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传统雕塑的艺术特征及影响

来源 :收藏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szm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青海传统雕塑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囊括了青海地区的历史思想、民俗文化的变迁,留下了材料多样、种类丰富、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发展历程是中国雕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特征上,青海传统雕塑呈现出意象性、绘画性、实用性等特性,展现了青海地区各个时代的雕塑艺术风貌,成为人们探寻雕刻艺术发展的重要依据,并对现代雕塑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是弘扬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传承青海地域文化的窗口。
  关键词:传统雕塑;影响;艺术特征
  中国雕塑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从那时候起,先人们便在石器的制作过程中,开启了对雕刻技术的尝试,从中孕育出雕塑艺术的技法雏形和审美观念,而后逐渐发展为极具特色的艺术类型之一。雕塑艺术与绘画等艺术类别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说绘画是在二维平面中通过拟真的手段创造虚幻的三维意象,那么雕塑则是在真实的空间中通过实体的形式创造真实的三维意象。
  青海雕塑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衍生了各式各样的雕塑艺术。一些雕塑艺术品现存于历史遗留下的宗教场所之中,如佛寺、庙宇等;另一些则保存于各地博物馆,如彩陶、画像砖等珍贵的历史文物;还有一部分则散落于青海的摩崖、峭壁、荒山之中。这些雕塑艺术品种类繁多,有陶器、青铜器、石窟石雕、泥塑、骨雕、木雕等,同时运用了多种图像、图形,如原始图腾、宗教图案、民俗纹样等多种内容,深刻展现了青海地区多种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重要特征,体现了青海地方文化的底蕴、地方文化特色以及所属时代的艺术特点,是全社会的共同财富,也是中国雕塑艺术中极为重要的物质成果。
  一、青海传统雕塑的艺术特征
  (一)意象性
  中国的传统雕塑,主要是通过造型体现它所蕴含的内在精神,而这种特殊的“形式”,实际上是创作者在真实的感受下所形成的内在思维形态,并不是一种外在表征。“艺术意境之表现于作品,就是透过秩序的网幕,使鸿濛之理闪闪发光,这秩序的网幕是由各个艺术家的构思组织线、点、光、色、形体、声音或文字成为有机和谐的艺术形式,以表出意境。”传统雕塑的审美认知是建立在对形象的直接感受之上的,这一转变依靠的是主体意识的意象显现,其过程本质上是观赏者主观理解的变化,换言之,雕塑不仅局限于雕塑本身,而且能在生动刻画艺术品外在形象的同时,传递出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主旨思想等内容,呈现出创作者的心境,所以雕塑不仅可以表现出造型本身的形象,造成视觉上的冲击,更能传达其内在蕴含的价值及意象。如青海省内塔尔寺中的造像,本身即具有深刻的宗教文化内涵,人们在观赏的时候,不仅能看到塑像本身所代表的高超的艺术工艺,以及独特的艺术美感,还可以感受到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在感触、知觉、思想三方面的作用下,观赏者能够跨越时空的局限,感受到佛像雕刻者心中的想法和感情,而笃信佛教的信徒,也会在心中真切体悟佛教人物的意象之美。
  (二)绘画性
  绘画和雕塑是两种艺术形式,实际上两者并非完全独立的艺术领域,它们具有许多的共同点。绘画和雕塑都是运用线条的整合、变化刻画主体形象,综合、全面地描摹出世界上各种美的感受,而在传统雕塑艺术中,绘画和雕塑是相辅相成的,绘画是一切雕塑的前提,在雕塑之前需要绘制草稿;在雕塑之后也需要繪画来进一步丰富雕塑的细节。目前青海省石窟内现存的许多雕塑,其中便有彩绘塑像,它们作为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雕塑艺术的时代烙印。在雕刻出人物形象的同时施以彩绘,这种塑绘一体的艺术形式,使线和色完美结合。在用线条确定塑像造型的基础上,利用变化的线条描绘出形态结构及服饰的质感特点,而后运用色彩丰富塑像的形式美感,使衣物色彩纷呈,栩栩如生,使观赏者产生一种真切的视觉体验。
  (三)实用性
  中国传统雕塑的实用性是其最大的艺术特点之一。雕塑一直围绕着社会生活,从应用于家具、建筑,作为装饰的一部分,起美化的作用,到后来各种各样的雕塑艺术品开始出现,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及传统思想,走进庙宇、宫室、佛殿等大型宗教场所之中。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青海湟源地区雕塑至今仍在发展,从用途方面来看,其应用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1)运用于建筑之中,具有较强的生活实用性,例如台基、栏杆、牌坊、拴马柱等。(2)富有宗教信仰以及地方习俗文化的内涵,成为服务于当地文化活动的石雕艺术品,如神佛造像、伟人造像、象征性群像等。(3)被做成具有实用性的美观装饰石雕,如石凳、石桌、石雕摆件、砚台等。由此可见,青海雕塑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几乎囊括了人们在精神生活方面所需要的所有基础物件,早已成为泛用性较强的实用艺术。
  二、青海传统雕塑对当代的影响
  (一)雕塑技法的继承
  在中国传统的雕塑艺术中,艺术家习惯将雕塑进行夸张和变形,以突出人物、动物、图案的主体特征,这也是艺术家精炼的雕塑手法的体现,青海雕塑艺术也不例外。青海雕塑艺术中,雕刻家往往运用圆雕、浮雕、透雕等多种雕刻手法,借助各式各样的刀、锤、钉等雕刻工具,将平平无奇的石材变成具体形象及图案,运用圆雕、镂空、浮雕、凿法、刀法、洞法、刺法等各种传统技法,创造出粗细不同、深浅不一的线条,使每一处痕迹仿佛自然生成,塑造出立体感十足的形象。这些雕塑技法都是一代又一代雕塑家们研究、发现、传承下来的,是青海雕塑艺术的“根”与“魂”,没有这些雕塑技法的支撑,就无法雕刻出形象灵动、结构完整、特征突出的雕塑艺术品。在目前的美术院校教学中,对雕塑技法的学习主要包括了西方技法和中国技法两个方面,其形式也多是书本传授及老师的演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挥,加之书本内容缺乏直观体验,导致许多同学都存在一知半解的情况。而现存的这些雕塑艺术品,囊括了青海地区各个时期的雕塑艺术技法及特征,正是美术生学习雕塑技艺可采用的重要学习材料。通过观察、临摹、辨析其蕴含的雕塑技法,学生能更好、更快地掌握和应用于实践。此外,西方雕塑讲究写实,中国雕塑讲究写意,运用西方的雕塑手法很难生动地呈现中国雕塑内容的形态及其样貌,而通过学习传统雕塑的雕塑技法,能帮助现代雕刻家进一步理解中国传统雕塑的风格特征,并融入现代的设计理念,从而创造出既符合东方审美,又富有现代创造力的艺术作品。   (二)民族文化的发展
  2014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谈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必须立足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人类发展史上,国力的消长与民族的盛衰,都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力度和发展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雕塑艺术作为民族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推动文化发展、构建文化自信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新世纪以来,许多艺术新观念生根发芽,造成了文化影响,打破了许多旧有的文化桎梏,这也影响到了雕塑的创作。雕刻家们开始不断追求创新和变革,但也不排除有些偏激的艺术家,全盘摒弃原有的艺术理念,创造出脱离大众审美的艺术作品,使雕塑艺术的发展呈现波浪式的前进。对于人民艺术家来说,尊重历史就是尊重时代,经过千年沉淀和积累的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它和我们民族的历史是同根同源的,这也正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原因,昭示着传统艺术文化是在国人心中引起共鸣的根本力量。青海传统雕塑艺术的发展,使其对当代雕塑创作者的影响逐渐增强,使其回归雕塑传统,挖掘、寻找传统雕塑艺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不再仅停留于一味追求创新、全盘否定传统的阶段,也不再刻意模仿某个时代的某种样式风格,仅仅追求简单的视觉感受。当代雕塑艺术家们开始在理解和提取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变化和创造,将传统雕塑的审美意象融入其中,创造出符合现代文化發展、蕴含民族历史的优秀艺术品,从而正确发挥艺术品思想文化内涵的启迪和教育作用。
  三、结语
  青海雕塑艺术诞生于西北民族地区的深厚历史,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体现了西北人民的智慧,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塑造着青海雕塑艺术的面貌,体现着独特的美感,具有明确的艺术特征,深刻反映了传统雕塑所蕴含的意象之美,并运用塑绘一体的方式,成为青海地区历史文化中宝贵的艺术结晶。与此同时,它还对青海地区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其深厚的民族性、文化性及艺术性的作用下,逐渐丰富了当地雕塑创作者的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推动当代雕塑的发展,并成为宣传、继承、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之一。
  参考文献
  [1]樊莘森,高若海.美与审美[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2]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吴山.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9.
  [4]宋卫哲.青海雕塑历史考察[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7.
  [5]索文清.青海五屯绘画雕塑艺术[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6(3):2,115.
其他文献
摘要:女官制度是中原王朝一项传统的宫廷制度,中国古代女官制度同男官制度一样机构完备、职掌明确、体系独立,是古代君王强化君权的措施之一,但具体制度内容同男官制度又有极大区别。我国古代关于女官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周礼》中,例如“女祝,女奴晓祝事者”等。但是,女性官员真正意义上开始出现,是在东汉末年。北魏王朝作为依靠汉化取得统治权的少数民族政权,以《周礼》为基础正式确立了女官制度,此后对于女官职务系统的
期刊
2021年1月26日,山西博物院(山西青铜博物馆)推出了迎新春特展“如银岁月·美意延年—山西传统银饰展”。展览汇集了各时期山西民间传统银饰600余件,展品主要来自山西博物院,一件件历经岁月打磨,依然熠熠生辉的银饰,精彩地诠释了“追求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题,是永远的进行时”这一理念。  展览内容围绕明清至民国时期来自山西民间各地的传统银饰,是山西本土传统文化的代表,且与民间生活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本
期刊
摘要:海上画派是中国艺术史上重要的流派之一,它并不是只包含一种风格的流派,而是由一群敢于打破传统并整合西方艺术手法的画家共同创造的名为海派艺术的新风格。为了进一步分析海派绘画的世俗性特征,本文结合具体的艺术家及其作品,分析了该画派的各个分支,剖析了海上画派世俗性作品的创作特点。  关键词:海上画派;世俗性作品;绘画;艺术风格  一、清末海派花鸟画的世俗性  生活在二十世纪的画家吴昌硕,是晚清最后一
期刊
摘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对具有深厚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研究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承接古今文化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与传承者,对历史文化研究具有深刻意义,因此,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责任的文化馆要求更高。基于此,本文对文化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对策,以甘肃省舟曲县文化馆为例,分
期刊
摘要:凤翔泥塑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民间手工艺术。近几年,在艺术界中渐渐掀起了一场关注民间艺术的风潮,使人们的目光逐渐聚焦于民间艺术。凤翔泥塑作为陕西民间手工艺文化的代表之一,寄托了泥塑村人民对富裕充实的生活的向往,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引领下,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力的保护,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进一步增强,本文将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凤翔泥塑在发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同步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民族或国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能展现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文化多样性,是民族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文明财富,对相关学者开展人类文明历程的研究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我国应加大非遗传承与传播的力度,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  关键词:
期刊
摘要:中原黄河流域有着悠久的文明与历史,在传统绘画方面,孕育了中原画派这一沉厚朴素的艺术流派。中原黄河流域人物肖像画扎根于乡土、农田,展现了中原大地和黄河儿女的独特风采,其鲜明的地域特色、独特的文化意境都蕴含着耐人寻味的绘画美学,值得人们品读与研究,不断探索中原黄河流域人物肖像画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中原黄河流域;中原画派;人物肖像画;绘画美学  中原黄河流域人物肖像画是传统肖像画的主要形式之一
期刊
摘要:在一幅油画作品中,考究的造型是画面必不可少的要素。油画的造型有依据客观的真实严谨、考究写实的造型,也有依据艺术家的内在感性思维对客观现实进行夸张处理的造型,还有不仅仅满足于描绘现实对象,转而研究事物内在运动规律的抽象造型。油画不同的造型传达出不一样的美。本文以写实油画造型语言作为切入点,比较与研究油画中写实、写意、抽象的造型,分析不同造型产生的不同艺术效果和给人的不同感受。通过研究不同的案例
期刊
摘要:一切高贵的情感都羞于表白,一切深刻的体验都拙于言辞。艺术的功能就是以其独特的形式语言来准确把握抽象的情感。自文明初始,线条就作为一种视觉语言传递文明之薪火,其内涵在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和扩容。然而,由于东西方文明的差别,东方传统绘画艺术注重线条的意蕴和气韵,更倾向于感性的审美意识,而西方古典绘画对于线条的运用更倾向于观照物象的严谨和准确,是一种理性的审美。通过中西方绘画艺术语言的对比
期刊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自身学习经验,体悟当代中国涂抹绘画的发展路径,旨在归纳总结笔者进行“涂抹”创作的历程,进而探究中国当代语境中“涂抹”绘画存在的意义,以及这一绘画概念通往新绘画模式、形成新绘画路径的可能性。笔者认为,“涂抹”概念是从“涂鸦”中抽离而出,“涂抹”在抽象绘画史上的演变过程,可以将其总结为“热涂鸦—冷涂鸦—涂抹”的过程。基于这样的思路,进一步阐释“涂抹”作为一种绘画方式的发展路径。  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