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教育:很多人似乎对非遗有所误解,或者说理解上较为单一,您可以先帮我们厘清这个概念吗?
王春燕: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比如,传统口头文学,它是通过口头流传的方式,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思想情感,表现他们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文学作品,尤其是一些民间故事、儿歌,深受孩子喜爱。
幼儿教育:非遗的类别很多,哪些是真正适合幼儿的?
王春燕: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以儿童视角出发,思考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真正地进入孩子心里,和孩子产生联结。其中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第一,孩子必须有相关的经验基础,应选择与他们的生活有关的,充满生活气息的切入点。比如剪纸.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接触到。记得小时候,我们一家人都会自己剪窗花装点过年的气氛,主要是姐姐剪,我也帮忙,现在仍记忆犹新。一方面,手指的精细动作得到锻炼,另一方面,年味就自然而然地显现了,全家其乐融融。第二,选择对孩子有发展价值的,这不仅仅是非遗本身带来的作用,而且是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承的深层意义。目前,孩子吸收了很多外来文化,但对于一些传统民俗却不知道,这值得我们思考。中国心,民族魂,世界眼,孩子们要知道中国特有的是什么。比如,民间故事《神笔马良》《田螺姑娘》《济公出世》,等等,这些不只是文学的表达,也渗透着真善美的价值观。
另外,要注意时代性原则。有些民间文化中所展现的生活背景和内容离孩子太远,家长就需要改编,不要照搬照抄。比如,浙江瑞安的鼓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一种以鼓、板击节的说唱艺术,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但因为要用当地方言,其中可能带有粗俗污秽之词,家长就要在唱词和调子不变的前提下,从内容上作出调整。
幼儿教育:亲子阅读一直是家长重视的,您是否可以谈谈民间故事的特殊教育价值?
王春燕:首先,我们需要谈谈“民族意识”,即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民族文化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民间故事中有很多作品反映的是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民族特有的习俗、宗教信仰,民族英雄,民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等。比如,浙江民间故事中有许多作品对婚丧礼仪、年节活动、衣食住行、生产和生活中的禁忌有所解释,这些习俗、信仰增添了故事情趣和历史文化内涵。我们以故事为载体,让孩子熟知各种习俗以及它的历史背景,比如,《清明上坟》出自于赵匡胤为寻找母亲而流传下来的习俗,《端午挂菖蒲》是为了辟邪之用,《守岁与压岁钱》出自于一个小孩因一张红纸包着8个铜钱而赶走了怪兽“祟”,从而有了小孩过年有压岁钱这个习俗。很多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幼儿教育:孩子那么小,如何让他们对非遗产生兴趣?
王春燕:一般可从3个方面考虑。
生活性。围绕孩子熟悉的事物开展活动,这样容易被孩子理解和接受,可提升已有的知识经验。比如,温州地区的民间童谣《吃馄饨》,与美食相关,孩子们再熟悉不过了,“娒娒,你显能。阿妈教你吃馄饨。馄饨汤,喝眼光;馄饨肉,配白粥;馄饨皮,配番薯;馄饨碗,吃爻倒端转。”通过对童谣的吟诵,不仅能逐步感受民间童谣的魅力,而且能体验念温州方言童谣的乐趣。
趣味性。能够让孩子参與投入,被孩子所“悦纳”,这是需要强调的。家长可挑选孩子合适的、感兴趣的游戏,或者参与、学习一些表演艺术,昆曲来自哪里?什么是水袖?青衣和花旦是什么角色7皮影戏是怎样制作的?等等,引发孩子的兴趣,从而激发其好奇心。
参与性。我相信孩子都希望有父母的陪伴,这恰恰是建立亲密关系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有助于家长了解非遗,了解孩子的认知变化。另外,家长拥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可帮助孩子提供更多的视角认识非遗。
幼儿教育:家长大多是教育领域的非专业人士,如何将非遗带入家庭教育呢?
王春燕:生活中自然融入,比如一些在特定节日文化中的非遗,如端午赛龙舟活动,家长就可以与孩子一起参与这样的观摩活动,让孩子直观感知赛龙舟。在这样的体验活动中加深孩子对节日文化的了解与认同。也可选择走进博物馆,比如扇博物馆,亲自参与扇的制作,在这样的操作体验中加深对扇文化的认知。我们常说“做中学”,这就是较好的方式。孩子在参观的过程中,看得见,(有些)摸得着,沉浸其中。这些背后隐形的文化是言语难以表达的,“走近”,才能“走进”,最后“走浸”,真正感受到文化带给人的价值力量。
幼儿教育:对孩子而言,非遗真正传达给他们的是什么?
王春燕:一方面,文化对儿童的塑造。孩子一生下来就面临着人类创造的文化世界,这个世界的价值已经形成,他在这个世界中学习、生活,逐渐获得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吸取生活所需要的一切,而不是重新创造一个世界。从他出生时起,文化就对他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塑造着他的精神世界。当孩子走进非遗时,我们可以慢慢感受到文化世界对孩子的心性的作用,对孩子构建自己认识的心理结构产生影响,使他们成为一个文化人,而不是一个生物人或者自然人。非遗,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孩子的精神。
另一方面,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身体发展上,比如一些民间游戏,其中就涉及了很多基本动作,如走、跑、跳、钻、爬,也有一些捡、翻、弹等动作可促进孩子小肌肉的发展,还可锻炼孩子的平衡力、反应速度等;认知发展上,尤其是一些民间故事、童谣,其内容简练朴素,语言节奏明快,富有韵律,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促进孩子的语言表达;在审美能力发展上,比如一些传统技艺(蓝印花布、竹雕、扇子、灶头画等)和表演(昆曲、木偶戏、越剧、古琴艺术等),这些都蕴含着创造者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认知和情感,蕴含着创造者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思想。在此基础上,孩子通过接触、体验、创作去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从而培养其审美情趣,提高其审美能力。
王春燕: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比如,传统口头文学,它是通过口头流传的方式,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思想情感,表现他们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文学作品,尤其是一些民间故事、儿歌,深受孩子喜爱。
幼儿教育:非遗的类别很多,哪些是真正适合幼儿的?
王春燕: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以儿童视角出发,思考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真正地进入孩子心里,和孩子产生联结。其中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第一,孩子必须有相关的经验基础,应选择与他们的生活有关的,充满生活气息的切入点。比如剪纸.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接触到。记得小时候,我们一家人都会自己剪窗花装点过年的气氛,主要是姐姐剪,我也帮忙,现在仍记忆犹新。一方面,手指的精细动作得到锻炼,另一方面,年味就自然而然地显现了,全家其乐融融。第二,选择对孩子有发展价值的,这不仅仅是非遗本身带来的作用,而且是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承的深层意义。目前,孩子吸收了很多外来文化,但对于一些传统民俗却不知道,这值得我们思考。中国心,民族魂,世界眼,孩子们要知道中国特有的是什么。比如,民间故事《神笔马良》《田螺姑娘》《济公出世》,等等,这些不只是文学的表达,也渗透着真善美的价值观。
另外,要注意时代性原则。有些民间文化中所展现的生活背景和内容离孩子太远,家长就需要改编,不要照搬照抄。比如,浙江瑞安的鼓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一种以鼓、板击节的说唱艺术,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但因为要用当地方言,其中可能带有粗俗污秽之词,家长就要在唱词和调子不变的前提下,从内容上作出调整。
幼儿教育:亲子阅读一直是家长重视的,您是否可以谈谈民间故事的特殊教育价值?
王春燕:首先,我们需要谈谈“民族意识”,即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民族文化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民间故事中有很多作品反映的是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民族特有的习俗、宗教信仰,民族英雄,民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等。比如,浙江民间故事中有许多作品对婚丧礼仪、年节活动、衣食住行、生产和生活中的禁忌有所解释,这些习俗、信仰增添了故事情趣和历史文化内涵。我们以故事为载体,让孩子熟知各种习俗以及它的历史背景,比如,《清明上坟》出自于赵匡胤为寻找母亲而流传下来的习俗,《端午挂菖蒲》是为了辟邪之用,《守岁与压岁钱》出自于一个小孩因一张红纸包着8个铜钱而赶走了怪兽“祟”,从而有了小孩过年有压岁钱这个习俗。很多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幼儿教育:孩子那么小,如何让他们对非遗产生兴趣?
王春燕:一般可从3个方面考虑。
生活性。围绕孩子熟悉的事物开展活动,这样容易被孩子理解和接受,可提升已有的知识经验。比如,温州地区的民间童谣《吃馄饨》,与美食相关,孩子们再熟悉不过了,“娒娒,你显能。阿妈教你吃馄饨。馄饨汤,喝眼光;馄饨肉,配白粥;馄饨皮,配番薯;馄饨碗,吃爻倒端转。”通过对童谣的吟诵,不仅能逐步感受民间童谣的魅力,而且能体验念温州方言童谣的乐趣。
趣味性。能够让孩子参與投入,被孩子所“悦纳”,这是需要强调的。家长可挑选孩子合适的、感兴趣的游戏,或者参与、学习一些表演艺术,昆曲来自哪里?什么是水袖?青衣和花旦是什么角色7皮影戏是怎样制作的?等等,引发孩子的兴趣,从而激发其好奇心。
参与性。我相信孩子都希望有父母的陪伴,这恰恰是建立亲密关系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有助于家长了解非遗,了解孩子的认知变化。另外,家长拥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可帮助孩子提供更多的视角认识非遗。
幼儿教育:家长大多是教育领域的非专业人士,如何将非遗带入家庭教育呢?
王春燕:生活中自然融入,比如一些在特定节日文化中的非遗,如端午赛龙舟活动,家长就可以与孩子一起参与这样的观摩活动,让孩子直观感知赛龙舟。在这样的体验活动中加深孩子对节日文化的了解与认同。也可选择走进博物馆,比如扇博物馆,亲自参与扇的制作,在这样的操作体验中加深对扇文化的认知。我们常说“做中学”,这就是较好的方式。孩子在参观的过程中,看得见,(有些)摸得着,沉浸其中。这些背后隐形的文化是言语难以表达的,“走近”,才能“走进”,最后“走浸”,真正感受到文化带给人的价值力量。
幼儿教育:对孩子而言,非遗真正传达给他们的是什么?
王春燕:一方面,文化对儿童的塑造。孩子一生下来就面临着人类创造的文化世界,这个世界的价值已经形成,他在这个世界中学习、生活,逐渐获得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吸取生活所需要的一切,而不是重新创造一个世界。从他出生时起,文化就对他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塑造着他的精神世界。当孩子走进非遗时,我们可以慢慢感受到文化世界对孩子的心性的作用,对孩子构建自己认识的心理结构产生影响,使他们成为一个文化人,而不是一个生物人或者自然人。非遗,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孩子的精神。
另一方面,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身体发展上,比如一些民间游戏,其中就涉及了很多基本动作,如走、跑、跳、钻、爬,也有一些捡、翻、弹等动作可促进孩子小肌肉的发展,还可锻炼孩子的平衡力、反应速度等;认知发展上,尤其是一些民间故事、童谣,其内容简练朴素,语言节奏明快,富有韵律,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促进孩子的语言表达;在审美能力发展上,比如一些传统技艺(蓝印花布、竹雕、扇子、灶头画等)和表演(昆曲、木偶戏、越剧、古琴艺术等),这些都蕴含着创造者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认知和情感,蕴含着创造者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思想。在此基础上,孩子通过接触、体验、创作去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从而培养其审美情趣,提高其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