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安石并不以词著称,词作数量也不多,今存约二十余首,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艺术性很高。前人评价其《桂枝香·金陵怀古》足堪“颉颃清真、稼轩”(《艺蘅馆词选》),《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叙史论史、以史托今,《千秋岁引(别馆寒砧)》“意致清迥”(《蓼园词选》)。这三首词不仅艺术价值高,且真切地反映了北宋当时的社会现状,更鲜明地展示出王安石不同时期的人生抱负与命运。
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金陵即今南京市,王安石是在宋神宗熙宁初年(1068年)出任江宁知府的(府治即今南京市),这首词当作于任江宁知府期间。作为一个伟大的改革家、思想家,他站得高看得远,虽处宁世,但作者已隐隐看到潜藏的危机。
词的上阕主要是写景,“澄江”、“翠峰”、“征帆”、“酒旗”、“彩舟”、“飞鹭”,构成一幅雄伟壮丽的金陵晚秋图。词的下阕,作者的笔锋一转,切入怀古的题旨。揭露了六朝统治阶级“繁华竞逐”的奢侈生活,结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则是对当道者的警醒。
下阕所发的议论,绝不是慨叹个人的悲欢离合、闲愁哀怨,而是反映了他对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关注和焦虑心情。前三句“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所念者,是揭露以金陵建都的六朝统治者,利用江南秀丽山川,豪华竞逐,荒淫误国;所叹者,是鄙夷他们到头来演出了一幕又一幕“门外楼头”式的悲剧,实在是既可悲又可恨。“千古凭高”二句则是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未能跳出荣辱的小圈子,站不到应有的高度,也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吸取历史的教训。而现在,六朝旧事随着流水逝去了,眼前只剩下几缕寒烟笼罩着的毫无生机的衰草。这“寒烟衰草凝绿”显然流露出作者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全词重点在结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所谓“后庭遗曲”,是陈后主所制艳曲《玉树后庭花》。此意杜牧也写过:“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作者与杜牧一样,表面责怪商女无知,实质批判的矛头直指当朝统治者:歌妓们至今还唱着亡国之音,正是因为当权者沉缅酒色,醉生梦死。
出任江宁知府时的王安石正仕途顺利,豪情慷慨,当然渴望一展抱负,《桂枝香》即是其当时心迹的表露,本词通过对六朝历史教训的认识,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忧虑,锐意改革、振兴北宋的愿望此时已在其心中萌芽。
浪淘沙令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亡祗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该词上、下阙的前三句都运用了“叙”的手法,后二句则是用“议”表达。“叙”的部分讲述伊尹、吕尚两人出身卑微,历经种种困窘才遇到施展抱负的机会。“议”的部分则是说如果伊吕两人不是遇到商汤周武这两位慧眼识英才的明君圣主而被重用的话,他们就只是被埋没了的英雄,不可能建立一番功盖当世、超越千载的事业。
宋神宗即位,即召王安石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身处中枢,王安石已有能力推行梦想中的改革,这首咏史词应该就写在这期间。
这首词不同于古代一般诗人词客那种笼统空泛的咏史作品。在歌颂伊吕不朽功业的背后,寄托了王安石深深地感慨和强烈地希冀。作为北宋的改革派政治家王安石此时正要推行自己的变法主张,词人以伊吕自况,他希望神宗皇帝能象“汤武”一样知人善任,支持变法,当然,他也希望自己能象“伊吕”一样幸遇明主,建立一番丰功伟业。应该说,作者此词实际是想向神宗皇帝表明革新的意愿并寻求其政治上的支持。此时的王安石可谓春风得意,踌躇满志。
千秋岁引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漫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此词的创作年代不详,从词的情调来看,应该是王安石推行新法失败、退居金陵后的晚年作品,它没有《桂枝香》的豪雄慷慨,也没有《浪淘沙令》的踌躇满志。作为一代风云人物的政治家,王安石也并未摆脱旧时知识分子的矛盾心理:在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两者之间徘徊。他一面以雄才大略、执拗果断著称予史册;另一面,激烈的政治漩涡中也时时泛起激流勇退、功名误身的感慨。这首词便是他后一方面思想的表露。
上阕以写景为主,像是一篇凄清哀婉的秋声赋,又像是一幅岑寂冷隽的秋光图。前三句集中描写愁恨、悲凉之秋声,“一派秋声人寥廓”道出了高远空旷背景下秋声的悠远哀长,给人以空间的广度感,奠定了孤寂凄凉的情感基调。下两句主要写作者目之所见。燕子东归,大雁南飞,秋日寻常景物,都寓有久别返家的寓意,自然激起了词人久客异乡、身不由己的思绪,于是很自然地过渡到下面两句对以往欢乐时光的回忆。“楚台风”与“庾楼月”的典故,用“宛如昨”三字总揽表明作者对于往日欢情与佳景未尝一刻忘怀。上阕词中词人以往的豪情与壮志已被羁旅思乡的孤寂之情,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的向往之情所替代。
下阕即景抒怀,说的是:无奈名缰利锁,缚人手脚;世情俗态,耽搁了自由的生活。风流之事可惜总被抛一边。“秦楼”本指妇女的居处,此处的“秦楼约”显系男女私约。但我们应该理解到王安石表面上写的是思念昔日欢会,空负情人期约,其实是借以抒发自己对政治的厌倦之情、对无羁无绊生活的留恋与向往。因而这几句可视为美人香草式的比兴,其意义远非一般的怀恋旧情,故《寥园词选》中说此词“意致清迥,翛然有出尘之想。”词意至此也已发挥殆尽,然末尾三句又宕开一笔作结,说梦回酒醒的时候,每每思量此情此景,此处的“梦阑酒醒”正可视为作者历尽沧桑后的幡然省悟。
正所谓“诗言志”,三首词让我们看到了作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的王安石在不同时期的心态和思想,豪情慷慨——踌躇满志——矛盾苦闷,看到了王安石曲折的人生经历,我们不能随意褒贬其中任何一种心态和思想,值得庆幸的是,三首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王安石,一个真实、立体的人,一个为了抱负上下求索直至忧愤而死的政治家。
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金陵即今南京市,王安石是在宋神宗熙宁初年(1068年)出任江宁知府的(府治即今南京市),这首词当作于任江宁知府期间。作为一个伟大的改革家、思想家,他站得高看得远,虽处宁世,但作者已隐隐看到潜藏的危机。
词的上阕主要是写景,“澄江”、“翠峰”、“征帆”、“酒旗”、“彩舟”、“飞鹭”,构成一幅雄伟壮丽的金陵晚秋图。词的下阕,作者的笔锋一转,切入怀古的题旨。揭露了六朝统治阶级“繁华竞逐”的奢侈生活,结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则是对当道者的警醒。
下阕所发的议论,绝不是慨叹个人的悲欢离合、闲愁哀怨,而是反映了他对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关注和焦虑心情。前三句“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所念者,是揭露以金陵建都的六朝统治者,利用江南秀丽山川,豪华竞逐,荒淫误国;所叹者,是鄙夷他们到头来演出了一幕又一幕“门外楼头”式的悲剧,实在是既可悲又可恨。“千古凭高”二句则是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未能跳出荣辱的小圈子,站不到应有的高度,也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吸取历史的教训。而现在,六朝旧事随着流水逝去了,眼前只剩下几缕寒烟笼罩着的毫无生机的衰草。这“寒烟衰草凝绿”显然流露出作者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全词重点在结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所谓“后庭遗曲”,是陈后主所制艳曲《玉树后庭花》。此意杜牧也写过:“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作者与杜牧一样,表面责怪商女无知,实质批判的矛头直指当朝统治者:歌妓们至今还唱着亡国之音,正是因为当权者沉缅酒色,醉生梦死。
出任江宁知府时的王安石正仕途顺利,豪情慷慨,当然渴望一展抱负,《桂枝香》即是其当时心迹的表露,本词通过对六朝历史教训的认识,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忧虑,锐意改革、振兴北宋的愿望此时已在其心中萌芽。
浪淘沙令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亡祗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该词上、下阙的前三句都运用了“叙”的手法,后二句则是用“议”表达。“叙”的部分讲述伊尹、吕尚两人出身卑微,历经种种困窘才遇到施展抱负的机会。“议”的部分则是说如果伊吕两人不是遇到商汤周武这两位慧眼识英才的明君圣主而被重用的话,他们就只是被埋没了的英雄,不可能建立一番功盖当世、超越千载的事业。
宋神宗即位,即召王安石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身处中枢,王安石已有能力推行梦想中的改革,这首咏史词应该就写在这期间。
这首词不同于古代一般诗人词客那种笼统空泛的咏史作品。在歌颂伊吕不朽功业的背后,寄托了王安石深深地感慨和强烈地希冀。作为北宋的改革派政治家王安石此时正要推行自己的变法主张,词人以伊吕自况,他希望神宗皇帝能象“汤武”一样知人善任,支持变法,当然,他也希望自己能象“伊吕”一样幸遇明主,建立一番丰功伟业。应该说,作者此词实际是想向神宗皇帝表明革新的意愿并寻求其政治上的支持。此时的王安石可谓春风得意,踌躇满志。
千秋岁引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漫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此词的创作年代不详,从词的情调来看,应该是王安石推行新法失败、退居金陵后的晚年作品,它没有《桂枝香》的豪雄慷慨,也没有《浪淘沙令》的踌躇满志。作为一代风云人物的政治家,王安石也并未摆脱旧时知识分子的矛盾心理:在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两者之间徘徊。他一面以雄才大略、执拗果断著称予史册;另一面,激烈的政治漩涡中也时时泛起激流勇退、功名误身的感慨。这首词便是他后一方面思想的表露。
上阕以写景为主,像是一篇凄清哀婉的秋声赋,又像是一幅岑寂冷隽的秋光图。前三句集中描写愁恨、悲凉之秋声,“一派秋声人寥廓”道出了高远空旷背景下秋声的悠远哀长,给人以空间的广度感,奠定了孤寂凄凉的情感基调。下两句主要写作者目之所见。燕子东归,大雁南飞,秋日寻常景物,都寓有久别返家的寓意,自然激起了词人久客异乡、身不由己的思绪,于是很自然地过渡到下面两句对以往欢乐时光的回忆。“楚台风”与“庾楼月”的典故,用“宛如昨”三字总揽表明作者对于往日欢情与佳景未尝一刻忘怀。上阕词中词人以往的豪情与壮志已被羁旅思乡的孤寂之情,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的向往之情所替代。
下阕即景抒怀,说的是:无奈名缰利锁,缚人手脚;世情俗态,耽搁了自由的生活。风流之事可惜总被抛一边。“秦楼”本指妇女的居处,此处的“秦楼约”显系男女私约。但我们应该理解到王安石表面上写的是思念昔日欢会,空负情人期约,其实是借以抒发自己对政治的厌倦之情、对无羁无绊生活的留恋与向往。因而这几句可视为美人香草式的比兴,其意义远非一般的怀恋旧情,故《寥园词选》中说此词“意致清迥,翛然有出尘之想。”词意至此也已发挥殆尽,然末尾三句又宕开一笔作结,说梦回酒醒的时候,每每思量此情此景,此处的“梦阑酒醒”正可视为作者历尽沧桑后的幡然省悟。
正所谓“诗言志”,三首词让我们看到了作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的王安石在不同时期的心态和思想,豪情慷慨——踌躇满志——矛盾苦闷,看到了王安石曲折的人生经历,我们不能随意褒贬其中任何一种心态和思想,值得庆幸的是,三首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王安石,一个真实、立体的人,一个为了抱负上下求索直至忧愤而死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