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锦16聚表复合驱试验多年,存在注聚井堵,受效井出砂、见聚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制定并实施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本文通过应用新型解堵技术解决注聚井,受效井堵塞问题,摸索区块出砂原因,重点治理了单井出砂问题,为提高锦16聚表复合驱开发效果提供了技术保证。
关键词:聚表复合驱;产量;增产措施
1.概况
锦16聚表复合驱油井位于锦16块兴隆台油层组,兴隆台油层主要为一套扇三角洲前缘河口沙坝为主的沉积,储层岩石结构成熟度较低,胶结程度差,以孔隙式胶结为主,有效孔隙度29.1%,有效渗透率750x10-3μm2,泥质含量12.4%,油层有效厚度36.2m。原油物性较差,地层原油密度0.8425-0.8785g/c㎡,粘度14.3mpa·s,地层水属碳酸氢钠型,总矿化度2467mg/L。于2011年4月正式投产,同年10月,日产油由70.6吨升至100吨。截止到目前,聚表复合驱试验区总井数64口,其中,注入井总井数24口,开井19口(5口井影响新井钻井停注),日注量1558m3。受效采油井40口,开井38口,日产油210.8吨。聚表复合驱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问题,影响聚表复合驱开发效果,本文通过分析总结出存在的问題,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为进一步提高试验区开发效果提供技术支撑。
2存在问题
(1)注聚井堵塞和非均质性严重,造成吸水不均,影响注聚效果。由于锦16二元驱采用聚合物主要为水解聚丙烯酰胺,水解聚丙烯酰胺在地层水条件内,容易自聚,形成网状高分子物质。并且与油层中其它矿物质结合,形成团状堵塞物,堵塞注聚井和受效采油井。此外,通过统计二元驱注聚井小层数据发现,注聚井普遍存在渗透率差异较大。在长时间注聚,注聚井高渗透层连通情况较好,中低渗透层注入效果不佳,不能形成较好的连通,这样就影响了整体的注聚驱油效果。
近几年,因堵塞和非均质性严重造成严重吸水不均的注聚井有8井次,严重影响二元驱开发效果。此外,锦16二元驱存在注聚边部受效采油井产能较低,其中,因聚合物堵塞造成锦2-6-128和锦2-丙7-A217不出。并且,受注聚时间的延长和地层胶结程度差的影响,堵塞问题将逐年加重,极大的影响了二元驱的正常运行。
(2)产出液聚合物浓度逐年增大,油层出砂逐年严重,影响受效井举升。随着二元驱的推广应用,受效采油井井产出液逐渐见聚,截止到目前,受效采油井38井次中有33井次不同程度见聚。部分有效采油井见聚浓度已高于200ppm。如丙6-A237见聚浓度达到277 ppm,6-A246见聚浓度高达335 ppm。而且随着注聚时间的加长,产出液聚合物浓度将不断提高。受效采油井见聚说明,油井油层已经连通。受锦16区块地层岩石结构成熟度较低,胶结程度差,以孔隙式胶结为主的影响,受效采油井普遍出砂。据初步统计,目前共有出砂井22口,占采油井的62.8%。2012年,二元驱油井修井作业65井次,其中检泵34井次,检泵平均砂柱高度11.7m,较2011年降低7.6m,但有21井次为砂卡,占总检泵井的65.6%,生产井的频繁检泵,导致二元驱产量波动较大。
3增产措施制定及实施
(1)推广应用新型解堵技术,解除注入井堵塞,提高井组产油量。针对严重吸水不均的锦2-6-AT225和锦2-7-A247两口注聚井进行新型解堵,实施解堵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两井次注聚泵压和油压均有所减低,保证了注入量。其中,锦2-6-AT225注聚井受效采油井已经实现增油,累计增油84.7吨。建议下步加大措施力度。
(2)推行解堵技术,解除受效井堵塞,恢复油井产能。针对因堵塞造成不出的锦2-6-128和锦2-丙7-A217两口采油井进行多氢酸解堵,实施解堵后,恢复了油井产能。截止到目前,实现增油560吨,两井次仍处于增油期。下步,将认真分析影响锦16二元驱注聚边部受效采油井低产能的原因,找出因堵塞问题造成受效采油井产量低的井次,采取以多氢酸解堵为主的酸化解堵技术。
(3)重点治理单井出砂问题,摸索区块出砂原因和治理对策。以锦2-6-215、锦2-6-A236、锦2-丙5-A236、锦2-丙6-AT216、锦2-丙7-A217等典型井为主,从单井资料、砂样分析和防砂措施等方面进行攻关,寻求最佳的防砂方式。据调研和检索,目前化学驱防砂主要有高压人工井壁防砂技术、常温固砂剂固砂技术和高压砾石充填防砂技术。将针对单井和区块特点,优选重点井进行尝试,摸索适应锦16二元驱的防砂方式,形成区块的防砂治砂体系,从而解决二元驱受效采油井出砂问题,保证油井正常生产。
4.结论及建议
(1)针对锦16二元化学驱存在的注聚井堵塞和非均质性严重,造成吸水不均,影响注聚效果;产出液聚合物浓度逐年增大,油层出砂逐年严重,影响受效井举升;二元驱产出液难以处理,影响原油外输量等3项问题,工艺研究所制定解决措施,通过合理工艺措施技术的确定,有效的解决问题,确保二元驱正常运行,提高二元驱注聚效果,提高受效井产油量。
(2)可通过注汽、降粘、电加热技术、捆绑进站等措施,提高超稠油的生产中的原油流动性。
(3)通过对锦601油井单井分析及配套措施制定,提高了油井产能,为其它油井出现类似情况提出了解决思路。
关键词:聚表复合驱;产量;增产措施
1.概况
锦16聚表复合驱油井位于锦16块兴隆台油层组,兴隆台油层主要为一套扇三角洲前缘河口沙坝为主的沉积,储层岩石结构成熟度较低,胶结程度差,以孔隙式胶结为主,有效孔隙度29.1%,有效渗透率750x10-3μm2,泥质含量12.4%,油层有效厚度36.2m。原油物性较差,地层原油密度0.8425-0.8785g/c㎡,粘度14.3mpa·s,地层水属碳酸氢钠型,总矿化度2467mg/L。于2011年4月正式投产,同年10月,日产油由70.6吨升至100吨。截止到目前,聚表复合驱试验区总井数64口,其中,注入井总井数24口,开井19口(5口井影响新井钻井停注),日注量1558m3。受效采油井40口,开井38口,日产油210.8吨。聚表复合驱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问题,影响聚表复合驱开发效果,本文通过分析总结出存在的问題,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为进一步提高试验区开发效果提供技术支撑。
2存在问题
(1)注聚井堵塞和非均质性严重,造成吸水不均,影响注聚效果。由于锦16二元驱采用聚合物主要为水解聚丙烯酰胺,水解聚丙烯酰胺在地层水条件内,容易自聚,形成网状高分子物质。并且与油层中其它矿物质结合,形成团状堵塞物,堵塞注聚井和受效采油井。此外,通过统计二元驱注聚井小层数据发现,注聚井普遍存在渗透率差异较大。在长时间注聚,注聚井高渗透层连通情况较好,中低渗透层注入效果不佳,不能形成较好的连通,这样就影响了整体的注聚驱油效果。
近几年,因堵塞和非均质性严重造成严重吸水不均的注聚井有8井次,严重影响二元驱开发效果。此外,锦16二元驱存在注聚边部受效采油井产能较低,其中,因聚合物堵塞造成锦2-6-128和锦2-丙7-A217不出。并且,受注聚时间的延长和地层胶结程度差的影响,堵塞问题将逐年加重,极大的影响了二元驱的正常运行。
(2)产出液聚合物浓度逐年增大,油层出砂逐年严重,影响受效井举升。随着二元驱的推广应用,受效采油井井产出液逐渐见聚,截止到目前,受效采油井38井次中有33井次不同程度见聚。部分有效采油井见聚浓度已高于200ppm。如丙6-A237见聚浓度达到277 ppm,6-A246见聚浓度高达335 ppm。而且随着注聚时间的加长,产出液聚合物浓度将不断提高。受效采油井见聚说明,油井油层已经连通。受锦16区块地层岩石结构成熟度较低,胶结程度差,以孔隙式胶结为主的影响,受效采油井普遍出砂。据初步统计,目前共有出砂井22口,占采油井的62.8%。2012年,二元驱油井修井作业65井次,其中检泵34井次,检泵平均砂柱高度11.7m,较2011年降低7.6m,但有21井次为砂卡,占总检泵井的65.6%,生产井的频繁检泵,导致二元驱产量波动较大。
3增产措施制定及实施
(1)推广应用新型解堵技术,解除注入井堵塞,提高井组产油量。针对严重吸水不均的锦2-6-AT225和锦2-7-A247两口注聚井进行新型解堵,实施解堵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两井次注聚泵压和油压均有所减低,保证了注入量。其中,锦2-6-AT225注聚井受效采油井已经实现增油,累计增油84.7吨。建议下步加大措施力度。
(2)推行解堵技术,解除受效井堵塞,恢复油井产能。针对因堵塞造成不出的锦2-6-128和锦2-丙7-A217两口采油井进行多氢酸解堵,实施解堵后,恢复了油井产能。截止到目前,实现增油560吨,两井次仍处于增油期。下步,将认真分析影响锦16二元驱注聚边部受效采油井低产能的原因,找出因堵塞问题造成受效采油井产量低的井次,采取以多氢酸解堵为主的酸化解堵技术。
(3)重点治理单井出砂问题,摸索区块出砂原因和治理对策。以锦2-6-215、锦2-6-A236、锦2-丙5-A236、锦2-丙6-AT216、锦2-丙7-A217等典型井为主,从单井资料、砂样分析和防砂措施等方面进行攻关,寻求最佳的防砂方式。据调研和检索,目前化学驱防砂主要有高压人工井壁防砂技术、常温固砂剂固砂技术和高压砾石充填防砂技术。将针对单井和区块特点,优选重点井进行尝试,摸索适应锦16二元驱的防砂方式,形成区块的防砂治砂体系,从而解决二元驱受效采油井出砂问题,保证油井正常生产。
4.结论及建议
(1)针对锦16二元化学驱存在的注聚井堵塞和非均质性严重,造成吸水不均,影响注聚效果;产出液聚合物浓度逐年增大,油层出砂逐年严重,影响受效井举升;二元驱产出液难以处理,影响原油外输量等3项问题,工艺研究所制定解决措施,通过合理工艺措施技术的确定,有效的解决问题,确保二元驱正常运行,提高二元驱注聚效果,提高受效井产油量。
(2)可通过注汽、降粘、电加热技术、捆绑进站等措施,提高超稠油的生产中的原油流动性。
(3)通过对锦601油井单井分析及配套措施制定,提高了油井产能,为其它油井出现类似情况提出了解决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