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在洞悉“融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基础上,因势利导,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掌握;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方式,使严肃性与通俗性相结合,从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融媒体”的概念已经从新闻业的媒体实践扩散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乘上“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高速列车,创新教育传播方式,提高教育传播的效果,可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1 “融媒体”概念缘起
“融媒体”的概念原型,是美国学者提出的媒介融合,国内学者根据媒体发展的融合性特点及内涵而提出。目前通过的“融媒体”的概念是“充分利用互联网载体,把那些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融通、内容兼容、宣传互融、利益共融’”。
事实上,“融媒体”是“媒介融合”的必然产物,也是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概念是随着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和普及,从以前的“多媒体”“全媒体”逐步衍生而成。“融媒体”不仅仅是多媒体的一种传播方式,而更多地意味着传媒集团中呈现的多媒体状态,换句话说,“融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是指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兴技术在传播媒介方面的展现,是媒体融合的一种新兴状态。
“融媒体”时代作为传统媒体时代的一个具有相对性的概念,是指因“融媒体”的发展所形成的一个时代化的传播媒介场域。由于“融媒体”的传播内容具有跨时空性、共享性、便捷性等特点,因此,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产生无形的影响。
“融媒体”是媒介融合背景下信息传播形态的深度融合,给信息传播带来了深层次的变革。而“从传播学的角度讲,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是一种特定的传播,其教育过程也就是一个传播过程。”而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育人場所,自然也避免不了“融媒体”时代的影响。
2 “融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脱域化”发展
具体而言,“脱域化”主要是指,因为“融媒体”的数字化、交互性和信息化发展,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一室一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跨越了时空的限制。只要连接上“数据连接”,任何人都能够成为“网络公民”,都可以从任何地方获得自己想要的任何信息,而那些依靠区位优势而进行垄断性的信息传播就会逐渐丧失传播优势。
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可以以一种崭新的方式进行传播,例如,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就应主动时代要求,通过微信推送、公众号等微媒体,实现线下和线上有机结合,以一种更加新颖、更加開放的姿态与学生进行接触,将“有意义”的素材说的“有意思”,促进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接受。
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去中心化”与“再中心化”同步性转变
“去中心化”主要是指由于“融媒体”的发展,使学生学习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再阈于教师的传授,任何人都可以进行自身的思想传播,这就造成了教育中心的分散化,也即“去中心化”;而“再中心化”主要是指善于借助“融媒体”的发展传播自身思想,使得大学生对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内容不再感兴趣,转而聚集在能够迅速分解信息、形成自身思想并加以传播的新的“领袖”周围,从而形成新的“思想教育群体”。“去中心化” 与“再中心化”的过程使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授过程被不断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新的路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权威被“去中心化”弱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再阈于教师的指导;“再中心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新的中介、载体,可以实现思想教育由全员教授变为了“领袖”教授,只要掌握了意见领袖的思想观念,并发挥其积极作用,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选择性呈现”逐步被弱化
作为一个媒体融合而产生的新兴状态,“融媒体”的发展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选择性呈现”被逐步的弱化。具体而言,一方面,在媒体各自为战的时候,由于“领域划分”的存在,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总会产生易被人忽视的“信息死角”,从而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完整的状态;而另一方面,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并促使其自主的接受这种影响,从而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些不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不健康的内容总会被舍弃、被掩盖。而在“融媒体”时代,媒体的融合促进的信息的传播,不仅是在传播速度上,也是在传播的领域上,更是在传播内容上,也就是说在传统教育环境下被教育者主动“屏蔽”的信息在“融媒体”环境下就会出现在学生面前。
3 “融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其他教育形式具有“超然性”的特点,高校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阵地,在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其价值量更大、阶级性更加鲜明、范畴的位阶更高,从而比其他学科具有更大的位能和势能。因此,高校在“融媒体”时代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仅要考虑到它的学科特点以及它的意识形态性,更为关键的是要考虑到其在新时代下所展现出的新特性,实现价值性和时代性、主体性和主动性、严谨性和通俗性的有机结合。
3.1 因势利导,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方法。
“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融媒体”时代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媒体工具,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呈现几何式增长。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再拘于传统的课堂上那种你说我写、你读我划的模式,而是出现了既要坚守传统教育教学阵地,又要创新发展。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保持,课堂教育依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教育渠道;二是乘上“融媒体”时代的快车,利用“融媒体”在校园的网络传播,充实传播内容,创新传播方式。三是兼顾各个不同层次的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教育,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在坚持面上教育的同时注重大学生个性特点,提高教育传播效果。
3.2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归根结底还是对当代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实现大学生对中国特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道路认同、制度认同。话语体系的完善和话语权的掌握最终目的还是要牢牢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陣地和主渠道。
要重视研究“融媒体”时代教育环境的特点,精心创设教育情境,以情境性、实践性和体验性作为构建话语体系的核心特征,以更加准确地揭示教育的本性。要在话语体系构建中与大学生生活、学习实践相联系,注重實践中产生的话语,“理论作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本质的把握,要靠战略思维的思考,既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实现对实践本质的高度抽象,而不是对实践的简单描绘。”实践是产生有价值的话语体系的策源地,能够充分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话语是与特定的情境和行动相联系的。尊重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情境和在情境中行动的价值是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话语体系的重要基础。
3.3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本身就固有学科上的严谨性、严肃性,如理论体系严谨、术语用词严谨、观点论述严谨等方面,这是作为一门学科所必须的品质;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又与社会实际、实践相贴切,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具有一定的通俗性,能够使大学生能明白,进而对接受的思想观念、理论知识等才能认同,内化为自己思想品德的一部分,外化为自己的自觉实践行为。
在“融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场景进行,任何媒体环境(包括空间、朋友圈、微博等)都可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活动,然而不同的场景又会有不同的话语环境,但是,无论在何种环境中宣传教育,学科的严谨性和宣传的通俗性都是必须考虑的。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宣传教育时,既要考虑到学科的严谨性,更为重要的是做到宣传的通俗性,用学生身边的话语来引导学生,用学生日常的用语来解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这样,既便于学生的理解,又能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进而能够更好的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作者单位
桂林理工大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 541000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在洞悉“融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基础上,因势利导,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掌握;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方式,使严肃性与通俗性相结合,从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融媒体”的概念已经从新闻业的媒体实践扩散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乘上“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高速列车,创新教育传播方式,提高教育传播的效果,可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1 “融媒体”概念缘起
“融媒体”的概念原型,是美国学者提出的媒介融合,国内学者根据媒体发展的融合性特点及内涵而提出。目前通过的“融媒体”的概念是“充分利用互联网载体,把那些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融通、内容兼容、宣传互融、利益共融’”。
事实上,“融媒体”是“媒介融合”的必然产物,也是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概念是随着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和普及,从以前的“多媒体”“全媒体”逐步衍生而成。“融媒体”不仅仅是多媒体的一种传播方式,而更多地意味着传媒集团中呈现的多媒体状态,换句话说,“融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是指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兴技术在传播媒介方面的展现,是媒体融合的一种新兴状态。
“融媒体”时代作为传统媒体时代的一个具有相对性的概念,是指因“融媒体”的发展所形成的一个时代化的传播媒介场域。由于“融媒体”的传播内容具有跨时空性、共享性、便捷性等特点,因此,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产生无形的影响。
“融媒体”是媒介融合背景下信息传播形态的深度融合,给信息传播带来了深层次的变革。而“从传播学的角度讲,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是一种特定的传播,其教育过程也就是一个传播过程。”而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育人場所,自然也避免不了“融媒体”时代的影响。
2 “融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脱域化”发展
具体而言,“脱域化”主要是指,因为“融媒体”的数字化、交互性和信息化发展,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一室一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跨越了时空的限制。只要连接上“数据连接”,任何人都能够成为“网络公民”,都可以从任何地方获得自己想要的任何信息,而那些依靠区位优势而进行垄断性的信息传播就会逐渐丧失传播优势。
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可以以一种崭新的方式进行传播,例如,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就应主动时代要求,通过微信推送、公众号等微媒体,实现线下和线上有机结合,以一种更加新颖、更加開放的姿态与学生进行接触,将“有意义”的素材说的“有意思”,促进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接受。
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去中心化”与“再中心化”同步性转变
“去中心化”主要是指由于“融媒体”的发展,使学生学习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再阈于教师的传授,任何人都可以进行自身的思想传播,这就造成了教育中心的分散化,也即“去中心化”;而“再中心化”主要是指善于借助“融媒体”的发展传播自身思想,使得大学生对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内容不再感兴趣,转而聚集在能够迅速分解信息、形成自身思想并加以传播的新的“领袖”周围,从而形成新的“思想教育群体”。“去中心化” 与“再中心化”的过程使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授过程被不断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新的路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权威被“去中心化”弱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再阈于教师的指导;“再中心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新的中介、载体,可以实现思想教育由全员教授变为了“领袖”教授,只要掌握了意见领袖的思想观念,并发挥其积极作用,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选择性呈现”逐步被弱化
作为一个媒体融合而产生的新兴状态,“融媒体”的发展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选择性呈现”被逐步的弱化。具体而言,一方面,在媒体各自为战的时候,由于“领域划分”的存在,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总会产生易被人忽视的“信息死角”,从而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完整的状态;而另一方面,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并促使其自主的接受这种影响,从而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些不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不健康的内容总会被舍弃、被掩盖。而在“融媒体”时代,媒体的融合促进的信息的传播,不仅是在传播速度上,也是在传播的领域上,更是在传播内容上,也就是说在传统教育环境下被教育者主动“屏蔽”的信息在“融媒体”环境下就会出现在学生面前。
3 “融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其他教育形式具有“超然性”的特点,高校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阵地,在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其价值量更大、阶级性更加鲜明、范畴的位阶更高,从而比其他学科具有更大的位能和势能。因此,高校在“融媒体”时代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仅要考虑到它的学科特点以及它的意识形态性,更为关键的是要考虑到其在新时代下所展现出的新特性,实现价值性和时代性、主体性和主动性、严谨性和通俗性的有机结合。
3.1 因势利导,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方法。
“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融媒体”时代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媒体工具,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呈现几何式增长。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再拘于传统的课堂上那种你说我写、你读我划的模式,而是出现了既要坚守传统教育教学阵地,又要创新发展。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保持,课堂教育依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教育渠道;二是乘上“融媒体”时代的快车,利用“融媒体”在校园的网络传播,充实传播内容,创新传播方式。三是兼顾各个不同层次的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教育,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在坚持面上教育的同时注重大学生个性特点,提高教育传播效果。
3.2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归根结底还是对当代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实现大学生对中国特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道路认同、制度认同。话语体系的完善和话语权的掌握最终目的还是要牢牢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陣地和主渠道。
要重视研究“融媒体”时代教育环境的特点,精心创设教育情境,以情境性、实践性和体验性作为构建话语体系的核心特征,以更加准确地揭示教育的本性。要在话语体系构建中与大学生生活、学习实践相联系,注重實践中产生的话语,“理论作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本质的把握,要靠战略思维的思考,既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实现对实践本质的高度抽象,而不是对实践的简单描绘。”实践是产生有价值的话语体系的策源地,能够充分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话语是与特定的情境和行动相联系的。尊重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情境和在情境中行动的价值是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话语体系的重要基础。
3.3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本身就固有学科上的严谨性、严肃性,如理论体系严谨、术语用词严谨、观点论述严谨等方面,这是作为一门学科所必须的品质;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又与社会实际、实践相贴切,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具有一定的通俗性,能够使大学生能明白,进而对接受的思想观念、理论知识等才能认同,内化为自己思想品德的一部分,外化为自己的自觉实践行为。
在“融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场景进行,任何媒体环境(包括空间、朋友圈、微博等)都可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活动,然而不同的场景又会有不同的话语环境,但是,无论在何种环境中宣传教育,学科的严谨性和宣传的通俗性都是必须考虑的。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宣传教育时,既要考虑到学科的严谨性,更为重要的是做到宣传的通俗性,用学生身边的话语来引导学生,用学生日常的用语来解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这样,既便于学生的理解,又能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进而能够更好的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作者单位
桂林理工大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 5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