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立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及前期调查统计,了解了思政教育个性化培养的现状,初步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的模式,注重个性化培养方案的设计,多元评价方式,适合学生的实际情感需要,最终达到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研究
1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个性化培养的必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个性化,是指在高校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个性之间的差异,把每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发掘作为努力的方向。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些都为思政教育个性化培养的方向指引。
目前高校培养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及行为能力,而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对传统教育下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目前的思政教育以考试成绩为单一的评价标准,而这是知识性较强的一门学科,标准化的评价方式便于操作,却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探索及发展。另外,目前的思政教育是被动知识的传授,流程较为机械流水化。所以,想要想改变这种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须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探索新的道路,最终达到个性化教育的目的。
2 思政教育工作个性化培养模式现状及问题
近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各行各业也有大幅度变化,而高校的思政教育并没有紧跟经济发展的步伐,以学生学习成绩来片面地评价思想道德,过于强调学生的顺从听话,所谓的思想教育就简单地搬出书本上的道德规范,灌输着不接地气的大道理。思政教育课堂上使用的教材几乎几十年不变。
2.1 德育理念理想化
如今还沿用着上个世纪的标准,所谓好学生就是听话、按部就班,片面强调思想的统一。这种管理方式确实便利且高效,但如今已发展到21世纪,强调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如果还无视大学生的身心变化和个人需要,大则有悖高校德育任务,小则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
2.2 德育教育简单化
现在的大学生几乎都是95后,目前的德育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来说,除了应付考试教育意义所剩无几。现在的大学生个性更强,对这样的学生还使用填鸭式、一言堂,容易引起学生对思政教育的不满,在反感的基础上进行任何教育都是南辕北辙。因此,只有从学生个体着手,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实现教育方式的多样化,才能达到高校思政教育的个性化目标。
2.3 管理标准和评价体系僵硬化
学校教育者为了便于管理和统一评价,很多高校实施了统一的规章制度。例如,参加满多少次志愿服务,写多少篇社会调查报告,这些都往往流于形式,学生也疲于应付,培养的学生简单机械化,甚至造假充数。
3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个性化培养模式的探索
本文依据平日的工作实践及前期调查统计,初步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的模式,为探索大学生思政教育个性化培养提供借鉴之处。
3.1 注重个性化培养方案的设计
首先,基于个体特征的分析诊断。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个性特征有一定的了解,再运用教育心理等相关学科知识,在理论指导下借助测评工具,访谈学生、多面了解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较系统的分析,形成较完善的思政档案。教师从每一位学生身上挖掘兴趣点、潜能,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依据。
其次,基于学段特征的成长格局。各个阶段的大学生的状态不同,需求也不同,教师可以总结归纳每个阶段学生较为共同的特征及需求,从而在横向教育上可以根据阶段来划分。如大一可以实施适应式和养成式教育;大二实施累积式和导向式教育;大三实施实践式和主体式教育。
最后,基于未来发展的方案设计。在横向教育的基础上,再配以纵向教育,全方位覆盖学生个性化思政教育。具体结合学生的发展目标,构建适合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方案。这个方案可以由师生共同完成,既强调思想品德、学业水平等,又遵循学生的阶段性特点。纵横交叉,一方面是为了完善个性化培养方案,另一方面又是为学生提供了努力的方向。
3.2 多元评价方式
目前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且以考试成绩为主,而一个学生思想方面的发展,远不是一张试卷能体现的。因此,可以多元评价学生的成绩,根据实际情况将最终成绩划分为几大类:思想政治、身心发展、社会工作等,这样的评价方式不局限于一次考试,给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也为思政教育個性化发展提供了基础。而这样的改变并不是说让学生获得所谓的全面发展全部都能做到,而是给学生一个多方向的引导。如果以成绩为单一的评价方式,势必会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可能成为佼佼者,他们会因此丧失自信心,影响对自己的正确认知和判断。将考试作为成绩的主要依据也会错误引导学生认为能答题,则思想就好的片面错觉,更别提答题纸上的答案和内心真实想法是否一致的问题了。因此,多元的评价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重新全面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独特点。
3.3 适合学生的实际情感需要
关于如何进行大学生思政教育个性化培养,国内不少高校近年来已经进行了不少探索,而如何做到个性化,较为重要的是要适合学生的具体需求,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我们在借鉴他人做法的同时,通过总结思考,提出以下几个较为可行的途径。首先是要有一支业务强、结构合理的思政教育队伍。可以有专业教师、思政辅导员、班主任、优秀学生,根据前期学生系统信息,分配合理的教育资源。方式可以采用理论讲述与主题讨论相结合,共性问题共同指导与个别情况处理相结合。教师组织大课班会形式,优秀学生主持个别讨论,从理论到实践、从上到下,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学生讨论中形成的问题又可以反馈给教师,教师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通过这样多层次多方面的循环,能尽量多地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具体需求和特殊情况。
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引下,以学生个性化信息为基础,结合个体不同目标及成长方向,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最终多元化评价学生,达到让学生发挥自己特长,完善自我的同时发现发扬自身特点,经过大学几年的培养,最终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婧崴,江世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探索[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03).
[2]王璐.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1.
[3]李婧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育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3).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江苏省无锡市 214028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研究
1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个性化培养的必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个性化,是指在高校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个性之间的差异,把每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发掘作为努力的方向。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些都为思政教育个性化培养的方向指引。
目前高校培养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及行为能力,而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对传统教育下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目前的思政教育以考试成绩为单一的评价标准,而这是知识性较强的一门学科,标准化的评价方式便于操作,却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探索及发展。另外,目前的思政教育是被动知识的传授,流程较为机械流水化。所以,想要想改变这种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须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探索新的道路,最终达到个性化教育的目的。
2 思政教育工作个性化培养模式现状及问题
近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各行各业也有大幅度变化,而高校的思政教育并没有紧跟经济发展的步伐,以学生学习成绩来片面地评价思想道德,过于强调学生的顺从听话,所谓的思想教育就简单地搬出书本上的道德规范,灌输着不接地气的大道理。思政教育课堂上使用的教材几乎几十年不变。
2.1 德育理念理想化
如今还沿用着上个世纪的标准,所谓好学生就是听话、按部就班,片面强调思想的统一。这种管理方式确实便利且高效,但如今已发展到21世纪,强调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如果还无视大学生的身心变化和个人需要,大则有悖高校德育任务,小则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
2.2 德育教育简单化
现在的大学生几乎都是95后,目前的德育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来说,除了应付考试教育意义所剩无几。现在的大学生个性更强,对这样的学生还使用填鸭式、一言堂,容易引起学生对思政教育的不满,在反感的基础上进行任何教育都是南辕北辙。因此,只有从学生个体着手,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实现教育方式的多样化,才能达到高校思政教育的个性化目标。
2.3 管理标准和评价体系僵硬化
学校教育者为了便于管理和统一评价,很多高校实施了统一的规章制度。例如,参加满多少次志愿服务,写多少篇社会调查报告,这些都往往流于形式,学生也疲于应付,培养的学生简单机械化,甚至造假充数。
3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个性化培养模式的探索
本文依据平日的工作实践及前期调查统计,初步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的模式,为探索大学生思政教育个性化培养提供借鉴之处。
3.1 注重个性化培养方案的设计
首先,基于个体特征的分析诊断。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个性特征有一定的了解,再运用教育心理等相关学科知识,在理论指导下借助测评工具,访谈学生、多面了解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较系统的分析,形成较完善的思政档案。教师从每一位学生身上挖掘兴趣点、潜能,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依据。
其次,基于学段特征的成长格局。各个阶段的大学生的状态不同,需求也不同,教师可以总结归纳每个阶段学生较为共同的特征及需求,从而在横向教育上可以根据阶段来划分。如大一可以实施适应式和养成式教育;大二实施累积式和导向式教育;大三实施实践式和主体式教育。
最后,基于未来发展的方案设计。在横向教育的基础上,再配以纵向教育,全方位覆盖学生个性化思政教育。具体结合学生的发展目标,构建适合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方案。这个方案可以由师生共同完成,既强调思想品德、学业水平等,又遵循学生的阶段性特点。纵横交叉,一方面是为了完善个性化培养方案,另一方面又是为学生提供了努力的方向。
3.2 多元评价方式
目前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且以考试成绩为主,而一个学生思想方面的发展,远不是一张试卷能体现的。因此,可以多元评价学生的成绩,根据实际情况将最终成绩划分为几大类:思想政治、身心发展、社会工作等,这样的评价方式不局限于一次考试,给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也为思政教育個性化发展提供了基础。而这样的改变并不是说让学生获得所谓的全面发展全部都能做到,而是给学生一个多方向的引导。如果以成绩为单一的评价方式,势必会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可能成为佼佼者,他们会因此丧失自信心,影响对自己的正确认知和判断。将考试作为成绩的主要依据也会错误引导学生认为能答题,则思想就好的片面错觉,更别提答题纸上的答案和内心真实想法是否一致的问题了。因此,多元的评价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重新全面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独特点。
3.3 适合学生的实际情感需要
关于如何进行大学生思政教育个性化培养,国内不少高校近年来已经进行了不少探索,而如何做到个性化,较为重要的是要适合学生的具体需求,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我们在借鉴他人做法的同时,通过总结思考,提出以下几个较为可行的途径。首先是要有一支业务强、结构合理的思政教育队伍。可以有专业教师、思政辅导员、班主任、优秀学生,根据前期学生系统信息,分配合理的教育资源。方式可以采用理论讲述与主题讨论相结合,共性问题共同指导与个别情况处理相结合。教师组织大课班会形式,优秀学生主持个别讨论,从理论到实践、从上到下,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学生讨论中形成的问题又可以反馈给教师,教师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通过这样多层次多方面的循环,能尽量多地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具体需求和特殊情况。
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引下,以学生个性化信息为基础,结合个体不同目标及成长方向,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最终多元化评价学生,达到让学生发挥自己特长,完善自我的同时发现发扬自身特点,经过大学几年的培养,最终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婧崴,江世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探索[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03).
[2]王璐.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1.
[3]李婧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育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3).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江苏省无锡市 214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