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家庭和幼儿园在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方面的重要性和途径进行了探究,以供借鉴。
关键词:语言;环境;游戏;社会性交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幼儿园的幼儿通过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相应的活动。”家庭和幼儿园是对幼儿有直接影响且影响最大的两个大环境,环境对幼儿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和幼儿园只有营造良好的环境,才能更好地塑造幼儿,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条件越来越优越,幼儿在家受宠爱、被惯养,会出现自私任性、不关心他人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其社会化发展。因此,作为幼儿园的教师,我们应根据幼儿的特点及年龄为幼儿营造良好的环境,帮助他们改正任性、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等不利于社会交往的行为,培养其社会性交往能力。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培养幼儿的社交技能
1. 提供人际交往的机会
家长应为孩子提供交往的机会,指导其掌握交往的礼仪。例如,家中有客人来访,打招呼和交谈时要有礼貌;在公交车上,遇到老人或抱孩子的妇女,家长应主动让座。通过家长的行为,让孩子学会尊老爱幼,在交往中真诚待人、礼貌接物,学会社会交往技能。
2. 正确引导人际交往的行为
家长还可以为孩子创设相应的氛围,如邀请邻居家的孩子到自家玩,让孩子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喜欢的玩具,分享自己爱吃的水果,并要求孩子学会照顾伙伴,和伙伴友好相处,使孩子在社会交往中体验分享的快乐。
家长要随时根据孩子的交往情况给予引导,让幼儿学会理解、宽容他人,慢慢地孩子就能和伙伴建立起一种亲密、和谐的关系。除了与同龄人交往外,家长还应该注意与孩子的沟通。家长扮演客人与孩子玩角色扮演游戏,一句“请进!”“请坐!”“你是谁?”,一个细微的举止,都能使孩子懂得怎样待人,既使孩子学会了合作,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又使其体验了交往的乐趣。
二、丰富幼儿园生活,创设良好的幼儿交往环境
1. 教师是幼儿的榜样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和家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影响源,模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和家长的言行举止直接、间接地影响幼儿,构成他们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如早上家长送孩子来幼儿园时,教师应面带微笑,有礼貌地跟家长打招呼,这样做实际上是给幼儿做出表率,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角色游戏丰富交往语言
对于小班的幼儿,教师需要注意在区域活动中扮演一些与幼儿生活有关的角色。如教师当“妈妈”、幼儿当“孩子”,教师以角色的身份主动与幼儿交谈,在此过程中教给幼儿一些常用的交际语言:“谢谢,别客气;对不起,没关系;你好,再见;行不行,可以……”经过几次训练,幼儿就会开口与教师交流,从而达到通过语言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目的。
3. 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促进幼儿的社会性交往
针对不同年龄的幼儿应该有不同的教育方式。对于中班的幼儿,可以让他们轮流当接待员,早晨“接待员”要早早地来到幼儿园,在本班门口迎接家长和伙伴,见到家长和伙伴要主动问好并说:“欢迎小朋友来幼儿园。”然后挥手再说:“叔叔(阿姨)再见。”在接待过程中,教师注意纠正幼儿的站姿和仪态。还可以在小区内组织幼儿发放“学习雷锋倡议书”等,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为幼儿提供了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并使幼儿体验到交流的快乐,极大地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了幼儿的社会性交往。
4. 利用社区资源,为幼儿创设社交平台
为了使所有的幼儿都能体验到社会交往的成功感,教师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如消夏晚会、广告宣传会等,让幼儿到舞台上现场表演节目。这种活动不仅让幼儿在舞台上充分展示了自己,而且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促使其养成积极的性格。
5. 家长助教,促进家园合作
幼儿园可以请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教学,走进课堂,开展更有效、有益、有趣的家园共育活动;请家长走到孩子当中,利用自身特长为孩子上課;开展家长助教活动,改变以往只有教师上课的模式,使家长由观察者转换为参与者,扩大幼儿的交往空间,培养幼儿的社会性交往意识。教师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增进对幼儿的了解,从而形成教育合力,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
三、结语
总之,根据自身经验,笔者认为,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是幼儿园和家庭的重要任务。因此,利用多种形式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势在必行。
关键词:语言;环境;游戏;社会性交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幼儿园的幼儿通过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相应的活动。”家庭和幼儿园是对幼儿有直接影响且影响最大的两个大环境,环境对幼儿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和幼儿园只有营造良好的环境,才能更好地塑造幼儿,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条件越来越优越,幼儿在家受宠爱、被惯养,会出现自私任性、不关心他人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其社会化发展。因此,作为幼儿园的教师,我们应根据幼儿的特点及年龄为幼儿营造良好的环境,帮助他们改正任性、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等不利于社会交往的行为,培养其社会性交往能力。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培养幼儿的社交技能
1. 提供人际交往的机会
家长应为孩子提供交往的机会,指导其掌握交往的礼仪。例如,家中有客人来访,打招呼和交谈时要有礼貌;在公交车上,遇到老人或抱孩子的妇女,家长应主动让座。通过家长的行为,让孩子学会尊老爱幼,在交往中真诚待人、礼貌接物,学会社会交往技能。
2. 正确引导人际交往的行为
家长还可以为孩子创设相应的氛围,如邀请邻居家的孩子到自家玩,让孩子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喜欢的玩具,分享自己爱吃的水果,并要求孩子学会照顾伙伴,和伙伴友好相处,使孩子在社会交往中体验分享的快乐。
家长要随时根据孩子的交往情况给予引导,让幼儿学会理解、宽容他人,慢慢地孩子就能和伙伴建立起一种亲密、和谐的关系。除了与同龄人交往外,家长还应该注意与孩子的沟通。家长扮演客人与孩子玩角色扮演游戏,一句“请进!”“请坐!”“你是谁?”,一个细微的举止,都能使孩子懂得怎样待人,既使孩子学会了合作,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又使其体验了交往的乐趣。
二、丰富幼儿园生活,创设良好的幼儿交往环境
1. 教师是幼儿的榜样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和家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影响源,模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和家长的言行举止直接、间接地影响幼儿,构成他们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如早上家长送孩子来幼儿园时,教师应面带微笑,有礼貌地跟家长打招呼,这样做实际上是给幼儿做出表率,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角色游戏丰富交往语言
对于小班的幼儿,教师需要注意在区域活动中扮演一些与幼儿生活有关的角色。如教师当“妈妈”、幼儿当“孩子”,教师以角色的身份主动与幼儿交谈,在此过程中教给幼儿一些常用的交际语言:“谢谢,别客气;对不起,没关系;你好,再见;行不行,可以……”经过几次训练,幼儿就会开口与教师交流,从而达到通过语言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目的。
3. 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促进幼儿的社会性交往
针对不同年龄的幼儿应该有不同的教育方式。对于中班的幼儿,可以让他们轮流当接待员,早晨“接待员”要早早地来到幼儿园,在本班门口迎接家长和伙伴,见到家长和伙伴要主动问好并说:“欢迎小朋友来幼儿园。”然后挥手再说:“叔叔(阿姨)再见。”在接待过程中,教师注意纠正幼儿的站姿和仪态。还可以在小区内组织幼儿发放“学习雷锋倡议书”等,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为幼儿提供了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并使幼儿体验到交流的快乐,极大地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了幼儿的社会性交往。
4. 利用社区资源,为幼儿创设社交平台
为了使所有的幼儿都能体验到社会交往的成功感,教师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如消夏晚会、广告宣传会等,让幼儿到舞台上现场表演节目。这种活动不仅让幼儿在舞台上充分展示了自己,而且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促使其养成积极的性格。
5. 家长助教,促进家园合作
幼儿园可以请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教学,走进课堂,开展更有效、有益、有趣的家园共育活动;请家长走到孩子当中,利用自身特长为孩子上課;开展家长助教活动,改变以往只有教师上课的模式,使家长由观察者转换为参与者,扩大幼儿的交往空间,培养幼儿的社会性交往意识。教师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增进对幼儿的了解,从而形成教育合力,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
三、结语
总之,根据自身经验,笔者认为,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是幼儿园和家庭的重要任务。因此,利用多种形式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