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培养学生成才?这是广大教师和家长所共同关心的一个焦点问题,也是我们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然而,学生能否成才,又受着诸多因素的制约,仅仅抓着某一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多年来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要使学生成才,必须对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培养教育。
完善人格是学生成才的基础
现代青年人,特别是这新一代的独生子女,由于种种因素使他们养成了一种奇特的心理,这在心理学上叫做“蛋壳心态”。所谓“蛋壳心态”, 孩子的个性太强,好胜心过盛,判断、处理各种事情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兼容并蓄。不懂宽容忍让,缺乏容人之量,经不起挫折,心里脆弱,他们只能在顺境中幸福生活,而不能在逆境中生存。只知道天下有我,不知道天下还有他人存在生活,实际上是唯我独尊的表现,这种心态显然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要使学生具有完善的人格,需要教师、家长、学校及方方面面的通力合作才能实现。
(一)作为家长不能对孩子事事包办,过分迁就,对他们的要求要有选择地给予满足,要有意识为他们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放手锻炼他们的自理能力,促其他们尽快尽早成为会做人、会求知、会生存、会创造、会健康的新一代。
(二)作为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利用朝会、班会、军训野炊、看电影等集体形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科学渗透。
(三)作为教师更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和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也可带他们深入社会,访问老工人、老红军、老干部、下岗再就业工人,学习他们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奋发向上、不怕牺牲的品质。
增强时间观念是学生成才的前提条件
人生无非百年,论天计算也无非只有三万六千五百多天,除去童年和睡眠,也只剩下一万多天,如何在这一万多天的有效生命时间内,去立言立德以求不朽呢?还是碌碌无为虚度此生?这样的大主意都由个人深思熟虑后自己定夺。但无论决定走上面两条路中的任何一条路,都必须解决个人大的生存问题,要解决这个生存问题,必须依靠自己的技能,学问和能力去解决个人的生活来源,这些技能、学问和能力大都是在少年或青年时期通过刻苦努力而取得的。
青年人要有强烈的时间观念和紧迫感,不然等白了少年头,已悔恨晚矣。有诗云:今天的事今天完,不要依赖有明天。愁人苦夜长,志士惜日短。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虚度一寸光阴,一寸生命失去代价。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守财奴说金钱是命根,勤奋者看时间是生命。有些青年人整天乐乎乎,懒而觉、有惰性,这都无可厚非,实属人的本性所决定。因此,作为一个有志气的青年人才需要有强烈的时间观念,时时鞭策自己,惜时如命、争分多秒、开拓进取、夜伴孤灯、刻苦钻研学业。要记着:只有现在刻苦钻研学业,将来才会有一个理想的职业,这就需要青年人多靠近有“道”之士,早谢却无益之友。集中精力,全心的投入到学业中去,苦苦追求,锲而不舍,激发灵感,培养性兴趣,而兴趣又是勤奋的内在动力。
三、勤奋与吃苦是学生成材的三大法宝
所谓勤,即劳也,作为一个青年人无论劳力或者劳心,能竭尽所能而作者为勤,世上各行各业的各种工作。凡是勤奋不殆者必定有所成就。一个人若忽忽不知,懒而觉,那他何异草木。所以,人而不勤,他无异草木,过的是植物生活。好逸恶劳,乃人之常情,实属人的本性。因此, 作为一个有志气的青年人才需要事事严于律己,时时鞭策自己,不然将一事无成。有人说勤能补拙,勤能损欲。笔者以为这还是消极的提法,那么勤的积极意义应是要人进德、修业。所谓“进德”就是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使之自己的行为和社会的论理道德规范相一致,并符合江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要求。所谓“修业”,就是要求青年学生要学好功课,把学问的根底打得平正坚实,以后才能终生受用,为国为民干出一番事业,取得更大的成就。只有这样,生活才不同草木,有异于禽兽。
“一个人所取得的成就和他所付出的代价成正比。”笔者认为这话是千真万确的真理。但在实际生活中,有不少青年人只看到别人站在领奖台上受奖时的光荣,而看不到、同时也想不到人家在领奖背后所付出的艰苦劳动。现在“眼红”而晚矣,因为你平时就没有那么多的付出,无论如何也不能取得那样的成绩。
前面所提到的“能竭尽所能而做者为勤”的真正含义应理解为无论干任何一种有益于社会的事业,都应全身心的投入,克服前进路上的一切困难,朝着既定的目标奋勇前进。要做全身心的投入和克服一切困难,就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毅力和吃苦耐老的精伸。
四、成人意识是学生成才的动力源泉
据笔者观察在的中学生缺乏应有的“成人意识”。所谓成人意识,笔者认为它的主要含义是:
(一)处理任何事物要理智。所谓理智,具有两方面含义:(1)一个人在处理问题时,能够冷静的分析、推理和判断是非;(2)能够按照社会公德、伦理观念、法律来约束自己,而不是单凭感情用事、任性妄为。即使遇到特殊问题,也要认真的思考、冷静的分析、恰当的处理,以当代的法律、法规为准绳,不能超越法律规定的范围,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做一个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二)对所遇到的矛盾、问题要有一定的悟性。所谓悟性,笔者认为是指一个人对事物的联想和想象力的程度,以及达到的境界。
强烈的成人意识是学有所成的学生的特征之一,如何促使孩子尽快完成从少儿心理向成人心理转变呢?作为家长应由事事包办代替的保姆型,转变为只在关键时刻给孩子指点迷津的导师型,,处处事事多鼓励孩子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孩子独立地、理智的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增强其成人意识,这时的家长和老师切忌摆出一副高高在上、指手划脚的架子,而是应以朋友的口吻、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孩子,提高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发现,一旦这种能力形成,他的学习会更加主动。
总而言之,如何培养学生成才的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学校、家长及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积极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才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完善人格是学生成才的基础
现代青年人,特别是这新一代的独生子女,由于种种因素使他们养成了一种奇特的心理,这在心理学上叫做“蛋壳心态”。所谓“蛋壳心态”, 孩子的个性太强,好胜心过盛,判断、处理各种事情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兼容并蓄。不懂宽容忍让,缺乏容人之量,经不起挫折,心里脆弱,他们只能在顺境中幸福生活,而不能在逆境中生存。只知道天下有我,不知道天下还有他人存在生活,实际上是唯我独尊的表现,这种心态显然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要使学生具有完善的人格,需要教师、家长、学校及方方面面的通力合作才能实现。
(一)作为家长不能对孩子事事包办,过分迁就,对他们的要求要有选择地给予满足,要有意识为他们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放手锻炼他们的自理能力,促其他们尽快尽早成为会做人、会求知、会生存、会创造、会健康的新一代。
(二)作为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利用朝会、班会、军训野炊、看电影等集体形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科学渗透。
(三)作为教师更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和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也可带他们深入社会,访问老工人、老红军、老干部、下岗再就业工人,学习他们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奋发向上、不怕牺牲的品质。
增强时间观念是学生成才的前提条件
人生无非百年,论天计算也无非只有三万六千五百多天,除去童年和睡眠,也只剩下一万多天,如何在这一万多天的有效生命时间内,去立言立德以求不朽呢?还是碌碌无为虚度此生?这样的大主意都由个人深思熟虑后自己定夺。但无论决定走上面两条路中的任何一条路,都必须解决个人大的生存问题,要解决这个生存问题,必须依靠自己的技能,学问和能力去解决个人的生活来源,这些技能、学问和能力大都是在少年或青年时期通过刻苦努力而取得的。
青年人要有强烈的时间观念和紧迫感,不然等白了少年头,已悔恨晚矣。有诗云:今天的事今天完,不要依赖有明天。愁人苦夜长,志士惜日短。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虚度一寸光阴,一寸生命失去代价。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守财奴说金钱是命根,勤奋者看时间是生命。有些青年人整天乐乎乎,懒而觉、有惰性,这都无可厚非,实属人的本性所决定。因此,作为一个有志气的青年人才需要有强烈的时间观念,时时鞭策自己,惜时如命、争分多秒、开拓进取、夜伴孤灯、刻苦钻研学业。要记着:只有现在刻苦钻研学业,将来才会有一个理想的职业,这就需要青年人多靠近有“道”之士,早谢却无益之友。集中精力,全心的投入到学业中去,苦苦追求,锲而不舍,激发灵感,培养性兴趣,而兴趣又是勤奋的内在动力。
三、勤奋与吃苦是学生成材的三大法宝
所谓勤,即劳也,作为一个青年人无论劳力或者劳心,能竭尽所能而作者为勤,世上各行各业的各种工作。凡是勤奋不殆者必定有所成就。一个人若忽忽不知,懒而觉,那他何异草木。所以,人而不勤,他无异草木,过的是植物生活。好逸恶劳,乃人之常情,实属人的本性。因此, 作为一个有志气的青年人才需要事事严于律己,时时鞭策自己,不然将一事无成。有人说勤能补拙,勤能损欲。笔者以为这还是消极的提法,那么勤的积极意义应是要人进德、修业。所谓“进德”就是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使之自己的行为和社会的论理道德规范相一致,并符合江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要求。所谓“修业”,就是要求青年学生要学好功课,把学问的根底打得平正坚实,以后才能终生受用,为国为民干出一番事业,取得更大的成就。只有这样,生活才不同草木,有异于禽兽。
“一个人所取得的成就和他所付出的代价成正比。”笔者认为这话是千真万确的真理。但在实际生活中,有不少青年人只看到别人站在领奖台上受奖时的光荣,而看不到、同时也想不到人家在领奖背后所付出的艰苦劳动。现在“眼红”而晚矣,因为你平时就没有那么多的付出,无论如何也不能取得那样的成绩。
前面所提到的“能竭尽所能而做者为勤”的真正含义应理解为无论干任何一种有益于社会的事业,都应全身心的投入,克服前进路上的一切困难,朝着既定的目标奋勇前进。要做全身心的投入和克服一切困难,就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毅力和吃苦耐老的精伸。
四、成人意识是学生成才的动力源泉
据笔者观察在的中学生缺乏应有的“成人意识”。所谓成人意识,笔者认为它的主要含义是:
(一)处理任何事物要理智。所谓理智,具有两方面含义:(1)一个人在处理问题时,能够冷静的分析、推理和判断是非;(2)能够按照社会公德、伦理观念、法律来约束自己,而不是单凭感情用事、任性妄为。即使遇到特殊问题,也要认真的思考、冷静的分析、恰当的处理,以当代的法律、法规为准绳,不能超越法律规定的范围,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做一个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二)对所遇到的矛盾、问题要有一定的悟性。所谓悟性,笔者认为是指一个人对事物的联想和想象力的程度,以及达到的境界。
强烈的成人意识是学有所成的学生的特征之一,如何促使孩子尽快完成从少儿心理向成人心理转变呢?作为家长应由事事包办代替的保姆型,转变为只在关键时刻给孩子指点迷津的导师型,,处处事事多鼓励孩子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孩子独立地、理智的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增强其成人意识,这时的家长和老师切忌摆出一副高高在上、指手划脚的架子,而是应以朋友的口吻、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孩子,提高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发现,一旦这种能力形成,他的学习会更加主动。
总而言之,如何培养学生成才的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学校、家长及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积极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才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