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问题意识,即让学生在某个客观问题或者具体问题产生处理或者了解的欲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学生之后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帮助。因此,本文拟分析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发现问题
在多年的应试教育下,教与学都是为考试服务,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做题能力、拿高分的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真正数学素养的培养,至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也无从谈起。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在教育教学观念上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意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并且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更加在明确了能力培养的目标。但是,这些只是意识层面的东西,和真正的做到还有巨大的鸿沟。虽然广大教育者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但在真正有效的实现问题意识的培养的行动上还需要做出努力。
一、组织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问题
长时间单纯的陷于思维活动,无疑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通过动手实践能够降低思维活动的难度,更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实现问题意识的培养。渴望有趣的事情是人类大脑的天性。解谜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活动,这种活动有时候以电脑游戏的形式出现、有时候以人际交往的形式出现、有时候以学习技能出现。只要大脑通过解谜活动不断地获得新鲜的成就感,
比如,“观察物体”这一课时,笔者给学生找来了很多大小一样的小正方体,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去摆立体图形,去自己观察。如果仅是通过思维去构建立体图形,学生可能仅仅只是根据要求构建出一种摆放的形式,但通过动手实践,则能够清晰的觉察到根据从某一面看上去的平面图,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摆法。
二、发掘有价值的专题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会看问题,会想问题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努力发掘有价值的专题实践活动、作业,也可以通過模拟现实,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
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一内容时,首先布置课前任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量一量自己教室的长、宽、高以及门窗的长、宽、高,并作好记录。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分工合作,分别算出地面、天花板、四周墙面以及门窗面积,然后告诉学生正方形地砖的边长以及价格、一桶油漆能粉刷的面积以及价格,让学生当一回“装修工”,算出在教室里进行一番装修总共要花多少钱?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数学知识用于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积极引导探究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以旧知导入新知,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仔细点研究,通过合理的联系以往的知识,构建起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发的提出问题,进行探究,进而提高其问题意识。
比如,在教学“小数乘法和除法”的内容时,笔者通过一份课件简单地带领学生回顾了小数的加法与减法,在回顾的过程中,他们可能会想:小数的乘除法是否与加减法一样,都是整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带着这种疑问,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更加专注,这样一来教学效率也能够得到极大的提高。
数学知识之间绝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之间有着深刻且广泛的联系,可以说是一环套着一环,在教学时我们不要开展孤立的教学,而是灵活巧妙的实现新知与旧知的交融,这样更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思考,而不至于让学生陷入孤立的思维当中。
四、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设计与生活相关的问题,能够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学以致用。通过不断地将现实生活与数学相联系,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去审视现实世界,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敏感性,提高其问题意识。
比如,教学“认识万以内的数”时可带领学生进行目测、步测、实际测量。让学生到校园去走一走,知道一米约有两步,再让学生用步测的方法知道“100米有多长”,从而估计操场的一圈有多少米,1千米大约需要在操场走几圈,感受“1千米有多长”。这样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比如,运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测量钟表的周长。活动中,学生们先用绳子围钟表,然后拉直绳子,再用直尺量,最后小组记录员记录出测量的数据求出钟表的周长。这种活动使学生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体会到了数学中的乐趣。
总而言之,数学学科的学习的乐趣,就在于不断的发展问题,然后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学生能够获得很大的成就感。而问题意识的培养,就在于挖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整体数学能力的提升。希望诸位能够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反思,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真正促进他们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琴.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策略性探究[J].才智,2014,06:153.
[2]郑国清.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华少年,2016,12:124.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发现问题
在多年的应试教育下,教与学都是为考试服务,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做题能力、拿高分的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真正数学素养的培养,至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也无从谈起。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在教育教学观念上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意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并且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更加在明确了能力培养的目标。但是,这些只是意识层面的东西,和真正的做到还有巨大的鸿沟。虽然广大教育者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但在真正有效的实现问题意识的培养的行动上还需要做出努力。
一、组织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问题
长时间单纯的陷于思维活动,无疑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通过动手实践能够降低思维活动的难度,更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实现问题意识的培养。渴望有趣的事情是人类大脑的天性。解谜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活动,这种活动有时候以电脑游戏的形式出现、有时候以人际交往的形式出现、有时候以学习技能出现。只要大脑通过解谜活动不断地获得新鲜的成就感,
比如,“观察物体”这一课时,笔者给学生找来了很多大小一样的小正方体,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去摆立体图形,去自己观察。如果仅是通过思维去构建立体图形,学生可能仅仅只是根据要求构建出一种摆放的形式,但通过动手实践,则能够清晰的觉察到根据从某一面看上去的平面图,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摆法。
二、发掘有价值的专题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会看问题,会想问题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努力发掘有价值的专题实践活动、作业,也可以通過模拟现实,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
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一内容时,首先布置课前任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量一量自己教室的长、宽、高以及门窗的长、宽、高,并作好记录。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分工合作,分别算出地面、天花板、四周墙面以及门窗面积,然后告诉学生正方形地砖的边长以及价格、一桶油漆能粉刷的面积以及价格,让学生当一回“装修工”,算出在教室里进行一番装修总共要花多少钱?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数学知识用于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积极引导探究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以旧知导入新知,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仔细点研究,通过合理的联系以往的知识,构建起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发的提出问题,进行探究,进而提高其问题意识。
比如,在教学“小数乘法和除法”的内容时,笔者通过一份课件简单地带领学生回顾了小数的加法与减法,在回顾的过程中,他们可能会想:小数的乘除法是否与加减法一样,都是整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带着这种疑问,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更加专注,这样一来教学效率也能够得到极大的提高。
数学知识之间绝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之间有着深刻且广泛的联系,可以说是一环套着一环,在教学时我们不要开展孤立的教学,而是灵活巧妙的实现新知与旧知的交融,这样更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思考,而不至于让学生陷入孤立的思维当中。
四、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设计与生活相关的问题,能够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学以致用。通过不断地将现实生活与数学相联系,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去审视现实世界,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敏感性,提高其问题意识。
比如,教学“认识万以内的数”时可带领学生进行目测、步测、实际测量。让学生到校园去走一走,知道一米约有两步,再让学生用步测的方法知道“100米有多长”,从而估计操场的一圈有多少米,1千米大约需要在操场走几圈,感受“1千米有多长”。这样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比如,运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测量钟表的周长。活动中,学生们先用绳子围钟表,然后拉直绳子,再用直尺量,最后小组记录员记录出测量的数据求出钟表的周长。这种活动使学生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体会到了数学中的乐趣。
总而言之,数学学科的学习的乐趣,就在于不断的发展问题,然后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学生能够获得很大的成就感。而问题意识的培养,就在于挖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整体数学能力的提升。希望诸位能够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反思,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真正促进他们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琴.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策略性探究[J].才智,2014,06:153.
[2]郑国清.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华少年,2016,1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