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综合防治社区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至2013年7月期间,根据随机数字法,将社区80例高血压患者分为对照组(西药降压治疗)和观察组(中医药综合防治),每组各40例,治疗6个月,对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脂及血流流变学指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血脂及血流流变学指标得到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社区高血压患者,常规西药降压治疗基础上,给予中医药综合防治治疗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疗效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8.569【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343-02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并且随着年龄增长,其发病率也相应增加,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甚至危机生命[1]。根据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中医药理念,在常规降压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西医结合防治治疗,能够发挥协同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年1月至2013年7月期间,根据随机数字法,将社区80例高血压患者分为对照组(西药降压治疗)和观察组(中医药综合防治),每组各40例。4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46.0~77.0岁,平均年龄(62.0±5.0)岁,病程5.0~25.0年,平均病程(15.0±5.0)年;4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45.0~76.0岁,平均年龄(61.5±5.5)岁,病程5.0~24.0年,平均病程(14.5±5.5)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降压治疗(口服2.5mg卡托普利,每日2次),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通过中医辨病、辨证治疗相结合原则,针对不同表征类型,采用不同组方治疗,同时根据改善情况,及时调整剂量。对于肝阳上亢型,给予天麻钩藤饮加减平抑肝阳治疗;对于冲任失调型,给予二仙汤加减补肾泻火治疗;对于肝肾阴虚型,给予杞菊地黄汤加减滋补肝肾治疗;对于瘀血阻滞型,给予血府逐淤汤加减活血化瘀治疗。
1.3观察指标:治疗6个月,对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脂及血流流变学指标,进行观察和比较。临床疗效分为:①显效:舒张压降低超过10mmHg;②有效:舒张压降低不足10mmHg,但恢复至正常范围,或者舒张压降低10~19mmHg,但还没有恢复至正常范围,或者收缩压降低超过30 mmHg;③无效:未达上述标准。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95.0% vs 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观察组4026(65.0%)13(32.5%)1(5.0%)39(95.0%)对照组4020(50.0%)12(30.0%)8(20.0%)32(80.0%)卡方值4.51P值<0.052.2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TC、TG明显降低,而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见表2。
表2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情况(均数±标准差,mmol/L)
组别TCTGHDL-C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6.7±1.45.4±1.3*,#2.8±1.51.8±1.2*,#0.9±0.21.2±0.2*,#对照组6.6±1.56.1±1.4*2.8±1.62.2±1.3*0.8±0.21.0±0.2*注:*:與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2.3治疗前血流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全血高切粘度明显降低,P<0.05,见表3
表3治疗前血流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均数±标准差)
组别血浆粘度(mPa·s)纤维蛋白原(g/L)全血高切粘度(mPa·s)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1.9±0.51.4±0.6*,#4.7±0.53.8±0.2*,#8.0±0.86.7±0.7*,#对照组2.0±0.61.7±0.4*4.8±0.64.1±0.3*7.9±0.77.2±0.8*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高血压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病理、生理变化过程,与精神、饮食、情绪、个人体质等因素有关。中医认为,高血压属于气虚范畴,气虚导致血行缓慢,脾肾阳虚导致痰凝阻滞、脑络瘀阻,患者往往伴有眩晕、头痛等症状[2]。而且,近年来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多伴有血脂和血流流变学异常现象。所以,辩证中医认为,高血压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血瘀的微观辨证治疗。
中医药在改善高血压临床症状和体征方面,具有西药无法比拟的临床效果,并且不良反应少,具有较高的治疗安全性。钩藤、石决明等镇肝熄风药物具有调节中枢神经作用,黄芪、杜仲具有益气养血等功效,丹参、红花具有改善微循环、降脂等功效,对于预防高血压,抑制心肌纤维化的发生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3]。
本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血脂及血流流变学指标得到了明显改善,也充分证实上述理论观点,总而言之,对于社区高血压患者,常规西药降压治疗基础上,给予中医药综合防治治疗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参考文献
[1]李洪波.高血压前期中医药防治的研究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9):1435-1436
[2]杨志宏,许元飞.中医药治疗高血压100例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3,1(1):10-11
[3]郭东锋,霍敏利.社区老年高血压病中医防治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3,16(11):125-126
关键词: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疗效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8.569【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343-02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并且随着年龄增长,其发病率也相应增加,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甚至危机生命[1]。根据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中医药理念,在常规降压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西医结合防治治疗,能够发挥协同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年1月至2013年7月期间,根据随机数字法,将社区80例高血压患者分为对照组(西药降压治疗)和观察组(中医药综合防治),每组各40例。4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46.0~77.0岁,平均年龄(62.0±5.0)岁,病程5.0~25.0年,平均病程(15.0±5.0)年;4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45.0~76.0岁,平均年龄(61.5±5.5)岁,病程5.0~24.0年,平均病程(14.5±5.5)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降压治疗(口服2.5mg卡托普利,每日2次),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通过中医辨病、辨证治疗相结合原则,针对不同表征类型,采用不同组方治疗,同时根据改善情况,及时调整剂量。对于肝阳上亢型,给予天麻钩藤饮加减平抑肝阳治疗;对于冲任失调型,给予二仙汤加减补肾泻火治疗;对于肝肾阴虚型,给予杞菊地黄汤加减滋补肝肾治疗;对于瘀血阻滞型,给予血府逐淤汤加减活血化瘀治疗。
1.3观察指标:治疗6个月,对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脂及血流流变学指标,进行观察和比较。临床疗效分为:①显效:舒张压降低超过10mmHg;②有效:舒张压降低不足10mmHg,但恢复至正常范围,或者舒张压降低10~19mmHg,但还没有恢复至正常范围,或者收缩压降低超过30 mmHg;③无效:未达上述标准。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95.0% vs 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观察组4026(65.0%)13(32.5%)1(5.0%)39(95.0%)对照组4020(50.0%)12(30.0%)8(20.0%)32(80.0%)卡方值4.51P值<0.052.2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TC、TG明显降低,而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见表2。
表2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情况(均数±标准差,mmol/L)
组别TCTGHDL-C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6.7±1.45.4±1.3*,#2.8±1.51.8±1.2*,#0.9±0.21.2±0.2*,#对照组6.6±1.56.1±1.4*2.8±1.62.2±1.3*0.8±0.21.0±0.2*注:*:與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2.3治疗前血流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全血高切粘度明显降低,P<0.05,见表3
表3治疗前血流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均数±标准差)
组别血浆粘度(mPa·s)纤维蛋白原(g/L)全血高切粘度(mPa·s)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1.9±0.51.4±0.6*,#4.7±0.53.8±0.2*,#8.0±0.86.7±0.7*,#对照组2.0±0.61.7±0.4*4.8±0.64.1±0.3*7.9±0.77.2±0.8*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高血压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病理、生理变化过程,与精神、饮食、情绪、个人体质等因素有关。中医认为,高血压属于气虚范畴,气虚导致血行缓慢,脾肾阳虚导致痰凝阻滞、脑络瘀阻,患者往往伴有眩晕、头痛等症状[2]。而且,近年来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多伴有血脂和血流流变学异常现象。所以,辩证中医认为,高血压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血瘀的微观辨证治疗。
中医药在改善高血压临床症状和体征方面,具有西药无法比拟的临床效果,并且不良反应少,具有较高的治疗安全性。钩藤、石决明等镇肝熄风药物具有调节中枢神经作用,黄芪、杜仲具有益气养血等功效,丹参、红花具有改善微循环、降脂等功效,对于预防高血压,抑制心肌纤维化的发生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3]。
本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血脂及血流流变学指标得到了明显改善,也充分证实上述理论观点,总而言之,对于社区高血压患者,常规西药降压治疗基础上,给予中医药综合防治治疗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参考文献
[1]李洪波.高血压前期中医药防治的研究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9):1435-1436
[2]杨志宏,许元飞.中医药治疗高血压100例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3,1(1):10-11
[3]郭东锋,霍敏利.社区老年高血压病中医防治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3,16(11):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