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部分学生表现得越来越不会学习,越来越不懂得该如何学习。因此,必须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方法,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现状 阅读技能 培养方法
一、研究原因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伴随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教育者倍感双肩的责任重大。让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对未来的文盲的界定,应该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得怎样学习的人。因此,我们必须更新观念,重新建立新的理念: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达到能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并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做准备的目的。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增强基本技能、形成方法的时期,正是各种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基于这种理念,对指导学生该怎样学习,怎样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展开研究,在此,我谈谈不成熟的想法和做法,仅供参考。
二、现实状况
随着小学年级的增高,阅读量相应增大,课文的篇幅增长,阅读问题相应增多。这就使学生在阅读中会出现一些慌乱,不知道如何读?为了追求速度,走马观花地读,对于出现的阅读问题只是草草了事,不求甚解。有的学生读完文章竟然不知道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究其原因是他们忽略了相应的阅读提示,出现了阅读盲区。学生的种种表现可知,他们面对篇幅较长的文章,不知从何入手,有些摸不着头绪的感觉,因此,在这里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结合具体教材谈谈阅读技能的指导和培养,以便学生能养成良好的预读习惯。
1.重视“学习提示”的阅读
重视每个单元前面的“预习提示”,它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告诉我们每个单元所涉及的主题内容、阅读方法等。但是学生往往忽略了这一环节,直接进入正文读,甚至有的读完了课文还不知道所写的内容是什么。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方法的同时,要提示学生重视这一环节的阅读。
如何教给学生读“学习提示”呢?我按照教学经验,基本上是按着三个步骤进行的:(1)粗读提示,按着提示要求浏览课文。(2)精读提示,具体预习课文。(3)理解提示,结合提示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这样循序渐进,指导学生在学习新单元时,首先重视学习提示的阅读,对整个单元的体系有所了解,整体内容有所把握,便于学生对整体内容的理解。
2.重视课题的分析
一篇文章的题目是文眼,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是课文画龙点睛之笔。因此,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注意从题目入手,正确把握题目,理解好题目是学好一篇文章的关键所在。
那么,如何正确把握文章的题目呢?首先要先看题目展示的是什么类别的?比如,是写人记事类的,是写景状物类的,还是直抒胸臆类的,等等。其次,进行具体的分析,如果确定为写人记事类的,就可以思考:文中写了谁做了什么样的事?从所做的事情中可以看出人物是怎样的一个人?等等;如果是写景状物的,就可以思考:写的是什么景,状的是什么物?抓住了物的什么特点?等等。学生带着一系列问题读课文,自然会对文章做深入分析,读过课文后最基本的问题学生就会自主探究。
为了指导学生更好地解读题目,更好地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教师必须下大力度,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题目剖析,给定一系列题目指导学生进行系统剖析。这一点也可以应用在写作课上,指导他们认真斟酌作文题目,做到读写结合,既培养了学生阅读的技能,又提高了学生审题、写作的能力。
3.重视“问题”的引入
每篇课文后面的问题往往给学生重要的提示或启发,或提供学这课的重点字、词、句,或提示应该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或提醒课文的写作顺序,或启发本文在写作方法上有特别之处……因此,我们应以课后问题为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突破口,引导学生以此为学好课文的门径,对课后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因此,每次学新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分析研究下课后问题,看看每道题究竟能给我们学文有什么启示,抓住什么关键,学习这篇课文这一难题就迎刃而解了。搞清了这些,再读课文,寻找答案,使课堂教学形成新的结构。例如,在学习《黄山奇石》时,让学生共同讲讨论学法:“你认为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这课?”同学们通过讨论都认为学习这课首先要从“学习提示”开始,然后从课题入手,再根据课后问题帮助学习课文,逐步按照课后习题的提示完成,便会使学生很顺畅地理解这篇课文。
4.重视“插图”的作用
(1)用插图理解词句。说明性的课文中介绍某一物体时,会出现一些固定词组或专业术语,如果对这些词语不理解,就势必成为学生阅读的障碍,甚至成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或领会中心思想的绊脚石,这些专业术语一定要让学生理解、掌握。必要时利用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如学习《南京长江大桥》一课时,对词语“引桥”、“双轨”、“钢铁巨龙”等词语的理解,教师只需在插图指出来,并稍加说明学生就掌握,既省时又省力。
(2)利用插图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读懂一篇课文,一要能理解文章的内容,二要能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要使学生真正读懂课文,除通过让学生多读,多动脑思考,多动口说话,多动手下笔等训练方法外,也可以巧妙地利用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这样,利用课文插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有了深刻的理解和体验,也在无形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促使思想教育和阅读理解有效统一在教学之中。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以各种方式为学生搭桥铺路,安排一条利于学生自求了解的道路,使学生不仅学得主动,而且学会运用教材,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逐步由“学会”转化为“会学”,达到初步掌握一套独立阅读的方法和技能的目的。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现状 阅读技能 培养方法
一、研究原因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伴随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教育者倍感双肩的责任重大。让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对未来的文盲的界定,应该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得怎样学习的人。因此,我们必须更新观念,重新建立新的理念: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达到能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并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做准备的目的。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增强基本技能、形成方法的时期,正是各种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基于这种理念,对指导学生该怎样学习,怎样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展开研究,在此,我谈谈不成熟的想法和做法,仅供参考。
二、现实状况
随着小学年级的增高,阅读量相应增大,课文的篇幅增长,阅读问题相应增多。这就使学生在阅读中会出现一些慌乱,不知道如何读?为了追求速度,走马观花地读,对于出现的阅读问题只是草草了事,不求甚解。有的学生读完文章竟然不知道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究其原因是他们忽略了相应的阅读提示,出现了阅读盲区。学生的种种表现可知,他们面对篇幅较长的文章,不知从何入手,有些摸不着头绪的感觉,因此,在这里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结合具体教材谈谈阅读技能的指导和培养,以便学生能养成良好的预读习惯。
1.重视“学习提示”的阅读
重视每个单元前面的“预习提示”,它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告诉我们每个单元所涉及的主题内容、阅读方法等。但是学生往往忽略了这一环节,直接进入正文读,甚至有的读完了课文还不知道所写的内容是什么。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方法的同时,要提示学生重视这一环节的阅读。
如何教给学生读“学习提示”呢?我按照教学经验,基本上是按着三个步骤进行的:(1)粗读提示,按着提示要求浏览课文。(2)精读提示,具体预习课文。(3)理解提示,结合提示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这样循序渐进,指导学生在学习新单元时,首先重视学习提示的阅读,对整个单元的体系有所了解,整体内容有所把握,便于学生对整体内容的理解。
2.重视课题的分析
一篇文章的题目是文眼,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是课文画龙点睛之笔。因此,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注意从题目入手,正确把握题目,理解好题目是学好一篇文章的关键所在。
那么,如何正确把握文章的题目呢?首先要先看题目展示的是什么类别的?比如,是写人记事类的,是写景状物类的,还是直抒胸臆类的,等等。其次,进行具体的分析,如果确定为写人记事类的,就可以思考:文中写了谁做了什么样的事?从所做的事情中可以看出人物是怎样的一个人?等等;如果是写景状物的,就可以思考:写的是什么景,状的是什么物?抓住了物的什么特点?等等。学生带着一系列问题读课文,自然会对文章做深入分析,读过课文后最基本的问题学生就会自主探究。
为了指导学生更好地解读题目,更好地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教师必须下大力度,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题目剖析,给定一系列题目指导学生进行系统剖析。这一点也可以应用在写作课上,指导他们认真斟酌作文题目,做到读写结合,既培养了学生阅读的技能,又提高了学生审题、写作的能力。
3.重视“问题”的引入
每篇课文后面的问题往往给学生重要的提示或启发,或提供学这课的重点字、词、句,或提示应该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或提醒课文的写作顺序,或启发本文在写作方法上有特别之处……因此,我们应以课后问题为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突破口,引导学生以此为学好课文的门径,对课后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因此,每次学新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分析研究下课后问题,看看每道题究竟能给我们学文有什么启示,抓住什么关键,学习这篇课文这一难题就迎刃而解了。搞清了这些,再读课文,寻找答案,使课堂教学形成新的结构。例如,在学习《黄山奇石》时,让学生共同讲讨论学法:“你认为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这课?”同学们通过讨论都认为学习这课首先要从“学习提示”开始,然后从课题入手,再根据课后问题帮助学习课文,逐步按照课后习题的提示完成,便会使学生很顺畅地理解这篇课文。
4.重视“插图”的作用
(1)用插图理解词句。说明性的课文中介绍某一物体时,会出现一些固定词组或专业术语,如果对这些词语不理解,就势必成为学生阅读的障碍,甚至成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或领会中心思想的绊脚石,这些专业术语一定要让学生理解、掌握。必要时利用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如学习《南京长江大桥》一课时,对词语“引桥”、“双轨”、“钢铁巨龙”等词语的理解,教师只需在插图指出来,并稍加说明学生就掌握,既省时又省力。
(2)利用插图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读懂一篇课文,一要能理解文章的内容,二要能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要使学生真正读懂课文,除通过让学生多读,多动脑思考,多动口说话,多动手下笔等训练方法外,也可以巧妙地利用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这样,利用课文插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有了深刻的理解和体验,也在无形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促使思想教育和阅读理解有效统一在教学之中。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以各种方式为学生搭桥铺路,安排一条利于学生自求了解的道路,使学生不仅学得主动,而且学会运用教材,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逐步由“学会”转化为“会学”,达到初步掌握一套独立阅读的方法和技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