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
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
——《荆门竹简》
经过长达三年的缜密筹划,由中国美术馆、朱铭美术馆、新加坡美术馆共同主办的“朱铭——太极雕塑展”于2006年4月1日至4月26日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展出,本次展览的62件“太极系列”作品,囊括了朱铭先生自1974年以来“太极系列”的重要作品,朱铭以“太极系列”创作扬名国际,对于多数未曾欣赏过朱铭雕塑的大陆观众而言,无疑是认识朱铭与其雕塑创作的最佳切入点,从此展览中可完整地阅读朱铭“太极系列”从单招到对招再到拱门,从具像到抽象再到浑然天成的演绎过程。
1998年,应台湾有关方面邀请参加的“大陆杰出雕塑家台湾之旅”活动,使我有幸拜访了朱铭先生。从早已熟悉先生的作品到相识,使我更加深了对朱铭先生的敬重。时值盛夏,先生带我们来到正在筹建的“朱铭美术馆”,这座艺术殿堂将由朱铭艺术基金会耗资一亿台币营建,座落在距台北市五十多公里的群山环抱、青山绿水的台北县金山。如今,包括他“人间系列”等难以计数的作品放置在占地11公顷的朱铭美术馆内外,这里已成为民众欣赏艺术,感悟生命的一个极好去处。
在朱铭先生那里我们不单进一步了解了他的艺术精神和创作过程,更深切地感受到先生的人格魅力,既是一位智者,也是一位慈祥的老人。
几天之后,朱铭先生又邀请我们到他位于台中风景秀丽的山间个人工作室作客,大家品茶谈天、坐而论道、欣赏美景……
当他穿越林中小路、行于群山之中,没有人会怀疑艺术创作与个人生存实在之间的密切关系,朱铭先生作为真正的艺术家,行于宇宙之间,在丰富的想象和智性之中,体悟他作品的表达方式——太极,宇宙之气。
先生将艺术比作修行,从而表现出道在自然、心源为归的艺术境界。“太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从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运行乃至身体的调息,朱铭先生成功地将这复杂而深奥的哲理凝练成既有东方神韵又有西方抽象造型的形式语言,一种超越文化与地域限制的国际语言,堪称一代艺术大师。
朱铭先生早年身体孱弱,为增强体质,他按老师杨英凤的建议开始学习太极拳,那时他随杨英凤先生学艺已五六年,加之拥有深厚的中国传统雕刻技能,创作上处于一种蓄势待发的状态。太极拳的练习与对太极精神的领悟,化为他雕塑的新主题,从学习太极到雕塑太极,再到后来的“纵手放意”,朱铭先生贯穿了二十余年的“太极”情怀。
这件作品属于朱铭先生早期的“太极系列”作品,可以清晰看到其创作手段从具像表达到意象表现的蜕变。头和手的局部处理并未完全抛弃,木雕的刀法多雕琢在人物的形态上。但我们已感到从太极拳招式到太极精神的过渡。在“太极系列”的创作探索中,朱铭经历了从有形到无形的千雕万凿,在以木材雕刻太极系列之初,他的创作方式基本上还是刀凿斧劈,随着对太极的深刻感悟,为了表现“气”的通脉和“势”的贯通,他更多采用钢锯行裁,而这种“气”与“势”的趋使促使他创作了以气带势、大开大合的“太极系列”作品。特别是“太极——过招”。其创作手法逐渐摆脱了具像形的束缚,走向“写意”的精神境界。同时,他又创造了一组组青铜“太极系列”。青铜的厚重与悠远使人沉思,在这里青铜本身已不止是一种表现内容的载体,带来的是一种哲学的境界。
在其“掰开太极”系列中,他以大型树干为原材料,将大树从中撕裂开,施以斧劈和锯痕。凝神推手的太极形象已无迹可寻,自然两分的原木更是反朴到万物之源“乾”与“坤”,实可谓“返虚入浑,具备万物”。
在“太极拱门”系列中其作品涌现出的是天人合一的浩瀚气度。这时期朱铭已是享誉世界的华人雕塑家,其作品被世界很多国家、博物馆和机构收藏。他的作品更多地被安放在各国的公共空间。当作品从室内架上走向户外时,必然带来了对造型体量的要求。同时,其“太极系列”作品创作已经到了浑然天成的境界。已经摆脱了形式羁绊的朱铭,可以在宇宙中自由翱翔。很显然,“拱门”是由两人对招推手演化来的。中国人讲“气血”、“气势”,为了追求气的流动,朱铭更为大胆地采用超大块的苯板为初型材料,使得超大型作品也能得以“一气呵成”。如果说朱铭的木雕、石雕作品的创作过程还有一个征服材料的过程,此时的作品更是纳天地造化之气,弹指之间揽自然神韵,这也许就是“太极”带给我们的境界。
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
——《荆门竹简》
经过长达三年的缜密筹划,由中国美术馆、朱铭美术馆、新加坡美术馆共同主办的“朱铭——太极雕塑展”于2006年4月1日至4月26日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展出,本次展览的62件“太极系列”作品,囊括了朱铭先生自1974年以来“太极系列”的重要作品,朱铭以“太极系列”创作扬名国际,对于多数未曾欣赏过朱铭雕塑的大陆观众而言,无疑是认识朱铭与其雕塑创作的最佳切入点,从此展览中可完整地阅读朱铭“太极系列”从单招到对招再到拱门,从具像到抽象再到浑然天成的演绎过程。
1998年,应台湾有关方面邀请参加的“大陆杰出雕塑家台湾之旅”活动,使我有幸拜访了朱铭先生。从早已熟悉先生的作品到相识,使我更加深了对朱铭先生的敬重。时值盛夏,先生带我们来到正在筹建的“朱铭美术馆”,这座艺术殿堂将由朱铭艺术基金会耗资一亿台币营建,座落在距台北市五十多公里的群山环抱、青山绿水的台北县金山。如今,包括他“人间系列”等难以计数的作品放置在占地11公顷的朱铭美术馆内外,这里已成为民众欣赏艺术,感悟生命的一个极好去处。
在朱铭先生那里我们不单进一步了解了他的艺术精神和创作过程,更深切地感受到先生的人格魅力,既是一位智者,也是一位慈祥的老人。
几天之后,朱铭先生又邀请我们到他位于台中风景秀丽的山间个人工作室作客,大家品茶谈天、坐而论道、欣赏美景……
当他穿越林中小路、行于群山之中,没有人会怀疑艺术创作与个人生存实在之间的密切关系,朱铭先生作为真正的艺术家,行于宇宙之间,在丰富的想象和智性之中,体悟他作品的表达方式——太极,宇宙之气。
先生将艺术比作修行,从而表现出道在自然、心源为归的艺术境界。“太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从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运行乃至身体的调息,朱铭先生成功地将这复杂而深奥的哲理凝练成既有东方神韵又有西方抽象造型的形式语言,一种超越文化与地域限制的国际语言,堪称一代艺术大师。
朱铭先生早年身体孱弱,为增强体质,他按老师杨英凤的建议开始学习太极拳,那时他随杨英凤先生学艺已五六年,加之拥有深厚的中国传统雕刻技能,创作上处于一种蓄势待发的状态。太极拳的练习与对太极精神的领悟,化为他雕塑的新主题,从学习太极到雕塑太极,再到后来的“纵手放意”,朱铭先生贯穿了二十余年的“太极”情怀。
这件作品属于朱铭先生早期的“太极系列”作品,可以清晰看到其创作手段从具像表达到意象表现的蜕变。头和手的局部处理并未完全抛弃,木雕的刀法多雕琢在人物的形态上。但我们已感到从太极拳招式到太极精神的过渡。在“太极系列”的创作探索中,朱铭经历了从有形到无形的千雕万凿,在以木材雕刻太极系列之初,他的创作方式基本上还是刀凿斧劈,随着对太极的深刻感悟,为了表现“气”的通脉和“势”的贯通,他更多采用钢锯行裁,而这种“气”与“势”的趋使促使他创作了以气带势、大开大合的“太极系列”作品。特别是“太极——过招”。其创作手法逐渐摆脱了具像形的束缚,走向“写意”的精神境界。同时,他又创造了一组组青铜“太极系列”。青铜的厚重与悠远使人沉思,在这里青铜本身已不止是一种表现内容的载体,带来的是一种哲学的境界。
在其“掰开太极”系列中,他以大型树干为原材料,将大树从中撕裂开,施以斧劈和锯痕。凝神推手的太极形象已无迹可寻,自然两分的原木更是反朴到万物之源“乾”与“坤”,实可谓“返虚入浑,具备万物”。
在“太极拱门”系列中其作品涌现出的是天人合一的浩瀚气度。这时期朱铭已是享誉世界的华人雕塑家,其作品被世界很多国家、博物馆和机构收藏。他的作品更多地被安放在各国的公共空间。当作品从室内架上走向户外时,必然带来了对造型体量的要求。同时,其“太极系列”作品创作已经到了浑然天成的境界。已经摆脱了形式羁绊的朱铭,可以在宇宙中自由翱翔。很显然,“拱门”是由两人对招推手演化来的。中国人讲“气血”、“气势”,为了追求气的流动,朱铭更为大胆地采用超大块的苯板为初型材料,使得超大型作品也能得以“一气呵成”。如果说朱铭的木雕、石雕作品的创作过程还有一个征服材料的过程,此时的作品更是纳天地造化之气,弹指之间揽自然神韵,这也许就是“太极”带给我们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