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崛起而导致的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海外求学已经不再是既得利益者的特权,信息的高度发达已为人们提供了多种晋升海外学校的渠道。随着越来越多留学背景者学成归国,海归青年艺术家逐渐成为国内青年艺术群体当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两种文化的生活经历,让他们在东方的文化根基之上,同时具有了相对广阔和深入的国际视野。而身处两种文化的中间地带,也让他们对于国内社会体制环境和艺术圈中的种种现象有着极具特色的解读方式。
黄静远,出生于1979年,2005年从康考迪亚大学,获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 获硕士学位。现与FORCE画廊保持长期合作关系。
东方艺术·大家:2012年有许多青年艺术家的展览和活动,外界对青年艺术家出现了一种爆发式的关注,对于这种突然出现的关注你怎么看?
黄静远:2012年可能有两个形式比较突出,一个是集中的青年艺术家海选和展出活动,另一个是青年策展人培训工作坊。如果两个事情联系起来看,其实就是一个整合“青年人和艺术”资源的事情。这个应该是组织深化的结果:就好像一开始作为少数激进青年的人在一起组成了共产党,有了党员;当他进一步获得全国范围内胜利的时候,就需要团组织和少先队组织,就有了团员和少先队员。那现在看到市场和学术届都有兴趣建立团员和少先队员队伍,也就是从侧面说明党的队伍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还是很稳定的。
东方艺术·大家:你是怎样参与到青年100的?直接帮助是什么?
黄静远:策展人推荐,直接帮助是我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了。
东方艺术·大家:据我了解,在国外大部分青年艺术家都是要做一份普通的工作,只是在业余时间创作艺术,直到一定年纪取得一定认可,才能转成全职艺术家。而国内有志于成为青年艺术家的人很多希望一开始就以艺术为生,认为艺术家不应该做其他工作。你认为他们为何会有这种认知?
黄静远:如果你说的假设成立的话,我认为就以下几种可能:青年艺术家可能生活处于一个故事一个篇章中。这个篇章有几个特点:第一,可能已经从前面的艺术故事里知道了“中国内容”的价值,这个可能是一个当自我投射到一个抽象的国际社会的潜台词。第二,从各种经济强大的故事里已经感受到了物质的相对稳定的可能。第三,可能并没有足够的时间经历到一个艺术生态从小到大建立的过程,也没有享受到这样的生态,没有坐标可以参照。所以整体来说有点少年得志,少年轻狂的感觉。这个可能是“中国式奥林匹克思路”的结果。一方面是以国家民族来划分艺术,另一方面一方面是胜者为王,为此需要强化而隔绝的训练。
但是深入到实际接触中,我认为青年艺术家本身是丰富的,变化也是很大的;很多人已经意识到艺术生态的重要,也意识到了里面各个角色和体制的完善最后会关乎每个人,也意识到了不同的可以创造语境,反对语境的方式。工作不工作倒不是一个衡量标准,能全身心投入艺术创作也是一个难得的事情。其实,艺术圈里本身的阶级和对这种阶级的强化和渴望才是危险的。
东方艺术·大家:从海外回到国内,在人际交往、展览、活动等方面会有什么不适应吗?
黄静远:我只是觉得在国内的“语言体系”里,平等是一个没有太多人在乎的词。无论是创作者本身对生活和周遭,还是创作者对他们、她们作品的内容。
东方艺术·大家:环境的变化对创作有什么样的影响?
黄静远:我变得有具体的政治立场,原来更加专注于形而上的观念。因为当人不能表态时,可能就更希望能表态,一种弹簧心理。
东方艺术·大家:与画廊的合作是通过什么样的机会?合作前后的创作状态有区别吗?
黄静远:画廊找到我。合作后省了很多事情,可以更加集中创作。相互信任和方向一直很重要。
东方艺术·大家:由于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特征,导致许多艺术家在90年代到2000年这一段经历了艺术市场从无到有的巨大转变,资本的机遇和诱惑让许多艺术家走向了艺术的反面。因此国内艺术圈对商业的态度非常暧昧,既希望得到商业的扶持,又害怕会失去艺术的立场。那你认为商业对这一代的年轻艺术家是问题或者障碍吗?
黄静远:职业化和商业化以及随之可以而来的成熟我觉得不是糟糕的事情,问题是畸形商业化和腐败的职业化。很多情况下伪学术比伪商业更加害人。
东方艺术·大家:那所谓国内的伪学术,和畸形商业化,腐败的职业化,对青年艺术家有哪些负面的影响?
黄静远:最大的负面影响是不知道已经被影响了,还觉得其实这样就是“本来的”道路。
东方艺术·大家:日常朋友交流的群体是怎么样的?与国内的艺术家交流的机会多吗?是否会主动与策展人接触从而参与到一些展览当中?
黄静远:倾向接触怀疑主义者。和什么样的艺术家交流的机会都是存在的。不过时间有限。很少和策展人主动接触。
东方艺术·大家:为什么会想到运营自己的空间?运营的情况如何?
黄静远:体制的问题已经影响到方方面面。运营情况不好,房东欺负人,无力反击。
东方艺术·大家:现在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有什么解决的策略吗?
黄静远:概念的快和和手工慢,而手工又在概念中。解决策略就是集中精力做一个事情。
黄静远,出生于1979年,2005年从康考迪亚大学,获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 获硕士学位。现与FORCE画廊保持长期合作关系。
东方艺术·大家:2012年有许多青年艺术家的展览和活动,外界对青年艺术家出现了一种爆发式的关注,对于这种突然出现的关注你怎么看?
黄静远:2012年可能有两个形式比较突出,一个是集中的青年艺术家海选和展出活动,另一个是青年策展人培训工作坊。如果两个事情联系起来看,其实就是一个整合“青年人和艺术”资源的事情。这个应该是组织深化的结果:就好像一开始作为少数激进青年的人在一起组成了共产党,有了党员;当他进一步获得全国范围内胜利的时候,就需要团组织和少先队组织,就有了团员和少先队员。那现在看到市场和学术届都有兴趣建立团员和少先队员队伍,也就是从侧面说明党的队伍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还是很稳定的。
东方艺术·大家:你是怎样参与到青年100的?直接帮助是什么?
黄静远:策展人推荐,直接帮助是我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了。
东方艺术·大家:据我了解,在国外大部分青年艺术家都是要做一份普通的工作,只是在业余时间创作艺术,直到一定年纪取得一定认可,才能转成全职艺术家。而国内有志于成为青年艺术家的人很多希望一开始就以艺术为生,认为艺术家不应该做其他工作。你认为他们为何会有这种认知?
黄静远:如果你说的假设成立的话,我认为就以下几种可能:青年艺术家可能生活处于一个故事一个篇章中。这个篇章有几个特点:第一,可能已经从前面的艺术故事里知道了“中国内容”的价值,这个可能是一个当自我投射到一个抽象的国际社会的潜台词。第二,从各种经济强大的故事里已经感受到了物质的相对稳定的可能。第三,可能并没有足够的时间经历到一个艺术生态从小到大建立的过程,也没有享受到这样的生态,没有坐标可以参照。所以整体来说有点少年得志,少年轻狂的感觉。这个可能是“中国式奥林匹克思路”的结果。一方面是以国家民族来划分艺术,另一方面一方面是胜者为王,为此需要强化而隔绝的训练。
但是深入到实际接触中,我认为青年艺术家本身是丰富的,变化也是很大的;很多人已经意识到艺术生态的重要,也意识到了里面各个角色和体制的完善最后会关乎每个人,也意识到了不同的可以创造语境,反对语境的方式。工作不工作倒不是一个衡量标准,能全身心投入艺术创作也是一个难得的事情。其实,艺术圈里本身的阶级和对这种阶级的强化和渴望才是危险的。
东方艺术·大家:从海外回到国内,在人际交往、展览、活动等方面会有什么不适应吗?
黄静远:我只是觉得在国内的“语言体系”里,平等是一个没有太多人在乎的词。无论是创作者本身对生活和周遭,还是创作者对他们、她们作品的内容。
东方艺术·大家:环境的变化对创作有什么样的影响?
黄静远:我变得有具体的政治立场,原来更加专注于形而上的观念。因为当人不能表态时,可能就更希望能表态,一种弹簧心理。
东方艺术·大家:与画廊的合作是通过什么样的机会?合作前后的创作状态有区别吗?
黄静远:画廊找到我。合作后省了很多事情,可以更加集中创作。相互信任和方向一直很重要。
东方艺术·大家:由于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特征,导致许多艺术家在90年代到2000年这一段经历了艺术市场从无到有的巨大转变,资本的机遇和诱惑让许多艺术家走向了艺术的反面。因此国内艺术圈对商业的态度非常暧昧,既希望得到商业的扶持,又害怕会失去艺术的立场。那你认为商业对这一代的年轻艺术家是问题或者障碍吗?
黄静远:职业化和商业化以及随之可以而来的成熟我觉得不是糟糕的事情,问题是畸形商业化和腐败的职业化。很多情况下伪学术比伪商业更加害人。
东方艺术·大家:那所谓国内的伪学术,和畸形商业化,腐败的职业化,对青年艺术家有哪些负面的影响?
黄静远:最大的负面影响是不知道已经被影响了,还觉得其实这样就是“本来的”道路。
东方艺术·大家:日常朋友交流的群体是怎么样的?与国内的艺术家交流的机会多吗?是否会主动与策展人接触从而参与到一些展览当中?
黄静远:倾向接触怀疑主义者。和什么样的艺术家交流的机会都是存在的。不过时间有限。很少和策展人主动接触。
东方艺术·大家:为什么会想到运营自己的空间?运营的情况如何?
黄静远:体制的问题已经影响到方方面面。运营情况不好,房东欺负人,无力反击。
东方艺术·大家:现在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有什么解决的策略吗?
黄静远:概念的快和和手工慢,而手工又在概念中。解决策略就是集中精力做一个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