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新认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小学科学学科教育是对小学生进行更加“专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的学习与培养,科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何培养学生具有创造力已成为小学科学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根据创造力的要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让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再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新思维能力、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能力。
关键词:培养:兴趣:观察力:探究:创造力
一、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是创造力培养的首要任务
1.诱发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兴趣是学好科学的基础,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是引导学生正确学习科学的必经之路。通过创设情境、动画课件、直观演示等激趣导入的方式,把学生直接带入科学课堂的学习氛围,从而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才会获得良好的教学基础。
2.培养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驱动力。有了兴趣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许多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也许产生偶然,这样的兴趣不可能长久,因此,培养学生对学习科学长久的兴趣是科学教学的长期任务,在日常的科学教学中,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通过直观、生动的事例和富于启发性教学语言,使学生对身边的自然现象和事物产生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金属热胀冷缩吗》时,先提出课题问题,让学生大胆猜测,然后用演示实验告诉学生的疑问,当学生看到铜球在酒精灯的加热下,被原来轻易穿过的铁环“尴尬的”架在上面,学生顿感有趣,立刻被紧紧吸引,就会主动探究产生这种现象的奥妙所在。
3.以好奇心促进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好奇心是产生兴趣的源泉。当学生看到加热后的铜球穿不过铁环时,马上会产生好奇心理,各种疑问也会随之而来,“为什么铜球加热后就穿不过铁环了?”“铜球受热变大了吗?”“这里面有到底有什么秘密呢?”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学生的探究兴趣油然而生,思维跟着活跃起来,就会积极探究其中的奥妙。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先采取富有吸引力的导入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从学生对自然现象和事物的好奇心开始,设计适合认知特点的探究活动,逐步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习惯。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创造力培养的基础
观察力是创造力的要素之一,只有敏锐的观察力才能有更多的发现和突破。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科学教学的重点。
1.激发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创造力离不开细致的观察和灵活而缜密的思考,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创造力的培养要从看到的现象而引发的问题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應注重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通过观察不断开拓自己的思维能力,为创造力提供“智库”效应。
在教学《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学生会看到大小相同的两个塑料正方体(或两个球体)在水中一沉一浮这种现象,马上会产生许多问题:“为什么一样大小的两个正方体会有沉有浮?”“是不是下沉的正方体要重些?”“上浮的正方体是空心的吧?”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个创造性的质疑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为进一步研究“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作了良好的准备,对学生的思维的能力也是一个极好的锻炼时机。
2.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观察是学生认识自然、掌握知识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起点。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情,为学生提供恰当的观察环境和具体而生动的观察材料,引导学生充分细致地观察,来丰富学生的思维表象,逐步提高的观察能力。
在教学《各种各样的花》时,可事先搜集一些常见的植物花朵,首先让学生观察各种花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再让学生闻闻这些花朵,区分不同花朵的气味。通过看、闻直接感受花朵的外观特征。在教学《花、果实和种子》时,发动学生收集本地的植物果实和种子,在课堂上,大家一起观察研究这些果实和种子。首先告诉学生观察的顺序和方法,然后再进行仔细观察。比如,对这些果实(种子)这样观察:先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形状,比较不同果实的不同颜色和不同形状;接着用手摸一摸、捏一捏它们的软硬,感受它们的质地;再用鼻子闻一闻它们的气味,比较不同果实的气味差异;最后让同学们尝一尝这些果实,比较不同果实的味道。通过这样细致的“望闻问切”的观察体验,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不同果实和种子的特征,还教会了学生对物体的观察方法。
3.帮助学生提高观察能力。随着学习内容的拓展和知识的积累,观察的要求也要逐步提高。由初步观察得到感性认识,逐步养成精细观察获得理性认识,再对观察的事物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出不同事物的异同特征。在教学《动物的卵》时,可先通过PPT课件展示青蛙、蟾蜍、鲤鱼、麻雀、鸽子、孔雀、海龟、鳄鱼几种动物的卵,再实物展示鸡蛋、鸭蛋、鹌鹑蛋,让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哪些动物的卵相似点较多,什么共同特点?哪些动物的卵有着明显的区别?在学生充分观察与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概括出这几种卵生动物的共同特征,促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不断提高。
4.加强观察习惯的培养。说话说得好,习惯成自然,良好的观察习惯能够促进观察力的形成。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应加强在课外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观察习惯。课外时间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事物,所以,老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给学生布置一些观察作业,提醒他们留意日常生活现象,通过观察,捕捉事物信息,并积极探究其中的科学问题。促使学生养成主动有意识的观察身边事物的好习惯。
三、实验探究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科学学科的特点就是实验教学。科学实验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学习活动,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科学实验的本质就是让学生“动手做”。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可以直接获得真实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使他们对课本知识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实验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而且能够使他们逐步学会探索与发现。
关键词:培养:兴趣:观察力:探究:创造力
一、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是创造力培养的首要任务
1.诱发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兴趣是学好科学的基础,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是引导学生正确学习科学的必经之路。通过创设情境、动画课件、直观演示等激趣导入的方式,把学生直接带入科学课堂的学习氛围,从而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才会获得良好的教学基础。
2.培养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驱动力。有了兴趣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许多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也许产生偶然,这样的兴趣不可能长久,因此,培养学生对学习科学长久的兴趣是科学教学的长期任务,在日常的科学教学中,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通过直观、生动的事例和富于启发性教学语言,使学生对身边的自然现象和事物产生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金属热胀冷缩吗》时,先提出课题问题,让学生大胆猜测,然后用演示实验告诉学生的疑问,当学生看到铜球在酒精灯的加热下,被原来轻易穿过的铁环“尴尬的”架在上面,学生顿感有趣,立刻被紧紧吸引,就会主动探究产生这种现象的奥妙所在。
3.以好奇心促进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好奇心是产生兴趣的源泉。当学生看到加热后的铜球穿不过铁环时,马上会产生好奇心理,各种疑问也会随之而来,“为什么铜球加热后就穿不过铁环了?”“铜球受热变大了吗?”“这里面有到底有什么秘密呢?”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学生的探究兴趣油然而生,思维跟着活跃起来,就会积极探究其中的奥妙。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先采取富有吸引力的导入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从学生对自然现象和事物的好奇心开始,设计适合认知特点的探究活动,逐步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习惯。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创造力培养的基础
观察力是创造力的要素之一,只有敏锐的观察力才能有更多的发现和突破。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科学教学的重点。
1.激发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创造力离不开细致的观察和灵活而缜密的思考,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创造力的培养要从看到的现象而引发的问题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應注重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通过观察不断开拓自己的思维能力,为创造力提供“智库”效应。
在教学《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学生会看到大小相同的两个塑料正方体(或两个球体)在水中一沉一浮这种现象,马上会产生许多问题:“为什么一样大小的两个正方体会有沉有浮?”“是不是下沉的正方体要重些?”“上浮的正方体是空心的吧?”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个创造性的质疑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为进一步研究“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作了良好的准备,对学生的思维的能力也是一个极好的锻炼时机。
2.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观察是学生认识自然、掌握知识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起点。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情,为学生提供恰当的观察环境和具体而生动的观察材料,引导学生充分细致地观察,来丰富学生的思维表象,逐步提高的观察能力。
在教学《各种各样的花》时,可事先搜集一些常见的植物花朵,首先让学生观察各种花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再让学生闻闻这些花朵,区分不同花朵的气味。通过看、闻直接感受花朵的外观特征。在教学《花、果实和种子》时,发动学生收集本地的植物果实和种子,在课堂上,大家一起观察研究这些果实和种子。首先告诉学生观察的顺序和方法,然后再进行仔细观察。比如,对这些果实(种子)这样观察:先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形状,比较不同果实的不同颜色和不同形状;接着用手摸一摸、捏一捏它们的软硬,感受它们的质地;再用鼻子闻一闻它们的气味,比较不同果实的气味差异;最后让同学们尝一尝这些果实,比较不同果实的味道。通过这样细致的“望闻问切”的观察体验,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不同果实和种子的特征,还教会了学生对物体的观察方法。
3.帮助学生提高观察能力。随着学习内容的拓展和知识的积累,观察的要求也要逐步提高。由初步观察得到感性认识,逐步养成精细观察获得理性认识,再对观察的事物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出不同事物的异同特征。在教学《动物的卵》时,可先通过PPT课件展示青蛙、蟾蜍、鲤鱼、麻雀、鸽子、孔雀、海龟、鳄鱼几种动物的卵,再实物展示鸡蛋、鸭蛋、鹌鹑蛋,让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哪些动物的卵相似点较多,什么共同特点?哪些动物的卵有着明显的区别?在学生充分观察与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概括出这几种卵生动物的共同特征,促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不断提高。
4.加强观察习惯的培养。说话说得好,习惯成自然,良好的观察习惯能够促进观察力的形成。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应加强在课外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观察习惯。课外时间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事物,所以,老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给学生布置一些观察作业,提醒他们留意日常生活现象,通过观察,捕捉事物信息,并积极探究其中的科学问题。促使学生养成主动有意识的观察身边事物的好习惯。
三、实验探究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科学学科的特点就是实验教学。科学实验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学习活动,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科学实验的本质就是让学生“动手做”。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可以直接获得真实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使他们对课本知识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实验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而且能够使他们逐步学会探索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