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结合目前农村农业中的各类问题,如何实现农业原材料的综合利用,使农业产业的资源达到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的物质和能量在经济循环中永续利用,促进农业可持续的发展。探讨循环经济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可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与应用,有利于整个“三农”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 循环经济 生态农业 发展分析
1. 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1.1实施生态农业,可以建立和管理生态上自我维持的、在不会明显改变原生态环境的情形下,形成一个投入产出合理的农业生产系统。生态农业要求合理地安排生产结构和产品布局,努力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促进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和多次利用,以尽可能减少燃料、肥料、饲料和其它原材料的输入,以求得尽可能多的农、林、副、渔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输出,从而获得生产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能源的再生利用、经济效益四者统一的综合性效果。
1.2实施生态农业,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环境不仅常常遭受其外源污染与破坏,而且现代常规农业已成为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耗竭资源的重要源头。生态农业有利于缓解农业资源过度消耗、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过度开垦、乱砍乱伐、过度放牧、过度捕捞等,控制或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化肥农药、畜禽粪便、作物秸秆、农用塑料薄膜等)、农产品生产加工造成的污染以及农产品消费带来的生活废弃物、废水、废气污染。
1.3实施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生态农业的研究与实践一直是全面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衔接、连成一体。以循环经济理念来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推动各相关领域的“产业共生”、“要素耦合”、“整体循环”、“综合利用“和“产业生态链”,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载体。因此,实施生态农业,有利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使农业融入到一个良性的循环经济之中。
1.4实施生态农业,有利于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会导致不同的经济后果,沿用以往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不顾生态环境后果、单一追求高产农业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发展以循环经济理念为中心的生态农业,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可行途径。
1.5实施生态农业,有利于改善农村居往环境。循环经济在生态农业中的体现,可以改善广大农村地区的居往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如,实施“生态家园”式生产,把农家的猪舍、厕所、沼气池连建,人畜粪便入池发酵,形成无病菌、肥效高的农家肥,同时又改善了庭院的卫生环境;农民不再焚烧作物秸秆,减少了空气污染等。
2. 我国农业结构现状背离循环经济理念
我国当前农业结构无论从农业内部农业结构,还是农业的投入产出结构以及技术结构,抑或是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不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要求,不符合循环经济的理念。
2.1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导致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
农作物种植单一化连作,使农业系统中生物多样性遭到削弱,其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加大,对自然灾害及病虫害的抵御能力下降,而且这会破坏土壤中的营养元素的平衡,导致农田生态系统逆向演替。种植业内部一直粮饲不分,饲料作物依赖于粮食作物生产,导致对粮食和农业资源的非经济利用,相应增加对粮食的需求;林业内部长期以林业产业体系为主,忽视林业生态体系的建设;畜牧业则形成了以养猪业为主体的耗粮型结构;在渔业上,我国渔业以捕捞为主,捕捞强度不断增强,生物资源结构日益恶化,生态环境遇到破坏。这种不合理农业结构使得在资源投入方面产生倾斜和偏差,影响了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2.2可利用资源与日俱减与农业粗放经营之间的矛盾
农业资源总体不足,加上有效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等,使可利用资源与农业粗放经营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在水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农业用水往往要让位于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的紧张局势将日益加剧。与可利用资源的与日俱减相比,农业粗放经营却是大行其道。据农技部门的调查分析,农田季节性抛荒面积很大,长年性抛荒也存在。传统的沟港、漫港等灌溉方式,造成了水分的大量流失,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40%左右,同时也使肥料的利用率降低。典型的粗放经营生产方式,造成农业资源浪费,比较效益低下。
2.3农业产业链短,各环节联系不紧密
农业产业链是指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农产品消费领域之间通过物质交换形成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企业都是从环保和经济效益两个角度对加工原料进行综合利用,把农副产品转化为饲料和高附加价值产品,从玉米芯、果皮、果肉和果渣中提取膳食纤维、香精油、果胶物质、单宁、色素等,我国的农业产业链较短,主要表现为农产品加工业不发达,加工层次低,导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低。许多农产品直接进入消费领域,消费后剩余物质也是直接排放于自然界中,没有很好地将各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
3. 农村产业生态转型是循环农业发展的必须选择
生态农业实际上是农村地区运用可持续发展原理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为主的经济活动,其基本内涵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因地制宜,通过合理规划、组织农业生产,建立和管理一个结构、布局合理,效仿生态系统的能量梯级利用和物质循环的、生态经济效益良好的农业生产发展模式,从而保持和改善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自调节能力,提高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农业生态系统。农村生态产业不仅能提供无公害农产品,更能提供生态公益服务。在循环经济中主要发挥四种功能:一是经济功能。提供各种直接供人们消费的绿色农产品以满足都市消费需求,优化城郊产业结构,带动农业环保产业兴起,增加就业机会,提
高农民收入。二是向生态工业等其他产业提供可再生的原材料。三是生态功能。消化利用来自生活领域和其他产业的排放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深入,直接发挥净化、美化环境和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四是社会功能。在优美的农业生态环境中增强现代农业的文化内涵和教育功能,为都市居民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以及观光、游玩的场所与机会。生态产业发展除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外,更重要的在于直接接受大都市里强大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力量的辐射,与工商产业、服务业融为一体,发育成适应现代消费需求的新的市场经济增长点。
4. 循环农业产业转型的战略重点
随着对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深入,生态农业的概念得到了进一深化。生态种植业、生态林业、生态渔业、生态牧业以及延伸的生态型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以及农产品消费领域间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或产业生态链延伸生成网状分布、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和协同作用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经济系统在不断利用自然资源生产农副产品的同时,与其他产业间有着密切的能量、物质、资金和信息的流动与交换等联系。生态农业的发展同样应放在大的生态系统中,并且系统地研究其与生态系统及包括工业、社会服务业、社会系统等于系统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才更具有科学性。因此,生态农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态农业,它指的是在农业经济子系统与外部社会经济及其他子系统的相互关系和作用符合循环型社会的原则的前提下,实现农业经济系统内部规划、组织的生态化。
参考文献:
[1] 刘伟明 以循环经济理念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技术模式 [J] 台湾农业探索 2007年第01期.
[2]罗斌;姚记标;伍超 基于循环经济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J] 时代金融 2006年第10期.
(作者单位:东宁县绥阳镇农村经济管理中心)
【关键词】 循环经济 生态农业 发展分析
1. 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1.1实施生态农业,可以建立和管理生态上自我维持的、在不会明显改变原生态环境的情形下,形成一个投入产出合理的农业生产系统。生态农业要求合理地安排生产结构和产品布局,努力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促进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和多次利用,以尽可能减少燃料、肥料、饲料和其它原材料的输入,以求得尽可能多的农、林、副、渔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输出,从而获得生产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能源的再生利用、经济效益四者统一的综合性效果。
1.2实施生态农业,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环境不仅常常遭受其外源污染与破坏,而且现代常规农业已成为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耗竭资源的重要源头。生态农业有利于缓解农业资源过度消耗、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过度开垦、乱砍乱伐、过度放牧、过度捕捞等,控制或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化肥农药、畜禽粪便、作物秸秆、农用塑料薄膜等)、农产品生产加工造成的污染以及农产品消费带来的生活废弃物、废水、废气污染。
1.3实施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生态农业的研究与实践一直是全面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衔接、连成一体。以循环经济理念来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推动各相关领域的“产业共生”、“要素耦合”、“整体循环”、“综合利用“和“产业生态链”,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载体。因此,实施生态农业,有利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使农业融入到一个良性的循环经济之中。
1.4实施生态农业,有利于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会导致不同的经济后果,沿用以往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不顾生态环境后果、单一追求高产农业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发展以循环经济理念为中心的生态农业,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可行途径。
1.5实施生态农业,有利于改善农村居往环境。循环经济在生态农业中的体现,可以改善广大农村地区的居往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如,实施“生态家园”式生产,把农家的猪舍、厕所、沼气池连建,人畜粪便入池发酵,形成无病菌、肥效高的农家肥,同时又改善了庭院的卫生环境;农民不再焚烧作物秸秆,减少了空气污染等。
2. 我国农业结构现状背离循环经济理念
我国当前农业结构无论从农业内部农业结构,还是农业的投入产出结构以及技术结构,抑或是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不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要求,不符合循环经济的理念。
2.1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导致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
农作物种植单一化连作,使农业系统中生物多样性遭到削弱,其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加大,对自然灾害及病虫害的抵御能力下降,而且这会破坏土壤中的营养元素的平衡,导致农田生态系统逆向演替。种植业内部一直粮饲不分,饲料作物依赖于粮食作物生产,导致对粮食和农业资源的非经济利用,相应增加对粮食的需求;林业内部长期以林业产业体系为主,忽视林业生态体系的建设;畜牧业则形成了以养猪业为主体的耗粮型结构;在渔业上,我国渔业以捕捞为主,捕捞强度不断增强,生物资源结构日益恶化,生态环境遇到破坏。这种不合理农业结构使得在资源投入方面产生倾斜和偏差,影响了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2.2可利用资源与日俱减与农业粗放经营之间的矛盾
农业资源总体不足,加上有效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等,使可利用资源与农业粗放经营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在水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农业用水往往要让位于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的紧张局势将日益加剧。与可利用资源的与日俱减相比,农业粗放经营却是大行其道。据农技部门的调查分析,农田季节性抛荒面积很大,长年性抛荒也存在。传统的沟港、漫港等灌溉方式,造成了水分的大量流失,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40%左右,同时也使肥料的利用率降低。典型的粗放经营生产方式,造成农业资源浪费,比较效益低下。
2.3农业产业链短,各环节联系不紧密
农业产业链是指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农产品消费领域之间通过物质交换形成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企业都是从环保和经济效益两个角度对加工原料进行综合利用,把农副产品转化为饲料和高附加价值产品,从玉米芯、果皮、果肉和果渣中提取膳食纤维、香精油、果胶物质、单宁、色素等,我国的农业产业链较短,主要表现为农产品加工业不发达,加工层次低,导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低。许多农产品直接进入消费领域,消费后剩余物质也是直接排放于自然界中,没有很好地将各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
3. 农村产业生态转型是循环农业发展的必须选择
生态农业实际上是农村地区运用可持续发展原理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为主的经济活动,其基本内涵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因地制宜,通过合理规划、组织农业生产,建立和管理一个结构、布局合理,效仿生态系统的能量梯级利用和物质循环的、生态经济效益良好的农业生产发展模式,从而保持和改善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自调节能力,提高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农业生态系统。农村生态产业不仅能提供无公害农产品,更能提供生态公益服务。在循环经济中主要发挥四种功能:一是经济功能。提供各种直接供人们消费的绿色农产品以满足都市消费需求,优化城郊产业结构,带动农业环保产业兴起,增加就业机会,提
高农民收入。二是向生态工业等其他产业提供可再生的原材料。三是生态功能。消化利用来自生活领域和其他产业的排放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深入,直接发挥净化、美化环境和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四是社会功能。在优美的农业生态环境中增强现代农业的文化内涵和教育功能,为都市居民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以及观光、游玩的场所与机会。生态产业发展除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外,更重要的在于直接接受大都市里强大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力量的辐射,与工商产业、服务业融为一体,发育成适应现代消费需求的新的市场经济增长点。
4. 循环农业产业转型的战略重点
随着对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深入,生态农业的概念得到了进一深化。生态种植业、生态林业、生态渔业、生态牧业以及延伸的生态型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以及农产品消费领域间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或产业生态链延伸生成网状分布、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和协同作用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经济系统在不断利用自然资源生产农副产品的同时,与其他产业间有着密切的能量、物质、资金和信息的流动与交换等联系。生态农业的发展同样应放在大的生态系统中,并且系统地研究其与生态系统及包括工业、社会服务业、社会系统等于系统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才更具有科学性。因此,生态农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态农业,它指的是在农业经济子系统与外部社会经济及其他子系统的相互关系和作用符合循环型社会的原则的前提下,实现农业经济系统内部规划、组织的生态化。
参考文献:
[1] 刘伟明 以循环经济理念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技术模式 [J] 台湾农业探索 2007年第01期.
[2]罗斌;姚记标;伍超 基于循环经济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J] 时代金融 2006年第10期.
(作者单位:东宁县绥阳镇农村经济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