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七到九年级的学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但由于一些经典名著或语言晦涩难懂,或年代久远阅读障碍太多,初中生的相关知识有限,致使初中语文名著阅读脱离文本。所以在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引导,实现学生与名著的生命对话。
一、蓄势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1.对话唤醒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是接受者在某种外部和内部因素(问题、动机、兴趣)刺激下产生的对下一次阅读的期待。唤醒阅读期待是教师指导名著阅读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1)师生对话。为了推出课文的主人公“香菱”,我从学生熟悉的人物谈起:王熙凤、林黛玉……学生还是能说出有关情节和性格特点的。我接着指出:“其实还有一些很有意思的人物,是被很多读者忽略了的,你们想不想了解?”学生的好奇心被挑起来,我顺势问道:“你知道香菱是谁吗?”激起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期待,达到预期效果。
(2)与文本对话。《香菱学诗》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的经典章节,节选自原著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课前我要求学生看过这一整回的内容,把不理解的地方标注出来,并把课文内容读熟,理清情节。香菱为什么要“慕雅”而“学诗”,是课堂上要解决的问题,学生的疑问会带动他们探究前面的情节。初步的阅读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文字唤醒了更深层次的阅读欲望,阅读便向个体行为发展了。
2.评价激发阅读张力
文学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情感与语言表现之间总有空白和不确定性存在,使读者与作品之间形成了张力。作为教师便要引导、帮助他们发现并尽量消除超限的张力,充分利用阅读初感激发阅读张力,使学生在名著阅读中能得到知识和情感的双重收获。
(1)评价文本——定位。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曾说过:“现在可以做的,是让我们每个人都发明我们自己理想的经典藏书房。”评价文本可以帮助学生定位自己的“书房”。在权威机构公布的初中名著阅读书单上,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一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但学生对于四大名著要么认识不足,要么有畏难心理,课堂教学的有效导入可以缩短学生与名著的距离,使学生正确认识名著的价值,从而带着一种高度去阅读。
(2)评价学生——激趣。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所谓主体,在哲学上是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既然学生是语文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首先就要能够唤起学生的兴趣。对于初期的阅读,学生是充满期待而忐忑不安的。这时候需要教师在评价中的充分肯定,重视学生的阅读初感,尊重学生的阅读顿悟,给予他们绝对的话语自由,但也要及时导引,培养学生向纵深思考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张力。如以下教学片断:
生1:她还是一个聪明的人,她对王维的诗的分析很有道理,并不像宝钗说的那样呆头呆脑。
师:你很了不起,你对香菱的表扬一定会让她更有信心,宝钗就不一样了。
生1:宝钗根本不想教她,只看到她的缺点。
师:你很有赏识别人的胸怀,对文字的阅读也很细心,这是阅读名著的可贵品质。受到赏识的人会更加自信。
生2:香菱还是一个好脾气的人,总是“笑”,对黛玉和对别人都这样。
师:你最懂曹雪芹了,从这么长的课文中发现了曹雪芹给香菱的好脾气!想想看作者刻画香菱的好脾气有什么用意?
生3:为了表现她的“苦吟”是乐在其中,自得其乐。
教师的问题设置是要通过激疑启思来激发阅读张力,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教师的评价既肯定了学生的感悟,又启发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进一步阅读文本,课堂动态地生成,降低了认知上的畏难情绪,又调动学生阅读原著的积极性。
二、乘势带入,提升阅读能力
“审美只是个人的而非社会的关切。”这是站在美学的高度上对个体生命阅读体验的保护式界定。要尊重学生的阅读特点,让他们在自由的精神状态下阅读,并能够形成自己的审美体验。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指导名著阅读的过程中要不断贴近学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动态的生成过程中寻找恰当的切入点乘势进行方法上的指导。
1.关注细节描写,透视人物性格
师:数一下香菱的几个“笑”,都是针对谁的?
生:17处,对每一个见到的人。对黛玉老师笑得最多,还有宝玉、探春、宝钗。
生:宝钗打击她她也笑,真是好脾气。
师:大家阅读很仔细,想想看作者为什么极力刻画香菱的“笑”。
生:表现她的虚心,照应她学诗的目的:慕雅。
生:表现她性格的软弱,对嘲笑她的人也笑脸相迎。
生:刻画她的朴实,因为这种朴实很可爱!
生:她不但学诗很专注,笑得也很专注,说明她是个很真诚的人。
以上这个片段中,17个“笑”是惜墨如金的曹雪芹给这个女子温暖的着色,让她的温柔打动高傲的林黛玉,让这两个女孩都笑起来,让这两个美丽的女子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日后她们的毁灭才能让人痛心疾首。让学生从细节中探究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事半功倍。
2.挖掘隐性信息,勾连故事情节
“隐性信息”就是指不直观的信息,文学作品常常用欲言又止的方式来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在阅读个体通过自身体验和感悟勾连情节的过程中,产生审美体验。《红楼梦》中,香菱的命运贯穿在整个贾府贵族小姐的命运里。香菱丢了,黛玉出场了,走进了她人生中最不应该去却不得不去的地方。香菱在贾府中的地位是连一个丫鬟也不如的,但她却要学诗,而且是向众人眼中“最容不得人”的主子小姐林黛玉学习。曹公匠心独具,把这两个看上去地位悬殊、性格迥异的女孩放在一处,一问一学的简单情节里处处设伏,有着极高的美学价值。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精心研读文本并创造性地利用文本,充分利用有限的教材指导学生挖掘隐性信息,勾连故事情节,提高阅读能力。如《香菱学诗》中的这几句话:
(1)黛玉对香菱说:“断不可学这样(陆放翁)的诗。”
(2)香菱对探春说:“姑娘何苦打趣我,我不过是心里羡慕,才学着顽罢了。”
(3)宝玉笑道:“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4)宝钗笑道:“你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宝玉不答。
这四句话是我和学生经过探讨,由学生最终选择并呈现的,最开始是没有加点的,我让学生找找哪些词语包含着隐性信息。通过比较讨论,学生指出这些词,我让学生标识出来,然后合作探究,讨论整理,教师乘势引导。如第一处学生说出“指过分追求格律而失却内容的率真”,教师就接着问:“这暗示了黛玉怎样的价值取向?”经过讨论学生能基本答出“真性情,率性自然”,然后直接过渡到第四个句子,“什么”是宝钗要宝玉学点仕途经济,宝玉的“不答”是对宝钗无言的反抗,宝玉对黛玉之所以情有独钟是因为他们志趣相同,是知音,那么宝黛的爱情悲剧既找到了性格的原因,又找到了社会的根源。
3.指导点评批注,规范阅读习惯
点评可以是对某个字某个细节描写的感悟,也可以是对某个片段的困惑或者瞬间的感悟。《香菱学诗》回末“宝钗正告诉他们说他梦中作诗说梦话”处,脂批:“一部大书起是梦。”王希廉评:“香菱苦志,是作者自言作诗工夫。”经过指导后学生的阅读潜能被激发出来,点评得挺有水平。例如:
“一首一首”处:痴、呆、魔、苦;感动;非“顽”也
“香菱又逼着黛玉换出杜律来”:一个“逼”字见执着
“宝玉不答”处:此时无声胜有声;话不投机半句多
三、顺势融入,积累文化知识
朱光潜曾说过:“文艺好比老酒,年代愈久,味道愈醇。但时空的距离如果太远,我们缺乏了解所必须的经验和知识,也就无从欣赏。”经验是要积累的,文化知识是在不断地积累过程中丰富起来的。
1.阅读中积累相关典故
《香菱学诗》中提到了诗词的起承转合、平仄虚实,引用了陆游的诗,提到了竹林七贤,还讲到了佛家的“三昧”,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进行了解,必要时教师要作简单讲解,对理解文意有很大帮助,日积月累,也是一笔不小的“财产”。
2.阅读后感受礼仪文化
文学名著所描写的场景打着时代的烙印,展现的礼仪文化渗透着民族的特点,精妙的语言传承者民族文化,教师要指导学生关注情节背后这些优良的传统,感受它们的魅力,提高审美能力。《香菱学诗》里提到了诗社,这是古代文人雅士的聚会方式,而读过书的贵族小姐们也以这样的方式展示她们的高雅,以至于香菱羡慕不已,立志学诗,精血诚聚,梦中得句,构成红楼一美梦。
文学名著经典的语言熏陶,高度的人文关怀,立体的人物性格,永恒的精神追求是对整个人类有所裨益的。教师要通过课堂设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感受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资料:
1.厉华《名著,想说爱你容易吗——初中生名著阅读指导策略与有效方法探析》,《课程教育研究》2012年第24期。
2.袁爱国《张力:让阅读教学走向高效——〈都市精灵〉教学案例摭谈》,《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第14期。
一、蓄势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1.对话唤醒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是接受者在某种外部和内部因素(问题、动机、兴趣)刺激下产生的对下一次阅读的期待。唤醒阅读期待是教师指导名著阅读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1)师生对话。为了推出课文的主人公“香菱”,我从学生熟悉的人物谈起:王熙凤、林黛玉……学生还是能说出有关情节和性格特点的。我接着指出:“其实还有一些很有意思的人物,是被很多读者忽略了的,你们想不想了解?”学生的好奇心被挑起来,我顺势问道:“你知道香菱是谁吗?”激起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期待,达到预期效果。
(2)与文本对话。《香菱学诗》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的经典章节,节选自原著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课前我要求学生看过这一整回的内容,把不理解的地方标注出来,并把课文内容读熟,理清情节。香菱为什么要“慕雅”而“学诗”,是课堂上要解决的问题,学生的疑问会带动他们探究前面的情节。初步的阅读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文字唤醒了更深层次的阅读欲望,阅读便向个体行为发展了。
2.评价激发阅读张力
文学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情感与语言表现之间总有空白和不确定性存在,使读者与作品之间形成了张力。作为教师便要引导、帮助他们发现并尽量消除超限的张力,充分利用阅读初感激发阅读张力,使学生在名著阅读中能得到知识和情感的双重收获。
(1)评价文本——定位。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曾说过:“现在可以做的,是让我们每个人都发明我们自己理想的经典藏书房。”评价文本可以帮助学生定位自己的“书房”。在权威机构公布的初中名著阅读书单上,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一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但学生对于四大名著要么认识不足,要么有畏难心理,课堂教学的有效导入可以缩短学生与名著的距离,使学生正确认识名著的价值,从而带着一种高度去阅读。
(2)评价学生——激趣。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所谓主体,在哲学上是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既然学生是语文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首先就要能够唤起学生的兴趣。对于初期的阅读,学生是充满期待而忐忑不安的。这时候需要教师在评价中的充分肯定,重视学生的阅读初感,尊重学生的阅读顿悟,给予他们绝对的话语自由,但也要及时导引,培养学生向纵深思考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张力。如以下教学片断:
生1:她还是一个聪明的人,她对王维的诗的分析很有道理,并不像宝钗说的那样呆头呆脑。
师:你很了不起,你对香菱的表扬一定会让她更有信心,宝钗就不一样了。
生1:宝钗根本不想教她,只看到她的缺点。
师:你很有赏识别人的胸怀,对文字的阅读也很细心,这是阅读名著的可贵品质。受到赏识的人会更加自信。
生2:香菱还是一个好脾气的人,总是“笑”,对黛玉和对别人都这样。
师:你最懂曹雪芹了,从这么长的课文中发现了曹雪芹给香菱的好脾气!想想看作者刻画香菱的好脾气有什么用意?
生3:为了表现她的“苦吟”是乐在其中,自得其乐。
教师的问题设置是要通过激疑启思来激发阅读张力,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教师的评价既肯定了学生的感悟,又启发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进一步阅读文本,课堂动态地生成,降低了认知上的畏难情绪,又调动学生阅读原著的积极性。
二、乘势带入,提升阅读能力
“审美只是个人的而非社会的关切。”这是站在美学的高度上对个体生命阅读体验的保护式界定。要尊重学生的阅读特点,让他们在自由的精神状态下阅读,并能够形成自己的审美体验。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指导名著阅读的过程中要不断贴近学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动态的生成过程中寻找恰当的切入点乘势进行方法上的指导。
1.关注细节描写,透视人物性格
师:数一下香菱的几个“笑”,都是针对谁的?
生:17处,对每一个见到的人。对黛玉老师笑得最多,还有宝玉、探春、宝钗。
生:宝钗打击她她也笑,真是好脾气。
师:大家阅读很仔细,想想看作者为什么极力刻画香菱的“笑”。
生:表现她的虚心,照应她学诗的目的:慕雅。
生:表现她性格的软弱,对嘲笑她的人也笑脸相迎。
生:刻画她的朴实,因为这种朴实很可爱!
生:她不但学诗很专注,笑得也很专注,说明她是个很真诚的人。
以上这个片段中,17个“笑”是惜墨如金的曹雪芹给这个女子温暖的着色,让她的温柔打动高傲的林黛玉,让这两个女孩都笑起来,让这两个美丽的女子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日后她们的毁灭才能让人痛心疾首。让学生从细节中探究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事半功倍。
2.挖掘隐性信息,勾连故事情节
“隐性信息”就是指不直观的信息,文学作品常常用欲言又止的方式来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在阅读个体通过自身体验和感悟勾连情节的过程中,产生审美体验。《红楼梦》中,香菱的命运贯穿在整个贾府贵族小姐的命运里。香菱丢了,黛玉出场了,走进了她人生中最不应该去却不得不去的地方。香菱在贾府中的地位是连一个丫鬟也不如的,但她却要学诗,而且是向众人眼中“最容不得人”的主子小姐林黛玉学习。曹公匠心独具,把这两个看上去地位悬殊、性格迥异的女孩放在一处,一问一学的简单情节里处处设伏,有着极高的美学价值。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精心研读文本并创造性地利用文本,充分利用有限的教材指导学生挖掘隐性信息,勾连故事情节,提高阅读能力。如《香菱学诗》中的这几句话:
(1)黛玉对香菱说:“断不可学这样(陆放翁)的诗。”
(2)香菱对探春说:“姑娘何苦打趣我,我不过是心里羡慕,才学着顽罢了。”
(3)宝玉笑道:“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4)宝钗笑道:“你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宝玉不答。
这四句话是我和学生经过探讨,由学生最终选择并呈现的,最开始是没有加点的,我让学生找找哪些词语包含着隐性信息。通过比较讨论,学生指出这些词,我让学生标识出来,然后合作探究,讨论整理,教师乘势引导。如第一处学生说出“指过分追求格律而失却内容的率真”,教师就接着问:“这暗示了黛玉怎样的价值取向?”经过讨论学生能基本答出“真性情,率性自然”,然后直接过渡到第四个句子,“什么”是宝钗要宝玉学点仕途经济,宝玉的“不答”是对宝钗无言的反抗,宝玉对黛玉之所以情有独钟是因为他们志趣相同,是知音,那么宝黛的爱情悲剧既找到了性格的原因,又找到了社会的根源。
3.指导点评批注,规范阅读习惯
点评可以是对某个字某个细节描写的感悟,也可以是对某个片段的困惑或者瞬间的感悟。《香菱学诗》回末“宝钗正告诉他们说他梦中作诗说梦话”处,脂批:“一部大书起是梦。”王希廉评:“香菱苦志,是作者自言作诗工夫。”经过指导后学生的阅读潜能被激发出来,点评得挺有水平。例如:
“一首一首”处:痴、呆、魔、苦;感动;非“顽”也
“香菱又逼着黛玉换出杜律来”:一个“逼”字见执着
“宝玉不答”处:此时无声胜有声;话不投机半句多
三、顺势融入,积累文化知识
朱光潜曾说过:“文艺好比老酒,年代愈久,味道愈醇。但时空的距离如果太远,我们缺乏了解所必须的经验和知识,也就无从欣赏。”经验是要积累的,文化知识是在不断地积累过程中丰富起来的。
1.阅读中积累相关典故
《香菱学诗》中提到了诗词的起承转合、平仄虚实,引用了陆游的诗,提到了竹林七贤,还讲到了佛家的“三昧”,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进行了解,必要时教师要作简单讲解,对理解文意有很大帮助,日积月累,也是一笔不小的“财产”。
2.阅读后感受礼仪文化
文学名著所描写的场景打着时代的烙印,展现的礼仪文化渗透着民族的特点,精妙的语言传承者民族文化,教师要指导学生关注情节背后这些优良的传统,感受它们的魅力,提高审美能力。《香菱学诗》里提到了诗社,这是古代文人雅士的聚会方式,而读过书的贵族小姐们也以这样的方式展示她们的高雅,以至于香菱羡慕不已,立志学诗,精血诚聚,梦中得句,构成红楼一美梦。
文学名著经典的语言熏陶,高度的人文关怀,立体的人物性格,永恒的精神追求是对整个人类有所裨益的。教师要通过课堂设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感受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资料:
1.厉华《名著,想说爱你容易吗——初中生名著阅读指导策略与有效方法探析》,《课程教育研究》2012年第24期。
2.袁爱国《张力:让阅读教学走向高效——〈都市精灵〉教学案例摭谈》,《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