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从以传授知识为教学目的的传统教育观向以培养学生素质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转变,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实践活动等。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
一、改革课堂教学形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搭建平台
语文教学应当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尊重和面向全体学生,课堂上要给予每个学生同等的学习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并针对学生的发展水平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爱护并重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进而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课堂上还要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允许学生出错。对出现错误的学生积极启发引导,即给学生“自我否定”的机会,进而允许其阐述考虑成熟后的见解。允许保留意见,当师生对问题的看法存在分歧时,不强迫学生接受教师的观点。这样实行民主教学才有利于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语文课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建立起平等、信任、理解、尊重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笔者在教学中以此为原则,尊重学生个性,变讲堂为学堂,变讲授为启发,变一言为群言,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探索和思考,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
二、语文教学生活化,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教师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教学。因此,教师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努力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做到教学生活化,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和主人。在教学中,笔者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联系学校生活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如:学生由初一升入初二时,学校会对全年级学生进行快慢班的划分,每个学生对此都有看法,可就此让学生去写、去说、去讲。
(二)联系社会生活
《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个广阔的大背景,更是学习语文的宽广天地,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如:让学生课外做社会调查、组织宣传等实践活动。
(三)联系家庭生活
家庭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教师。教师可以抓住不同学生的家庭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可以让他设计一则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用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克服了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忽视语言运用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研究性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
研究性学习既可放在课内,也可放在课外;既可全班进行,也可分组进行;既可针对一个大问题,也可针对问题的某一方面;既可由教师提出,也可让学生寻找。但需注意一点:把握好难易程度,符合学生的认知层次。
如:在学习《宋定伯捉鬼》一课时,我鼓励学生质疑,学生大胆发表了对“宋定伯”、“鬼”这两个形象的不同理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又如:学习《变色龙》、《卖炭翁》时,我引导学生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课本剧表演。学生在编写课本剧、探究表演得失的过程中,会深入分析课文内容,依据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而对角色作出不同的理解和处理。这样,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得到了应有的尊重,独特个性和创造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而且在编写和表演过程中,需要新颖的构思、角色的配合和前期准备,这样又加强了学生间的合作能力与团队精神。
再如:在学习了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以“我心目中的祖国”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并鼓励学生大胆进行诗歌创作,将学生的诗歌作品汇编成册,装订成诗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另外,我还鼓励学生大胆向各报刊杂志投稿。这些丰富多彩的研究活动深受学生喜爱,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研究性教学中,内容每天在更新,教学方法每天在改进,学生每天在进步,教师每天在发展。如果教师都能以研究的态度对待教学,教学就成了丰富多彩、奇妙无穷而富有意义的创造性活动,使师生在双边互动、互相促进的和谐气氛中,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社会性、灵活性、实践性等特点,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加快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辟新天地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为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开辟了崭新的天地和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教师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培养学生现代文化意识、丰富教学资源和构建新型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探索、构建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持的现代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设计和开展基于网络并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利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实践中关注生活、开阔视野、提高能力,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支持和鼓励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不断寻求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更生动、更活泼、更有效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做中学、在研究中学,主体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了祖国的强大、民族的振兴,教师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勇于尝试,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挑战和社会发展浪潮的高素质人才。
一、改革课堂教学形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搭建平台
语文教学应当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尊重和面向全体学生,课堂上要给予每个学生同等的学习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并针对学生的发展水平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爱护并重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进而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课堂上还要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允许学生出错。对出现错误的学生积极启发引导,即给学生“自我否定”的机会,进而允许其阐述考虑成熟后的见解。允许保留意见,当师生对问题的看法存在分歧时,不强迫学生接受教师的观点。这样实行民主教学才有利于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语文课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建立起平等、信任、理解、尊重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笔者在教学中以此为原则,尊重学生个性,变讲堂为学堂,变讲授为启发,变一言为群言,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探索和思考,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
二、语文教学生活化,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教师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教学。因此,教师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努力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做到教学生活化,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和主人。在教学中,笔者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联系学校生活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如:学生由初一升入初二时,学校会对全年级学生进行快慢班的划分,每个学生对此都有看法,可就此让学生去写、去说、去讲。
(二)联系社会生活
《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个广阔的大背景,更是学习语文的宽广天地,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如:让学生课外做社会调查、组织宣传等实践活动。
(三)联系家庭生活
家庭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教师。教师可以抓住不同学生的家庭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可以让他设计一则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用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克服了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忽视语言运用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研究性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
研究性学习既可放在课内,也可放在课外;既可全班进行,也可分组进行;既可针对一个大问题,也可针对问题的某一方面;既可由教师提出,也可让学生寻找。但需注意一点:把握好难易程度,符合学生的认知层次。
如:在学习《宋定伯捉鬼》一课时,我鼓励学生质疑,学生大胆发表了对“宋定伯”、“鬼”这两个形象的不同理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又如:学习《变色龙》、《卖炭翁》时,我引导学生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课本剧表演。学生在编写课本剧、探究表演得失的过程中,会深入分析课文内容,依据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而对角色作出不同的理解和处理。这样,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得到了应有的尊重,独特个性和创造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而且在编写和表演过程中,需要新颖的构思、角色的配合和前期准备,这样又加强了学生间的合作能力与团队精神。
再如:在学习了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以“我心目中的祖国”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并鼓励学生大胆进行诗歌创作,将学生的诗歌作品汇编成册,装订成诗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另外,我还鼓励学生大胆向各报刊杂志投稿。这些丰富多彩的研究活动深受学生喜爱,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研究性教学中,内容每天在更新,教学方法每天在改进,学生每天在进步,教师每天在发展。如果教师都能以研究的态度对待教学,教学就成了丰富多彩、奇妙无穷而富有意义的创造性活动,使师生在双边互动、互相促进的和谐气氛中,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社会性、灵活性、实践性等特点,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加快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辟新天地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为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开辟了崭新的天地和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教师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培养学生现代文化意识、丰富教学资源和构建新型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探索、构建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持的现代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设计和开展基于网络并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利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实践中关注生活、开阔视野、提高能力,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支持和鼓励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不断寻求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更生动、更活泼、更有效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做中学、在研究中学,主体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了祖国的强大、民族的振兴,教师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勇于尝试,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挑战和社会发展浪潮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