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今天的中國,把房地產與中國社會的命運聯繫起來,可能很多人已經不會感覺到過於誇張了。也就是說,房地產決定了中國社會的命運,是進步還是退步,穩定還是不穩定,是改革還是革命,是幸福還是悲慘。
實際上,很多年來,房地產的變化是最能牽動中國社會的神經,而今天這種情況變得更為嚴峻了。在政府調控接連失效之後,人們已經對房地產失去了信心,自私的人們都在瘋狂,希望在泡沫破滅之前進行最後的一搏。
前英格蘭銀行行長牟維·肯(Mervyn King)最近出版了一本題為《煉金術的終結:貨幣、金融和全球經濟的未來》(The End of Alchemy: Money, Banking and the Future of the Global Economy)的書。在總結了2008年開始的經濟危機後,作者說,他從危機中學習到了兩點。第一,泡沫持續的程度遠較我們預估的要長。以前的危機是這樣,這次(2008年的金融危機)也一樣,都持續了數十年的時間才最後破滅。第二,泡沫破滅的速度也遠較我們預估的要快。
作者把金融經濟稱之為“煉金術”,終究會破滅。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說,今天中國的房地產就面臨著這種情形,人們都知道泡沫總有一天會破滅,只不過不清楚哪一天;而在破滅之前,人們不僅還會繼續處於“集體無意識”的狀態,並且對此推波助瀾。
實際上也如此。近年來,中央高層多次強調:“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但現實剛好相反,房子被用來炒,而不是用來住的。這個趨勢越來越嚴峻,在住房大量空置的同時,房價繼續快速上漲。去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討論中國經濟的幾個不平衡,其中一個就是房地產和實體經濟之間的失衡。房地產經濟對實體經濟的負面影響是顯然的,不需要多說。
炒一套房的價值相當於一個不小的實體經濟公司數十年的努力。“上市公司買房救公司”、“兩個有房產的人結婚相當於兩個上市公司的合併”、“為了買房,一個老太太結婚數次”等等新聞報導,一直充斥著新聞媒體。
確切地說,住房在中國已經遠遠超出其“居住”的自然屬性,而涉及到個人、家庭、集體、道德倫理等等方面。歷史地看,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的住房,能夠像中國那樣牽動著社會方方面面的變化。
中國房地產領域發展到今天的局面,是幾個方面全面失效的結果。
其一、經濟學的失效。經濟學家從簡單的供需出發,把重點放在土地供應和人口自由流動。如果住房有充足的供應,那麼就不會出現現在這樣的情況。不過,很顯然,房地產並非供需市場決定的。一線城市供應不足,而二三線城市住房大量過剩。經濟學也假定,如果戶口制度改革容許人口自由流動,那麼情況就可以改變。不過,即使在沒有自由流動的情況下,政府怎麼做也無法控制人們湧向一線城市。北、上、廣、深這些一線城市的人口,已經超過2000多萬了,還沒有停止的跡象。
其二、政府經濟政策的失效。多年來,政府千方百計採取各種限購政策,但效果不僅不佳,反而惡化局勢。限購只是暫時現象,一旦放鬆,泡沫變得更大,不僅沒有消耗掉泡沫,反而使得泡沫擴展得更快。
其三、市場的失效。因為中國本來就不存在一般意義上的市場(或者說概念中的市場根本不存在),市場的失效非常容易理解。因此,不管一線城市的房價多麼離譜,人們還是拼命離開二三線城市,擁擠到一線城市。這裡,價格因素不起任何作用,大城市的房價越高,人們越瘋狂;而二三線城市的低價住房則吸引不了人們的興趣。
其四、社會壓力的失敗。中國社會一直對房地產的現狀感到不滿,也用各種途徑表達著不滿,但社會的壓力顯然沒有反映到政府的政策上面,或者市場波動上面。一個現實的矛盾是,儘管人們普遍感到不滿,但人人都想成為房地產的“利益相關者”,從中得到一份利益。對沒有住房的人來說,不滿是真正的;但對很多已經有住房的人來說,不滿針對的只是利益分配不公,或者希望再多得一些利益。
避免房地產泡沫破滅
需要大變化
如果要避免房地產的破滅,就必須有傷筋動骨的變化。一旦房地產泡沫破滅,那麼傷筋動骨的不僅僅是房地產市場本身了,而很可能是整個中國社會。一些觀察家已經指出,越來越高的房價已經使得一些社會群體,尤其是年輕人群體對政府的執政能力失去信心。人人需要住房,當人們看不到希望的時候,這種情緒的產生是很自然的事情。
中國房地產今天所面臨的困境,並不是房地產本身的問題,而是城市體制問題,是城市化模式問題。本欄多次論述中國城市化模式的弊端,這裡不再重複。但有一點必須強調,那就是,房地產病只是中國城市化模式的一個反映而已。
由於中國政治和行政體制的特殊性(例如城市所具有的行政級別),優質資源高度集中在幾個大城市,尤其是一線城市。在優質資源高度集中的情況下,所有意在促進社會進步的改革顯得“違反”人性,從而變得無效,甚至失敗。
這種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因為一線城市太大了,人太多了,需要減少人口,因此很多城市都在出臺驅趕沒有城市居住權的人(往往是農民工和窮人)的政策,但問題在於窮人最需要交通便利、能夠找得到工作的城市。例如,城市的醫院太擁擠了,但問題在於只有在城市才能找到好醫院、好醫生,老百姓為了一條命而到城市找醫院和醫生是人性所趨。例如,城市裡的學區房儘管已經太貴了,但房價還是拼命往上漲,這只是因為城市的學校太好了,人們只有把自己的小孩送入這些學校,才會有一個更好的未來。
更為重要的是,大城市所具有的優質資源,使得城市聚集的既得利益者的規模越來越大,勢力也越來越強,這更使得改革變得越來越困難。例如,討論多年的房地產稅遲遲不能成為現實,只是反映了既得利益者的阻力是多麼有效這樣一個現實。更多的既得利益者需要更多的優質資源,也能得到他們所需要的資源,因為既得利益者是中國社會最有權勢的群體。
事實上也如此。這些年來,國家的優質資源源源不斷地流向大城市,而很多二三線城市則得不到應當有的資源,更不用說是鄉鎮了。大城市越來越富,中小城市越來越窮,城市間的差異,便是利益在不同社會階層的差異的反映。 如果這個邏輯不改變,那麼結果必然是整個國家的發展會變成幾個大城市的發展,即圍繞著北、上、廣、深幾個大城市。實際上,這也正是有關部門、專家學者所設計的發展模式,即大城市群模式。如前面所說,大城市儘管已經過大,仍然繼續在擴張。城市的擴張已經變得不可控制,而擴張的最後結果便會是“大爆炸”。
今天,中國已經形成了農村包圍城市、小城市包圍大城市的局面,並且越往城市中心越富裕,越往城市邊緣越貧窮。隨著經濟的下行,人們的工資(尤其是高校畢業生)不見增長,但房價越來越貴。即使有一天,這些人會因為城市高昂的成本,而被迫移向二三線城市,甚至更小的城市轉移,但因為二三線城市優質資源的缺乏、就業的不足等因素,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便會成為“革命”的後備軍。
畢竟,在今天的中國社會,人們已經實現了接受高等教育的基本權利,也產生了權利的概念;一旦在現實中,這些群體實現不了自己基本的權利,他們便會轉向政治。這個趨勢在香港、臺灣已經表現得非常清楚,也發生在世界上其他很多地方,無論是發達的西方,還是仍然處於發展過程中的非西方國家。
房地產和實體經濟
之間的嚴重失衡
中央政府已經注意到了房地產和實體經濟之間的嚴重失衡,現在在努力改變這個失衡。但正如本文所分析的那樣,房地產問題並非房地產本身所引起,而是中國的城市化模式所致。因此,通過管控房地產(例如限購)已經不足以實現房地產和實體經濟的平衡,更不足以促成社會均衡的進步。現在解決問題的思路仍然是房地產本身,而沒有把房地產置於城市化模式中來考量,因此所出臺的舉措遠遠不夠。要改變房地產的嚴峻形勢,必須做一些大的改革舉措。有幾個改革舉措可以考量。
第一,實現“新三線計劃”,把優質資源分散到二三線城市。大城市集中了過多的優質資源,不僅已經造成了巨大的浪費,而且使得改革不可能。政府先行,要把一些政府機構搬到二三線城市。這方面,中國可以利用“官本位”的傳統,政府機構走到那裡,優質資源就會跟隨到那裡。
一些大型國有企業也可以搬離大城市,走向二三線城市。優質的學校、醫院和社會服務機構可以在二三線城市設置分支機搆,總部留在城市以減少阻力,但總部定期派優質專業人才去二三線城市工作,就如同政府內部的幹部交流制度那樣。
第二,實現“居者有其屋”的政策。二三線的很多城市面臨著嚴峻的房地產泡沫,而越來越多的大城市年輕人沒有居所。為什麼不可以實現“居者有其屋”呢?在優質資源逐漸流向二三線城市的同時,通過“居者有其屋”政策鼓勵和吸引年輕人到那裡進行就業、創業。這樣,既可以避免大量的人才留在大城市所造成的浪費,也可以促進二三線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第三,二三線城市社會政策的改進。隨著優質資源分散到二三線城市,那裡的社會政策也可以跟進。例如,隨著老齡化社會的來臨,可以在二三線城市建設更多的醫院、養老院等。各類學校、體育設施、文化娛樂設施等也可以跟進建設。
第四,加快小城鎮建設和農村的現代化。要考慮到,即使中國的城市化達到了發達國家的水準,即70%的水準,也仍然會有5億多人口生活在農村。要避免這個龐大的群體“包圍”城市,對城市構成不可承受的壓力,那麼就不可以忽視農村建設。
而且,因為教育的擴張和農民工這個特殊階層的形成,今天的農民已經不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農民,而是具有和城市居民同樣權利觀念的新農民。如果忽視了這個群體的權利觀,那麼將會是巨大的政治錯誤。因此,小城鎮建設和農村的現代化成為必須,這個過程既可以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可以為政治和社會的穩定打下基礎。
實際上,很多年來,房地產的變化是最能牽動中國社會的神經,而今天這種情況變得更為嚴峻了。在政府調控接連失效之後,人們已經對房地產失去了信心,自私的人們都在瘋狂,希望在泡沫破滅之前進行最後的一搏。
前英格蘭銀行行長牟維·肯(Mervyn King)最近出版了一本題為《煉金術的終結:貨幣、金融和全球經濟的未來》(The End of Alchemy: Money, Banking and the Future of the Global Economy)的書。在總結了2008年開始的經濟危機後,作者說,他從危機中學習到了兩點。第一,泡沫持續的程度遠較我們預估的要長。以前的危機是這樣,這次(2008年的金融危機)也一樣,都持續了數十年的時間才最後破滅。第二,泡沫破滅的速度也遠較我們預估的要快。
作者把金融經濟稱之為“煉金術”,終究會破滅。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說,今天中國的房地產就面臨著這種情形,人們都知道泡沫總有一天會破滅,只不過不清楚哪一天;而在破滅之前,人們不僅還會繼續處於“集體無意識”的狀態,並且對此推波助瀾。
實際上也如此。近年來,中央高層多次強調:“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但現實剛好相反,房子被用來炒,而不是用來住的。這個趨勢越來越嚴峻,在住房大量空置的同時,房價繼續快速上漲。去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討論中國經濟的幾個不平衡,其中一個就是房地產和實體經濟之間的失衡。房地產經濟對實體經濟的負面影響是顯然的,不需要多說。
炒一套房的價值相當於一個不小的實體經濟公司數十年的努力。“上市公司買房救公司”、“兩個有房產的人結婚相當於兩個上市公司的合併”、“為了買房,一個老太太結婚數次”等等新聞報導,一直充斥著新聞媒體。
確切地說,住房在中國已經遠遠超出其“居住”的自然屬性,而涉及到個人、家庭、集體、道德倫理等等方面。歷史地看,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的住房,能夠像中國那樣牽動著社會方方面面的變化。
中國房地產領域發展到今天的局面,是幾個方面全面失效的結果。
其一、經濟學的失效。經濟學家從簡單的供需出發,把重點放在土地供應和人口自由流動。如果住房有充足的供應,那麼就不會出現現在這樣的情況。不過,很顯然,房地產並非供需市場決定的。一線城市供應不足,而二三線城市住房大量過剩。經濟學也假定,如果戶口制度改革容許人口自由流動,那麼情況就可以改變。不過,即使在沒有自由流動的情況下,政府怎麼做也無法控制人們湧向一線城市。北、上、廣、深這些一線城市的人口,已經超過2000多萬了,還沒有停止的跡象。
其二、政府經濟政策的失效。多年來,政府千方百計採取各種限購政策,但效果不僅不佳,反而惡化局勢。限購只是暫時現象,一旦放鬆,泡沫變得更大,不僅沒有消耗掉泡沫,反而使得泡沫擴展得更快。
其三、市場的失效。因為中國本來就不存在一般意義上的市場(或者說概念中的市場根本不存在),市場的失效非常容易理解。因此,不管一線城市的房價多麼離譜,人們還是拼命離開二三線城市,擁擠到一線城市。這裡,價格因素不起任何作用,大城市的房價越高,人們越瘋狂;而二三線城市的低價住房則吸引不了人們的興趣。
其四、社會壓力的失敗。中國社會一直對房地產的現狀感到不滿,也用各種途徑表達著不滿,但社會的壓力顯然沒有反映到政府的政策上面,或者市場波動上面。一個現實的矛盾是,儘管人們普遍感到不滿,但人人都想成為房地產的“利益相關者”,從中得到一份利益。對沒有住房的人來說,不滿是真正的;但對很多已經有住房的人來說,不滿針對的只是利益分配不公,或者希望再多得一些利益。
避免房地產泡沫破滅
需要大變化
如果要避免房地產的破滅,就必須有傷筋動骨的變化。一旦房地產泡沫破滅,那麼傷筋動骨的不僅僅是房地產市場本身了,而很可能是整個中國社會。一些觀察家已經指出,越來越高的房價已經使得一些社會群體,尤其是年輕人群體對政府的執政能力失去信心。人人需要住房,當人們看不到希望的時候,這種情緒的產生是很自然的事情。
中國房地產今天所面臨的困境,並不是房地產本身的問題,而是城市體制問題,是城市化模式問題。本欄多次論述中國城市化模式的弊端,這裡不再重複。但有一點必須強調,那就是,房地產病只是中國城市化模式的一個反映而已。
由於中國政治和行政體制的特殊性(例如城市所具有的行政級別),優質資源高度集中在幾個大城市,尤其是一線城市。在優質資源高度集中的情況下,所有意在促進社會進步的改革顯得“違反”人性,從而變得無效,甚至失敗。
這種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因為一線城市太大了,人太多了,需要減少人口,因此很多城市都在出臺驅趕沒有城市居住權的人(往往是農民工和窮人)的政策,但問題在於窮人最需要交通便利、能夠找得到工作的城市。例如,城市的醫院太擁擠了,但問題在於只有在城市才能找到好醫院、好醫生,老百姓為了一條命而到城市找醫院和醫生是人性所趨。例如,城市裡的學區房儘管已經太貴了,但房價還是拼命往上漲,這只是因為城市的學校太好了,人們只有把自己的小孩送入這些學校,才會有一個更好的未來。
更為重要的是,大城市所具有的優質資源,使得城市聚集的既得利益者的規模越來越大,勢力也越來越強,這更使得改革變得越來越困難。例如,討論多年的房地產稅遲遲不能成為現實,只是反映了既得利益者的阻力是多麼有效這樣一個現實。更多的既得利益者需要更多的優質資源,也能得到他們所需要的資源,因為既得利益者是中國社會最有權勢的群體。
事實上也如此。這些年來,國家的優質資源源源不斷地流向大城市,而很多二三線城市則得不到應當有的資源,更不用說是鄉鎮了。大城市越來越富,中小城市越來越窮,城市間的差異,便是利益在不同社會階層的差異的反映。 如果這個邏輯不改變,那麼結果必然是整個國家的發展會變成幾個大城市的發展,即圍繞著北、上、廣、深幾個大城市。實際上,這也正是有關部門、專家學者所設計的發展模式,即大城市群模式。如前面所說,大城市儘管已經過大,仍然繼續在擴張。城市的擴張已經變得不可控制,而擴張的最後結果便會是“大爆炸”。
今天,中國已經形成了農村包圍城市、小城市包圍大城市的局面,並且越往城市中心越富裕,越往城市邊緣越貧窮。隨著經濟的下行,人們的工資(尤其是高校畢業生)不見增長,但房價越來越貴。即使有一天,這些人會因為城市高昂的成本,而被迫移向二三線城市,甚至更小的城市轉移,但因為二三線城市優質資源的缺乏、就業的不足等因素,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便會成為“革命”的後備軍。
畢竟,在今天的中國社會,人們已經實現了接受高等教育的基本權利,也產生了權利的概念;一旦在現實中,這些群體實現不了自己基本的權利,他們便會轉向政治。這個趨勢在香港、臺灣已經表現得非常清楚,也發生在世界上其他很多地方,無論是發達的西方,還是仍然處於發展過程中的非西方國家。
房地產和實體經濟
之間的嚴重失衡
中央政府已經注意到了房地產和實體經濟之間的嚴重失衡,現在在努力改變這個失衡。但正如本文所分析的那樣,房地產問題並非房地產本身所引起,而是中國的城市化模式所致。因此,通過管控房地產(例如限購)已經不足以實現房地產和實體經濟的平衡,更不足以促成社會均衡的進步。現在解決問題的思路仍然是房地產本身,而沒有把房地產置於城市化模式中來考量,因此所出臺的舉措遠遠不夠。要改變房地產的嚴峻形勢,必須做一些大的改革舉措。有幾個改革舉措可以考量。
第一,實現“新三線計劃”,把優質資源分散到二三線城市。大城市集中了過多的優質資源,不僅已經造成了巨大的浪費,而且使得改革不可能。政府先行,要把一些政府機構搬到二三線城市。這方面,中國可以利用“官本位”的傳統,政府機構走到那裡,優質資源就會跟隨到那裡。
一些大型國有企業也可以搬離大城市,走向二三線城市。優質的學校、醫院和社會服務機構可以在二三線城市設置分支機搆,總部留在城市以減少阻力,但總部定期派優質專業人才去二三線城市工作,就如同政府內部的幹部交流制度那樣。
第二,實現“居者有其屋”的政策。二三線的很多城市面臨著嚴峻的房地產泡沫,而越來越多的大城市年輕人沒有居所。為什麼不可以實現“居者有其屋”呢?在優質資源逐漸流向二三線城市的同時,通過“居者有其屋”政策鼓勵和吸引年輕人到那裡進行就業、創業。這樣,既可以避免大量的人才留在大城市所造成的浪費,也可以促進二三線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第三,二三線城市社會政策的改進。隨著優質資源分散到二三線城市,那裡的社會政策也可以跟進。例如,隨著老齡化社會的來臨,可以在二三線城市建設更多的醫院、養老院等。各類學校、體育設施、文化娛樂設施等也可以跟進建設。
第四,加快小城鎮建設和農村的現代化。要考慮到,即使中國的城市化達到了發達國家的水準,即70%的水準,也仍然會有5億多人口生活在農村。要避免這個龐大的群體“包圍”城市,對城市構成不可承受的壓力,那麼就不可以忽視農村建設。
而且,因為教育的擴張和農民工這個特殊階層的形成,今天的農民已經不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農民,而是具有和城市居民同樣權利觀念的新農民。如果忽視了這個群體的權利觀,那麼將會是巨大的政治錯誤。因此,小城鎮建設和農村的現代化成為必須,這個過程既可以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可以為政治和社會的穩定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