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堂讨论问题设置的必要性
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堂实效性,是每个思政教师面临重大理论课题与实践难题。区别于案例式教学、理论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等经典教学模式,结合我校采用的课案导学式与小组讨论式教学方式,引发了我对高中思政课堂关于讨论问题设置的思考。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当今时代,信息传播快捷,当今的学生,思想活跃。思政课堂上,通过优秀问题的引导,使学生们逐渐通过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把其他同学的理解与认知,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的效果。“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科学合理的问题设置,能够促进师生互动,提升教师对学情的掌握,有助于切实落实思政课核心素养的要求。
二、课堂讨论问题设置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过程中,思政课原来“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已逐步尝试为“满堂问”。新鲜感、形式感增加,但从实效来看,往住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学生初中阶段思想政治知识和历史相关知识的内容,与高中思政课讨论的内容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即使在充分预习的条件下,仍然不能支撑起新旧知识的联系。课堂设置的问题只能在教师的引导和提示之下,才能勉强起到教学效果。课堂讨论也变成了形式上的活跃气氛,实质上形成了学生对高中政治课的距离感和畏惧感。
第二,问题的设置,需要引导学生思考,绝大部分设置的问题,需要课堂讨论来形成结果。都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尝试着各种创新方式,往往形成一些故意为之的做作环节,脱离教学实际需要,没有在课堂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连接与启发作用,这样的问题设置,只能是一种形式,没有实际效果。
第三,为了节省时间和提高教学效率,讨论与回答问题的学生代表,大多为优秀学生,而并非是主体的全部学生,所以也不会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讨论问题设置的要求
在思政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必须依据思政课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知识体系的内容,面对重、难点知识,针对学生的思想情况和知识水平,设置在学生思考的关键点上,才能起到促进理解知识,提升领悟能力的目的。
课堂问题设置要有计划性和预见性:从浅显到困难,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有计划的设置出课堂上需要展示出来并解答的问题,预见问题的解决效果,准备多种策略应对讨论问题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课堂问题设置要有普及性和针对性:课堂问题设置的难易程度要适度,针对不同知识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科学设置符合学生理解程度的问题,针对学科试题考核的要求,合理设置符合学生能力需要的问题。
课堂问题设置要有层次性和启发性:课堂设置的问题,既要符合优秀学生对新知识探索的要求,又要符合其他学生普遍理解的要求。课堂讨论过程,既要体现优秀学生的引领作用,又要发挥其他学生容易出错的警示作用。问题设置要有层次,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预期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
第一,课堂讨论的有效前提,要求必须充分了解学情,在备课阶段精心进行准备、科学进行问题的预设。依据课程内容需要,重点难点知识的要求,结合时政热点和焦点问题,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理解能力,设置贴近生活、难易适度、具有层次性的、可以产生共鸣与启发的问题。
第二,问题设置要充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科学宏观调控,注重问题设置的适配性和及时性。根据课堂教学活动的变化,教师要及时把握课堂气氛与节奏,既详略得当,又要突出重点;既要连贯流畅,又要针对难点。
第三,教师要做好指挥与管理,适度增加讨论的思维性,讨论结束时可以对讨论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概括,用以解决难点问题,强化重点知识的理解,巩固教学成果。
五、课堂讨论问题设置的尝试
好的问题设置,能够充分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导入新课的问题设置中,对原有知识进行有方向性的、有目的的拓展的延伸,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有利于开启新课程的学习。(举例)
思政课的课程特点,是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为主要线索展开的。所以课堂问题的设置可以灵活采用师生交互的多种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如教师引领式的自问自答,统领学生思路来学习新知识;又如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提升学生参与感与获得感;再如师生互动,对问题进行讨论,把讲授、讨论、训练等多种形式充分运用到课堂之中,避免趋于形式,力争讲求实效。
问题的设置内容,是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关注与兴趣为出发点;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着力点;以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和理解、解决现实问题能力为落脚点。
思政课核心素养要求学生树立正确政治认同、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法治意识、培养公共参与能力,习题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结合时政背景与情境材料,既要对学生进行社会热点问题的讲解,又要充分利用问题设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习题训练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利用习题中的问题,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另一方面可以设置拓展问题,将近些年高考习题类型、近期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推送给学生,以达到深化教学预期效果和提升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目的。
复习课是高中思政课教学不可缺少的阶段。结合学科特点,充分利用知识框架图、思维导图、结构图等形式,归纳总结理论知识,同时必须以问题设置为引领,激发学生思维潜力,鼓励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生学习信心。在帮助学生条理化、系统化学科知识的同时,可以设置顺向引导问题,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和归纳的能力;也可以设置逆向障碍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深度和广度,增强避免犯错的能力。
六、結语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任何进步都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结果。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堂讨论问题的设置尝试正如新课改一样,需要经历探索与失败,经验需要实践不断检验,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学探索,任重而道远。
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堂实效性,是每个思政教师面临重大理论课题与实践难题。区别于案例式教学、理论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等经典教学模式,结合我校采用的课案导学式与小组讨论式教学方式,引发了我对高中思政课堂关于讨论问题设置的思考。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当今时代,信息传播快捷,当今的学生,思想活跃。思政课堂上,通过优秀问题的引导,使学生们逐渐通过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把其他同学的理解与认知,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的效果。“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科学合理的问题设置,能够促进师生互动,提升教师对学情的掌握,有助于切实落实思政课核心素养的要求。
二、课堂讨论问题设置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过程中,思政课原来“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已逐步尝试为“满堂问”。新鲜感、形式感增加,但从实效来看,往住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学生初中阶段思想政治知识和历史相关知识的内容,与高中思政课讨论的内容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即使在充分预习的条件下,仍然不能支撑起新旧知识的联系。课堂设置的问题只能在教师的引导和提示之下,才能勉强起到教学效果。课堂讨论也变成了形式上的活跃气氛,实质上形成了学生对高中政治课的距离感和畏惧感。
第二,问题的设置,需要引导学生思考,绝大部分设置的问题,需要课堂讨论来形成结果。都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尝试着各种创新方式,往往形成一些故意为之的做作环节,脱离教学实际需要,没有在课堂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连接与启发作用,这样的问题设置,只能是一种形式,没有实际效果。
第三,为了节省时间和提高教学效率,讨论与回答问题的学生代表,大多为优秀学生,而并非是主体的全部学生,所以也不会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讨论问题设置的要求
在思政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必须依据思政课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知识体系的内容,面对重、难点知识,针对学生的思想情况和知识水平,设置在学生思考的关键点上,才能起到促进理解知识,提升领悟能力的目的。
课堂问题设置要有计划性和预见性:从浅显到困难,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有计划的设置出课堂上需要展示出来并解答的问题,预见问题的解决效果,准备多种策略应对讨论问题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课堂问题设置要有普及性和针对性:课堂问题设置的难易程度要适度,针对不同知识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科学设置符合学生理解程度的问题,针对学科试题考核的要求,合理设置符合学生能力需要的问题。
课堂问题设置要有层次性和启发性:课堂设置的问题,既要符合优秀学生对新知识探索的要求,又要符合其他学生普遍理解的要求。课堂讨论过程,既要体现优秀学生的引领作用,又要发挥其他学生容易出错的警示作用。问题设置要有层次,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预期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
第一,课堂讨论的有效前提,要求必须充分了解学情,在备课阶段精心进行准备、科学进行问题的预设。依据课程内容需要,重点难点知识的要求,结合时政热点和焦点问题,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理解能力,设置贴近生活、难易适度、具有层次性的、可以产生共鸣与启发的问题。
第二,问题设置要充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科学宏观调控,注重问题设置的适配性和及时性。根据课堂教学活动的变化,教师要及时把握课堂气氛与节奏,既详略得当,又要突出重点;既要连贯流畅,又要针对难点。
第三,教师要做好指挥与管理,适度增加讨论的思维性,讨论结束时可以对讨论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概括,用以解决难点问题,强化重点知识的理解,巩固教学成果。
五、课堂讨论问题设置的尝试
好的问题设置,能够充分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导入新课的问题设置中,对原有知识进行有方向性的、有目的的拓展的延伸,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有利于开启新课程的学习。(举例)
思政课的课程特点,是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为主要线索展开的。所以课堂问题的设置可以灵活采用师生交互的多种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如教师引领式的自问自答,统领学生思路来学习新知识;又如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提升学生参与感与获得感;再如师生互动,对问题进行讨论,把讲授、讨论、训练等多种形式充分运用到课堂之中,避免趋于形式,力争讲求实效。
问题的设置内容,是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关注与兴趣为出发点;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着力点;以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和理解、解决现实问题能力为落脚点。
思政课核心素养要求学生树立正确政治认同、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法治意识、培养公共参与能力,习题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结合时政背景与情境材料,既要对学生进行社会热点问题的讲解,又要充分利用问题设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习题训练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利用习题中的问题,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另一方面可以设置拓展问题,将近些年高考习题类型、近期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推送给学生,以达到深化教学预期效果和提升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目的。
复习课是高中思政课教学不可缺少的阶段。结合学科特点,充分利用知识框架图、思维导图、结构图等形式,归纳总结理论知识,同时必须以问题设置为引领,激发学生思维潜力,鼓励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生学习信心。在帮助学生条理化、系统化学科知识的同时,可以设置顺向引导问题,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和归纳的能力;也可以设置逆向障碍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深度和广度,增强避免犯错的能力。
六、結语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任何进步都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结果。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堂讨论问题的设置尝试正如新课改一样,需要经历探索与失败,经验需要实践不断检验,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学探索,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