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服饰,除了其最基本的使用功能外,还具有更深远的意义,例如通过服饰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审美与品味、一段文化的艺术水平,甚至一段文明的历史内涵。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国外新潮思想涌入国内,对我国的服装设计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我国的服装设计开始一味地模仿和盲从,去迎合所谓的现代审美,丢失了传承五千余年的传统设计理念,但其实千年前的传统设计与现代审美仍然存在契合之处。文章将以孝靖皇后凤冠为例,浅谈中华服饰中饰品的传统设计与现代审美的契合,这对于开拓我国的服饰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设计;现代审美;孝靖皇后凤冠
二十一世纪是人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世纪,人类文明高速发展,互联网的诞生将全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同样也促进了各行各业的一体化发展。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审美观念和服装设计理念也随着互联网广泛传播,各民族之间的审美观念呈现同质化发展趋势。在面对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潮流下,将中华传统设计与现代审美有机结合,这有着很深远的意义,它不但可以推动我国服装设计行业的发展,还能对中华传统文化起到很好的传承与保护作用。本文将以孝靖皇后凤冠为例浅谈中华服饰中饰品的传统设计与现代审美的契合意义。
一、凤冠设计的分析介绍
明孝靖皇后凤冠,出土于1956年,无论是其艺术价值还是制作工艺都可以称作中华饰品历史上的巅峰,此凤冠以髹漆细竹丝编制,通体饰翠鸟羽毛点翠的如意云片,18朵以珍珠、宝石所制的梅花环绕其间。冠前部饰有对称的翠蓝色飞凤一对。冠顶部等距排列金丝编制的金龙3条,其中左右两条口衔珠宝流苏。冠后部饰六扇珍珠、宝石制成的“博鬓”,呈扇形左右分开。冠口沿镶嵌红宝石组成的花朵一周。制作工艺方面,它除了采用传统的镶嵌、累丝设计,最抢眼的就是它大量地运用了点翠工艺。点翠工艺创造的翠绿色凤元素和金色的龙元素相辅相成,无疑是流光溢彩、锦上添花的佳作。回归凤冠本身,凤冠大量运用了中华传统的龙凤元素,凤冠整体装饰点缀了十八条龙凤,如此堆积大量的龙凤元素,在传统服装设计史上是十分罕见的。此凤冠可谓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中的“龙”“凤”运用到了极致,九龙九凤游弋其间,尽显庄严尊贵。龙凤元素作为中华民族的圖腾和文化信仰在全球闻名,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人的审美相吻合,备受现代人的喜爱。正是如此多龙凤元素的衬托,使得凤冠出土以来备受喜爱,被誉为国之珍宝,在国内外艺术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和反响。由此可见,在某种意义上,中华传统的服饰设计跨越千年仍然被现代审美所接纳、所认同。
二、浅谈与现代审美的契合
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文化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现代审美观崇尚体态上修长高挑,整体设计上追求立体丰富,要求合理运用色彩搭配、多色彩相结合。龙和凤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孕育的虚拟生物,现代人对其的认知全部来源于我国古代文物上龙凤的形象。凤冠上的龙呈现金黄色,通身细长,呈现S型,符合修长秀美的现代审美观;整齐的鳞甲覆盖全身,昂首挺胸,庄重肃穆。凤呈现翠绿色,身体纤细,细长的尾巴互相镂空交错,使得凤冠的立体感变得丰富,而翠绿色这种略显前卫的颜色和金色的搭配也堪称凤冠的点睛之笔。在色彩匮乏的古代,能调制出如此精美的颜色也十分令人赞叹。直至今日,翠绿色和金色这种色彩搭配在服装设计中依然被大量采纳。孝靖皇后凤冠的诸多设计也正是现代审美观所青睐的。诸多审美上的重合,也使得孝靖皇后凤冠出土后,在国内外的艺术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不单单局限于孝靖皇后凤冠,中华传统服饰设计中常用到的龙元素在现代设计中也经常被引用,例如国际知名潮牌Supreme在2018年推出的单品龙袍,朱红色和金色交织而成的巨龙贯穿黑色基底的夹克,古老的中华元素与符合现代审美的潮流品牌相结合,碰撞出了别样的韵味。这件衣服推出后,深受喜爱,大家争相购买收藏,在二级市场还产生了极高的溢价。Supreme品牌在龙袍上所绘制的巨龙形象也与中华传统服饰设计中所呈现的龙元素高度吻合,这也印证了中华传统服装设计也被现代审美所认可,纵使跨越千年,也能重新焕发生机。
三、结语
审美虽然会受到地域、历史的影响不断地发生改变,但是千年以前的服饰设计,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形象的设计,千年以后依旧能被受众接纳,这也印证了审美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一个轮回的过程。本文以孝靖皇后凤冠为例,浅谈传统文化的服饰设计与现代审美的契合。知名潮流品牌参照龙元素的设计理念,印证了传统的服饰设计与现代审美仍然是契合的,我们国内在进行服饰设计时也应该与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结合,这无论对我国从服装设计大国迈向服装设计强国,还是对中华传统服饰设计的传承和保护,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者简介
董月航,1983年生,男,汉族,辽宁沈阳人,硕士,沈阳化工大学艺术摄影专业讲师;研究方向为设计艺术学。
薛雯菲,1999年生,女,汉族,河北廊坊人,沈阳化工大学人文与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专业2017级本科生,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
参考文献
[1]华梅.服饰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张志春.中国服饰文化[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
[3]陈伟利.现代服饰设计[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关键词:传统设计;现代审美;孝靖皇后凤冠
二十一世纪是人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世纪,人类文明高速发展,互联网的诞生将全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同样也促进了各行各业的一体化发展。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审美观念和服装设计理念也随着互联网广泛传播,各民族之间的审美观念呈现同质化发展趋势。在面对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潮流下,将中华传统设计与现代审美有机结合,这有着很深远的意义,它不但可以推动我国服装设计行业的发展,还能对中华传统文化起到很好的传承与保护作用。本文将以孝靖皇后凤冠为例浅谈中华服饰中饰品的传统设计与现代审美的契合意义。
一、凤冠设计的分析介绍
明孝靖皇后凤冠,出土于1956年,无论是其艺术价值还是制作工艺都可以称作中华饰品历史上的巅峰,此凤冠以髹漆细竹丝编制,通体饰翠鸟羽毛点翠的如意云片,18朵以珍珠、宝石所制的梅花环绕其间。冠前部饰有对称的翠蓝色飞凤一对。冠顶部等距排列金丝编制的金龙3条,其中左右两条口衔珠宝流苏。冠后部饰六扇珍珠、宝石制成的“博鬓”,呈扇形左右分开。冠口沿镶嵌红宝石组成的花朵一周。制作工艺方面,它除了采用传统的镶嵌、累丝设计,最抢眼的就是它大量地运用了点翠工艺。点翠工艺创造的翠绿色凤元素和金色的龙元素相辅相成,无疑是流光溢彩、锦上添花的佳作。回归凤冠本身,凤冠大量运用了中华传统的龙凤元素,凤冠整体装饰点缀了十八条龙凤,如此堆积大量的龙凤元素,在传统服装设计史上是十分罕见的。此凤冠可谓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中的“龙”“凤”运用到了极致,九龙九凤游弋其间,尽显庄严尊贵。龙凤元素作为中华民族的圖腾和文化信仰在全球闻名,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人的审美相吻合,备受现代人的喜爱。正是如此多龙凤元素的衬托,使得凤冠出土以来备受喜爱,被誉为国之珍宝,在国内外艺术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和反响。由此可见,在某种意义上,中华传统的服饰设计跨越千年仍然被现代审美所接纳、所认同。
二、浅谈与现代审美的契合
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文化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现代审美观崇尚体态上修长高挑,整体设计上追求立体丰富,要求合理运用色彩搭配、多色彩相结合。龙和凤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孕育的虚拟生物,现代人对其的认知全部来源于我国古代文物上龙凤的形象。凤冠上的龙呈现金黄色,通身细长,呈现S型,符合修长秀美的现代审美观;整齐的鳞甲覆盖全身,昂首挺胸,庄重肃穆。凤呈现翠绿色,身体纤细,细长的尾巴互相镂空交错,使得凤冠的立体感变得丰富,而翠绿色这种略显前卫的颜色和金色的搭配也堪称凤冠的点睛之笔。在色彩匮乏的古代,能调制出如此精美的颜色也十分令人赞叹。直至今日,翠绿色和金色这种色彩搭配在服装设计中依然被大量采纳。孝靖皇后凤冠的诸多设计也正是现代审美观所青睐的。诸多审美上的重合,也使得孝靖皇后凤冠出土后,在国内外的艺术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不单单局限于孝靖皇后凤冠,中华传统服饰设计中常用到的龙元素在现代设计中也经常被引用,例如国际知名潮牌Supreme在2018年推出的单品龙袍,朱红色和金色交织而成的巨龙贯穿黑色基底的夹克,古老的中华元素与符合现代审美的潮流品牌相结合,碰撞出了别样的韵味。这件衣服推出后,深受喜爱,大家争相购买收藏,在二级市场还产生了极高的溢价。Supreme品牌在龙袍上所绘制的巨龙形象也与中华传统服饰设计中所呈现的龙元素高度吻合,这也印证了中华传统服装设计也被现代审美所认可,纵使跨越千年,也能重新焕发生机。
三、结语
审美虽然会受到地域、历史的影响不断地发生改变,但是千年以前的服饰设计,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形象的设计,千年以后依旧能被受众接纳,这也印证了审美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一个轮回的过程。本文以孝靖皇后凤冠为例,浅谈传统文化的服饰设计与现代审美的契合。知名潮流品牌参照龙元素的设计理念,印证了传统的服饰设计与现代审美仍然是契合的,我们国内在进行服饰设计时也应该与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结合,这无论对我国从服装设计大国迈向服装设计强国,还是对中华传统服饰设计的传承和保护,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者简介
董月航,1983年生,男,汉族,辽宁沈阳人,硕士,沈阳化工大学艺术摄影专业讲师;研究方向为设计艺术学。
薛雯菲,1999年生,女,汉族,河北廊坊人,沈阳化工大学人文与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专业2017级本科生,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
参考文献
[1]华梅.服饰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张志春.中国服饰文化[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
[3]陈伟利.现代服饰设计[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