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困境与对策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df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企协同培养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条件。当下高校、企业、政府在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过程中的认识与实践之弊,表现在企业参与内在动力不足、相关政策与管理机制不健全、针对性系统实践平台缺乏、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等,严重制约着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全方位、多元化、系统性培养。从我国校企协同培养发展的现实境况去审视,在遵从教育实践属性的基础上,以协同机制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需要进一步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完善制度保障机制、构建校企共建实践平台,加强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校企协同培养;实践能力;困境;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与企业的联系日趋紧密,校企合作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虽然我国高校积极探索与实践,但在充分满足高校发展的内在要求、激发企业参与的自觉动力、保障校企深度融合有机协同等方面仍面临许多困境。
  一、校企协同培养的必要性
  1.教育实践属性的内在驱动
  教育的实践属性,即教育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社会实践。因此,实践属性是教育的内在属性。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中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的四大功能日益凸显。知识的应用与创新,科技的发展与革新,无不要求高等教育向生产力转变,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高校与社会力量的结合空前迫切与紧密。在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实践育人的理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对于探究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势而生。
  2.实现学习目标的有效途径
  人的成长、发展与完善始终与学习联系在一起,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使学生成长为改造世界的实践主体是学习根本目标。英国教育家怀特海指出,教育只有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学习的过程,就是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学习的内容源于现实生活, 是认知性内容与实践性内容的统一,具有实践性、情境性。从学习的方式来看,实践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全面把握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校企协同培养的学生,能够更为有效地实现学习目标。
  3.“教、学、做”有机结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教学做合一”的重要思想,即“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学习方式,他认为传统教学单凭教师灌输理论知识,是不可能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做中学”充分体现了学与做的结合,知与行的结合。校企协同的模式,就由学校提供“教”,在企业中“做”,实现“学”的根本目标。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三者又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做”的实践中,反馈了“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学”的过程中,又发现了“做”中的新问题,进而反馈到“教”并促进其不断完善,如此往复形成了一个闭环效应,有机结合且协同运作,最终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校企协同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现实困境
  1.企业参与内在动力不足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经营目标是以盈利为主,参与人才培养虽然从长期来看,有益于企业的人才发展战略与技术革新需求,但是由于教育效果的滞后性,导致了企业无法立竿见影地回收参与教育的投入,对短期内的收益没有任何促进,偏离了经营目标。加之学生在企业实践过程中需要企业增加人力、成本、资源等投入,还存在安全隐患,因此,校企协同在缺乏有效机制的情况下,企业往往不愿意切实参与人才培养之中。
  2.相关政策与管理机制不健全
  政府出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有关政策法规不完善,导致校企协同缺乏健全的机制保障。企业常常出于形象考虑,与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但进入实质性的环节时则不作为。由于在校企合作之初,就没有相应的政策法规约束,合作过程中又未形成有效的管理与激励机制,致使高校单方面无法推进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3.缺乏针对学生培养的系统实践平台
  教育本身有其固有的特性,存在教与学两方面的因素,而教与学的有效结合,需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下进行。校企协同培养下,要想将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在企业的实践中有效运用,企业需要提供适宜学生学习的实践平台。目前,极少企业能够针对学生的实践需求,定制或设计用于教学的系统实践平台,大多数都是利用原有的设备或平台,学生只能受限于实践条件,学生所学知识无法完全在生产实践中运用出来。
  4.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校企协同培养中,实践指导教师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然而,这支队伍的建设却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普遍存在对实践指导教师重视不够,在职称评定、政策待遇方面不能与其他教师同等对待的情况。因此,实践指导教师投入工作的热情不高。在企业中,组建专门的实践指导教师队伍,成本较高,且待遇不好定位,但若由现有员工代为指导学生实践活动,又存在员工素质不均,理论水平不高,教学技能不完备等问题。
  三、校企协同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对策
  1.创新校企合作共赢模式
  校企协同培养既是教育活动,也是经济活动,应该建立一种双方平等、利益均衡的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企业要谋求发展,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来提高生产效益,而技术创新需要高科技人才来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基本功能完全吻合。因此,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是解决企业发展战略问题的有效途径。建立“高校-企业”共同体,主要有四种合作模式:
  (1)校企协同研发中心。高校和企业共同建立协同研发中心,以企业为主导,由企业主要负责研发中心的基础建设及资金运转,由高校教师参与组成研发队伍,学生参与研发辅助工作,旨在解决企业研发的关键技术问题。在合作过程中,企业解决了技术研发的问题,高校依靠研发中心的平台实现科学研究的突破,同时学生在参与研究过程中实践了理论知识,且为直接进入企业工作进行了实习准备。   (2)校企协同创新中心。高校和企业共同建立协同创新中心,以高校为主导,由高校主要负责创新中心的基础建设和资金运转,研究团队由高校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组成,学生参与研发辅助工作。在合作过程中,高校负责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企业则侧重于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广,以实现共赢。
  (3)校企股份合作。学校和企业共同投入资产建设,以某一方为主成立董事会,共同分享收益,形成学校与企业融合发展。一般企业以设备、资金投资,高校以技术、资金入股,双方明确产权,各占比例,以现代企业的方式进行科学管理,在合作过程中,高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紧密结合。
  (4)政府主导的公益性实践平台。以政府为主导,建设旨在强化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公益性平台,政府主要提供中介服务,管理运行由政府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也可委托企业或者高校具体实施,针对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而设计实践项目,指导团队由校、企以及社会专兼职人员共同组建,实施有效的运行机制,调动校企积极协同参与。
  2.完善政府主导的校企协同政策保障机制
  高校与企业的协同合作,无论是哪种模式,都必须建立在政府支持并有效保障的运行机制之上,实质上形成“政府-高校-企业”相互交叉、相互促进的协同共生机制。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以高校和企业的需求为出发点,使双方真正融入协同育人之中,让高校有效支持企业的发展,让企业起到辅助人才培养的作用。
  (1)完善支持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税收减免制度。政府应该充分发挥税收制度的调动作用,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之中,依据其参与程度与实施效果,对其实行税收减免政策,激发企业热情。在企业实现科技与人才战略发展的同时,得到政府和社会的认可与支持。
  (2)完善企业社会贡献的评估考核制度。企业的存在与发展,就个体目标而言是盈利,但相对于整个社会发展,还必须对社会的进步有所促进与贡献。政府应制定并完善针对企业社会贡献的评估与考核制度,其中,企业支持人才培养就是重要的指标内容。这样,不仅可以从制度上约束和保障企业参与社会公共事业,更能为企业与高校合作提供持久的制度保障。
  (3)完善清晰的校企合作产权制度。建立完善的产权制度,使企业和高校合作过程中的知识产权归属清晰,明确分配方案,促进企业积极开展新技术的商业转化与社会推广,从而保障校企之间的良性合作。
  3.构建校企共建的人才培养实践平台
  高校和企业在设备、实验、场地等方面都有各自的资源优势,但普遍较为分散且针对性不强。要充分整合并发挥这些资源优势,建立共享机制,构建针对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
  企业方面,应针对学生学习与实践的特点,配置实践设备,设计实践内容,规范实践流程,依托先进的设备工艺,展示理论知识的现实呈现,体现原理性的验证和探索性的实践。
  高校方面,应及时将生产一线的技术革新,更新到教学内容中来,从课程设置到授课内容,都要与时俱进,符合生产力发展状态,理论教学要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创新。
  4.打造高水平的实践指导教师队伍
  教师是指导学生的核心力量。校企协同培养下的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尤为重要,且从构成、水平等方面具有其特殊性,需实施一系列的有效举措,加强建设,提高指导水平。
  (1)提高实践指导教师待遇。实践指导教师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高校和企业应在职称评聘、津贴薪酬等方面充分鼓励和认可实践指导教师。如高校应予以实践指导教师和理论教学教师同等的待遇,企业应同等标准认可员工参与指导学生实践的工作量等。
  (2)完善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评估体系。将教师参与社会服务,如为校企合作所做的工作,纳入教师评估体系,从而更加广泛地调动教师参与校企合作、服务社会发展的积极性。
  (3)完善教师培训机制。针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运营的现状,不断完善教师培训机制。可邀请企业人员来校讲座,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学习,组建校企交流中心等,强化教师的综合素质。
  完善企业人员参与高校教学的机制。高校在培养方案修订、课程设置、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应完善企业人员参与的机制。一方面使教学更适应社会需求,另一方面让企业参与教学全过程,让企业人员更加了解高校教学状态,以便于在校企协同指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2] 吴亚玲. 实践育人理念的哲学分析[J]. 现代大学教育,2010(1).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立项课题“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视界下的教材建设研究(SGH140548)”、陕西省2009年度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西部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09BZ07)”、西北工业大学2014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IAC-BL视界下的高校精品开放课程体系构建”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余大品]
其他文献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我国主流财政观点经历了从国家分配论、公共财政论到当代财政理论的演变过程。财政学主流观点的变化决定了财政学教材及其结构主线的变化。本文从学派观点和结构主线两个角度,讨论和分析体制改革背景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学教材的特点和演变,认为对如何解释和评估公共政策,尤其是对政府决策过程的讨论和评价,可能成为未来财政学教材新的亮点内
期刊
摘 要:自2005年以来,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十年来,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围绕其概念内涵、发展目标、影响因素、模式与策略五个方面展开。基于对文献的梳理发现:已有研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显著上升,且关于该问题的理论观点已较为成熟;关于该问题的研究仍存在不足,如研究内容低水平重复,研究方法单一,研究视角狭隘等;今后研究可从拓宽研究视角、丰富研究层面、增加研究对象、引入研究方法上
期刊
摘 要:重视高等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修养和生活情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使之养成健康积极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是社会赋予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突破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瓶颈,需要对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作用和对象有明确的认识,同时,还应有科学的内容设计和合理的制度安排。  关键词:艺术教育;认识;设计;体制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艺术教育工作不断得到发展,建设起一大批优
期刊
摘 要:现实中的员工绩效评价活动受到个体、群体、组织甚至社会等层次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员工绩效管理活动与组织的具体情境紧密嵌合在一起。当前管理类专业(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绩效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知识传授过程中“组织情境缺失”,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于绩效管理知识整体认知的构建。本文介绍了笔者在某综合性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绩效管理”课程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课程需要
期刊
摘 要:财务管理专业已设立15年,但专业定位和课程体系依然未有明确定论。文章指出财务管理专业的现实困境以及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美国Baylor大学的相关专业的介绍分析,比较中美财务管理专业的差异,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定位;课程体系  教育部在1998年时将“财务管理”列为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一个本科专业,距今已经有16年。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近500所大学
期刊
摘 要:从杜威的“艺术即经验”理论出发,依托国家精品课程“美学与大学生艺术素养”建设、大学生对艺术作品身临其境体验与网上必读课程发展性教学评价,提出“美感即经验”的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理念,探索以发展的评价理念,多元的评价主体,指向的评价内容,多样的评价方式,动态的评价过程,循环的评价系统,实现“美感即经验”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美感;经验;精品课程;评价  艺术是文化的重
期刊
摘 要:本文介绍了“化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作用、定位、研制原则与可行性,并解读了“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化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定位;研制原则  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国家为大学专业教学制定的、带有强制性的质量标准,是保证专业基本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化学教指委)成立了由主
期刊
摘 要:成绩评定是衡量学生相关知识结构的基础,也是人才选拔的重要依据。目前国内外有很多种评定成绩的方法,如标准分法、百分等级法、绩点法、正态分布法等,但均存在不足之处。本文在分析各种成绩评定方法优劣的基础上,提出了评定成绩的双轨制方法。双轨制成绩评定同时考虑学生成绩的相对排名和绝对成绩,有利于在不同难度的学科中展开比较、选拔人才。  关键词:大学教学;成绩评定;双轨模式  成绩评定是衡量学生相关知
期刊
摘 要:山东大学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注重凝练特色和优势,逐步建立起了具有山大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借鉴。  关键词:本科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2010年,山东大学提出了“在建校120周年时将山东大学初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学校以此为契机,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主题,以基础学
期刊
摘 要:教学是高等教育最根本的任务。近年来浙江通过政策引导、制度创新,推进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到扩大学生学习选择权的改革,落实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引导高校进行课堂教学创新,完善教学业绩考核,强化多层次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建设,从主体维度、要素维度、质量维度探索和实践高等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创新宏观管理,为学校把工作着力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创造了良好氛围。关键词:主体维度;要素维度;质量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