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汤丹铜矿是典型的东川式沉积-变质-改造型铜矿床。它的形成经过了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及后期变化,形成原生层状矿,伴随构造运动、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产生热液,对矿质加以改造,形成了沿节理裂隙层状矿,以及重新沉积于有利部位形成的脉状富矿体。
[关键词]丹东铜矿 地质特征 控矿因素
[中图分类号] P617 [文献码] B [文章編号] 1000-405X(2014)-10-8-1
1地层
矿区主要出露元古代昆阳群地层。铜矿体赋存于昆阳群落雪组白云岩底部。本区含矿层,自下而上呈现一套海进序列。现分述如下:(1)因民组白云质泥砂质板岩夹薄层粉砂岩和砂泥质白云岩。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绢云母、赤铁矿等;方解石、电气石和泥质物次之。该层仅见有裂隙铜矿脉。(2)黄白色、淡红色薄层泥砂质白云岩夹少许钙板岩条带。主要矿物为白云石、石英、绢云母,次之为赤铁矿和褐铁矿。本层普遍矿化发育,在矿化较强部位赋存有铜矿体。(3)落雪组白云岩为本区主要含矿层,东西向呈纺锤状。(4)黑山组黑色板岩。主要矿物为白云石、石英、炭质泥岩和黄铁矿,少许方解石、绢云母。
2构造
(1)断层。矿区位于小江大断裂西侧,宝台厂断裂以北,黄水箐逆断层以南。小江大断裂及宝九断裂对矿床内主要断裂构造影响较大,断裂带与逆断层控制含矿层。小江断裂是主干断裂之一,走向北北东,延长千公里,活动较为频繁,具有长期性和继承性。宝九断裂位于矿区南部,呈东西延展,该断裂生成时期可能与小江断裂同时且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均为深断裂。依据重力资料,两条断裂深部互有联系,是矿区岩浆活动的重要通道。
(2)褶皱。含矿层属于黄草岭向斜南翼。走向与山脊大致相同,自西向东由北东向转为北东向,倾向北西,倾角为50°-85°。
3岩浆岩
本区岩浆岩为前震旦纪的辉长岩,沿破碎带或断裂产出,以含矿层上盘水泄沟辉长岩体出露面积最广,延长、走向、倾向均与破碎带一致,自内向外有明显的分带现象。
4矿体地质特征
(1)矿体形态特征
①层状、似层状矿体。矿体赋存于白云岩下部,矿体厚度沿倾向变化不大,沿东西走向两端变薄,中部矿体多被断层切割,有明显的膨缩、分支现象,伴随含矿层发生扭曲矿体出现膨缩现象,但赋存层位保持不变。矿体沿走向品位变化不大,但西部受岩浆岩侵入影响,向西品位逐渐变低,厚度减小,沿倾向向地表下品位略有增高。
②脉状矿体。矿体变化形态较大,产出形式有两种:一是含铜矿物沿大断裂和破碎带充填在黑色泥质白云岩与青灰色白云岩的层间破碎带的弯曲部分,具有较强的石墨化现象,铜主要分布在黄铁矿中,少许黄铜矿、黄铁矿与石英、白云石成粗细不等的细脉,沿炭泥质白云岩的层理和节理充填。二是沿断层和裂隙充填,这种形式产出的矿体形态变化大,常形成串珠状、囊状等。沿矿脉两侧有不同程度矿染和蚀变,矿体品位变化大,其中穿插有黄铜矿、斑铜矿脉。
(2)矿石类型及矿物组分
①矿石类型:自然类型中硫化矿占33%,混合矿占26%,氧化矿占41%。工业类型中贫矿铜品位在0.5-0.8%,富矿铜品位0.9-1.5%。②矿物组分:a.硫化矿物主要为黄铜矿、斑铜矿、少量斜方硫砷铜矿,斜方硫砷铜矿产于脉体中。b.氧化矿物以孔雀石、黑铜矿为主,少许蓝铜矿等。c.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白云石,次之为黄铁矿、重晶石、方解石。
(3)矿石结构、构造
①矿石结构:主要有原生结构、次生交代结构,原生结构主要有格状结构、共生结构、假象自形晶结构,次生交代结构主要有次生交代格状结构、交代环状结构、次文象结构及环带结构。
②矿石构造:主要为斑铜矿、黄铜矿,构造主要有层状构造、条带状构造、鱼鳞片构造、“马尾丝”状构造、斑点状构、散点状构造等。斑铜矿、黄铜矿、斜方硫砷铜矿沿裂隙充填成网脉状或脉状构造。孔雀石、土状黑铜矿构成被膜状、土状构造。
(4)围岩蚀变
矿床中各种围岩蚀变作用较明显但较为复杂,大致有以下几种:低温蚀变作用、与火成岩侵入及与断裂有关的蚀变作用。但观察发现矿区铜矿体近矿围岩蚀变不强烈,容矿岩石为灰白、米黄色白云岩,这是一种褪色蚀变。
5控矿因素
(1)地层控制:铜矿体受特定时代的地层层位控制,主矿体均赋存于落雪组底部过渡层、因民组底部及陡山沱组底部。含矿层位连续稳定且延长大,以层状、似层状为主,与地层多呈整合关系,少数为脉状,但其分布仍位于含矿层中,不会因为地层发生扭曲而改变层位,但当含矿层被断裂构造错移时,其矿体相应的受到破坏,并随之发生错移。
(2)构造控制:富矿严格受扭性断裂及变质作用控制,汤丹矿床富矿区的矿床地质构造的主要特征是含矿层出露于紧密背斜的翼部,且扭性断裂发育,在其形成的裂隙内往往有脉状铜矿的分布,在裂隙的转折端和交叉部位有明显富集现象。断裂构造对矿床有破坏作用,并对矿体有错移现象。
(3)岩浆岩与成矿关系:矿区岩浆活动强烈,主要在因民期及晋宁晚期。前者以火山岩为主,主要是细碧角斑岩系,其次为玄武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等。后者以侵入岩为主,包括辉长岩、辉绿岩及钠长闪长岩、钠长斑岩、花岗岩等。岩浆岩主要分布在因民组底部,在小溜口组、黑山组及麻地组也有小面积发育。侵入岩主要沿破碎带、横断层、纵断裂侵入而呈岩脉或岩床产出。花岗岩仅见于小江断裂东侧,呈岩株或岩基产出。依据岩石化学和光谱分析结果以及岩浆岩引起的围岩变质产物等,都说明了本区辉长岩与铜矿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
(4)变质作用对矿床的影响:矿区内变质作用对矿床的形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有铜矿化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含矿白云岩的中上部普遍充填有不同变质成因的裂隙矿。可以认为矿区铜矿体后期改造具有多期性,综合分析认为该矿床为沉积变质铜矿床。
6结论
通过对汤丹铜矿床的分析,证明矿体的形成首先导源于同生沉积作用,且严格受地层的控制,后期受到多期次构造活动、岩浆和变质作用的影响,使矿物质浓集、迁移而形成的既有沉积特征又有热液表现的铜矿床。
参考文献
[1]王春生,陈天佑.东川汤丹铜矿床的地质特征及其成矿规律.东川.1973.115~129.
[2]刘德茂等.东川式铜矿中的汤丹矿脉.见:云南省地质学会前寒武纪专业委员会,东川市地质学会主编.东川式铜矿论文选编[C].昆明.1986.35~38.
[3]黄崇轲,白冶,朱裕生,王惠章,尚修志.中国铜矿床(下册)[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535~543.
[4]杨应选,仇定茂,阙梅英,张立生,万捷.西昌-滇中前寒武系层控铜矿[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65~98.
[关键词]丹东铜矿 地质特征 控矿因素
[中图分类号] P617 [文献码] B [文章編号] 1000-405X(2014)-10-8-1
1地层
矿区主要出露元古代昆阳群地层。铜矿体赋存于昆阳群落雪组白云岩底部。本区含矿层,自下而上呈现一套海进序列。现分述如下:(1)因民组白云质泥砂质板岩夹薄层粉砂岩和砂泥质白云岩。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绢云母、赤铁矿等;方解石、电气石和泥质物次之。该层仅见有裂隙铜矿脉。(2)黄白色、淡红色薄层泥砂质白云岩夹少许钙板岩条带。主要矿物为白云石、石英、绢云母,次之为赤铁矿和褐铁矿。本层普遍矿化发育,在矿化较强部位赋存有铜矿体。(3)落雪组白云岩为本区主要含矿层,东西向呈纺锤状。(4)黑山组黑色板岩。主要矿物为白云石、石英、炭质泥岩和黄铁矿,少许方解石、绢云母。
2构造
(1)断层。矿区位于小江大断裂西侧,宝台厂断裂以北,黄水箐逆断层以南。小江大断裂及宝九断裂对矿床内主要断裂构造影响较大,断裂带与逆断层控制含矿层。小江断裂是主干断裂之一,走向北北东,延长千公里,活动较为频繁,具有长期性和继承性。宝九断裂位于矿区南部,呈东西延展,该断裂生成时期可能与小江断裂同时且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均为深断裂。依据重力资料,两条断裂深部互有联系,是矿区岩浆活动的重要通道。
(2)褶皱。含矿层属于黄草岭向斜南翼。走向与山脊大致相同,自西向东由北东向转为北东向,倾向北西,倾角为50°-85°。
3岩浆岩
本区岩浆岩为前震旦纪的辉长岩,沿破碎带或断裂产出,以含矿层上盘水泄沟辉长岩体出露面积最广,延长、走向、倾向均与破碎带一致,自内向外有明显的分带现象。
4矿体地质特征
(1)矿体形态特征
①层状、似层状矿体。矿体赋存于白云岩下部,矿体厚度沿倾向变化不大,沿东西走向两端变薄,中部矿体多被断层切割,有明显的膨缩、分支现象,伴随含矿层发生扭曲矿体出现膨缩现象,但赋存层位保持不变。矿体沿走向品位变化不大,但西部受岩浆岩侵入影响,向西品位逐渐变低,厚度减小,沿倾向向地表下品位略有增高。
②脉状矿体。矿体变化形态较大,产出形式有两种:一是含铜矿物沿大断裂和破碎带充填在黑色泥质白云岩与青灰色白云岩的层间破碎带的弯曲部分,具有较强的石墨化现象,铜主要分布在黄铁矿中,少许黄铜矿、黄铁矿与石英、白云石成粗细不等的细脉,沿炭泥质白云岩的层理和节理充填。二是沿断层和裂隙充填,这种形式产出的矿体形态变化大,常形成串珠状、囊状等。沿矿脉两侧有不同程度矿染和蚀变,矿体品位变化大,其中穿插有黄铜矿、斑铜矿脉。
(2)矿石类型及矿物组分
①矿石类型:自然类型中硫化矿占33%,混合矿占26%,氧化矿占41%。工业类型中贫矿铜品位在0.5-0.8%,富矿铜品位0.9-1.5%。②矿物组分:a.硫化矿物主要为黄铜矿、斑铜矿、少量斜方硫砷铜矿,斜方硫砷铜矿产于脉体中。b.氧化矿物以孔雀石、黑铜矿为主,少许蓝铜矿等。c.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白云石,次之为黄铁矿、重晶石、方解石。
(3)矿石结构、构造
①矿石结构:主要有原生结构、次生交代结构,原生结构主要有格状结构、共生结构、假象自形晶结构,次生交代结构主要有次生交代格状结构、交代环状结构、次文象结构及环带结构。
②矿石构造:主要为斑铜矿、黄铜矿,构造主要有层状构造、条带状构造、鱼鳞片构造、“马尾丝”状构造、斑点状构、散点状构造等。斑铜矿、黄铜矿、斜方硫砷铜矿沿裂隙充填成网脉状或脉状构造。孔雀石、土状黑铜矿构成被膜状、土状构造。
(4)围岩蚀变
矿床中各种围岩蚀变作用较明显但较为复杂,大致有以下几种:低温蚀变作用、与火成岩侵入及与断裂有关的蚀变作用。但观察发现矿区铜矿体近矿围岩蚀变不强烈,容矿岩石为灰白、米黄色白云岩,这是一种褪色蚀变。
5控矿因素
(1)地层控制:铜矿体受特定时代的地层层位控制,主矿体均赋存于落雪组底部过渡层、因民组底部及陡山沱组底部。含矿层位连续稳定且延长大,以层状、似层状为主,与地层多呈整合关系,少数为脉状,但其分布仍位于含矿层中,不会因为地层发生扭曲而改变层位,但当含矿层被断裂构造错移时,其矿体相应的受到破坏,并随之发生错移。
(2)构造控制:富矿严格受扭性断裂及变质作用控制,汤丹矿床富矿区的矿床地质构造的主要特征是含矿层出露于紧密背斜的翼部,且扭性断裂发育,在其形成的裂隙内往往有脉状铜矿的分布,在裂隙的转折端和交叉部位有明显富集现象。断裂构造对矿床有破坏作用,并对矿体有错移现象。
(3)岩浆岩与成矿关系:矿区岩浆活动强烈,主要在因民期及晋宁晚期。前者以火山岩为主,主要是细碧角斑岩系,其次为玄武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等。后者以侵入岩为主,包括辉长岩、辉绿岩及钠长闪长岩、钠长斑岩、花岗岩等。岩浆岩主要分布在因民组底部,在小溜口组、黑山组及麻地组也有小面积发育。侵入岩主要沿破碎带、横断层、纵断裂侵入而呈岩脉或岩床产出。花岗岩仅见于小江断裂东侧,呈岩株或岩基产出。依据岩石化学和光谱分析结果以及岩浆岩引起的围岩变质产物等,都说明了本区辉长岩与铜矿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
(4)变质作用对矿床的影响:矿区内变质作用对矿床的形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有铜矿化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含矿白云岩的中上部普遍充填有不同变质成因的裂隙矿。可以认为矿区铜矿体后期改造具有多期性,综合分析认为该矿床为沉积变质铜矿床。
6结论
通过对汤丹铜矿床的分析,证明矿体的形成首先导源于同生沉积作用,且严格受地层的控制,后期受到多期次构造活动、岩浆和变质作用的影响,使矿物质浓集、迁移而形成的既有沉积特征又有热液表现的铜矿床。
参考文献
[1]王春生,陈天佑.东川汤丹铜矿床的地质特征及其成矿规律.东川.1973.115~129.
[2]刘德茂等.东川式铜矿中的汤丹矿脉.见:云南省地质学会前寒武纪专业委员会,东川市地质学会主编.东川式铜矿论文选编[C].昆明.1986.35~38.
[3]黄崇轲,白冶,朱裕生,王惠章,尚修志.中国铜矿床(下册)[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535~543.
[4]杨应选,仇定茂,阙梅英,张立生,万捷.西昌-滇中前寒武系层控铜矿[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6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