么作家创作风格是在哪个方面上呈现的呢?
  文学艺术属于独特的领域,因此它要求艺术家有个人风格,即文学艺术作品中有独特、特色和新奇的东西。谈到“风格”的问题,就是谈到一位作家作品中内容和艺术形式方面的特点、特色。不过那些特点和特色要经常在作家作品中出现,并且具有稳定性、一惯性,形成作家个别的“精神面貌”。否则,作家的特色只是一种偶然,没能形成创作风格中的特点。与任何领域不同的是,文学艺术领域要求作家创作的个性要极为独特,每个作家都要有自己的创作个性。中国清代诗人袁枚曾说过:“诗歌有人而没有我就是盲目的(有人无我,是傀儡也)。”文学研究者曾经把作家的创作风格比作鲜花,世界上的每一种花都有自己的轮廓、颜色和香味;每位作家的创作风格比作鸟,世界上的每一种鸟都有自己的样子、羽绒、颜色和叫声;作家的个人风格则像合唱中的乐器,每种乐器都有与其它乐器不同的声音。越南当代诗人制兰园曾经把诗人的风格跟一条河相比:“红河的诗人红色灿烂/伤河的诗人以悲伤为本我/马河的诗人/而这条河是纵横的马力······”由此可见,作家个人风格之美既满足读者多样性的审美需求,又使文学像现实生活丰富多彩,没有陷入单调的状态。
  作家个人风格虽然要像这位作家的创作一样在人生观、世界观、形象世界和艺术形式上等各种方面有统一性和稳定性,但是这种统一性不能阻碍创作风格中的多样性,跟丰富性发生冲突。创作风格要求多样性的统一,有了统一性还要不断补充和发展。安托万·孔帕尼翁认为:“创作风格既是必要的东西又是自由的。”创作风格的表现要在核心上统一,在展开的时候要灵活多样和不断更新。这种统一和一贯不是单调地重复,而是不断变化发展。列夫托尔斯泰曾提出:“我们对于一个熟悉的作家,对他的提问不是‘他是什么样的人’,而是‘你能不能给我一个新鲜的东西’。”这也是魔文抗一直思考:“为了有一个与众不同的‘风格’(style)而一生认真地写作。但形成了‘风格’后,即‘风格’已经有了轮廓,就厌烦自己。听到读者说‘一看他的文章我就认得出’的时候我没有什么高兴,也没有什么能比那样的情况更忧愁!那就是我瘠薄了。”   作家创作风格既要稳定性,又要变化性,稳定性上的变化,既保证统一性、一惯性,又要不断运动和补充新的东西、新的价值。这种辩证的统一性既呈现出创作风格的深刻、丰富,又是创作风格发展的动力。生活不是静态,而是不断变化,因此,对作家创作活动必要性的要求是不断寻索和更新。作家要不断跟现实生活接触,从而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其复杂和充满变化。所以说,作家的创作风格不会单调,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在每个创作时期,每个作品需要补充新的东西,需要自己更新。有了创作风格的作家不但不能重复别人而且更不允许重复自己。居斯塔夫·福樓拜认为“风格”就是生活:“每部好的作品永远不让读者厌倦,‘风格’——那是生活,那是思想的血。”赫拉普钦科强调:“‘风格’就是作家对世界新鲜的领会,它是读者意念、感触和思维的催化剂。没有吸收创新发掘营养的时候,‘风格’就变成一种装饰的,没有劳动功夫的文章。有时候文章中的花里胡哨是为了覆盖其内容的无聊,但绝不能逃避真正重要的主题。创作风格是一种实践的力量,但有时候也是巧妙的模仿。作为一种成熟的创作标准,有时候创作风格会变成一种落后保守的因素。因为创作风格是通过艺术形象传达对现实生活的看法,所以不该认为创作风格本身像艺术‘生产’的副产品那样那样自然而然出现。与艺术的全部一样,‘风格’离不开创作劳动和才能。”  历史环境和世界观变化的时候,作家个人创作风格也会发生变化。一方面保持其核心,另一方面有被补充新的东西,呈现出作家对新时代神经的敏锐。1945年8月革命前后越南作家春妙、阮荀、辉近和制兰园的创作风格;1986年越南改革开放时期作家阮启、阮明珠和魔文抗的创作风格,既有稳定性的东西,又有新的东西。
  除了多样性的独特,变化中稳定的特征,创作风格还需要审美品质、高度的艺术性和吸引力。越南作家元玉认为:“既然是文章就要美。说点理论性的就是,美是文章的第一功能和道德。不好的文章就是非道德的传播,不好的文章就是罪恶,不好的艺术会给恶营造出发展的环境。”不管作家个人风格怎么独特、怎么创新、怎么革新都不离开真善美的基本规律,即便对真善美的观念随着时代在变化。像越南作家黄玉献所说:“在文艺领域中,尽管怎么革新,革新到什么程度也离不开 ‘美的规律’、‘真实’和‘人本’,那是文艺的永久和基本的规律,真善美成为传统的价值。在文艺中,‘善’首先是‘人本’。从古代,文学河流一直在‘真’和‘美’的两岸中向‘人本’方向流动,不能与之不同。否则,水会停流,成为死的池塘。即便是死的池塘也有其诗歌和诗人。”没办法,有了风格的作家的作品要美,要有“人本”价值,要好看和有吸引力,给读者带来一种丰富的审美享受,带来丰富和健康的精神食品。只有如此作家个人创作风格的痕迹才烙印在读者心中,才是真正的稳定。
  另外,因受文体风格的影响,所以作家创作风格在不同的文体中有不同的特点。比如,古代文学家阮廌的风格在《平吴大告》、《军中词命集》中非常豪迈、强硬和尖锐,但在《国音诗集》中充满忧怀、沉重和忧愁。越南劳动党主席阮爱国(胡志明)在其代表作《胡志明选集》中就呈现出极为淳朴的特点,但在汉字诗歌中又呈现出东方色彩、古典和现代艺术手段的融合,在法语传记中又呈现出犀利地现代写作风格,不像一些理论家所说的那样把这种现象称为“多风格”的现象。那只是一个有才能的作家在创作风格中出现丰富多样的现象而已。尽管每位作家有许多的才能,也只能拥有一个创作个性和一种艺术风格。
  虽然创作风格是每个作家具有的独特性和有吸引力的地方,但是“风格”还带着民族和时代的痕迹。因为民族性是文学必要的属性,所以作家的创作风格也带有这个必要属性。法国作家伏尔泰曾经说过:“像从面孔、语言、具体的行为能认出一个人的国籍一样,可以从创作风格中很容易地认出一个作家是意大利人、法国人、英国人还是西班牙人。”不管是民族性还是文学的品质,一位作家只有深刻地表现自己民族的心灵,成功地使用民族的文体和文学语言,他的作品才有浓厚的民族性。我们通过有才能作家的作品,才可以领略到每个民族的独特之处。
  “风格”不仅有民族性,而且还有时代性。因为文学作品归根到底是时代的产品,没有作家能脱离自己生存的时代。在特定的时代,因为有了共同的历史条件和发展,所以在不同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和不同作家的作品中,还可以发现其艺术思维和艺术手段的共同之处。它们究竟受哪一个时代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的支配,即共同的历史环境、共同的时代气氛、共同的社会状况、共同的时代趋势和基本关系会影响到作家的作品。从这个方面来看,文学史的话语为了能达到时代的高度,作家要认清自己国家的现实状况和人民的真实生活。正如当代越南作家阮明珠所说:“作家要像昆虫一样用自己的须探勘时代的气氛,一位作家想达到时代的高度就要潜进自己的民族和人民之中。”
  实际上作家的创作风格大多在其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来。越南作家芳榴认为:“文学作品中有多少种因素就有多少种能够呈现出作家的创作风格。作家创作风格可以表现在题材的选择和感性上。有的作家喜欢选有诗意的题材,有的作家喜欢选择复杂的题材,有的作家歌颂的时候会动人,而批判的时候就会浅淡。反之,有的作家批判的时候充满说服力,而歌颂起来就无味了许多。有的诗人偏于敏锐智慧,有的诗人偏于甜蜜的抒情。作家创作风格也表现在营造人物的工作。有的作家善于写这种人物类型而不擅长写那种人物类型。作家创作风格还表现于文体中。有的作家只能写一种文体,有的作家能写多种文体,而真正成功的只有一种文体。有的作家擅长写诗歌,但不擅长写小说,甚至有的作家写短篇小说写得好,而写长篇小说就恰恰相反。有的作家擅长叙事手法,而抒情的时候就拙劣了。至于语言方面,每个作家在不同的修辞手法上呈现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不管怎样,这些都是从文学批评实践中得出的结论。”
  真正的文学作品有多少种因素就有多少种能呈现作家创作的风格。但要注意的是,在作家要呈现的创作风格中,诸多因素不能没有联系或没有紧密的联系。真正的文学作品都有共同的规律和系统性。作为一个整体艺术,作家创作风格由各种因素的统一性和稳定性形成。这种整体艺术包括独特的视野,特殊的艺术形式、语调和语言等各个因素。   关于作家的创作风格,上述的表现不仅没有联结性,而且还是孤立的存在。它们属于作品从内容到形式的多层次,实际上它们互相包含其他因素而存在。所有的艺术形式贯穿始终,这一切都源于作家创作风格的整体性。作家创作风格有了整体性、系统性,而这种系统性也有其结构。这个结构是系统中的、相当稳定的组织方式和样式。如果系统概念是指一个客体的各种因素有了密切的关系或联系,从而形成一个统一体,那么结构概念就是指一个整体中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即一个整体组成部分的所有关系,其特点就是稳定性,结构被破裂的时候其系统也随之破裂。这里我们认为作家个人创作风格是一个系统,有整体性,有自己的结构。依靠这种结构性,我们看作品时只用看其一个因素、一个部分就能认出其整体,可以判断出作品的作者是谁。
  作为一个整体,作家创作风格最重要的是文学作品中从内容到形式的各种因素的结合。苏联作家赫拉普钦科认为:“作家创作风格各种因素的功能在其结合,互相关系,作品思想内容和形象的统一中充足地表现出来。”俄罗斯作家费定,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家创作风格的因素很多。把握那些因素的难处就是它们没有绝对的存在。其节奏、乐性和布局没有独立的存在,而像象棋一样互相联系。如果不能走卒军且没有影响到其他棋军的位置,同样不能‘修改’个别的节奏和语言,从而没有影响到创作风格的其他因素。把一个字删掉就使一句话的结构、乐性、脚韵及其周围环境的关系发生改变。”
  作家创作风格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也有其内在的规律,其特征由“风格”主导思想和“风格”的个别部分的性质来决定。我们对作家创作风格研究的时候不仅要看作家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中有什么特色,最重要的是要发现其创作风格的内在规律,指出创作风格中各种因素内在审美的统一。跟其他文学现象相同,作家創作风格还受读者接受的时代和主体“期待视野”的支配。而文学接受活动除了每个时代的要求,科学知识和敏锐洞察力,还需要接受者的创造力。像西方人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与其相似,越南诗人阮攸只创作出一个“王翠翘”,但在每个读者心中有千万个“王翠翘”。
  总之,作家创作风格有如下的特征:独特,特色;其独特,特色要经常在作品中出现从而营造出作家的精神面貌;一贯而稳定,要不断更新;有较高的审美品质,要有吸引力;有系统性和整体性,有独特的结构。
  责任编辑 王小朋
  实习编辑 王彬榕
其他文献
近来,“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作者J.K.罗琳公布了一个她私藏多年的全新原创故事《伊卡狛格》(中文名暂定),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免费网络连载。在中国大量出版了J.K.罗琳作品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此次也拿到了《伊卡狛格》的简体中文版权。6月16日北京时间22点,中文翻译版本的故事内容正式在《伊卡狛格》的官方网站上线。  《伊卡狛格》是羅琳十多年前创作的故事,在自己的孩子每晚睡前,她会把这个故事讲给他们听
期刊
张金枝,笔名沐沐,江西人,客居闽南。习写散文,文章发表于《草原》《星火》《厦门文学》《福建日报》等刊物。  林中幽微。地衣潮湿。沼泽边芳草萋萋。长杆芦苇掩护着小水洼。荫蔽处的芦苇又细又高,嫩嫩的黄绿色。小小的睡莲像纸片一样静静泊于水面。黑色水虫在水上快速移动,四条黑线一样的腿撑得开开的,脚底垫了垫片似的,将细小的身子撑于水上。在它的脚下,水成了一个绷紧的平面,当它静立,细线般的脚在水面踩出一个凹痕
期刊
随着社会的发展,绿色、节能、便捷性的家居产品越来越受欢迎。为了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政策,在家居产品设计中,设计者应该逐步向未来绿色集成式智能家居产品靠近,坚持绿色、再循环利用原则,为用户带来更好的家居体验。在当前智能化发现越来越快的时代,绿色集成式智能家具产品的设计和运用会逐渐成为未来家具产品的发展趋势。因此,本文首先对智能家居进行概述,然后探究未来绿色集成式智能家居产品的具体设计方法,以供参考。 
期刊
葛取兵,湖南临湘人,作品见《人民日报》《散文海外版》《湖南文学》《湘江文艺》《山东文学》《时代文学》《小说界》《文学港》《青春》《芳草》等报刊。出版著作7部,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一棵质朴的草就是一盏灯,照亮着乡人前行的路。  ——题记  暮春,阳光正好。回乡,院子里的竹篱笆上攀缘着一篷绿绿的扛板归,细长弯曲的茎叶努力向上伸展,好像要把整个蓝天拥入怀中。看着眼前的翠绿,活色生香
期刊
苏日塔拉图,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民族大学客座教授,国家艺术基金复评专家。主要作品有歌曲专辑《蔚蓝的风》、歌词集《蒙古盛装》。2014年创作舞剧《天上的风》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部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的剧目;歌曲《守望相助》荣登2016年央视春晚,并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和“乌兰夫基金民族文化艺术”奖。  王铎先生走了。  那位设计过王城公园、西苑公园、龙门白园的老者走了。  就在先生去世的前两天
期刊
铜镜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玻璃镜使用之前,古人使用的鉴容工具就是铜镜。后来,它才慢慢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即便作为艺术品,它也离不开人们的实践活动。铜镜是古人的生活必需品,随着铜器发明和合金技术的逐渐成熟,铜镜也就顺理成章发展起来。本文阐述了铜镜的起源和发展,通过唐代铜镜的文献分析,研究从初唐到晚唐200多年间铜镜的发展与制作工艺、纹饰和装饰特点,阐述唐代铜镜的艺术设计思想和文化渊源,为中国传统
期刊
阿拉善蒙古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其创造出绚烂而独具特色的刺绣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刺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不同角度反映着蒙古族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生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濃郁的地域气息。阿拉善蒙古族刺绣纹样图案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与蒙古族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它是蒙古族民俗文化的真实体现,也是蒙古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
期刊
民间文化和群众文化二者联系紧密、相互影响,有时二者具有相同的功能。因此,传承民间文化艺术,可以促进群众文化艺术发展;发展群众文化艺术,有助于传承民间文化艺术。当前,人们要根据文化性质,秉承时代精神,不断创新,促进二者共同发展。本文从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两方面阐述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群众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性,从挖掘文化性质、与时代同步发展、传承和创新并行三方面阐述传承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群众文化艺术的重要
期刊
西汉刘向整理编订的《战国策》对我国后世散文作品产生了积极影响,尤其是史传文与政论文。单看其中的《冯谖客孟尝君》一文略知所以,它对当时的谋臣策士冯谖的刻画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值得人们研究。短短千字文,从冯谖的出场到铺叙点染,再到大智慧的凸现,欲扬先抑,逐步托出;人物语言的详略、朴拙及分寸把握得恰到好处;结构的安排、人物对比映衬的采用,为人物形象的刻画做了恰切的辅助。有人认为此文比《史记》更妙。
期刊
邹安音,鲁院西南第五届青年作家班学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人民文学》《人民日报》《文艺报》《草原》《西南军事文学》《青海湖》《四川文学》等;曾获得第八届冰心散文奖,《人民文学》美丽中国奖,首届邱心如女子散文大奖,第九届全球漂母杯征文奖,第三届四川散文奖等。常規出版散文集三部。  1  我离开它身子数十载,它却把骨头和精神种植进心底,让我结满别处无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