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画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z1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初一那年寒假,父亲对我说,他们单位食堂有位老师傅,姓孙,七十多岁,是个高人,会画画,尤其是画蝴蝶,画得跟真的一模一样。他问我想不想跟孙师傅学画画。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这天一大早,父亲骑着自行车,把我带去他们的单位。从我家居住的蟹脐沟村到父亲的单位,大约十公里路。因为是由东向西,地势升高,这中间有两个长长的上坡路。父亲骑不动了,我就跳下车,跟着车跑,或在后面推一把。虽然天寒地冻,但一路颠跑,到了父亲的单位,我已是大汗淋漓。父亲的单位是个运输企业,他从市体委调到这里,一是图离家近,二是想到这里开大货车。父亲当兵时,在汽车连做过驾驶员,算是老司机了,那时开大货车是个吃香喝辣的行当。
  父亲把我带到食堂,见到一个系着围裙的高个子老人,说:“孙师傅,我把儿子带来了。听说要跟你学画,他就头插迷罐里了。给你老添麻烦,实在不好意思。”接着,父亲对我说:“给孙爹磕个头,孙爹是大画家,跟他好好学!”
  我刚要跪下,孙爹一把拉住我,对父亲说:“不用,不用,现在不兴这个,只要孩子想学,就放心交给我吧。”
  我这时才细看孙爹,他身材高大硬朗,慈眉善目,看不出是个七八十岁的人。只是他身上那件油拉拉的围裙,让人无法跟画家联系到一起。
  食堂只有两个人,孙爹和一个三四十岁的女工,负责单位上百人的午餐,还有部分驾驶员的早餐和晚餐。整个上午,孙爹他们都很忙碌,择菜、做饭、炒菜,父亲还过来做了一阵帮手。直到下午三点来钟,一切收拾停当,孙爹才解了围裙坐下来,泡了壶茶,然后教我画画。
  教画之前,孙爹跟我说了一番话,大意如下:“别听你爸瞎扯,我不是画家,就是个厨子,这不退休好些年了,还一直不闲着。画画是我跟师父学的,齐白石画虾,黄胄画驴,徐悲鸿画马,张大干画荷花……我跟师父学的是画蝴蝶,也只会画画蝴蝶。”我只看过村里人家堂屋里贴着猛虎下山、松鹤延年之类的年画,光会画蝴蝶怎么行?别人要你画个老虎画个松鹤都不会,哪能算个画家?
  孙爹仿佛看透我的心思,说:“画蝴蝶这一项,学上几天,就能画出个模样了。但这玩意儿种类繁多,五颜六色,千姿百态,要想画好,不是件容易事!”他打开食堂休息间的一个壁柜,從里面拿出笔墨纸张。第一步,教我勾画蝴蝶的轮廓。先画个8字形状,像一个完整带壳的花生,这是蝴蝶的身子;接着,在身子两侧,画四片“花瓣”,便是蝴蝶的翅膀……就这几笔,便能画出形态各异的蝴蝶。万变不离其宗。
  那天,随父亲回家。他问,今天跟孙爹学得咋样?
  我不想把自己的某种失望说出来,转换话题说,孙爹都这么老了,怎么还出来当厨子?
  父亲瞅了我一眼,说你以为这单位食堂的厨子想干就能干呀?这也要本事!有本事走遍天下,没本事寸步难行。我不明白父亲说的这个本事,是指孙爹的厨艺呢还是别的什么?大人的世界,我搞不懂,也不想搞懂。
  接下来几天,继续学画蝴蝶的各种姿态,或大或小,或长或短,或飞或立,变化无穷。孙爹又教我给这些蝴蝶上色,用水彩颜料调出各种色彩,每一只蝴蝶的翅膀和身子只上一种底色。这些“半拉子”蝴蝶,看起来显得有些呆板。学了上色之后,孙爹取出一张素描纸,让我画上十几只姿态各异的“半拉子”蝴蝶。还叫我准备几支粗细不等的羊毫笔,醮上浓墨后,晾干,带来备用。
  再接下来,给蝴蝶的翅膀和身子画上斑纹并上粉。孙爹说,这是画蝴蝶的关键所在。画好轮廓,上了底色后,蝴蝶身上的斑纹和绒绒的鳞粉,是用秃头毛笔蘸着黑烟灰描上去的。秃头毛笔,是将蘸了墨后晾干的羊毫笔剪去笔尖,稍稍掸开,然后根据斑纹的粗细,选取使用。取烟灰最为讲究,用一块红瓦片,放在松树枝燃烧的火头上熏烤,松树枝要半干半鲜那种,这样熏出的烟灰为上品。当然,急用的话,也可将瓦片放到煤油灯上,熏出烟灰。
  “半拉子”的蝴蝶轮廓描上烟灰粉,立马变得逼真起来,栩栩如生。
  我学画的兴致大增,那天下午,父亲过来,看到素描纸上我已经描了烟灰的那些蝴蝶,他有些不相信,用手指头摸了摸,竟粘了些“蝴蝶灰”。他惊讶道:“咦,跟真的一样,这是你画的吗?”
  孙爹接过话,笑眯眯地说:“是他画的,这孩子是块料!”
  画了蝴蝶,孙爹又教我画花草,主要是兰草菊花等。一张画,上方是蝴蝶,下方是花草。那高高低低的花草,清香淡雅,空灵幽静,衬托蝴蝶的华美和艳丽。
  在孙爹的指点下,我终于画了一张完整的蝴蝶图。孙爹在上面题了款:蝶恋花,建军十二岁学画。他让我把画拿回家,挂到墙上。
  那天是周六,孙爹家在市区,他第二天休息,下午要坐单位的通勤车回家。我没有等父亲下班,也自己提前往家赶。我的书包里卷着那张自己画的蝴蝶图,心里甭提多高兴了,巴不得路上碰到个熟人,把画拿出来显摆显摆。
  我步行了五六里路,还真碰上个乡邻,是本村的一位远房老表,开一辆手扶拖拉机,“突突突”地驶到我身边。他显然早看到我了,把车慢下来,喊道:“建军,上车!”
  我紧赶几步,伸手去抓驾驶座后面的车架,想从座位旁边上车。哪知车子正在下坡路上,尚有较快的速度,我这一把没有抓牢,一个趔趄摔倒在地,手扶拖拉机的后轮从我右胳膊上压了过去……
  幸亏当时穿的是棉衣,幸亏拖拉机是空载,我只是轻度骨折。但胳膊上打了石膏,画是学不成了,而且很快就要过年了,父亲单位一派繁忙。父亲对我说,他把我受伤的事告诉了孙爹,孙爹很是心疼和惋惜。不过,孙爹说,他这一招画蝴蝶的技法,大概也教给我了,往后要想画好,还得靠自己多多练习。
  春节后,父亲又说,孙爹节后就不来上班了,单位食堂换了新的厨子。孙爹年岁大了,是该歇歇了。
  再后来,学业开始紧张起来,学画已成奢想,我再也没有见过孙爹。那张蝴蝶画习作,起先挂在墙上,后来不知什么时候就无影无踪了。
  责任编辑:蒋建伟
其他文献
我强迫他打扫他自家的小院,是因为我要拔出他的懒根,增强他勤劳致富的自觉性。  他,是我供职单位分配给我的挂钩扶贫户,虽说是户,却只有他一人(光棍),已经五十岁了,还没讨上老婆。  我第一次到他家,站在山梁上看,他的整个家,就像一把年代久远、斑驳陈旧的扇子。走近一看,才看清了矮小而简陋的家。两间平房卧室、一间厨房、一个小院,院子前端建盖的牛圈、羊圈、猪圈、鸡圈,还有露天厕所等,无一不是微缩版的。我的
期刊
淘书,犹若恋爱一般,可遇不可求。  记得有一次到上海出差,在会议间隙,我散步于上海一条僻静小巷,忽见一家小书店,一间门面,走进去一看,店里摆满了书,正逢书店特价售书,书店里有人忙着挑书,我拿起一本本书,翻看着,忽然,一本《走过半个世纪》映入眼中,里边的文章作者,都是我仰慕已久的大作家,心中狂喜,书中散文随笔佳作纷呈,这是《文汇报》副刊笔会出版的散文选粹,我喜出望外,当即花了15元买下了这部厚厚的书
期刊
胭脂巷,是杭州天水小区一条不足200米的小巷。这条巷子,在很早之前就是卖胭脂水粉、针头线脑儿的,是杭州市井柳巷的一个代表。  最近,胭脂巷又在改造了,青砖黛瓦的墙面,一律土黄色的店面招牌,多了一些商业气息,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在屋顶喝啤酒、看流星、数烟火了。  小黑  巷子里出名的东西很多。小黑,就是其中一个,算起来该有五六年的光景了。  小黑是条狗,而且是条草狗。论年纪,小黑也该是年过四十,但长得
期刊
一  那是黑夜里唯一活的声音,是灵魂呼唤灵魂的声音,更是黑夜里唯一是能让人听着安心与平静的吆喝声。  在中国,打更是古代民间夜间的一种定时报时的做法,类似于现在巡夜,在报时的同时,也报平安。打更通常两人一组,一人手中拿锣,一人手中拿梆,打更时两人一搭一档,边走边敲,“笃笃——咣咣”。打更人一夜要敲五次,每隔一个时辰敲一次,等敲第五次(俗称五更天)时,鸡也叫了,天也快亮了。  随着我对打更的深入了解
期刊
暑假了,所有的紧张都飘飞如风。  伯父家门前的栀子开得如同小写意,半阖半醉,凝聚的清香一波一波地飘散。姐姐——我伯父的长女,安静地坐在花前,悠悠地做着绣活儿。微风吹动白色裙裾,身边绿叶茵茵,清妙的碧玉年华。一枝桃花从亮白绣布中斜出,怜人的红意就荡漾在她的指缝间,疏枝里温润的尽是夏日美好。我迷恋这颜色和细节,倾心姐姐的一针一缕,新奇地伴她缝绣心中的日月。绣针在她手中翻飞,十二色彩线搭配,平针、套针、
期刊
又是雨。  这雨自有一种声音和气味,引人遐思,“对雨思君子”。今夜在雨幕中,在我心头的“君子”是我的恩师——张乘健先生。  他卷曲的头发自有一种疏狂,一种魏晋时代人物的风范。抽烟的样子,洒脱自在。他对着你说话,目光灼烈而富有神采。你在路上看见他,那步子里又富有民国时代慢条斯理的风度。  我入温师院,选了他的课,是讲《红楼梦》。有一回课上,张老师讲到佛学。下课后,我跟上张老师,请教佛学的入门书。张老
期刊
有村庄的地方就有房屋,有晒坝。  方方幺爸和根明大伯头上冒着白烟,他们抬着被竹杠架起的石礅杵地——他们要在新屋前面打一块晒坝。  晒坝四四方方。先平整泥巴地,用锄头挖挖填填,晒坝的毛坯已然成型。泥巴杵得实是晒坝能经久的关键。从晒坝的某个角落开始,“轰——轰——轰——”“嘿——嘿——嘿——”石礅每一次被抬起,又放下,似乎都用尽了根明大伯和方方幺爸最后的力气——他们的肌力要和晒坝的肌力合体。他们在寒冬
期刊
今年,信丰县古陂镇阳光村从32户贫困户中挑选出9户家庭环境脏乱的当作夏季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我带领帮扶干部逐一走访、查看。  当我们来到信安公路沿线一户智障残疾的家庭时,只见一个瘦弱、严重驼背的老人颤颤巍巍地从屋子里迎了出来,爬满皱纹的脸,需吃力地仰起头与我们说话。村干部跟她介绍说,这是就业局的徐局长,今天过来走访。她说:“徐局长啊,家里好乱,不要见怪!”  这是只建了一层没有粉刷的两间砖混房屋,
期刊
阿黄是我和妻子养的一只狗。  儿子满百日时,隔壁婶子家的狗崽刚好出窝,披着一身油亮黄毛,长着两只明汪汪的大眼,肉嘟嘟地跑来我家院子里满地撒欢的阿黄似乎和儿子特别有缘,阿黄摇摇尾巴,儿子就咯咯笑,看它伶俐乖巧,和妻子一商量,阿黄就被我们收养了。  阿黄很听话。儿子没挪步前,但凡要腾出手来做事,妻子就唤阿黄,然后指着座婆(一种幼儿日常用品)中的儿子嘱咐:“阿黄,看着仔仔些。”妻子抽身忙去,阿黄听话地趴
期刊
期盼已久的春节大假遭遇一场突如其来的病毒滋扰,想起小学中学课本里收录过鲁迅先生的不少作品,这次不妨重温一次,就从《朝花夕拾》一书读起。曾经在少年时光里影响过我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次阅读,那些文字仍让人觉得妙趣横生,难以忘怀;而首篇《狗猫鼠》中的隐鼠偶尔做了少年鲁迅的小小宠物,由此生出不同层次的爱憎,今天读起来更让我多了些新的感悟,恰恰遇上这个鼠年。  在母亲端午节绣的荷包品目中,总少不了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