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国古代玉器艺术(之二)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sinstr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朝在我国文化历史发展中,是一个比较特别的时期。960年,后周的禁军统帅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取代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定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史称北宋。赵匡胤厉行中央集权制,先后消灭各方割据势力,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宋代西北、东北地区大片疆域由少数民族控制,没有纳入宋朝版图。1126年,金兵攻克汴京,掳走宋徽宗、宋钦宗二帝。1127年,以宋高宗为首的文武官员,在临安(今杭州市)建都,史称南宋。南宋疆域北面以淮河、秦岭为界与金接壤,偏居南方半壁江山150年。1279年,南宋被元朝灭亡。宋代政治上前后更迭,地域与辽金南北对峙。
  世俗化、艺术化的现实主义题材玉雕占据宋代玉坛
  虽然两宋在政治、军事上不够强大,但农业、手工业发达,城市繁荣,商业兴旺,为现实主义玉器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东京梦华录》等宋人文献,记录了宋朝时期诸王府第及富家所藏玉器的可观景象,也因此说明宋玉已不再由皇家朝廷所独专,城乡富户家和文人雅士们在生活中也使用玉器或收藏玉器以附庸风雅。由于民间琢玉主要的消费对象已不完全是宫廷高官显贵及文人雅士,而是文化水平不高但对玉器十分迷恋的普通百姓,因此宋代玉器适应城乡士庶的口味,出现了朴素可亲、充满画意、能满足平民百姓需求的世俗化题材的玉器,并占据玉坛重要地位。这标志着民玉的出现,民玉虽孕育于帝王玉并受其影响,但是庶民倾向十分明显。正如李泽厚先生在《美学三书》而言,是以“郁郁乎文哉”著称的。“上至皇帝本人,官僚臣宦,下到各级官吏和地主士绅,构成一个比唐代远为庞大也更有文化教养的阶级或阶层”。
  其次,皇家画院在画坛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促使宋代文化艺术高度繁荣,玉器艺术受其影响,出现了清乾隆皇帝弘历称其为“玉图画”的立体的全景式玉雕作品,轻武重文,士大夫的审美观得到确立与完善。追求“韵味、神似和内省”,展现出飘逸雅淡的文人气息,苏东坡“取其意气所到”,“形似与神似”,即是如此。抛开唐代的雄强博大,转入文人似的“内省”,艺术的趋向转为典雅、细腻。
  宋朝在继承唐代的正统文化及现实主义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玉文化及玉器艺术。宋朝时期的玉器,人物图文明显增多,而且多以儿童为原形。宋代的艺术作品比以往更注重民间日常生活,因此这时期的玉人也更富生活气息。涉及世俗题材的玉雕挂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此时无论是人物、动物等肖生玉器,水禽、花卉等写实风格的玉雕佩饰,均有风格独具的作品传世。特别是宋代的人物挂件,在民间习俗的流行风潮中,样貌多做交脚状的执荷童子备受青睐。此类童子一股身着短袄与肥筒裤,另外八字眉、葱管鼻以及樱桃小口的面容勾勒,也成为宋代典型的童子造型。这种程序化的表现手法,始见于宋代,并为后代沿袭。
  肖生玉
  以往考古发现的宋代玉器不多,近年来出土宋代玉器墓葬约有三十多处,从出土玉器的数量来看,南宋玉器为多,北宋玉器较为少见。这些具有科学价值的鉴定标准器,为我们全面正确认识宋代玉器提供了信息和依据。据考古资料证实,宋代出土的玉童子有3件,且都在四川出土。四川省广汉市和兴乡联和村出土两件南宋童子玉坠,四川省华蓥双河镇安丙家族墓出土一件南宋婴戏童子坠。这种希冀子孙昌盛类童子佩,常将童子琢成行走状,手持莲花,肩负莲子,称作连生贵子,是希望新婚夫妇早生贵子、喜得贵子的世俗吉祥玉器。
  《京东梦华录》载:“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街,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作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一又少儿须买新荷叶持之,盖效颦磨喝乐。”《武林旧事·占巧》中也有记载:“小儿女多衣,荷叶半臂,手执荷叶,效颦摩喉罗”。它是由化生演变而来的。化生本名摩喉罗、磨喝乐,见于佛经,本为天龙八部之一,衍为土偶,七月七日置于盘上放于水中,以为生子瑞,故受到全社会重视,以玉制作,佩在身上,以祈早生贵子。
  国家文物局调拨给国家博物馆的8万件玉器中,宋代玉器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精。有的在造型图案上,远远超过了宋代出土玉器水平。
  本次展览就有多件形态各异的玉童子亮相,其造型有单童、双童、三童、四童的。其形态大致可分为持莲童子、扶鹿童子、舞蹈童子、嬉戏童子等几种。传世品中两个男婴持莲形象的最为常见,本次展出的这类作品更加丰富,有童男童女持莲花绣球的形象,还有体现民间浓郁市井生活的舞蹈童子。而青玉三童佩和表现四童子嬉戏的白玉婴戏雕饰则更为罕见。这部分展览真可谓集传世宋代童子之大成,精彩不断。
  例如本次展出的白玉持莲童子佩(图一),周身布有均匀黄色点片状沁,这种沁色,在唐宋时期传世品种中最为多见,俗称“桂花沁”。童子头梳短髻,八字眉,杏核眼,直鼻小口,耳贴于颊部。身穿无领对襟衣,下身着双线斜方格十字纹肥筒裤。手持莲花,侧首扭身,准备将莲花插在右侧瓶中。童子所持莲花,花叶茂盛,荷叶舒展,荷花怒放,莲子满房,生机勃勃。童子的五官、衣着及荷莲均与四川省广汉市和兴乡联和村出土的两件南宋童子玉坠相同,相比之下,两件出土南宋童子玉坠的形象虽不乏生动,但工艺却略显粗糙。此件玉雕作品玉质温润,沁色美观,工艺简约,线条纤细流畅,童子更给人以温文尔雅的感觉。运用童子与花瓶组合的意象,表现平平安安的祥兆,也有人将其称之为“平安童子”佩。
  青玉扶鹿童子(图二),童子右手持荷叶置于脑后,侧面雕琢一头小鹿,脚踏莲花,身穿双线斜方格十字纹开身对襟背心,下着肥筒裤。着装与南宋墓出土的童子坠纹饰相同。宋代童子流行穿花纹衣服,宋代的画和瓷器纹饰中常见到这种装束。而背心又是宋代童子的独特服饰。《西湖老人繁胜录》中载:“街市衣件中有芋布背心,生绢背心,扑卖摩喉罗者多着红背心”,由此可见,当时穿背心很盛行。侧面雕的小鹿昂首,圆眼,口衔莲梗。鹿口衔枝在宋代常见,甘肃俞水宋墓墓室浮雕花纹砖、陕西宝鸡长岭机器厂宋墓出土的砖雕,均有类似图案。综上所述,此类衔枝玉鹿的年代应为宋代。运用童子与鹿组合的意象,表现人们希冀生活美满的愿望,也有人按谐音将其称之为“福禄双全”佩。
  青玉持莲双童佩(图三),一童子手持莲花置于头顶,另一童在右侧身体后脑勺格外突出,两人脚踏卷草纹板,挽臂嬉笑而行。姿态活泼,心眼传神,表现出童子天真可爱的性格。此件双童作品与四川省广‘汉市和兴乡联和村出土的两件南宋童子玉坠的造型更加近似,其共同特征是突出童子头部的雕刻。   白玉双童佩(图四),双童身穿短衣,下着开裆裤,粉臀外露,背对背,前臂相挽,后臂相牵,四腿均呈弯曲、跳跃状,似耍似舞,步调一致,其乐陶陶。神态活灵活现,滑稽可笑,动感十足,充分展现了两个顽皮的孩童肆意玩耍的快乐形象。这种造型的童子佩是中国古代美术史上非常多见的婴戏百子题材,起源于唐末五代,成长于宋,兴盛于明清。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子多福、祈求孩童快乐成长的生动反映。
  青玉持莲双童佩(图五),正面童子右手持莲花,右臂高举过肩,左手持绣球彩带负于腋下,左臂紧拉绣球的流苏尾端。身着开襟过腰长衣,衣上饰有双线斜方格十字纹;侧身童女双手抱一绣球,下着双线斜方格十字纹肥筒裤,做交脚行走状。其造型风格都流露着浓郁的宋代遗风。运用童男与童女组合的意象,表现生活完美的祥兆,也有人将其称之为“儿女双全”佩。
  青玉三童佩(图六),双面雕,三童脚踏莲花,一面是两童子持桃花,一面是一童子持荷花。此作品利用两个人物形体,设计出正面两个、反面一个共三个童子形象。作者别出心裁、不同凡响的地方在于,将实际正、反面共三个童子形象,经过巧妙安排、设计,会给人以四个童子的效果。单面童子右侧实际是虚无的,但作者利用对面童子的背影与其呼应,给人以错觉,以为仍然是两个童子。在以往圆雕作品的基础上,作者精心构思,大胆想象,终于创作出别具一格、立体感强的立体人物形象。在当时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让人爱不释手。宋代童子造型一般单个或双童子较为多见,此作品为三童子,当为宋代极为罕见的珍品。
  白玉婴戏饰件(图七),镂雕。这是一件宋代杰出的艺术作品,它以太湖石为背景,四童子嬉戏其中。有的藏在花丛中登高俯视,有的躲在山石后探头窥测,一个童子用手蒙住山石上另一童子的双眼,四童子在玩捉迷藏的游戏,场面活泼,充满童趣,俨然一幅立体的“玉图画”。婴戏纹在古陶瓷中经常出现,画面内容有钓鱼、玩鸟、踢球、赶鸭、捉迷藏、抽陀螺、攀树折花等。宋元这一题材的创作普遍超过了前代。清乾隆皇帝在《题宋玉镂戏婴图》诗中描绘了婴童在山石花卉苑景里指挥斗鸡的场景,据说该玉镂婴戏图为宋修内司所制,而今已下落不明。但从此诗可以了解到,宋代的婴戏图玉雕因水平高超而备受乾隆皇帝的赏识。说明他已发现宋代玉雕受绘画影响深刻,有着浓厚的绘画效果。此婴戏图玉饰,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形象逼真,构图完整,情节动人,琢治精妙达到了神情兼备的境地,艺术成就堪称翘楚。虽没有乾隆御制题,尚无法考证其出处,但绝非一般市井所有,当属宋时宫廷皇家所用。
  国博展出的多件执荷童子等玉雕挂件,其造型风格都流露着浓郁的宋代遗风。尤其是人物造型、衣着、纹饰均具有程序化的特点,手持莲花则是宋朝童子最具代表性的创作模式。宋朝千姿百态、富有寓意的各种题材的玉雕童子,在上述几件优秀的传世品中,可见一斑。反映世俗百态、人间的悲欢离合,许多心中的向往也许不能立即实现,但透过谐音的表征,将平安、美好的期待寄托于玉雕之中,逐成为另一种隐含吉祥寓意的讨喜题材。希望佩挂此玉的主人,也能永臻平安、顺遂的人生坦途。这类富含吉祥寓意的“子孙昌盛类”玉雕题材,经过宋代有意识的组合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已成为“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主要工艺美学。
  宋、辽、金时期肖生玉器,实际多为动物形象,其用途则为摆饰用。唐代像生玉器,重体量,重神似,近似唐代其他材料的雕塑,无不神采奕奕,气韵生动,形象逼真。宋代则重结构,重形似,其作品颇具画意而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宋代肖生玉在崇尚写实主义的院画影响下追求形体及动感的准确,构思巧妙,意境幽深,形象高雅,形神兼备,以显示其内心世界。宋代玉器还出现了用仙鹤、灵芝仙草相配来表示福寿类的玉器。还有很多花鸟题材是表示爱情幸福的。用鱼莲题材来表示连年有余的。
  辽、金玉器的艺术手法与两宋慨同,工艺水平亦堪与之媲美,辽代上器有唐代遗风及北宋韵味,而金代玉器则与南宋做工十分相近。因其部分装饰题材含有契丹、女真两族的生活内容及其审美意识,而又有别十两宋玉器。其代表性的玉器有春水玉、秋山玉等。
  宋、辽、金时期盛行玉鹿,宋鹿继承唐鹿造型,角作珍珠盘状,有学者称之为“肿骨鹿”。辽代玉鹿似马鹿,双角硕壮,长而枝杈多歧。此时期还有玉熊、玉狗、玉虎等动物类形象。玉熊辽玉仅见一件,玉虎是辽、金玉器中出色的作品。秋山玉是辽、金独有的玉器题材。玉鸟类宋人喜欢雁、鸳鸯、绶带鸟等,辽、金喜用天鹅、海东青,以春水玉为代表。辽、金多用双鸟,双鹅作交颈状。鱼的题材,宋、辽、金都有精彩作品出现。
  1962年,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师范大学工地出土一件宋代青玉卧鹿。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交通大学出卜一件宋代松鹤龟鹿纹玉佩。浙江省杭州市矛家埠出土一件宋代独角兽。上海市宝山区顾村镇秦江村明万历年间朱守城夫妇墓出土一件白玉卧狗(仃学者定其为元代)。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白音汉窖藏出土一件辽代晚期玉卧熊。黑龙江省绥滨县奥里米城北墓葬出土一件金代双鹿形玉佩。浙江省杭州市三街文教学院内宋墓出土一对凤形玉佩。陕西省西安市大雁塔南出土一件宋代鸟衔花形玉佩。吉林省舒兰县小城子乡完颜希伊墓地出土两件金代鹘啄鹅形玉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新香坊金墓出土两件天鹅形玉佩。1974年,北京房山长沟峪石椁慕出土北宋青玉镂空折枝花佩。四川省广汉市合兴乡联和村南宋窖藏出土南宋缠枝莲花玉簪首。
  传世品中,宋、辽、金时期的肖生玉异彩纷呈,花、鸟、鱼题材的玉器也屡见不鲜。
  例如本次展出的白玉鹿衔灵芝佩(图八),圆雕,和田白玉,玉质温润,鹿呈跪卧状,体态丰满,杏核眼雕刻的炯炯有神,小尾垂地,口衔灵芝,气韵生动。唐代遗风比较明显,《历代名画记》中提倡的“神、骨、肉”气韵等,都是影响这一时期玉雕艺术的审美思想,展现出宋代肖生类作品温文尔雅、吉祥高贵的神韵。“鹿”与“禄”同音,寓意官运降临。唐宋时期鹿也常用来表示长寿。
  本次展出的青玉镂雕巧作人物山子(图九),用玉的皮色渲染整个画面。在一片金色的秋日风光中,山石灵透,丛林茂密,山石两侧雕有两棵枝繁叶茂的松树。一仙人骑鹤飘然而至,一童子捧贡品肃立其中。两只芝角仙鹿,一只快步向前抬头迎接,一只驻足回首目迎仙客,两只小鹿头上的鹿角均似灵芝状,应为“肿骨鹿”。整个画面呈现出一派祥和景象。此器有“仙人献寿”的寓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灵芝可以使人起死回生、长生不老,松树傲霜雪、四季常青,古人也常以松、鹤表示长寿,由于鹿与“禄”音同,因此人们给鹿也赋予了很多美好的寓意。宋代开始出现这种以鹿、仙鹤、灵芝、仙草相配来表示福寿类的玉器。如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交通大学出土的一件宋代松鹤龟鹿纹玉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传世品中这类富有吉祥寓意题材的玉器作品,始见于宋代,后代盛行。   此器在以前的出版物及本次的展览中标定的年代为辽、金。笔者通过进一步查阅资料认为,松树、仙鹤、人物等画面,是中原汉民族多用的传统题材,尤其是鹿的造型,更符合唐宋时期“肿骨鹿”的特征。而在辽、金时期出土资料及传世玉器中发现,此时期大多为柞树、灵芝、山石、动物的组合。另外,工艺制作也有不同,从辽金时期的作品观察、分析,此时的镂雕工艺,镂空的部位少,圆雕的部位多。肖生玉雕唐代以来重神似,体量大,少有边饰,以圆雕为主。宋、辽、金时期,重形似,重画意,多有边饰,镂雕工艺得以发挥,镂雕部分从少到多,以致后代越发玲珑。这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此器较之辽、金玉玲珑,钻孔部分留有痕迹,不打磨,更接近元、明时期工艺特点。因此,笔者认为,青玉镂雕巧作人物山子,应定为宋、元时期,愿与方家商榷。
  本次展出的两件宋代白玉卧狗(图十、图十一),均为白玉,玉质温润晶莹,除头部以外,身体部分有金黄色沁。二者体态相似,均呈伏卧状,头搭在交叉伸出的两前爪上,凹圆眼,双耳下耷,后腿弓卧,卷尾。其中一只(图十)脊背凸起脊线,采用写实的方法雕琢,肌肉、肋骨的处理有立体浮凸的效果。另一只则用阴刻线表示肋骨,背部上下贯通一长方穿孔。玉狗形态慵懒惬意,自然逼真。两只玉狗均与上海市宝山区顾村镇朱守城夫妇墓出土白玉卧狗如出一辙。唐代以后,玉狗多为此造型,特别是头搭在交叉伸出的两前爪上的形象,成为宋代玉狗的经典造型。
  在国家博物馆库房一定数量的动物造型传世品玉器中,唐、宋、金、元动物造型佩饰肖生玉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穿孔的方式比较独特。唐、宋、金、元时期的动物题材佩饰,喜欢在腹部横穿孔和背部施长方形穿孔,这是此时期比较特殊的穿孔方式。例如隋唐卧羊(图十二、图十三)、唐代玉猪(图十四)唐代玉马(图十五)、唐宋玉鹿(图十六)、宋代玉鹿(图十七)、宋代玉兔(图十八)、金元玉虎(图十九、图二十)、金元玉马(图二十一)。唐以前及元以后的佩饰,多在动物身体中部,上下纵向穿圆形孔,腹部横穿孔在唐代或者更早些时候的传世品中就有出现,但盛行于唐、宋、金、元。而长方形穿孔可以说是从唐代开始动物形佩饰别开生面的穿孔方式。腹部横穿孔和长方形穿孔,常作为鉴定唐宋金元时期传世品动物造型玉器的参考要件之一。
  辽、金玉雕韵味悠长
  时间跨度与宋代国祚颇有重复的辽、金玉雕,可说是古代玉雕时尚的一朵奇葩。辽、金玉雕,一来具有游牧民族的粗犷传统,二来又接收来自宋代玉雕师傅的工艺传承,两相激荡下。造就另一类玉雕类别大概非“春水”、“秋山”莫属。“春水”、“秋山”均有形神兼备的艺术特色。
  辽代是中国东北辽河流域由契丹族建立的地方政权,辽代的生肖玉器以动物造型为主,植物和几何形玉器很少,这与契丹族以游牧为生,长期与动物为伍有关。
  据《辽史·营卫志》记载:“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缽’。”“秋捺钵:日伏虎林。七月中旬自纳凉处起牙帐,入山射虎及鹿。林在永洲西北五十里。尝有虎踞林,伤害居民畜牧。景宗领数骑猎焉,虎伏草际,战栗不敢仰视,上合之,因号伏虎林。每岁车驾至,皇族而下分布滦侧,伺夜将半,鹿饮盐水,令猎人吹角效鹿鸣,即集而射之,谓之。舔城鹿’,又名‘啤鹿’。”人们把表现辽、金皇帝在春季行猎时用鹘捕天鹅的狩猎活动的玉作称为“舂水玉”,将秋天在北方山林中狩猎虎、鹿等景象的玉作称为“秋山玉”
  宋、辽、金玉器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有情节、背景的景观式构图。以镂空、起凸、凹地等法碾琢的立体的肖生玉器是这一时代的新兴形式,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杨伯达先生总结此时期玉器的特点是:“玉如凝脂,构图繁复、情节曲折、砣碾道劲、空灵剔透、形神兼备,实以达到我国古代玉器艺术的最高峰”。
  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白音汉窖藏出土一件玉卧熊。本次展出的白玉熊与之大体相同(图二十二),以新疆白玉籽料圆雕而成,承袭宋代动物玉雕神态安详的传统,显得乖巧驯服。辽代契丹民族全盘接受中原玉文化的影响,大量使用新疆白玉,同时契丹族与西域有直接或间接的贸易往来,获得新疆上等玉料更为容易。辽代契丹贵族注重玉材天然色泽的美观,喜欢金黄或红黄皮色的玉料巧作玉雕摆饰,更喜欢佩挂纯白色玉。如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白音汉窖藏出土一件玉卧熊及本次展出的白玉熊和下例几件辽金时期的摆饰都具有这一显著特点。
  动物玉雕是辽、金玉器的一个重要特色。本次展出的几件辽金时期的摆饰,近似唐代的雕塑风格,重体量,重神似,有情节、有背景的景观式构图,在以下作品中有充分的体现。以镂空、起凸、凹地等法碾琢的立体的肖生玉器,无不神采奕奕,气韵生动,形象逼真。
  本次展出的辽金时期青玉巧做山石卧虎饰件(图二十三),一只双目圆瞪的老虎,低头耸肩,警惕地藏在山石旁边,觊觎前方,两只前爪紧张地扒住山石一角,大有呼之欲出的势态,将猛兽掠食时匍匐、偷窥的体态、动作刻画得入木三分,活灵活现。如果没有现实生活的体验与提炼,无法将老虎的眼神刻画得如此动人心魄。
  本次展出的青玉巧作人物摆件(图二十四),取材于一个传说。据说辽时虎患猖獗,常常伤及百姓,使人们生活不得安宁,景宗皇帝便带人降伏了老虎,老虎从此见了景宗便服服帖帖卧于身旁。此器景宗戴冠,身着长袍,安坐于洞石之间,身边静卧一只驯服的老虎。利用原有的黄色玉皮,将老虎刻画得色彩斑斓。
  本次展出的青玉巧作卧鹿饰件(图二十五)、白玉巧做雕鹿饰件(图二十六),两件作品均为山林题材,图案为山石、柞树、灵芝。小鹿或悠然觅食或树下小憩,一副世外桃源的北国秋景。镂雕山石、柞树与小鹿,呈现宁静和谐的气氖,正是秋猕前山林群鹿的生态写照。两只鹿均为马鹿形象。“秋山玉”的玉鹿与宋代有所不同,所见大都是马鹿造型,大角,角长而歧杈多。黑龙江省绥滨县奥里米城北墓葬出土的一件金代双鹿形玉佩,就是很好的例证。宋代鹿角则多为珍珠盘状或称“肿骨鹿”。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师范大学工地出土的一件宋代青玉卧鹿、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交通人学出土的一件宋代松鹤龟鹿纹玉佩中鹿的造型,也是很好的例证。“秋山玉”采用巧作技法,将动物、柞树和灵芝用黄色玉皮雕刻。巧妙地将玉及其黄色皮壳作为动物和柞树的装饰,红白相映,相得益彰。玉雕作品生动写实,表现出契丹族秋季捺钵(捺钵,契丹语,即皇帝出行所在之地)活动的生活景象。   金代是宋代北方地区女真族的少数民族政权,游牧、渔猎经济占主导地位。女真建立政权后,承袋契丹旧俗,并将捺钵渔猎活动改称为“春水”与“秋山”。
  《金史·舆服制》载:“其从春水之服多鹘捕鹅,杂花卉饰。”在“春水玉”题材中鹘与鹅、雁充当着重要角色。
  本次展出的青玉刺鹅锥柄(图二十七)就是女真族在春天狩猎时使用的工具。金代“春水玉”表现了女真族春天扣人心弦的狩猎活动。其时早春三月,大地复苏,万物争春,皇帝率侍从外出狩猎。皇帝每到一处,侍从皆服墨绿色衣,各备连槌一柄、鹰食一器、刺鹅锥一枚,排立在河的两岸。皇帝衣着入时,头戴披巾,腰系玉带,在上风巡视。在有天鹅出入的地方,侍从举旗,探旗驰报,远海鸣鼓,鹅惊腾飞,一时围旗四起,将天鹅逼得走投无路。皇家饲养的海尔青侍者恳求皇帝放之。海东青擒鹅坠落,无力反击,靠近鹅的侍从,举锥刺鹅,取鹅脑以饲海东青。随后,君臣各献果酒,举乐,更相酬酢,遍散其毛,春尽乃还。别开生面的春水活动暂告结束。
  鹘啄鹅这种题材是此时期的代表作。吉林省舒兰县小城子乡完颜希伊墓地出土两件鹘啄鹅形玉饰。金代“春水玉”正面高凸,立体感强,周围花饰较少或无饰。本次展出的辽金时期青玉鹘啄鹅饰件(图二十八),器以圆环托高浮雕、镂雕鹘啄天鹅时的惊险状态,鹘与鹅的体量比例,悬殊数倍。此件玉雕作品与吉林完颜希伊墓地出土的两件鹘啄鹅形玉饰造型基本一致,但玉质、做工与之相比更加完美。“春水玉”不仅是辽金时期的经典之作,也寓意当时这些少数民族政权以小胜大的民族精神。辽代青玉巧做山石卧虎,辽、金时期青玉鹘啄鹅饰件,可堪称是辽金时期玉雕作品中集精致与杰出于一身的重要作品。因此,辽、金时期的玉器,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时代风格,在中国玉雕史上写下了别开生面的光辉一页。装饰玉
  宋代,花鸟画更是大盛,宋徽宗便是一位花鸟画高手。宋代玉器向艺术化发展的趋势也十分明显,这是满足知识阶层用玉的需要,从唐代开始的花卉纹,到宋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可以说当时形成了一个专琢花鸟形玉器的门类。宋代花鸟形玉器与当时的绘画艺术相互影响,共同谱写了宋代艺术的篇章。其制作工艺高超,琢磨精细,阴刻镂空手法并用,刚柔相济,样式繁多,有莲花纹、石榴纹、灵芝花、凌霄花、荷花、牵牛花,还有文人喜欢的松竹等。宋代花卉注重写实风格,由单一的花卉图案,花枝、花叶、花茎一应俱全,如同真生,有花鸟相结合组成的图案,花卉禽鸟互为呼应,达到稳重对称的艺术效果,艺术与生活密切相连,达到高度统一。
  本次展出的青玉荷莲佩(图二十九),玉质温润,透雕,呈三角形,写生一支莲花,花枝、花叶、花茎俱全,花枝舒展,荷叶内卷,莲花饱满。此器近似宋代衔花练鹊玉饰,与四川省广汉市合兴乡联和村南宋窖藏出土南宋缠枝莲花更为相似。这种荷莲是宋代及盛行的花卉品种,尤其与宋代童子一起雕刻的玉佩,更是深得人心。这种题材的作品富有寓意,明清时寓意为“一品清廉”。从器物造型上看,似簪首,底部与其他材质镶嵌。
  本次展出的宋代青玉花果佩(图三十),双面透雕一带果实的枝叶,枝叶宽厚肥大,枝繁叶茂,果实累累。叶脉上以排列整齐、均匀的阴刻线雕饰,枝叶边缘有细小锯齿纹。这重工艺与唐代的制玉风格有着十分显著的渊源关系,用刀浅显,规律整齐,一丝不苟,使作品显得更加雅致精细,体现了宋代工艺特点。构图疏朗流畅,如同一幅写生花果图,应为当时宫廷所用,是宋代传世品中之佳作。
  本次展出的宋代白玉石榴饰件(图三十一),单面雕,背面四角各有象鼻孔。石榴,别名海石榴,传说中是张骞从西域带回的品种。这种纹饰流行于8世纪中叶。唐宋纹样中时常使用。宋《营造法式》中就有海石榴的花纹样式。石榴果实有“千房同膜,万粒如一”的特点,特别是在封建子嗣伦理观念中,它是象征多子多孙、家庭兴旺的一种吉祥物。此器应为嵌饰。
  青玉荔枝饰件(图三十二),单面雕,四片叶纹背面各有一象鼻孔。据《宋史·舆服制》载:“荔枝带本是内出,以赐将相。”即是荔枝带板由宫内生产,朝廷用于赏赐将相。出土的宋代文物中确有金质荔枝纹带板。因此,此器应为带饰。
  本次展出的青玉绶带蜻蜒佩(图三十三),透雕,呈三角形,绶带鸟回首,嘴衔蜻蜓。有细密阴刻线表示颈部羽毛、翅膀及长尾,尾部羽毛雕出菱形脊,这是宋代玉器中常用的雕琢手法。又如青玉绶带蜻蜒佩(图三十四),呈三角形,表现一只绶带鸟在空中急转身捕捉蜻蜓的瞬间姿态,生动优美,凹圆眼,尾羽长度超过身体三四倍,尾端分两枝向内翻卷,形似绶带。此件绶带鸟与哈尔滨市香坊金墓出土的白玉绶带衔花佩在造型、雕琢技法上基本一致。凹圆眼,双翅一扬一折、一圆一方。造型大都呈三角形,是宋代雕琢鸟类飞翔时的艺术风格。
  本次展出的白玉鸳鸯荷莲佩(图三十五),一对鸳鸯双双立于山石之上,其中一只于花叶之中回首寻找伴侣。此佩是一件极为精美生动的艺术雕塑品,是一幅立体写生图。用一块上等带皮仔料,将立体的禽鸟、花卉雕琢得无比精妙,果实巧用金红色玉皮雕刻,不仅具有多层次全景构图,而且比例适当,形象生动,做工通灵,碾琢娴熟,方寸之间以形传神,形神兼备,反映了宋代艺人高超的艺术水平,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古人常以鸳鸯的不离不弃,比喻人类生活幸福美满。晋崔豹《古今注》称:“鸳鸯,水鸟,凫类。雌雄未曾相离,人得其一,则一者相思死,故谓之匹鸟也。”因此,古人历来以鸳鸯象征纯洁坚贞的爱情,或用来比喻情投意合的男女,一般指的就是恩爱夫妻。李郢《为妻作生日寄意》:“鸳鸯交颈期千岁,琴瑟和谐愿百年。”正因为有这般的生死相依、郎情妾意,才教诗人卢照邻《长安古意》创作出“原作鸳鸯不羡仙,比目鸳鸯真可羡”的千古佳句。人们也喜欢在夫妇的衣物和床上用品上绣出鸳鸯,如“合欢锦带鸳鸯鸟,同心绮袖连理枝”等(《玉台新咏·杂曲三首之三》)。这些诗句里把“鸳鸯”和“合欢”、“同心”相提并论,而后者恰恰是“莲”的寓意。“青荷盖绿水,芙蓉发红鲜。下有并根藕,上生同心莲。”此外,每朵莲蓬一般包含十几颗甚至几十颗莲子,意谓多子。因此,本件鸳鸯荷莲佩图案的喻意是夫妻情欢意合,并蒂同心,多子多福。这也是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对男女感情、夫妻关系的标准描绘。
  本次展出的白玉花鸟巾环(图三十六),为长尾绶带鸟栖息于花叶从中的形象。在鸟的身体中央有一穿孔,应为后代便于佩带,将其功能改为佩饰所致。该器在宋时的功能实为“巾环”,“巾环”宋代开始流行,两枚为一幅,底边留有大孔,作为男子头巾上束巾之带相互穿过系结之用。此巾环双面透雕绶带鸟栖息回首衔荷花,鸟足与所立莲梗恰好留出穿带用的大孔,巧妙自然。绶带鸟也称练鹊,北京市房山金陵遗址石椁墓内出土一件金丝冠练鹊形玉“纳言”。有学者认为,练鹊是古人对白羽喜鹊的一种美称。纳言本以为身居高位者能纳良言贤论之辞语,后将练鹊喻为“纳言”,形象生动,连缀于官冠两侧,以示采纳忠良之言,标榜为明君。
  又如白玉鱼莲巾环(图三十七),表现一条鱼跳跃与荷莲之间,鱼身光素无纹,只有鱼鳍部分雕刻阴线,一枝结着花苞的莲梗从鱼腹绕过鱼身绕到鱼身上方,和鱼腹形成穿带大孔。该器羊脂白玉,与宋人《鱼藻图》有异曲同工之妙,显示了宋代高超的艺术水平,堪称美术史上光彩夺目的精品。又如白玉鱼形巾环(图三十八),造型与上述宋鱼无异。宋代玉鱼多无鳞纹,圆身,凹圆眼,身体呈跳跃状,身旁常雕刻莲花、水藻等,造型更加图案化、艺术化,与宋代童子一般具有标型性特征。
  展出的两件青玉双鹅巾环(图三十九、图四十),其中一件为单面工。表现双鹅交颈而憩于水草之中,神态亲呢,图像优美,神态惟妙惟肖,象征着对爱情甜蜜、美好的希冀。两件器物同为男服皂罗垂角禊头上的玉饰,与黑龙江省阿城金齐国王墓出土男服皂罗垂角襆头上的玉饰造型相似,功能也相同,一边大孔为穿系垂脚带,一边钉皂罗缀带。
  两宋与辽、金玉器反映了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与审美意识,其装饰题材也各有千秋,异彩纷呈,但在碾琢工艺和艺术手法上却极为相似,不论宋玉还是辽、金玉器,均以追求生活的真实为要旨,经艺术概括达到形神统一的至高境界。人物、禽兽类玉雕都很注重追求解剖比例关系的准确,能够做到神态自然,表情生动,给人以真实亲切的感觉。绝大多数玉器碾法精炼,运砣娴熟,造型华丽,出神入化,线条曲直如行云流水,起伏转折如天造地设。宋玉在我国玉器艺术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这是宋、辽、金玉由气韵生动的唐代玉雕向形神兼备的艺术新境界的发展。
其他文献
舒文峰的家乡在湖南湘西,他是从小戴着银项圈长大的地地道道的苗族娃。爱银似乎更多的是思乡的情结。银饰带给他最初最美的印象莫过于姑娘出嫁时的银装素裹,那让他一辈子难以忘怀……  长大之后的舒文峰来到北京求学。他在中文系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报考研究生时,却没有按部就班地研读中文专业,而是报考了摄影专业。舒文峰的答案简明扼要:喜欢。  1992年毕业后,舒文峰一直在媒体工作,近年转向广告和影视等方面。90年
期刊
文交所——艺术品融资  催生的新产物  在文化与金融对接的憧憬中,为突破融资瓶颈,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2011年1月26日适时推出艺术品份额化交易模式,令拥有完善金融体系的发达国家墨尘莫及,被誉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创新。这种“创新”随即遍地开花,文交所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达到50家以上。当然,也引发业内纠、激烈争论。  2011年11月2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
期刊
广州:清代的钟表制作中心  清代时,广州是中国与西方交流的最大的贸易中心。由于康熙帝的禁海令,设置海关对来往商品贸易进行监督与检查。西方传教士为了进入中国,得到高官的认同,遂将西洋钟表作为敲门砖引入中国,结果西洋钟表不仅受到官员与民众的喜爱,连皇帝也颇感兴趣,这就促使西方钟表大量涌入广州。广州的钟表行业得以发展起来,广州成为国内最早接触西洋钟表的地方。到乾隆年间,广州钟表行业具备了相当大的规模,成
期刊
在内蒙古,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在一万年前宇宙洪荒的时候,造物主背着他那装满奇珍异宝的口袋到处游逛,想把他的财宝分批藏起来。当他来到内蒙古高原的时候,立即被这里的奇异风光所吸引,便打开口袋把相当数量的财宝抛洒出来,使他们与大地山川融为一体。在这众多的宝贝当中,黄金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自治区以盛产黄金闻名于世,全区现有金矿床四十余处。内蒙古金矿的生成,确实是在洪荒的远古,矿床的成因与太古代——
期刊
历史上,湖南湘西曾是苗族的主要居住地,两南等地的苗族,大多是从湖南辗转迁徙而去。湘西苗族文化绚丽多彩,其中银饰数量巨大,品类繁多,造型奇特,且玲珑雅致,巧夺天工,是苗族文化及情感、财富的特殊载体,其作为具有独特之美的民族工艺这种客观存在,不仅标榜着苗族的财寓,也装扮、美化着苗家人。它凝聚了苗家人的智慧,留有苗家人的历史、文化和审美情趣的烙印,是苗族灿烂文化的象征。湘西苗族原始古朴、纯情善良、温婉乐
期刊
龙泉窑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928年夏天陈万里先生曾经‘八去龙泉,七访绍兴’,搜集了大量的瓷片标本,进行排比研究,开辟了陶瓷考古的新途径”。此后在陈万里先生学术研究新思路的引领下,现代人对龙泉窑窑址进行了不间断的调查、发掘等研究,使人们得以以全新的视角观察、审视龙泉窑。然而清代宫廷对于龙泉青瓷的认识,无论从器物还是从文献上看,只是停留在对于南宋龙泉窑器物的认知,而且从已知北京故
期刊
考古资料证明,我国使用金银器的时间始自商代。最早在青藏高原大量发现金银制品是在青海都兰遗址,西藏浪卡子县也有一部分发现。  西藏早期金属时期(大约距今3千年前到公元7世纪之前),金银制品较为少见,以小件饰品、车马器具、指环、铺首为主。吐蕃王期时期(公元7-9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贵族官僚追求享乐日盛,对金银器的需求增大,金银器制品种类增多,以金铜造像、法器、实用器为主。  萨迦王朝时期(1265
期刊
时间还得追溯到多年前。20岁的齐君丽订婚了,未来的婆婆拿出的见面礼让她一见倾心。  那是一对家传的晚清银手镯。索面的质地泛着时间积淀而来的淡雅光泽,让齐君丽不能自拔。她由此一脚踏入了老银收藏的大门,搜寻起挚爱的银饰。  “刚买银饰的时候,真的不懂,当然那时的作假也不多。我就带着自己的老银镯子跟卖主儿的对比,如果颜色、光泽差不多,我就买下来。那个年代,佩戴银饰不是什么时尚,人们总会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你
期刊
宁夏南部的固原,古属“雍州之域”,为戎人部落的居住之地。先秦时期,是欧亚草原文化与中国农耕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地带,战国时的秦国在境内瓦亭一带设置乌氏县(公元前337年前331年),为宁夏最早的行政建制,秦昭襄王氏城从西南向东北跨过境内,成为中国早期的农牧分界线。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析北地郡置安定郡,郡治高平(今固原市原州区)是宁夏中南部、甘肃东南部。带的政治、军事中心,也是汉王朝向西
期刊
宋代青瓷不仅名窑遍布南北、不同窑口所形成的艺术风格争奇斗艳、各领风骚,它们或在釉色,或在质料、装饰手法及追求似玉的效果上,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几大名窑中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以釉色取胜,耀州窑利用胎、釉的特点,以刻花、印花和划花等表现手法装饰瓷器。宋代青瓷艺术风格的多样化,还表现在追求厚釉失透的效果,这一重大成果由龙泉窑制瓷匠师所完成,厚釉失透的工艺美使龙泉窑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龙泉窑在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