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厌学生建立积极的归因方式

来源 :班主任之友·中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s8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就动机最早的研究者——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将学习者的动机分为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两个维度,并据此将所有学生分为四个类型:
  A类学生是“过度努力者”,他们既有强烈的追求成功的愿望的行动,又特别害怕失败,总是担心自己不够出色,追求完美;
  B类学生是“力求成功者”,他们通常有旺盛的求知欲,比较自信,由于能理性地为自己设置合理的目标而经常体验到成功感,这使他们对失败的担忧很少,而对成功的期望较高;
  C类学生是“逃避失败者”,他们对失败的担心远多于对成功的渴望,回避挑战性任务,总想找到成功的捷径,宁肯不学习也要避免自我预期中的失败;
  D类学生是“接受失败者”,由于他们对成功的期望、对失败的恐惧都最小,表现出对成功和失败都不在乎,得过且过。
  显而易见,学困型厌学生集中在后两种类型,即“逃避失败者”和“接受失败者”。需要提到的是,根据阿特金森的理论,在经历了过多的失败体验后,逃避失败者可能会从避免失败慢慢变得对失败感到麻木,转化为“接受失败者”。
  《漫战“努力无用论”》中的阿海是典型的“逃避失败”型厌学生,初中的一次英语考试“栽了大跟头”让他一蹶不振,从此以消极态度应对学业。“努力无用论”只是他维护自我尊严的借口。逃避失败者对于学业显得冷漠、没有进取心,他们往往会故意贬低学业的价值,故意表现出对学习任务的厌烦,正像阿海那样,常把“没意思”“没劲儿”放在嘴边。
  上个世纪70年代,韦纳以归因学说对阿特金森的研究进行了再解释,明确指出,一个力求成功倾向的学生会将考试失败归为自己不够努力或任务的难度,这样的归因会促使自己仍然保持着对自己能力的乐观态度,并愿意继续努力。而逃避失败型的学生往往将学业或者考试的失败归因为能力问题,继而引起自卑感,而自卑情绪的产生会阻碍他继续努力。
  这样,我们会对阿海日常种种的厌学行为多了一分理解,“努力无用论”只是他对自己能力保护的借口,他私下对死党说的“我很自卑”才是他的内心自白。而这种自卑情绪的肇端也许只是来自那次英语考试失败后母亲冲口而出的那句“你根本就不是学习的料”。
  引导厌学生对学业成败进行正确的归因,要注意两点:
  1.教师和家长对厌学生的能力评价要极为谨慎。母亲的一句无心之语竟让阿海在此后的几年陷入难以消弭的自卑之中,直至几年后,在面对咨询师回忆这段往事时,这个阳光大男孩仍然会禁不住“红了眼圈”,这实在令人警醒。现实生活中,不少老师和家长在面对学生的学业问题时常常归结为学生的智力低下,甚至当面脱口而出“你真笨!”“你就不是学习的料”“怎么这么简单的题目你都看不懂!”正是这样的语言,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自尊,导致他们对学业丧失信心,进而厌学。
  2.引导厌学生进行努力归因而非能力归因。设想一下,假如母亲在阿海初中那次英语考试失败后说的不是“你根本就不是读书的料”,而是“你其实就是不努力,要是好好学,也可以像别人一样好”,故事的结局会是怎样?
  在很多学生眼里,努力就是一把双刃剑,努力有可能取得学业进步,但高努力又“意味着”低能力,努力总是存在着对自尊的潜在威胁。对于长期学业落后,对自己学习能力又信心不足的学困生而言,这种巨大“风险”导致的威胁显然更大。于是,努力后的失败比不努力的失败更丢人,不如干脆就不努力,不学习。
  那么,应该怎样扭转、改变这种在厌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良归因倾向?
  一方面,要积极发掘厌学生的闪光点,帮助他们避免对过往的学业失败作能力归因。咨询师敏感地察觉到阿海的自卑情绪可能来自于母亲当初的低能评价时,要求他鼓起勇气向母亲求证。而母亲的积极回应对重建阿海的能力信心显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略显遗憾的是,老师未能在转化过程中更多指出学生的优点,比如他的篮球天赋,比如他也曾经是一个学业优良的学生,进一步帮助厌学生树立“我不比人差”的自我价值感。
  另一方面,要帮助厌学生从自己和周围收集正反两方面证据,对学业成功做努力归因。从正面来说,如果说老师在说服阿海今天的优越生活是来自于父母的努打拼这一点对这个年龄的孩子还显得蜻蜓点水,那么直接让他回忆自身那些因努力而得到的切身经历,就让阿海得到了“努力得来的收获比不努力就拥有的事物能带来更大的欣喜与满足”这样的自我验证。
  从反方面来说,对于那些面对困难极易放弃的厌学生而言,其思维常是“题目太难,我太笨”。要转化这种归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收集证据:
  1.题目真的太难吗?作为教师,给学生以适当的提示,让他意识到事实上这些知识以前都学过,只是一时没想起来,只要多想一想,就会做出来。
  2.他也可以吗?让其跟同等水平的能顺利解决该问题的学生相比,让他意识到“他并不比我强,也能做出来,我努力一下,肯定也行”。
  3.你真的笨吗?有时候你只是有点马虎,只要认真一点,一定会考得更好。如同案例中的老师和阿海一起“梳理过去的试卷中因为马虎而出错的题目”这样,班主任应尽可能从努力、认真等较易自我掌控的因素,而不是从能力、智力这样的稳定因素入手帮助厌学生提高学习信心。
  (蔡 涛)
其他文献
正常孩子的偷窃  孩子的偷窃行为有两种:正常孩子的偷窃和病态孩子的偷窃,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一个自然发展的正常孩子会偷窃。他只不过是要满足自己拥有东西的需要,或者和他朋友一起做,因为他喜欢冒险。他还分不清楚我的和你的,许多夏山的孩子直到某个年龄才会停止这种偷窃,但我们让他们自由地度过这段时期。  我和一些外校老师谈到他们的果园,他们告诉我,学生几乎把他们所有的水果都偷摘了。我们夏山有个大果园,但
期刊
知道不,在我们班,没有谁敢撒谎,为什么?我们郭老师有一双“神眼”,当她用眼光扫你一眼,就知道你是不是在撒谎;看你第二眼,就知道你心里想的什么。班里发生的一切都逃不过她的“法眼”。嗨,她是“神探”呀……  不用看,又是我们班的学生在向别班学生吹嘘我呢。  事件一  晚自习课上,学生静静地在自习,我在教室里巡视,指点有疑问的学生。转到张甜妹跟前,我总感觉她有点不对劲,问她怎么了,她说没事。第二次转回来
期刊
我们希望孩子们全面发展,但是全面发展有时被理解成了平均发展——学生平均地给各个学科分配精力,希望各个学科能够获得相似的成绩。就算是有些科目总分不一样,我们也习惯换算成“百分制”,于是乎哪科相对弱些就把精力重点往这科上倾斜,这就是我们的全面发展。因为我们的升学制度是看总分,一科太弱肯定会对升学就业造成影响,所以我们为学生偏科忧虑。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东西,也都有自己不擅长的东西,学习上也一样
期刊
随着学习的深入,很多学生越来越意识到弱科对自己总分的牵制,于是迫不及待地想补上这个大窟窿,但往往是盲目求成,缺少策略和方法,最常见的现象就是“拆了东墙补西墙”,或是“两败俱伤”。  小孙在期中反思中写道:“化学和生物是自己的传统弱科,为了提高这两门功课的成绩自己用了很多心思,花费了很多精力,结果也是如愿以偿,这两门进步非常大,但郁闷的是总成绩退步了。”  我详细分析了小孙的成绩:  首先算“进出账
期刊
工作的重心还是应在学生身上  班主任其实不必把做工作的重心放到学生父母身上,而应着重关心学生。比如,让学生能够当面诉说自己的委屈和担心,做学生的忠实听众,让学生觉得除了父母外,还有老师关心自己。比如,让学生把心情记在日记本上,如果学生愿意拿给老师看,老师就和学生笔谈,以此安慰和鼓励学生渡过生活的难关。还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有益的书籍让学生阅读,使学生从阅读中获得启示,以增强生活的信心……做这些,至少
期刊
很多学生的攻击行为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他们的愤怒情绪更容易被唤醒而无法自控和调节。这样,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愤怒应对训练,教会他们在被激怒的过程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解决问题,避免发生攻击行为。  有类孩子因童年的不幸经历,养成了用打架保护自己的习惯。他们迷信拳头,善于“武斗”,不善于“文斗”,相信“只有武力能解决问题”。他们常常因为一句话,一件小事,就对自己身边的人——甚至朋友、同学动手
期刊
学生年级越高,学习的台阶越高,也就越吃力。小的时候,孩子们不那么好面子,受到批评容易忘,遇到困难,他们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更敏感了,遇到挫折,心里先慌了,挫折多了,很容易逃避,造成偏科。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盲目地让学生独立承担挫折,不及时帮助,学生束手无策,困难越来越多,最后则选择逃避。此时,老师要给他们更多的帮助,让他们从挫折的阴影中走出来。  方法1 制订计划跟上
期刊
这个学生,我的初步印象,用东北话说就是“有点二”,率性而为,头脑简单,一副“纯天然”的样子,还有点虚荣心。林老师采用的教育方法,一个是哄,一个是批,开始是一味地哄,发现不行,于是开始批,批中带哄,哄中有批,软硬兼施,像揉面团一样,揉得他逐渐有所进步。  我觉得这个孩子恐怕算不上问题生,即使算,也是轻度的行为习惯性问题生。林老师的教育有效果,方法也可以,但如果我们用高一点的标准来要求,就会发现我们对
期刊
在谈到对厌学生的转化时,苏霍姆林斯基曾谆谆教导自己的同事:“我们要像害怕火灾一样害怕学生的智力劳动一无所获!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只要有那么两三个月看不到自己智力劳动的效果,他就会失去学习的愿望。”如此,那么两年,五年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少厌学生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饱受学业挫折,第一次考不好可以告诉自己下次努力还有机会;第二次考不好可以归咎于这次考题太难了,可第三次、第四次……甚至第十次
期刊
个案经验  没有人生来便是做贼的。学生毕竟心智尚未成熟,他们的可塑性还很强,只要方法得当,适当引导,彻底矫正他们的偷窃行为不是没有可能。然而,学生的心灵又是纯洁脆弱的,任何过激的言辞、举措都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在矫正他们的偷窃行为时,除了查找原因,对症下药,还必须因人而异,讲究策略和方法。  初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质量调研考试之后,班级中经常有女生的文具离奇失踪,而过两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