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影视作品从未停止对二战的反思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XINLONG1987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健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75年,长得足以让世人淡忘很多事情。但对于德国人来说,法西斯依然是那个不时触动他们神经的敏感词。作为法西斯发源地的德国,他们既是二战的发动者,又是最终的失败者。德国人对这段“黑历史”没有否认或逃避,相反,从将投降日定为解放日的那天起,便开始了漫长而深刻的反思。
  最近看的一部德国电影《我们的父辈》,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作品。故事讲述的是二战期间五名来自柏林德国青年的命运:威尔汉姆与费里德汉姆这对兄弟、维克多与格蕾塔这对恋人和刚刚考取护士资格的夏莉。
  1941年,德军准备入侵苏联。德国男青年威尔汉姆是一名战功赫赫的军人,他和反战的文青弟弟费里德汉姆应征入伍,即将奔赴前线为“国家的荣誉”而战。女青年夏莉立志为国家服务,成为一名女护士,也将前往战场救助伤员。女青年格蕾塔美丽活泼,歌声动人,她的梦想是当歌星。她不顾禁令与犹太青年维克多热恋,后者是一名裁缝的儿子。五人是最好的朋友,他们在启程前夜载歌载舞,约定圣诞节再相聚。当时德军形势一片大好,威尔汉姆信心满满,认为最晚圣诞节前“闪电战”将胜利结束,他们就可以回国了。
  然而战争是残酷的。五人一别,格雷塔和费里德汉姆再也没有回来。格雷塔为了给犹太男友搞到通行证,委身于纳粹军官,并且在这名军官的帮助下真的如愿以偿当上了歌星,最后她以怀孕要挟军官,终被投入监狱送命。
  弗雷德汉姆从开始就是最有理智的一个,他曾对威尔汉姆说“这场战争只会激发出我们最恶的一面”。初到战场时他消极应对,甚至不惜用点着的香烟来向夜袭的苏联空军暗示德军阵地的位置。但残酷的战争、恶劣的环境渐渐使他麻木。再到后来,向小孩、女人举起枪对他来说也成为很简单的事情了。最后他沦为杀人机器,犹如行尸走肉一般。当战争进入尾声,德军节节败退,费里德汉姆在一场遭遇战中只身冲向苏军,被乱枪打死。
  哥哥威尔汉姆,起初带着军人的荣誉感,作为一支战场小分队的领队,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同时尽力保护弟弟,因为他答应过母亲要把弟弟带回家。但战争让他越来越看清了真相,当他明白德国必败后,当了逃兵。
  单纯的夏莉怀着一腔爱国热忱,在战地医院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她发现并举报了犹太人莉莉娅,又于心不忍,私下里通知莉莉娅快跑。她一直暗恋着威尔汉姆,苦苦等着他表白。但威尔汉姆很清楚战场上随时会死人,不愿与她建立恋爱关系。在战争的碾压下,人的性命都难保,爱情就太奢侈了。
  以其犹太人身份,维克多本应是这部电影里最悲催的角色,但他几经辗转,最终活了下来。
  《我们的父辈》根据剧中主角之一威尔汉姆的真实回忆改编,筹备长达十年,辗转欧洲多国拍摄,拍摄了长达150多个小时的素材,经过一年多的后期剪辑,最终完成于2013年。编剧科蒂兹为了准确还原历史,走访了很多当事人,电影的几位主演也纷纷探访他们的父辈,表演真摯动人。全剧充分表达了战争对人性的异化和摧残,每一个镜头都细腻入微,饱含魅力和美感。
  另一部完成于2008年的德国电影《浪潮》讲述的是法西斯主义如何在德国现代社会死灰复燃。影片同样取材于真实事件:一位原本讲无政府主义课程的老师却被安排讲授“独裁政府”,面对学生们对独裁思想在德国能否复活的质疑,这位老师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实验。没想到,统一的仪式、手语、标志、服装等使得处于青春苦恼中的学生们渐渐获得一种极其亢奋的集体荣誉感。他们以“浪潮”自称,无视信仰、种族、背景、财富、胖瘦美丑和成绩高低等差异,追求地位平等和步调一致。但是“浪潮”容不得异见,对自己的价值观有着宗教般的狂热,最终导致行为偏激而被警方取缔。
  群体性狂热曾将德国拖入深渊,二战后新出生的德国人面对他们的父辈犯下的罪孽,一度陷入深深的迷惘。比之其他国家,德国电影对反思二战题材的偏好显得尤为突出,时刻警醒德国避免重蹈覆辄。
其他文献
6月7日至10日,应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七次会议和阿斯塔纳专项世博会开幕式。  6月8日,习近平在阿斯塔纳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习近平指出,中俄关系发展得好,对中俄各自发展振兴、对世界和平稳定都至关重要。双方要加大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问题上的相互支持,推動“一带一路”建设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取得更多实际成果,密
5月23日,为期39天的印度人民院(议会下院)选举结果出炉。在这场印度历史上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选举中,总理莫迪领导的印度人民党(印人党)横扫所有对手,在本次选举产生的542个席位中取得303席,打破印人党在2014年大选中创下的282席历史最佳纪录,再次获得人民院过半席位。莫迪由此成为印度历史上首个完成任期后获得连任的非国大党总理,将在下一个五年内继续为“新印度”掌舵。逆风翻盘还是大势所趋?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因特朗普团队涉嫌滥用就职资金,特朗普大女儿伊万卡12月1日被华盛顿总检察长办公室传唤提供证词。CNN援引一份法庭文件表示,不仅伊万卡被传唤,总检察长办公室还传唤了第一夫人梅拉尼娅和特朗普前就职委员会副主席里克·盖茨。报道称,2020年1月,华盛顿特区总检察长办公室起诉特朗普总统就职委员会,指控其滥用该非营利性组织筹集的100多万美元,为2017年就职典礼使用华盛
湄公河流经老挝琅勃拉邦。  2016年3月23日,澜沧江—湄公河区域六国领导人在海南三亚举行“六水合一”仪式,正式启动由中国倡议的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以下简称“澜湄合作”)。澜湄合作因水而生,注定水资源合作不仅不可或缺,而且要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三亚宣言》把水资源合作列为澜湄合作的五大优先领域之一,合作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和保护,促进各成员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并造福人民。三
2017年10月参加父王普密蓬葬礼时的长公主乌汶叻。  随着泰国选举委员会宣布2019年大选定于3月24日举行,各项前期工作已开始紧锣密鼓展开。2014年发生政变以来泰国实行了五年党禁,这使得各方对此次大选的政治热情十分高涨。到2月8日候选人登记截止日,已有至少73个政党提交了8875名选区制候选人,19个政党提交1103名政党名单制候选人,远远超过2007年“还政于民”后首次大选的3899人。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逆全球化浪潮伴随着保守主义、民粹主义、孤立主义和反精英主义等形式卷土重来,严重冲击全球供应链的正常运行。正在全世界蔓延的新冠疫情对全球制造业供应、商品需求和旅游业造成了深刻影响。在疫情肆虐全球的背景下,各国要努力遏制由于疫情引发的新的逆全球化浪潮对全球供应链造成的重创,避免世界经济重蹈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参与国退出供应链将导致供应链断裂,造成“供应冲击”  逆全球化从供给
席卷苏丹全国的抗议活动已持续两月,但势头未减。抗议引发暴力升级,办公楼、车辆、铁路等公共设施遭焚毁破坏,示威者与军警的冲突导致人员大量伤亡。苏丹官方2月7日表示已有31人因与抗议有关的暴力事件而死亡,而人权机构声称真实死亡人数超过50人,并指责当局向抗议者发射催泪瓦斯和实弹,呼吁国际社会向巴希尔政权施压。本次抗议活动因历时长、范围广、参与者多样,被称为巴希尔30年执政生涯中的“最大危机”。抗议活动
5月1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可能是时候在美国制造F-35战斗机的所有零部件了。当被问及如何激励美国公司在美国国内开展更多工作,而不是过度依赖已被转移到国外的供应链时,特朗普回答说,“我们从全球多个地方获得零部件,问题是,如果与我们合作的一个国家出现问题,我们就无法制造飞机。这多么可怕!我们应该在美国生产所有产品”。特朗普的此番表态再度激发对美国军火自造问题的观察和思考。新冠疫情
10月2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内华达州参加完一个为共和党中期选举举行的造势活动后,以俄罗斯“违反”《中导条约》为名,宣布将退出这一条约,此举立刻引发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中导条约》是美俄之间和国际军控领域最重要的协定之一,在维护冷战后美俄战略稳定、防止核军备竞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美国真的退出该条约,将对美俄关系、国际安全和核军控产生重大影响。冷战时期签署、唯一仍然有效的军控协定  《中导条约
新冠疫情暴发无疑对国际秩序产生了很大冲击,成为当前逆全球化浪潮的重要推手。这次疫情的影响将持续长期还是短期、经济全球化将出现彻底逆转还是短暂回调,学界尚存在较大争议。诚然,新冠疫情放大了国际组织应对全球性问题的乏力,为逆全球化浪潮提供了空间,但全球治理困境并不能说明全球化走到尽头。在后疫情时代,全球治理的转型与升级仍然面临机遇。新冠疫情难以阻止全球化进程  新冠疫情暴发后,不少评论家认为后疫情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