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区域地质特征及矿区地质特征进行研究,已知区内以往圈定了较好的稀土水系沉积物异常。2013年度通过预查工作发现了一些矿化线索,证明了区内的闪长岩脉为引起该异常的主要地质体。虽然现阶段因勘查力度不够,未能找出稀土矿(化)体,但通过对矿区的成矿地质背景进行分析,可以相信以后工作中如能合理、科学的利用工作手段,有望取得稀土找矿成果上突破。
[关键词]赛什腾稀土矿 矿化线索 稀土矿(化)体 找矿前景
[中图分类号] P61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10-3-2
赛什腾西缘稀土矿区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中部,赛什腾复向斜南翼。成矿带划分上该区域属于赛什腾山—阿尔茨托山加里东期、印支期铅、锌、金、钨锡(铜、钴、稀土)成矿带 ;小赛什腾山—阿木尼克山加里东、印支期铅、锌、金(钴、稀土)成矿亚带 。区内稀土成矿地质背景较为理想。2013年度选择以往圈定2个1: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区(AS01、AS02)所在的80km2进行了稀土矿预查工作。通过对区域、预查区地质特征及本年度工作成果进行总结,初步对该稀土矿预查区的找矿远景进行分析。
1 区域地质特征
1.1地质背景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属西域板块柴北缘缝合带赛什腾山复向斜南翼。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本区经历了多次构造变动,不同时期、不同规模、不同力学性质的构造形迹广泛发育,岩浆岩活动频繁。由于构造错动、岩浆活动而使地层残缺不全。见插图1。
(1)地层:区域内主要出露有古元古代金水口岩群(Pt1J)、寒武-奥陶纪滩间山群(∈OT)、晚泥盆世牦牛山组(D3m)、早石炭世怀头他拉组(C1h)、古近纪和新近纪(E+N)及第四纪(Q)地层。区域地层总体走向北西-南东—近南北向,倾角35°—直立;
(2)构造:区内构造运动发育,以区域性断裂为主,褶皱构造次之,其中北西向断裂构造控制了区内岩浆岩的分布,并使地层残缺不全。鸟瞰区内构造形迹,由北向南可进一步分为小赛什腾山北西西—北西向构造带及赛什腾山西端北西向构造带。受区域性断裂影响,区内构造破碎带发育,并与之形成了与构造破碎带有关的金矿床,如野骆驼泉金矿床、千枚岭金矿床等;
(3)岩浆岩: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侵入岩、喷出岩、岩脉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赛什腾山主脊一带,活动时期以加里东期和华力西期为主。岩性以中酸性、酸性岩体为主。与区内成矿关系而言,岩浆热液活动为元素的富集成矿提供了热液和矿源,小赛什腾山铜矿点就产于石英闪长岩中,La、Y、W、Zr、Mo等元素所形成的异常大都与岩体关系密切。
1.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1)元素的富集和离散特征:
根据1∶20万区调资料,赛什腾山一带各元素特征见表1-1。
由表1-1可以看出,赛什腾山一带亲硫元素、稀有、稀土元素变化系数均≥1,具富集成矿的可能性,亲石元素除Be外,其变化系数均小于1,富集成礦的可能性相对较小。说明赛什腾山一带具有亲硫元素及稀有、稀土元素的成矿潜力,是寻找上述元素矿产的较理想区域。
(2)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综合1:20万区调1:20万化探扫面资料,区内所圈定的水系测量异常与岩体及断裂构造有着密切的关系,区域内圈定出多个水系沉积微异常,其中异常AS■、AS■、AS■位于矿区内,均分布于华力西期似斑状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分布区,W、Zr、La等高温元素异常浓度分带清晰、强度高,表明以上异常与该岩体有密切关系。异常特征见表1-2。
通过以上异常特征我们可以看出:①异常形成与岩体关系密切;②稀有、稀土元素与华力西期岩浆岩较密切;③岩体分布区的异常元素以高温元素(W、Zr、La)为主。
2 预查区地质特征
2.1地质背景
预查区位于赛什腾山西缘。地层主要为中元古代金水口岩群(Pt1J)的一套区域变质岩,岩性简单;岩浆岩活动强烈,出露面积较大。
(1)地层:预查区内主要出露中元古代金水口岩群(Pt1J)为和第四纪(Q4)。
(2)岩浆岩:区内出露岩体主要为加里东期灰—灰绿色中细粒辉长岩(υ31b)、华力西期肉红—灰红色斑状花岗岩(πγ4b)。另外,在矿区北部及东部见呈岩株状分布的灰白色花岗闪长岩(γδ3b)及灰白色中细粒花岗岩(γ)等。区内岩脉发育,主要有闪长岩脉(δ)、花岗岩脉(γ)、石英脉(q)、花岗伟晶岩脉(ρ)等,在脉岩与围岩接触带附近由于气液变质作用使岩石具磁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等。2013年度预查工作在一闪长岩脉中发现稀土矿化(REO总量为0.17%),通过光薄片分析发现了呈星点状分布的稀土矿物可能为氟碳铈钙矿或氟碳铈镧矿,证明了区内稀土矿物的存在,解释了以往工作圈定的稀土异常的存在,表明了区内具有稀土矿物富集成矿的可能性。
2.2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2003年在矿区及周边进行钴矿找矿工作,进行了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圈定了5处水系异常区,其中AS01乙2Y(Ti、Zr、Nb、P)、AS02乙2 Ni (Co、Y 、Ti、Be)位于矿区,其与1:20万异常套合程度较高。其各自特征如下:
①AS01乙2Y(Ti、Zr、Nb、P)综合异常
该异常异常呈不规则状,面积约56km2,主元素Y,特征组合元素Ti、Zr、 Nb、P,主要伴生元素为La、Be、Co。元素特征值见表2-1。该异常规模大,分带较清楚,异常元素多为与岩体关系密切的高温元素。通过2013年的预查工作,发现区内岩性较单一,且同一岩性在区内几乎无变化。检查过程中,捡块化学样分析显示该区虽有4件有稀土矿化显示(>0.05%),但利用少量地表工程对区内各地质体进行揭露,均未发现矿(化)体,只能简单看出异常与似斑状花岗岩与辉长岩接触带及闪长岩脉有关。 ②AS02乙2 Ni (Co、Y 、Ti、Be)综合异常
该异常呈等腰三角形状,面积约13km2,主元素Ni,特征组合元素Co、Y、Ti、Be等,伴生元素为P等,各元素异常套合较好,主元素Ni峰值141.5×10-6,接近其1/2浓幅分位值,组合元素Y峰值108.5,大于其1/2浓幅分位值,且Ni、Co异常浓度分带清晰,规模大、套合好。异常各元素特征值见表2-2。异常区出露华力西期斑状花岗岩和加里东期辉长岩熔蚀残留体及古元古代金水口岩群地层捕虏体,另见中性岩脉。2013年度预查工作在通过少量槽探工程揭露未发现稀土矿化。通过地表拣块化学样分析及岩石剖面验证可知,异常的形成与辉长岩体(ν31b)及岩脉有关。但具体赋矿岩性及矿化蚀变特征现阶段尚不清楚。
3 成矿远景分析
预查位于小赛什腾山—阿木尼克山加里东、印支期铅、锌、金(钴、稀土)成矿亚带 ,区域成矿地质条件较好,已知金属矿种有Au、Co、Cu等。以往工作在该区圈定出两处较大水系异常,即AS01乙2Y(Ti、Zr、Nb、P)、AS02乙2 Ni (Co、Y 、Ti、Be)。显示该区具有一定的找矿潜力。
(1)成矿地质背景:①预查区内闪长岩脉、辉长岩与似斑状花岗岩接触带为寻找稀土矿的有利地质体;②岩石多具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及褐铁矿化现象;③该区属赛什腾复向斜南翼,虽然未发现明显断层及断裂破碎带,但地质体中节理裂隙较发育,其多已被中酸性岩脉所充填,尤其以不同岩性接触带最多;④岩石可见黄铁矿、褐铁矿、钛铁矿等金属矿物,光片样中发现了稀土矿物,推测可能是氟碳铈钙矿或氟碳铈镧矿。
通过以上事实可以表明区内具有一定的成矿地质条件,且局部稀土矿物有富集成矿的可能性。
(2)异常存在且分带明显:预查区内以往工作圈定出了两处较大的1:5万水系异常。总体表现为异常规模大,各主要元素多具外中带,套合性较好的特点。但异常下限低,浓集中心不明显,显示地表分散矿化的特征。
综上所述,经对现有资料的综合分析和研究,发现该区地质背景对成矿较为有利,现阶段对该区工作程度较低,虽然利用了简单的工作手段进行了找矿工作,发现了1处稀土矿化点,但对矿区的具体的稀土矿化蚀变特征、赋矿岩性及找矿标志等论述的依据明显不足。相信将来通过有效的找矿手段,有可能取得稀土找矿成果突破。另外区内辉长岩中Ti、Ni等元素含量平均值较高,通過与邻近矿区如盐场北山铜镍矿床比较来看,其赋矿地质体基本一致,在寻找稀土矿的同时可综合评价Ti、Ni等元素,以期发现钛镍矿(化)体。
参考文献
[1]刘具仓,张喜全,刘正军. 青海索冷湖行委野骆驼泉钴矿预查报告,2004.
[2]张培善.中国稀土矿物学.1996.
[关键词]赛什腾稀土矿 矿化线索 稀土矿(化)体 找矿前景
[中图分类号] P61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10-3-2
赛什腾西缘稀土矿区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中部,赛什腾复向斜南翼。成矿带划分上该区域属于赛什腾山—阿尔茨托山加里东期、印支期铅、锌、金、钨锡(铜、钴、稀土)成矿带 ;小赛什腾山—阿木尼克山加里东、印支期铅、锌、金(钴、稀土)成矿亚带 。区内稀土成矿地质背景较为理想。2013年度选择以往圈定2个1: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区(AS01、AS02)所在的80km2进行了稀土矿预查工作。通过对区域、预查区地质特征及本年度工作成果进行总结,初步对该稀土矿预查区的找矿远景进行分析。
1 区域地质特征
1.1地质背景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属西域板块柴北缘缝合带赛什腾山复向斜南翼。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本区经历了多次构造变动,不同时期、不同规模、不同力学性质的构造形迹广泛发育,岩浆岩活动频繁。由于构造错动、岩浆活动而使地层残缺不全。见插图1。
(1)地层:区域内主要出露有古元古代金水口岩群(Pt1J)、寒武-奥陶纪滩间山群(∈OT)、晚泥盆世牦牛山组(D3m)、早石炭世怀头他拉组(C1h)、古近纪和新近纪(E+N)及第四纪(Q)地层。区域地层总体走向北西-南东—近南北向,倾角35°—直立;
(2)构造:区内构造运动发育,以区域性断裂为主,褶皱构造次之,其中北西向断裂构造控制了区内岩浆岩的分布,并使地层残缺不全。鸟瞰区内构造形迹,由北向南可进一步分为小赛什腾山北西西—北西向构造带及赛什腾山西端北西向构造带。受区域性断裂影响,区内构造破碎带发育,并与之形成了与构造破碎带有关的金矿床,如野骆驼泉金矿床、千枚岭金矿床等;
(3)岩浆岩: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侵入岩、喷出岩、岩脉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赛什腾山主脊一带,活动时期以加里东期和华力西期为主。岩性以中酸性、酸性岩体为主。与区内成矿关系而言,岩浆热液活动为元素的富集成矿提供了热液和矿源,小赛什腾山铜矿点就产于石英闪长岩中,La、Y、W、Zr、Mo等元素所形成的异常大都与岩体关系密切。
1.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1)元素的富集和离散特征:
根据1∶20万区调资料,赛什腾山一带各元素特征见表1-1。
由表1-1可以看出,赛什腾山一带亲硫元素、稀有、稀土元素变化系数均≥1,具富集成矿的可能性,亲石元素除Be外,其变化系数均小于1,富集成礦的可能性相对较小。说明赛什腾山一带具有亲硫元素及稀有、稀土元素的成矿潜力,是寻找上述元素矿产的较理想区域。
(2)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综合1:20万区调1:20万化探扫面资料,区内所圈定的水系测量异常与岩体及断裂构造有着密切的关系,区域内圈定出多个水系沉积微异常,其中异常AS■、AS■、AS■位于矿区内,均分布于华力西期似斑状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分布区,W、Zr、La等高温元素异常浓度分带清晰、强度高,表明以上异常与该岩体有密切关系。异常特征见表1-2。
通过以上异常特征我们可以看出:①异常形成与岩体关系密切;②稀有、稀土元素与华力西期岩浆岩较密切;③岩体分布区的异常元素以高温元素(W、Zr、La)为主。
2 预查区地质特征
2.1地质背景
预查区位于赛什腾山西缘。地层主要为中元古代金水口岩群(Pt1J)的一套区域变质岩,岩性简单;岩浆岩活动强烈,出露面积较大。
(1)地层:预查区内主要出露中元古代金水口岩群(Pt1J)为和第四纪(Q4)。
(2)岩浆岩:区内出露岩体主要为加里东期灰—灰绿色中细粒辉长岩(υ31b)、华力西期肉红—灰红色斑状花岗岩(πγ4b)。另外,在矿区北部及东部见呈岩株状分布的灰白色花岗闪长岩(γδ3b)及灰白色中细粒花岗岩(γ)等。区内岩脉发育,主要有闪长岩脉(δ)、花岗岩脉(γ)、石英脉(q)、花岗伟晶岩脉(ρ)等,在脉岩与围岩接触带附近由于气液变质作用使岩石具磁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等。2013年度预查工作在一闪长岩脉中发现稀土矿化(REO总量为0.17%),通过光薄片分析发现了呈星点状分布的稀土矿物可能为氟碳铈钙矿或氟碳铈镧矿,证明了区内稀土矿物的存在,解释了以往工作圈定的稀土异常的存在,表明了区内具有稀土矿物富集成矿的可能性。
2.2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2003年在矿区及周边进行钴矿找矿工作,进行了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圈定了5处水系异常区,其中AS01乙2Y(Ti、Zr、Nb、P)、AS02乙2 Ni (Co、Y 、Ti、Be)位于矿区,其与1:20万异常套合程度较高。其各自特征如下:
①AS01乙2Y(Ti、Zr、Nb、P)综合异常
该异常异常呈不规则状,面积约56km2,主元素Y,特征组合元素Ti、Zr、 Nb、P,主要伴生元素为La、Be、Co。元素特征值见表2-1。该异常规模大,分带较清楚,异常元素多为与岩体关系密切的高温元素。通过2013年的预查工作,发现区内岩性较单一,且同一岩性在区内几乎无变化。检查过程中,捡块化学样分析显示该区虽有4件有稀土矿化显示(>0.05%),但利用少量地表工程对区内各地质体进行揭露,均未发现矿(化)体,只能简单看出异常与似斑状花岗岩与辉长岩接触带及闪长岩脉有关。 ②AS02乙2 Ni (Co、Y 、Ti、Be)综合异常
该异常呈等腰三角形状,面积约13km2,主元素Ni,特征组合元素Co、Y、Ti、Be等,伴生元素为P等,各元素异常套合较好,主元素Ni峰值141.5×10-6,接近其1/2浓幅分位值,组合元素Y峰值108.5,大于其1/2浓幅分位值,且Ni、Co异常浓度分带清晰,规模大、套合好。异常各元素特征值见表2-2。异常区出露华力西期斑状花岗岩和加里东期辉长岩熔蚀残留体及古元古代金水口岩群地层捕虏体,另见中性岩脉。2013年度预查工作在通过少量槽探工程揭露未发现稀土矿化。通过地表拣块化学样分析及岩石剖面验证可知,异常的形成与辉长岩体(ν31b)及岩脉有关。但具体赋矿岩性及矿化蚀变特征现阶段尚不清楚。
3 成矿远景分析
预查位于小赛什腾山—阿木尼克山加里东、印支期铅、锌、金(钴、稀土)成矿亚带 ,区域成矿地质条件较好,已知金属矿种有Au、Co、Cu等。以往工作在该区圈定出两处较大水系异常,即AS01乙2Y(Ti、Zr、Nb、P)、AS02乙2 Ni (Co、Y 、Ti、Be)。显示该区具有一定的找矿潜力。
(1)成矿地质背景:①预查区内闪长岩脉、辉长岩与似斑状花岗岩接触带为寻找稀土矿的有利地质体;②岩石多具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及褐铁矿化现象;③该区属赛什腾复向斜南翼,虽然未发现明显断层及断裂破碎带,但地质体中节理裂隙较发育,其多已被中酸性岩脉所充填,尤其以不同岩性接触带最多;④岩石可见黄铁矿、褐铁矿、钛铁矿等金属矿物,光片样中发现了稀土矿物,推测可能是氟碳铈钙矿或氟碳铈镧矿。
通过以上事实可以表明区内具有一定的成矿地质条件,且局部稀土矿物有富集成矿的可能性。
(2)异常存在且分带明显:预查区内以往工作圈定出了两处较大的1:5万水系异常。总体表现为异常规模大,各主要元素多具外中带,套合性较好的特点。但异常下限低,浓集中心不明显,显示地表分散矿化的特征。
综上所述,经对现有资料的综合分析和研究,发现该区地质背景对成矿较为有利,现阶段对该区工作程度较低,虽然利用了简单的工作手段进行了找矿工作,发现了1处稀土矿化点,但对矿区的具体的稀土矿化蚀变特征、赋矿岩性及找矿标志等论述的依据明显不足。相信将来通过有效的找矿手段,有可能取得稀土找矿成果突破。另外区内辉长岩中Ti、Ni等元素含量平均值较高,通過与邻近矿区如盐场北山铜镍矿床比较来看,其赋矿地质体基本一致,在寻找稀土矿的同时可综合评价Ti、Ni等元素,以期发现钛镍矿(化)体。
参考文献
[1]刘具仓,张喜全,刘正军. 青海索冷湖行委野骆驼泉钴矿预查报告,2004.
[2]张培善.中国稀土矿物学.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