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总目标中对阅读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在新的形势下,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应对策略变得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教学效率的高低。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扩大阅读范围,拓展学生视野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也非一日之功。语文教师迫切要解决的就是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只有大量的阅读书籍,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并让学生学会如何在文章中摄取有效信息。大量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各种知识,更能增强学生的语感,而语感正是学习语文的必要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大力提倡学生去阅读书报,只要是学生自觉的阅读行为,教师都应该鼓励。当然,在阅读时,书籍应该是健康的,看书时间安排应该是合理的。只有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才可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才有可能增强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才有可能提高。
二、传授阅读方法,学会举一反三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语文教学只有把读、写、听、说的方法教给学生,才能使他们的语文能力逐步形成和发展。具体到阅读教学,教师对课文的处理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把课文讲懂、讲透上,而要善于从课文中抽象出具体的阅读方法,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本领,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根据作品的文体特征,抓住阅读重点。如,阅读文学作品,要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把握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如,《故乡》一文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人物闰土、杨二嫂的变化及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来理解文章的主题。
(2)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培养学生从细微处入手,感受文章思想和感情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分析某个细节、某个动作、某种心理,或者某个贴切传神的用词,理解文章的某种思想或某种情感。
(3)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历史时代情况,培养学生综合把握文章的能力。阅读文本,必然要将作者与历史、时代相结合,才能真正把握文本更深的内涵。
三、立足课堂教学,张扬学生个性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拘泥于文本,照本宣科主要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应付考试。课堂上,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段落层次,分析优美语句,概括文章主旨,看上去井然有序,实则老套,这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误区。
其实,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很好的阅读教材,教师不能一味地讲解,而应当把每一篇课文当成阅读练习,为学生设计恰当的问题,或者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教师则适当点拨,这才显示出教师导的作用,而不是主观地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学会如何去阅读,去欣赏,去实践,这才是课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无形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语文鉴赏水平也会慢慢地得到提高。教师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体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是学生阅读的向导,是文本与学生的中介,而不是阅读的主体。课堂是师生共同研讨的阵地,师生一起学习、讨论和分析,引领学生自己去阅读、理解和感悟作品的内涵、情感,只有富有个性化性的阅读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创造性地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认识,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激励,多赏识。只有这样,才能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自我,充实自我,从而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信心,学生的阅读素养才会不断提高。
四、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良好习惯
现在有些学生宁肯把时间花费在看电视、玩电脑上,也不喜欢读书。他们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耐心,知识虽多却流于肤浅。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农村初中学生少有阅读习惯,如,缺失家庭文化氛围、文化场所等。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做法是:
1.保证时间和数量。每天课外阅读半小时,阅读量不少于3000字。
2.养成阅读时动笔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每天阅读必定做好摘记,摘录文中的名言、警句或精彩片段。如果当时没有记录的,一定要及时补上。
3.以写促读。每周至少写一篇读书笔记(心得或评析),每篇300—400字。
4.组织交流与互查。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用来组织阅读摘记和笔记的交流和互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总之,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阅读水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语文教师自身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文学修养,把自己修炼成一个书香味浓郁的语文教师,让学生从教师身上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有具体教学实践中,要从农村初中的阅读教学实际出发,努力挖掘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新亮点,探求新教法,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一、扩大阅读范围,拓展学生视野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也非一日之功。语文教师迫切要解决的就是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只有大量的阅读书籍,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并让学生学会如何在文章中摄取有效信息。大量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各种知识,更能增强学生的语感,而语感正是学习语文的必要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大力提倡学生去阅读书报,只要是学生自觉的阅读行为,教师都应该鼓励。当然,在阅读时,书籍应该是健康的,看书时间安排应该是合理的。只有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才可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才有可能增强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才有可能提高。
二、传授阅读方法,学会举一反三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语文教学只有把读、写、听、说的方法教给学生,才能使他们的语文能力逐步形成和发展。具体到阅读教学,教师对课文的处理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把课文讲懂、讲透上,而要善于从课文中抽象出具体的阅读方法,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本领,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根据作品的文体特征,抓住阅读重点。如,阅读文学作品,要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把握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如,《故乡》一文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人物闰土、杨二嫂的变化及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来理解文章的主题。
(2)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培养学生从细微处入手,感受文章思想和感情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分析某个细节、某个动作、某种心理,或者某个贴切传神的用词,理解文章的某种思想或某种情感。
(3)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历史时代情况,培养学生综合把握文章的能力。阅读文本,必然要将作者与历史、时代相结合,才能真正把握文本更深的内涵。
三、立足课堂教学,张扬学生个性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拘泥于文本,照本宣科主要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应付考试。课堂上,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段落层次,分析优美语句,概括文章主旨,看上去井然有序,实则老套,这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误区。
其实,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很好的阅读教材,教师不能一味地讲解,而应当把每一篇课文当成阅读练习,为学生设计恰当的问题,或者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教师则适当点拨,这才显示出教师导的作用,而不是主观地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学会如何去阅读,去欣赏,去实践,这才是课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无形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语文鉴赏水平也会慢慢地得到提高。教师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体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是学生阅读的向导,是文本与学生的中介,而不是阅读的主体。课堂是师生共同研讨的阵地,师生一起学习、讨论和分析,引领学生自己去阅读、理解和感悟作品的内涵、情感,只有富有个性化性的阅读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创造性地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认识,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激励,多赏识。只有这样,才能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自我,充实自我,从而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信心,学生的阅读素养才会不断提高。
四、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良好习惯
现在有些学生宁肯把时间花费在看电视、玩电脑上,也不喜欢读书。他们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耐心,知识虽多却流于肤浅。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农村初中学生少有阅读习惯,如,缺失家庭文化氛围、文化场所等。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做法是:
1.保证时间和数量。每天课外阅读半小时,阅读量不少于3000字。
2.养成阅读时动笔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每天阅读必定做好摘记,摘录文中的名言、警句或精彩片段。如果当时没有记录的,一定要及时补上。
3.以写促读。每周至少写一篇读书笔记(心得或评析),每篇300—400字。
4.组织交流与互查。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用来组织阅读摘记和笔记的交流和互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总之,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阅读水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语文教师自身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文学修养,把自己修炼成一个书香味浓郁的语文教师,让学生从教师身上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有具体教学实践中,要从农村初中的阅读教学实际出发,努力挖掘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新亮点,探求新教法,努力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