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间弥生的圆点世界

来源 :收藏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haiwei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草间弥生是日本20世纪最为伟大的艺术家之一,其艺术生涯中各个阶段的艺术作品,可以反映出她不同时期的人生经历。这位争议性极强的女艺术家,在真实与虚拟世界中游荡,通过圆点的表现形式抒发自己的艺术感悟,在偏执与强迫的绘画语言之间,为人们带来草间弥生式的温暖。本文通过梳理其人生的三个不同时期,分析其艺术特征和艺术风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草间弥生;圆点;重复
  草间弥生,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也是一名非常具有争议性的前卫艺术家。她的艺术创作被评论家归类于很多艺术派别,其中包括女权主义、原生主义、超现实主义、波普艺术和抽象表现主义等。她的作品具有很鲜明的个人特征,她擅长利用大小不一的圆点构成形式,以及高饱和度、高明度、高对比度的艺术技法,带给观者强烈的视觉冲击,既彰显了艺术家自身的个性,也使她的艺术风格成为一代经典。在她的自传中,她留下“我们必须借圆点纹饰以忘记自己的存在”的创作感悟[1],她戏称自己是“精神病艺术家”,并用绘画、软雕塑、装置、行为艺术、音乐等向世界展示她所追求的自由和艺术坚持。
  纵观草间弥生一生的创作经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日本童年时期、前往美国追梦的青年时期以及多年沉淀后重返日本的老年时期。
  一、阴郁而孤独的童年时期
  1929年,草间弥生出生在日本长野县松本市的一个富裕家庭。后来,由于原生家庭破裂,抛家弃子的父亲、陷入嫉妒与愤怒的母亲,都给她幼小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创伤。10岁的时候,她就患上了神经性视听障碍和精神分裂症,而性格偏激的母亲,不仅没有关注到女儿的病情,还撕毁她的画作,变本加厉地摧残她的精神世界,这一举动无疑给当时的草间弥生造成了终生难以磨灭的痛苦。
  在草间弥生的童年时期,受视听障碍和心理疾病影响,她所看到的世界里,所有东西都是由密密麻麻的圆点组成的,从那时起,圆点这一符号形式就成了她脑中最常浮现的元素。
  为了躲避精神的摧残,草间弥生选择用绘画来慰藉心灵。大量的幻觉缠绕着年幼的她,并将伴随其一生,这就是她作品中无穷尽的圆点所代表的意象的由来。精神上的疾病给她造成了痛苦,强烈地驱使着她去表达和创作。
  童年时期的草间弥生并没有享受到正常孩子应有的美好时光和父母的爱护。她的母亲一直极力反对她从事绘画,认为不符合她富家独女的身份,反而更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收藏艺术品的人”。因此在她早期的作品《母亲》(图1)中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小圆点填满了整个画面,呈现出压抑且阴郁的氛围,母亲神态冷漠,脸上没有一丝笑容。草间弥生用自己的画笔宣泄着内心的愤怒和不安,这是她内心情绪无法压抑下的痛苦释放,也让观者深深体会到其童年境遇的悲惨。
  尽管被不安和恐惧缠绕着,她却没有放弃自己的艺术道路,而是继续用各种各样的圆点愈发自由地表达着自己的内心,通过艺术创作实现自我救赎,逃离痛苦的深渊。
  二、为艺术只身前往美国
  在草间弥生26岁的时候,欧姬芙的作品拯救了这个未来的艺术大师。乔治亚·欧姬芙的画作相当有特色,与当时草间弥生所看到的世界惊人相符。长期压抑的草间弥生,意外地看到了欧姬芙的作品,从欧姬芙的作品中,她仿佛看到自己的梦想和对艺术的热情得到了回应,突然明白了自己的热爱所在。
  在堂兄的帮助下,她写信给乔治亚·欧姬芙,也正是这封信,彻底改变了草间弥生的人生。她在信中表达了自己对欧姬芙作品的热爱和对艺术的热忱。欧姬芙在回信中给了草间弥生热情的鼓励和信心。来自艺术家的启蒙,让草间弥生有勇气直面自己内心的恐惧,最终坚定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1957年,她只身前往美国,追求自己的艺术之路。开放的国度里迸发的思想,点燃了她的创作热情,激发了她无穷的创作灵感。但她在美国的生活状况,却是:“孤独潦倒,身无分文。她夹着自己的画在城市的画廊中穿梭;租住的公寓没有暖气,半夜会被冻醒;一直画画到天亮,从街边的垃圾篮中拾起鱼头和被丢弃的烂菜叶,并用这些材料熬一碗热汤。”直到一年半后,草间弥生才引起了纽约艺术界的注意。1959年10月,草间弥生的作品《无限的网》(图2)在布拉塔美术馆的一次展览中引起了纽约画界的轰动。密密麻麻的点覆盖于巨大的白色画布之上,仿佛是在宣泄童年阴郁的恐惧,堆叠式的波点图案让观者产生了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和无力感,作者却通过这些图案肆意地表达着内心的诉求。自此,草间弥生逐渐有了“圆点女王”的称号。
  1962年,她又与其他艺术家合作了“千船会”,在这次创作中,她的艺术风格进一步展现在世人眼前。这时候人们才知道,“圆点女王”的艺术,并不只是“圆点”的排布,而是深深地隐含着草间弥生的思想和内涵。
  20世纪60年代初期,女性主义开始在纽约兴起,行为艺术也大放光彩[3]。同时,波普艺术的兴起也掀起了一次艺术运动的风潮。草间弥生的创作,也为美国的波普运动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她也因此成为早期美国波普运动的开创者和推动者之一。
  1964年,在她组织的“千船会”展览(图3)中,草间弥生的艺术风格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世人眼前,这次展览使她名声大噪。在展览中,她把软材质男性生殖器模型雕塑布满了一艘船,该船是木制的,约十公分长。展览的房间地板、墙壁、天花板上密密麻麻地贴满了照片,共999张。照片内容也是这些软雕塑模型的单色印刷海报。大胆的创作与前卫的艺术,引起了艺术界的热烈讨论。在参观展览后,安迪·沃霍爾等人都对其艺术作品称赞有加。甚至在安迪·沃霍尔三年后的个展作品中,也能看出其深受草间弥生作品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是草间弥生的活跃时期,一系列大胆前卫的艺术作品相继呈现在世人面前。“圆点女王”草间弥生,将圆点应用于各个艺术作品的创作中,通过作品表现内心的抵触情绪,同时借以自我安慰。慢慢地,她走出了童年的痛苦阴影,在她的圆点世界里实现了艺术上的自我超越。   三、重返日本
  1973年,草间弥生的男友约瑟夫病逝,此时,她的精神状态已经不足以支撑其继续留在纽约,于是,她选择回到东京,住进了精神病疗养院。在这样的状态下,她依然没有停止创作。回国后,她陆续创作出了一系列新的作品,如《心之所在》《南瓜》《自我消融的房间》《无限镜屋—永恒的爱》等,甚至出版了自传。她的作品题材涵盖生活用品、植物、动物等多个领域,其创作内容大多取材于生活中的事物。
  图4是草间弥生在1986年创作的《南瓜》。此时,她画作中的圆点变得圆润饱满、规律有序、色彩绚丽,具有浓郁的个人风格。作品中无限的圆点与网格完美融合。画面的背景是由交织的几何形重复组成,密密麻麻,铺满画面,黑色的背景与金色的几何线条共同构成画面。南瓜作为主体被放置在画面中心,南瓜的结构以中心对称的形式作分割,基本的圆点以中心对称的方式,根据南瓜的弧度由上到下、由小到大进行排列。同时,在中心圆点两侧的方向,圆点从中心到两端由大到小排列,给人一种秩序感。从整体来看,这些排列方式体现了南瓜的立体感。整个画面色彩饱满,圆点的构成和延伸,象征着草间弥生所感知的世界。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她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往往能更加充分地发挥综合材料的作用,用一些新型的材料表达她对艺术的理解[2]。
  20世纪90年代,草间弥生凭着自己敏锐的时尚嗅觉,展开了一系列时尚设计的跨界合作。她将自己的波点元素、网格元素以重复表达与繁殖的手法,结合时尚商品进行了一系列的原创设计,获得业内的一致好评,并受到消费者的热捧[3]。
  四、结语
  “停下来就会头疼”,是她对创作的感受与热爱。在她所创造的圆点世界中,她将自己的“圆点”延伸到了不同的艺术作品,最终使她的“圆点艺术”被世人所认可,她也被英国《泰晤士报》评为与毕加索、塞尚等艺术家并列的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
  圆点是她的艺术表现,也是她借艺术治疗心灵的良药。在艺术的滋养下,她无畏困难,勇敢向前,在艺术的世界里探索生命的奥秘,感受世界的美好,用她的艺术人生带給人们无限的感动和力量。
  作者简介
  唐丹婷,1989年5月生,女,汉族,陕西宝鸡人,宝鸡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数字化艺术设计应用。
  参考文献
  [1](日)草间弥生.草间弥生Driving Image[M].日本:Parco出版局,1986.
  [2]廖琼.草间弥生的波点时尚[J].美术教育研究,2017(9):58-60,62.
其他文献
摘要:海上画派是中国艺术史上重要的流派之一,它并不是只包含一种风格的流派,而是由一群敢于打破传统并整合西方艺术手法的画家共同创造的名为海派艺术的新风格。为了进一步分析海派绘画的世俗性特征,本文结合具体的艺术家及其作品,分析了该画派的各个分支,剖析了海上画派世俗性作品的创作特点。  关键词:海上画派;世俗性作品;绘画;艺术风格  一、清末海派花鸟画的世俗性  生活在二十世纪的画家吴昌硕,是晚清最后一
期刊
摘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对具有深厚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研究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承接古今文化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与传承者,对历史文化研究具有深刻意义,因此,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责任的文化馆要求更高。基于此,本文对文化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对策,以甘肃省舟曲县文化馆为例,分
期刊
摘要:凤翔泥塑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民间手工艺术。近几年,在艺术界中渐渐掀起了一场关注民间艺术的风潮,使人们的目光逐渐聚焦于民间艺术。凤翔泥塑作为陕西民间手工艺文化的代表之一,寄托了泥塑村人民对富裕充实的生活的向往,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引领下,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力的保护,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进一步增强,本文将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凤翔泥塑在发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同步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民族或国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能展现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文化多样性,是民族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文明财富,对相关学者开展人类文明历程的研究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我国应加大非遗传承与传播的力度,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  关键词:
期刊
摘要:中原黄河流域有着悠久的文明与历史,在传统绘画方面,孕育了中原画派这一沉厚朴素的艺术流派。中原黄河流域人物肖像画扎根于乡土、农田,展现了中原大地和黄河儿女的独特风采,其鲜明的地域特色、独特的文化意境都蕴含着耐人寻味的绘画美学,值得人们品读与研究,不断探索中原黄河流域人物肖像画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中原黄河流域;中原画派;人物肖像画;绘画美学  中原黄河流域人物肖像画是传统肖像画的主要形式之一
期刊
摘要:在一幅油画作品中,考究的造型是画面必不可少的要素。油画的造型有依据客观的真实严谨、考究写实的造型,也有依据艺术家的内在感性思维对客观现实进行夸张处理的造型,还有不仅仅满足于描绘现实对象,转而研究事物内在运动规律的抽象造型。油画不同的造型传达出不一样的美。本文以写实油画造型语言作为切入点,比较与研究油画中写实、写意、抽象的造型,分析不同造型产生的不同艺术效果和给人的不同感受。通过研究不同的案例
期刊
摘要:一切高贵的情感都羞于表白,一切深刻的体验都拙于言辞。艺术的功能就是以其独特的形式语言来准确把握抽象的情感。自文明初始,线条就作为一种视觉语言传递文明之薪火,其内涵在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和扩容。然而,由于东西方文明的差别,东方传统绘画艺术注重线条的意蕴和气韵,更倾向于感性的审美意识,而西方古典绘画对于线条的运用更倾向于观照物象的严谨和准确,是一种理性的审美。通过中西方绘画艺术语言的对比
期刊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自身学习经验,体悟当代中国涂抹绘画的发展路径,旨在归纳总结笔者进行“涂抹”创作的历程,进而探究中国当代语境中“涂抹”绘画存在的意义,以及这一绘画概念通往新绘画模式、形成新绘画路径的可能性。笔者认为,“涂抹”概念是从“涂鸦”中抽离而出,“涂抹”在抽象绘画史上的演变过程,可以将其总结为“热涂鸦—冷涂鸦—涂抹”的过程。基于这样的思路,进一步阐释“涂抹”作为一种绘画方式的发展路径。  关
期刊
摘要:青海传统雕塑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囊括了青海地区的历史思想、民俗文化的变迁,留下了材料多样、种类丰富、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发展历程是中国雕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特征上,青海传统雕塑呈现出意象性、绘画性、实用性等特性,展现了青海地区各个时代的雕塑艺术风貌,成为人们探寻雕刻艺术发展的重要依据,并对现代雕塑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是弘扬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传承青海地域文化的窗口
期刊
摘要:长治市位于晋东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长治堆锦艺术作为我国民间艺术的一种形式,它的发展与演变是民间工艺美术的典型写照,代表了中国一部分民间工艺美术的兴起与衰落。此外,在堆锦艺术之中还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堆锦艺术作为其中一颗闪耀的明珠,凝集了无数劳动人民和手工艺者的智慧与心血,体现出普通百姓、民间手工艺者对吉祥如意、万事顺遂以及美的追求。任何一件民间艺术品都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