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概要] 小学生喜欢作文的不多,主要原因是他们对生活观察、思考、积累的太少,许多学生作文时常常感到无话可说,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使笔者认识到:作文教学不能让学生为无米之炊,要让学生明白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让他们多贴近生活,感受生活,学会观察、思考、积累,增强其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作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充分利用各种作文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拓宽视野,重视积累,提高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在实践中学习。这些要求告诉我们: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是让学生明白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让他们多贴近生活,感受生活,学会观察、思考、积累,增强其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作文时不再力无米之炊而担忧。
一、更新观念,让学生明白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叶老曾说: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材料自会滔滔汩汩地无穷尽的流出来。只有走进生活,感悟生活,胸中才能有所积蓄,才能写出优秀的作品。小学生常感作文难,一到写作课,就愁眉苦脸,牢骚满腹,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我无话可说,怎么写?”为什么无话可说?为什么为庆祝“教师节”作文学生能挥笔而就,而为纪念“建国60周年”作文学生却难以着墨?关键就在于学生有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积累,有没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并不是有人所说的一塌糊涂,只要你给他创造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机会,教给他积累生活、反映生活的方法,学生还是有话可说、有情可抒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喜欢作文的中学生只占到15%左右。在学生眼里,作文最大的困难不是写作技巧,而是题材的匱乏,这当然不是说学生已经掌握了写作技巧,现实是相当部分的学生对作文技巧或是无暇顾及或是根本没有体会。如果学生连文章都写不出来。那些技巧岂不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吗?
小学语文教材改变了以往的作文训练模式,淡化了文体方面的要求,在每单元首先安排了观察、思考,吸收、积累方面的训练,从编者的良苦用心中我们也不难感悟到:写好作文必须先解决无米下锅的问题,
二、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贴近生活、感悟生活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几乎相等。作文是语文的一部分,它的外延也几乎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小学生缺少的不是写作的激情,而是缺少点燃激情的火花,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这火花便会产生,激情便会被点燃。
《小学语文标准》中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学生的生活积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有限的,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拓宽视野、感受生活、积累知识的机会,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有关作文题给学生提供机会。如布置作文v走进一新农村),让学生有机会仔细观察自己家或其他村民的居住情况,反映新农村生活的丰富多彩;布置作文<感受关爱},让学生有机会去观察关爱他的人,体会人间真情。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专题讨论,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拓宽视野、积累知识。如组织学生到家乡去调查某一热点问题,积累调查方面的知识;组织学生围绕某一辩题进行辩论,积累辩论方面的知识;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阅读历史资料,积累历史方面的知识。这样有了充足的“源”,自然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水”、“活水”了。
三、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观察、思考与积累
生活的海洋中,各种各样的人和事都会在我们周围出现,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写作的宝藏,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社会,思考生活,积累素材。观察是认识客观世界的第一步,观察要充满感情,要细致、全面,要选好角度,要发现人或事物最突出、最具特色的地方。
生活离不开思考。所谓“形成于思”正说明了思的作用。小学生对生活有观察和感受,但往往流于单一和表面,缺少辨证的思想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看到水,有人说能喝,有人说能洗澡,有人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看到玫瑰,有人欣赏它的美丽,有人责怪它的多刺,但有人却由此悟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多面性,凡此种种,无不是思的结晶。思考也要变换角度。一耍由此及彼,由已知去认识未知;二要由表及里,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三要由个别到一般,把个体感受上升到对人们普遍情绪的概括。这种概括愈广泛,就愈有典型意义,就愈能引起共鸣。
生活的积累对写好文章十分重要,广闻博见,“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鲁迅(读书杂谈)),可以使阅历丰富,对生活的观察、顿悟往往会激发人的创作灵感,但如果你没养成及时记录的习惯,几天之后,这灵感便会无影无踪,时间一长,也就无所谓灵感丫,有何谈写出优秀的作品?教师可以让学生一周写三至五篇日记,把观察所得和感想随时记录下来,教师经常地指导、抽查、点评学生的日记,并敦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书本知识的积累同样十分重要,教师要给学生提供通过阅读间接感受生活的机会。“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已向人们证明,“厚积”才能“薄发”,才能使文章生动有力,而储备不足,写作时就难免捉襟见肘。指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读物,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和见闻,积累丰富的素材,为写好文章打下厚实的基础。学习巴金的<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可给学生推荐他的(家>、<春)、<秋),学习(海伦凯勒),可给学生推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教师还可指导学生制定学期课外阅读计划,并通过检查读后感、故事讲述、交流心得体会等形式促使学生完成计划,长此下去,学生有了可借鉴的范例,有了习作的素材和语言的积累,作文时自然能妙笔生花。
四、解除束缚,让学生做反映生活的主人
<标准)指出: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这就要求在作文训练时要贯彻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扣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为学生创设一个可以发挥想象的氛围,激发学生的作文积极性。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写,抒发其胸臆,打消他们的畏惧心理。教师可以提前告知学生下次作文的范围和要求,让学生事先收集必要的材料。茅盾说过:伟大的作家,是以有史以来的全部智慧作为他们创作的准备的,这样有了充足的准备,作文自然就能得心应手。批阅作文时要珍视学生的劳动,尽量少作删改,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指出主要不足即可,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就会更加大胆的写作,这时再去进行全方位的指导才能事半功倍。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作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充分利用各种作文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拓宽视野,重视积累,提高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在实践中学习。这些要求告诉我们: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是让学生明白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让他们多贴近生活,感受生活,学会观察、思考、积累,增强其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作文时不再力无米之炊而担忧。
一、更新观念,让学生明白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叶老曾说: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材料自会滔滔汩汩地无穷尽的流出来。只有走进生活,感悟生活,胸中才能有所积蓄,才能写出优秀的作品。小学生常感作文难,一到写作课,就愁眉苦脸,牢骚满腹,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我无话可说,怎么写?”为什么无话可说?为什么为庆祝“教师节”作文学生能挥笔而就,而为纪念“建国60周年”作文学生却难以着墨?关键就在于学生有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积累,有没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并不是有人所说的一塌糊涂,只要你给他创造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机会,教给他积累生活、反映生活的方法,学生还是有话可说、有情可抒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喜欢作文的中学生只占到15%左右。在学生眼里,作文最大的困难不是写作技巧,而是题材的匱乏,这当然不是说学生已经掌握了写作技巧,现实是相当部分的学生对作文技巧或是无暇顾及或是根本没有体会。如果学生连文章都写不出来。那些技巧岂不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吗?
小学语文教材改变了以往的作文训练模式,淡化了文体方面的要求,在每单元首先安排了观察、思考,吸收、积累方面的训练,从编者的良苦用心中我们也不难感悟到:写好作文必须先解决无米下锅的问题,
二、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贴近生活、感悟生活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几乎相等。作文是语文的一部分,它的外延也几乎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小学生缺少的不是写作的激情,而是缺少点燃激情的火花,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这火花便会产生,激情便会被点燃。
《小学语文标准》中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学生的生活积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有限的,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拓宽视野、感受生活、积累知识的机会,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有关作文题给学生提供机会。如布置作文v走进一新农村),让学生有机会仔细观察自己家或其他村民的居住情况,反映新农村生活的丰富多彩;布置作文<感受关爱},让学生有机会去观察关爱他的人,体会人间真情。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专题讨论,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拓宽视野、积累知识。如组织学生到家乡去调查某一热点问题,积累调查方面的知识;组织学生围绕某一辩题进行辩论,积累辩论方面的知识;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阅读历史资料,积累历史方面的知识。这样有了充足的“源”,自然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水”、“活水”了。
三、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观察、思考与积累
生活的海洋中,各种各样的人和事都会在我们周围出现,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写作的宝藏,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社会,思考生活,积累素材。观察是认识客观世界的第一步,观察要充满感情,要细致、全面,要选好角度,要发现人或事物最突出、最具特色的地方。
生活离不开思考。所谓“形成于思”正说明了思的作用。小学生对生活有观察和感受,但往往流于单一和表面,缺少辨证的思想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看到水,有人说能喝,有人说能洗澡,有人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看到玫瑰,有人欣赏它的美丽,有人责怪它的多刺,但有人却由此悟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多面性,凡此种种,无不是思的结晶。思考也要变换角度。一耍由此及彼,由已知去认识未知;二要由表及里,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三要由个别到一般,把个体感受上升到对人们普遍情绪的概括。这种概括愈广泛,就愈有典型意义,就愈能引起共鸣。
生活的积累对写好文章十分重要,广闻博见,“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鲁迅(读书杂谈)),可以使阅历丰富,对生活的观察、顿悟往往会激发人的创作灵感,但如果你没养成及时记录的习惯,几天之后,这灵感便会无影无踪,时间一长,也就无所谓灵感丫,有何谈写出优秀的作品?教师可以让学生一周写三至五篇日记,把观察所得和感想随时记录下来,教师经常地指导、抽查、点评学生的日记,并敦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书本知识的积累同样十分重要,教师要给学生提供通过阅读间接感受生活的机会。“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已向人们证明,“厚积”才能“薄发”,才能使文章生动有力,而储备不足,写作时就难免捉襟见肘。指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读物,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和见闻,积累丰富的素材,为写好文章打下厚实的基础。学习巴金的<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可给学生推荐他的(家>、<春)、<秋),学习(海伦凯勒),可给学生推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教师还可指导学生制定学期课外阅读计划,并通过检查读后感、故事讲述、交流心得体会等形式促使学生完成计划,长此下去,学生有了可借鉴的范例,有了习作的素材和语言的积累,作文时自然能妙笔生花。
四、解除束缚,让学生做反映生活的主人
<标准)指出: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这就要求在作文训练时要贯彻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扣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为学生创设一个可以发挥想象的氛围,激发学生的作文积极性。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写,抒发其胸臆,打消他们的畏惧心理。教师可以提前告知学生下次作文的范围和要求,让学生事先收集必要的材料。茅盾说过:伟大的作家,是以有史以来的全部智慧作为他们创作的准备的,这样有了充足的准备,作文自然就能得心应手。批阅作文时要珍视学生的劳动,尽量少作删改,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指出主要不足即可,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就会更加大胆的写作,这时再去进行全方位的指导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