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我们这座小县城拥有了许许多多来自不同生活环境、性格特征各不相同的学生。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我们的班主任,投入大量的关爱,倾注丰富的情感。如果他们也拥有了这份爱,就能在明媚的阳光中追求真知,实现自我,感受成功,班主任也才能在学生的成功中,体会成功,享受成功,拥抱成功!
担任班主任这么多年,有一件事一直感动着我:
小杰是一年级的新生。我去家访时,他正好去青少年活动中心参加绘画培训了。为见到孩子本人,我又到青少年活动中心找他。
绘画的同学来了,我连忙在队伍里找小杰:“小杰在吗?哪位是小杰同学?”话音刚落,一个小男孩就接上了口:“我又不认识你,叫我干吗?”我一愣,以为自己听错了,循声望去,发现一个男孩正绷着脸,瞪着眼睛望着我。在他旁边的老人,急忙把他拉住。我走过去跟他们打招呼,向老人介绍自己,老人也告诉我他是小杰的爷爷。我俯下身,对小杰说:“我是你的老师,我姓曾。”
“什么莫名其妙的老师,我又不认识你。”
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在我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还是第一次碰到这样的孩子。可我还是微笑着对他说:“已经开学好几天了,可我还没见到你去上学,所以今天我来找你。我就是你的班主任。”
“我不要读书,是他们帮我报的名!”他指着爷爷气呼呼地说。爷爷只是无奈地摇头。我一下子懵了,不知该说什么才好,只能尴尬地拿出纸巾擦额头上渗出的汗。爷爷见状一个劲地说:“老师,我们小孩不懂事,你别理他!”
“没关系。”我依旧带着笑,但我知道这笑容并不自然。
还没跨进校门的孩子,已经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还没教学生的老师,已经被学生拒绝,这该怎么办呢?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我们教孩子必须先了解孩子的心理,若能根据孩子的心理而实施教育,那教育必有良好的效果。”為了能全面了解小杰个性形成的过程,我决定再次进行家访。
原来,小杰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爸爸在外地工作,小杰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两位老人对他宠爱有加,已经到了溺爱的程度。小杰情绪偏激,行为任性,两位老人也是束手无策。孩子快上学了,老人便把上学当紧箍咒来约束他,说什么“你这种样子到学校要被老师骂的”,“再过几天你读书了,就要被老师‘收骨头’了”。幼儿园老师、周围邻居也说“你这样捣蛋,上小学后就没好日子过了”……这似乎成了一种心理暗示,渐渐使孩子产生了对学校和老师的对立情绪。
为了解开小杰心中的结,帮助他迈好入学的第一步,我决定从学前教育入手。我说服老人不要再用“读小学”来吓唬他,对他出格的行为也不要迁就。而我将用自己的热情和真诚,拉近与孩子心灵的距离,用宽容和耐心,给予孩子具体的帮助,让孩子在发展的过程中感受老师的爱,改变已有的看法。
小杰到校的第一天,是在爷爷的陪同下来到校门口的。我微笑着上前打招呼,并从爷爷的手中接过小杰的书包,俯下身对他说:“小杰,爷爷只能送你到这里,小书包自己背好吗?”他一句话也不跟我说,只是面无表情地看着我。我抚摸着他的头,心想,他至少已经不反对我了。第一堂课,我走到小杰身旁,问他该怎样称呼我,他没头没脑地甩出一句:“曾老师呀。”我心里暗暗高兴,因为他已经肯叫我老师了。放学时,我和同学们道别后,特意走到小杰身旁,还对他爷爷说:“小杰今天表现很好,回答问题也很棒,真不错!”然后对小杰说:“明天曾老师还在这里等着你,好吗?”小杰点点头,一声不响地拉他爷爷的手。看来,我的建议他也能接受了。
第二天早晨,我惊喜地发现,小杰像其他同学一样向老师鞠躬问好了,虽然他的声音我并没有听清,可我却感到满足和欣慰。我摸摸他的头说:“小杰真乖!”
这一天上课,我明显地感到小杰比前一天认真多了。
放学的时候,我轻轻地对小杰说:“回家把儿歌背给爷爷奶奶听好吗?”没想到他却说“不好”,我问他理由,他说:“我干吗要背给他们听?”我笑着说:“老师猜他们会表扬你的,不信试试。”他看着我,“哦”了一声就走了。送走学生,我赶紧给小杰爷爷打电话,告诉他们不管小杰背得怎样,一定要表扬他,鼓励他。
第三天,小杰进校时,已经主动跟我打招呼了。我赶紧回应他,还表扬了他。
入队仪式那天,在给学生们戴红领巾时,我问学生,是否喜欢他们的学校,喜欢他们的老师,是否愿意成为光荣的少先队员时,全班同学都大声说“喜欢”、“愿意”。小杰也和大家一样笑着、叫着。我高兴极了,因为我知道,小杰的心结打开了,他终于喜欢上学,也喜欢我了。
这件事更使我坚信:先进的教育理念,无需用美丽的词藻来描绘,生动的教育案例也未必用科学的规范来界定。“爱”就是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情”就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爱生“在尊重中体现,“真情”则在细节中流露,这就是这件事一直感动我的缘故。
对小学生面言,班主任的爱真的是神奇的良药,因为这份爱里有信任,有尊重,有理解,有期盼,从细微处入手,爱抚的目光,亲切的笑容,深入的了解,偶然的发现,有意的赞许,恰到好处的目标……能通向学生的心灵,能打开学生的心结,这份爱里有教师包容学生过失的胸襟,等待学生进步的耐心,也有赞许学生成功的灿烂微笑。
知识需要反复探索,土地需要辛勤耕耘。耕耘者未必想到收获,然而对收获的期待和憧憬将使耕耘更有意义。一段故事,一点启迪,也许会把平凡的付出点缀得光彩夺目!
担任班主任这么多年,有一件事一直感动着我:
小杰是一年级的新生。我去家访时,他正好去青少年活动中心参加绘画培训了。为见到孩子本人,我又到青少年活动中心找他。
绘画的同学来了,我连忙在队伍里找小杰:“小杰在吗?哪位是小杰同学?”话音刚落,一个小男孩就接上了口:“我又不认识你,叫我干吗?”我一愣,以为自己听错了,循声望去,发现一个男孩正绷着脸,瞪着眼睛望着我。在他旁边的老人,急忙把他拉住。我走过去跟他们打招呼,向老人介绍自己,老人也告诉我他是小杰的爷爷。我俯下身,对小杰说:“我是你的老师,我姓曾。”
“什么莫名其妙的老师,我又不认识你。”
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在我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还是第一次碰到这样的孩子。可我还是微笑着对他说:“已经开学好几天了,可我还没见到你去上学,所以今天我来找你。我就是你的班主任。”
“我不要读书,是他们帮我报的名!”他指着爷爷气呼呼地说。爷爷只是无奈地摇头。我一下子懵了,不知该说什么才好,只能尴尬地拿出纸巾擦额头上渗出的汗。爷爷见状一个劲地说:“老师,我们小孩不懂事,你别理他!”
“没关系。”我依旧带着笑,但我知道这笑容并不自然。
还没跨进校门的孩子,已经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还没教学生的老师,已经被学生拒绝,这该怎么办呢?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我们教孩子必须先了解孩子的心理,若能根据孩子的心理而实施教育,那教育必有良好的效果。”為了能全面了解小杰个性形成的过程,我决定再次进行家访。
原来,小杰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爸爸在外地工作,小杰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两位老人对他宠爱有加,已经到了溺爱的程度。小杰情绪偏激,行为任性,两位老人也是束手无策。孩子快上学了,老人便把上学当紧箍咒来约束他,说什么“你这种样子到学校要被老师骂的”,“再过几天你读书了,就要被老师‘收骨头’了”。幼儿园老师、周围邻居也说“你这样捣蛋,上小学后就没好日子过了”……这似乎成了一种心理暗示,渐渐使孩子产生了对学校和老师的对立情绪。
为了解开小杰心中的结,帮助他迈好入学的第一步,我决定从学前教育入手。我说服老人不要再用“读小学”来吓唬他,对他出格的行为也不要迁就。而我将用自己的热情和真诚,拉近与孩子心灵的距离,用宽容和耐心,给予孩子具体的帮助,让孩子在发展的过程中感受老师的爱,改变已有的看法。
小杰到校的第一天,是在爷爷的陪同下来到校门口的。我微笑着上前打招呼,并从爷爷的手中接过小杰的书包,俯下身对他说:“小杰,爷爷只能送你到这里,小书包自己背好吗?”他一句话也不跟我说,只是面无表情地看着我。我抚摸着他的头,心想,他至少已经不反对我了。第一堂课,我走到小杰身旁,问他该怎样称呼我,他没头没脑地甩出一句:“曾老师呀。”我心里暗暗高兴,因为他已经肯叫我老师了。放学时,我和同学们道别后,特意走到小杰身旁,还对他爷爷说:“小杰今天表现很好,回答问题也很棒,真不错!”然后对小杰说:“明天曾老师还在这里等着你,好吗?”小杰点点头,一声不响地拉他爷爷的手。看来,我的建议他也能接受了。
第二天早晨,我惊喜地发现,小杰像其他同学一样向老师鞠躬问好了,虽然他的声音我并没有听清,可我却感到满足和欣慰。我摸摸他的头说:“小杰真乖!”
这一天上课,我明显地感到小杰比前一天认真多了。
放学的时候,我轻轻地对小杰说:“回家把儿歌背给爷爷奶奶听好吗?”没想到他却说“不好”,我问他理由,他说:“我干吗要背给他们听?”我笑着说:“老师猜他们会表扬你的,不信试试。”他看着我,“哦”了一声就走了。送走学生,我赶紧给小杰爷爷打电话,告诉他们不管小杰背得怎样,一定要表扬他,鼓励他。
第三天,小杰进校时,已经主动跟我打招呼了。我赶紧回应他,还表扬了他。
入队仪式那天,在给学生们戴红领巾时,我问学生,是否喜欢他们的学校,喜欢他们的老师,是否愿意成为光荣的少先队员时,全班同学都大声说“喜欢”、“愿意”。小杰也和大家一样笑着、叫着。我高兴极了,因为我知道,小杰的心结打开了,他终于喜欢上学,也喜欢我了。
这件事更使我坚信:先进的教育理念,无需用美丽的词藻来描绘,生动的教育案例也未必用科学的规范来界定。“爱”就是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情”就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爱生“在尊重中体现,“真情”则在细节中流露,这就是这件事一直感动我的缘故。
对小学生面言,班主任的爱真的是神奇的良药,因为这份爱里有信任,有尊重,有理解,有期盼,从细微处入手,爱抚的目光,亲切的笑容,深入的了解,偶然的发现,有意的赞许,恰到好处的目标……能通向学生的心灵,能打开学生的心结,这份爱里有教师包容学生过失的胸襟,等待学生进步的耐心,也有赞许学生成功的灿烂微笑。
知识需要反复探索,土地需要辛勤耕耘。耕耘者未必想到收获,然而对收获的期待和憧憬将使耕耘更有意义。一段故事,一点启迪,也许会把平凡的付出点缀得光彩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