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策略和方法在“让学”中自然生成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vel_ze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基于新课标提出的数学教学要“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这一要求,苏教版教材编排了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精选了画图、列举、假设、转化等常用策略。苏教版五下安排的“转化”策略是一种十分常见又极其重要的思想性策略,对于学生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展数学思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为什么修订版教材将“转化”策略提前到五年级来教学?
  在2014版修订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一课由原来的六下提前到了五下。为什么作这样的调整呢?在备课过程中,我翻阅了一到十册教材,心中有了答案。通过多年的学习,转化策略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不是新鲜事物,他们早已接触并积累了较多通过转化解决问题的经验(如小数的乘除法转化为整数的乘除法、未知图形的面积转化为已知图形的面积等),及时安排转化策略的认识和应用,既可以帮助学生将感性经验提升为理性思考,也能为他们后续主动运用转化策略学习新的知识(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还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他们应用策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形成策略意识。
  2.策略和方法哪个更重要?
  目前,小学数学界普遍认为,相对于方法而言,策略属于上位知识,而本人认为,方法和策略是解决同一问题过程中的两个方面,在学习、掌握解决问题的某种方法时,也就逐步了解和形成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探究方法,让学生不断观察、体验、反思、抽象和概括,使策略与方法这两者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3.选择哪些问题作为教学“转化”的素材?
  例1选择了两个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有利于学生直观感知转化策略的优势,例2虽然是下一课时的内容,但为了学生对转化有更整体的认识,也可以将其纳入本节课的教学。于是,教学时,我选择将图形的等积转化(例1)、等长转化(“练习十六”第1题)、连加式题的等值转化(例2)等素材作为教学的核心问题,使学生通过回顾学习经历意识到转化是常用策略,从而主动应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
  总之,本设计紧紧围绕让数学课堂从“教为中心”转为“学为中心”的理念,依据教材设计了五个教学板块,以期让学生的学习自然发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反思和对旧知的回顾,体会转化策略的价值。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主动应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获得成功解决问题的体验。
  【教学活动及意图】
  一、课前热身,渗透转化
  师:同学们知道今天学什么吗?老师来试试大家的解题本领高不高。
  问题:不给你大的秤,你怎么称出一头大象的质量?
  预设:学生说出曹冲称象的办法,教师顺势播放动画短片《曹冲称象》。
  师:曹冲聪明在哪里?(使用策略)
  小结:接下来的40分钟,就让我们一起向曹冲学习,走进策略的世界,去领略策略的神奇,好吗?
  【课前热身,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通过两个看似随意的问题,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并与本节课要学习的转化策略有效衔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上来。】
  二、问题引入,感知转化
  师:让我们的学习从聪聪和明明的争论开始!
  1.核心问题1:谁的面积大?
  聪聪和明明在方格纸上分别画了一个图形,他们想知道究竟谁画的图形面积大,你们有办法吗?
  预设:有的学生说一样大,有的学生说右边的图形面积大。
  师:在老师给大家的白色信封里,拿出这两个图形,动手试试,验证自己的想法。
  指名上台汇报。
  追问:你的结论是什么?你觉得他说得怎么样?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刚才大家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指出:其实,刚才大家在变形过程中,平移也好,旋转也好,都用到了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板书课题)
  追问:刚才,我们把什么转化成了什么?(不规则图形转化成了规则图形)转化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形状变了,面积不变)
  追问:不转化行不行?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相机展示数方格法和变形法,并引导他们比较:哪种方法好?(变形法方便,数方格法麻烦)
  【尊重教材编写意图,从比较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入手,唤醒学生的转化意识,容易想到转化成规则图形来比较。融入“聪聪和明明比赛”的情境,有利于学生投入思考。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尊重不同学生的认知起点。通过数方格法和变形法的鲜明对比,让学生初步感受转化策略的优势。】
  过渡:比谁的面积大,他们打成了平手,他们又开始了第二次比拼!我们去看看!
  2.核心问题2:谁的周长长?
  聪聪和明明又在方格纸上分别画了一个图形,这一次他们想知道究竟谁画的图形周长长,有办法吗?
  预设:有的学生说一样长,有的学生说右边的图形周长长。
  指名上台汇报。师追问: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相机展示不同的转化方法,得出结论。
  追问:刚才,我们是借助什么策略解决问题的?
  小结:同学们已经能主动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了,真棒!
  追问:这一次转化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面积变了,周长不变)
  指出:前面一次比谁的面积大,转化时面积不能变,叫作“等积变形”;这一次比谁的周长长,转化时周长不能变,叫作“等长变形”。总之,比什么量,转化前后,什么量就不能变,否则转化就出错了。   【将例题设计成情境串,先“比谁的面积大”,揭示转化策略,再“比谁的周长长”,丰富了转化形式。两次比较中,“转化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对转化的深入反思。两次比较后,教师指出“等积变形”和“等长变形”的数学本质,这样的设计,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刻感悟到实施转化的注意点:形式可以多样,但一定要等量转化。】
  三、回顾旧知,领悟转化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在学习哪些数学知识时,用到过转化的策略?
  先小组交流,教师再选取学生的一些典型例子进行全班汇报。
  小结:不理不知道,一理吓一跳啊!原来,我们一直在用转化策略啊!(学生微笑、点头)
  师追问:(1)解决这些问题时,为什么要先转化?转化有什么好处?(2)转化时,用到了哪些具体方法?
  同桌讨论,全班汇报后,相机板书:
  复杂→简单 未知→已知
  平移 旋转 割补 规律 性质……
  【通过列举大量的例子,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转化策略应用的广泛性,转化的好处、转化的方法得以全面总结和展示;另一方面,使新旧知识之间很好地建立起了联系。】
  四、梯度应用,丰富转化
  1.小试牛刀。
  用分数表示下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说说你是怎样转化的。
  引导学生拿出学具,动手验证自己的想法。
  指名一些学生上台展示,教师课件相机演示数方格法、分割平移法、分割旋转法以及数空白格法,并指出:同样都是旋转,用对了才管用;当别人都在数涂色部分时,不要忘了还可以转化一下思维——数空白部分。
  过渡:对转化有感觉了吗?(有)能不能让这种感觉更好一些?其实,除了在图形中会用到转化,我们在计算领域也经常应用转化。
  2.更进一步。
  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计算。
  指名学生上台展示或教师相机课件展示。
  小结:同学们不仅会形与形的转化,还会把数转化成形。(板书:数形结合)数转化成形,数形结合,好不好?好在哪里?
  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所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 3.走进生活。
  最近,区里正在开展校园足球联赛。有16支球队参加比赛,比赛以单场淘汰制(即每场淘汰一支球队)进行。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才能产生冠军?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单场淘汰制是什么意思?你能试试看吗?
  预设:方法一:8 4 2 1=15(场);方法二:16-1=15(场)。
  对于方法二,教师故作惊讶,引导学生解释。
  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指出:方法一是从比赛过程的角度顺着想的,方法二是从比赛结果的角度逆着想的。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方法也会不同。(板书:换角度思考)
  追问:如果有32支球队参赛呢?64支呢?n支呢?
  拓展:据悉,晋级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的12支球队将分为两组再进行主客场双循环较量,前2名将直接获得参加世界杯决赛的资格,什么是双循环赛?要决出前2名,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请同学们课后上网查一查、算一算,并和家长或体育老师交流!
  【从小试牛刀(图形转化)到更进一步(数形转化),最后走进生活(足球淘汰赛问题),学生的思维得以进一步打开和丰富,认识到需要结合具体的问题来灵活选择转化的方法。】
  五、交流总结,提升转化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会了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你能用一两句话总结一下你的学习收获或感受吗?
  学生展示后,相机出示一些数学家关于转化策略的名言。
  师:古今中外,有许多善用转化策略的高手,除了前面提到的曹冲称象外,还有司马光砸缸、爱迪生巧测灯泡容积……在数学中善用转化的人是有智慧的人,在生活中善用转化的人是有创意的人!
  (作者单位:南京市溧水区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新常态教育应是尊重教育规律,叩问教育本质的教育;应是关注人的尊严,满足人的需要的教育;应是一种对教育理想的脚踏实地的执着和坚守。新常态教育下南菁高中以成就师生生命的美好和人生的幸福为教育追求,坚持教育的价值引领,建设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理想课堂,实践着重构校园生活的学校美育。  【关键词】新常态教育;价值引领;精神成长;校园生活  【中图分类号】G423.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摘要】儿童的认知特点与阅读方式的转变呼唤知识的图像化,这对于提高习作教学质量的意义是巨大的。图像化知识的直观性、序列性、趣味性能有效地帮助学生选择习作素材、理顺表达思路和学会有序表达,这对于提升习作教学的效率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习作知识;图像化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4-0013-03  【作者简介】徐俊,南京
一、小“材”可以大“用”  在跨越式跳高教学中,为了消除学生的害怕心理同时也为了安全起见,我选用橡皮筋作为“横杆”。但是在教学中存在误区:学生过“横杆”时会扭腰转体、双脚后勾下压橡皮筋,臀部不能先过杆。主要原因是学生只关注能否过“横杆”而不考虑是否碰到橡皮筋。此外,当进入全程助跑用实物做横杆时,学生就不敢越过横杆或常常下意识地碰倒架子,最后跳过去的高度不高,显然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就不如用竹竿
【关键词】学科特质;情趣;儿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3-0057-02  多年前,于永正老师在总结“五重教学法”时便把“重情趣”摆在了首位。在“于永正‘言语交际’式小学语文教学探索与实践”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后,他在回顾自己的教学历程时说道:“其实我更愿意把我的教学总结为情趣教育,我的语文教学最大的特色就是有情有趣
【设计理念】  《学会合作》是一篇演讲稿。作者采用了演讲最常用的方法,开篇即点明要说的话题是“合作”,简洁明了,直奔主题。接着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讲起,阐明“不论从事什么职业,不论何时何地,都离不开和他人合作”的道理。第3至5自然段列举了交响乐团演奏和火中逃生小实验这两个具体事例,来说明卓有成效的合作,必须具有协作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结尾再次强调“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这一观点。文
“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创造的地方。”哲学家阿依的话正在被一所学校所诠释。这所学校是一所普通农村小学,但是在2009年5月却被评为“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其创新的智慧、过人的胆识、坚实的步伐,创造了一个汇聚智慧的“少年硅谷”。学校以“硅谷精神”为引擎,以“创意生活”为旨归,以“创新思维”为导向,成为孩子心灵自由生长的空间,它就是南京市江宁区铜山中心小学(以下简称“铜小”)。 
让学生走向幸福的协奏曲——江苏省泰州市“三进”教育纪事 卢静娜  新闻背景  2010年9月份,江苏省泰州市教育局召开全市“三进”工作动员大会,全面启动了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通话进校园,书法进课堂,诵读进教材工作。泰州市教育局明确“三进”工作集中推进的时间是两年,到2012年,全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要基本建成“三进”工作合格校,20%左右的学校建成“三进”工作示范学校,全市还要建成一批“三
【摘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深入挖掘数学语言蕴含的育人价值,引导学生运用丰富的数学语言记录思考的痕迹,能凸显学生学习的过程感和成长感。探索积极的数学语言教学策略能有效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数学语言;思维发展;教学策略;沟通转换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5-0039-02  【作者简介】潘明珍,江苏省淮
“课标修订稿”经过多年的孕育,终于面世。作为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识字与写字”,在这次修订中得到高度重视和强化,其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基础地位更加稳固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识字、写字不单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而且九年语文教育要一以贯之,使之拥有不容置疑的“法定”地位,每个学段都不可以小觑。可是,目前识字、
练习课,怎样上?  虞丽敏    一、练习课。需要“你知我知”  练习课的教学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把握住整堂课的训练目标,弄清楚每一道习题的练习目的。但反思我们对练习课的执教过程,这些练习目的的实施与达成有时并不理想。什么原因呢?  站在教者的角度看,教师对“练习目的”是心中有数的,教学也以达成这些训练目标而组织开展:但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学生面对的是一道道练习题。他们的目标是“会解题”、“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