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ICU患者通常需要留置导尿管,以满足病情观察及疾病治疗的需要,而在导尿管留置期间,因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风险增加。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作为院内感染的典型病例,一直是ICU防控重点。本文从ICU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易感因素及护理措施进行综述。
关键词:ICU;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护理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是患者在留置导尿管期间或在拔管后48h内发生了泌尿系感染,是院内感染中最为常见的疾病类型之一。ICU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后,增加了治疗难度,延长了住院时间,对原发疾病的控制及治疗结果亦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1]。本文对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护理研究结果进行综述。
1 ICU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易感因素及感染途径
刘敏等[2]学者发现ICU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与年龄、性别、护士实际操作、膀胱冲洗流程、导尿管材质及留管时间长短等有较大的相关性。致使ICU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途径主要为腔内途径及腔外途径,前者为引流系统出现故障、引流袋发生污染,后者为置管过程中会阴正常菌群污染尿道口或逆行至膀胱导致感染。
2 ICU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护理
在护理措施的拟定中,应从易感因素及感染途径进行分析,以给予更加针对性的护理介入,总结如下。
2.1 强化操作规范性
护理人员应掌握规范化的留置导尿管流程,在插管中避免尿道黏膜的损伤;按要求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遵照导尿管留置流程进行操作及护理,保证会阴部的消毒质量与范围,为置管提供充足的无菌屏障,缩小甚至阻断ICU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腔外感染途径,控制逆行感染的发生。在无菌操作过程中,合格的手卫生是无菌操作的前提条件,护理人员在操作前、后以流动水进行七步洗手法洗手,在开无菌包前以快速手干消毒剂进行简易七步洗手,最大程度上降低护理人员导致的感染风险;同时,院内应加强基础物质的配备,为规范化操作提供更加坚实的条件。
2.2 保证导尿装置的良好密闭性
尿管与集尿袋的分离是破坏导尿装置系统密闭性的最主要因素,降低分离频率是预防尿路感染的关键,是阻碍腔内感染途径的最为重要因素。因此,对于ICU内留置导尿管患者应注意膀胱冲洗次数及集尿袋更换频率,毕东杰等[3]认为膀胱冲洗最佳频率为2次/周,能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概率,保持导尿装置的密闭性;对于条件允许的患者,以生理性膀胱冲洗代替人工被动膀胱冲洗,以增加患者饮水量等方式,增加排尿,最大程度上避免破坏导尿系统的完整性。但是在ICU内,部分患者是需要控制入量的,因此,不可避免的进行膀胱冲洗。使用抗反流活瓣的集尿装置,以提高密闭效果,阻碍尿液反流及细菌逆行;使用硅胶制品的集尿袋,将集尿袋更换时间延长至1周,进而减少了集尿袋与尿管分离的次数。
2.3 导尿管型号及材质的选择
依据患者年龄、病情、性别及既往泌尿系统病史等,选择合适的导尿管,一般情况下,成年男性用F12至F14粗细的尿管、女性应用尿管型号为F16至F18,避免因尿管过细导致的漏尿,尿道口长期潮湿环境可造成细菌生长;尿管过粗可损伤尿道黏膜;此外,前列腺增生患者选用更细的尿管,以降低置管难度。
在尿管材质的选择中,常规材质为硅胶,其柔软性及可伸展性得到临床的认可。有研究总结[4],涂层导尿管中银合金导尿管能降低无症状菌尿的发生概率,但是对于有症状性尿路感染影响不大,且费用更高。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用抗菌涂层尿管,综合考虑患者病情、经济能力、留管时间、疼痛敏感性及护理技术能力等,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2.4 控制导尿管留置时间
在ICU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生早期,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是可逆的,尽早移除导尿管可终止细菌生物膜的不可逆形成,预防尿路感染的发生。对于ICU患者,严格进行疾病评估,评价患者留置导尿管的需求强度,并应用信息化、表格化的评估系统,完成留置导尿管患者的日常护理及观察;在满足拔管条件后,进行有计划的膀胱训练,并把握拔管时机,在拔管前以饮水、膀胱冲洗等方式,使得膀胱高度充盈、患者有强烈的尿意,此时拔管可降低再置管概率,进而利于尿路感染风险的控制。
导尿管拔除方式对ICU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有一定的影响,在拔管前常规抽尽水囊,导尿管暂留,患者在膀胱充盈时尿液自动经尿道口流出,在膀胱扫描仪的监测下,评估膀胱内残余尿量、自行排尿用时,当尿液流出通畅且残余尿量小于15ml,拔除导尿管[5]。此方法为拔管提供科学的依据,利于缩短导尿管的留置时间,进而控制尿路感染。
2.5 成立ICU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质量控制小组
在明确目标后,科内组建质量控制小组,终极目标为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生率,围绕导致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因素、途径进行监测,以及时发现感染风险,并监督相关护理措施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3 小结
综上所述,ICU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是ICU院内感染防控重点,依据尿路感染的易感因素及感染途径评估患者的感染风险,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规范置管流程并严格遵守,合理的、有目的性的选用尿管,使用硅胶防逆流集尿袋,进一步控制尿管、集尿袋的分离频率,保持集尿系统的良好密闭性。在置管期间班班交接,持续性观察患者留置导尿管状态,掌握拔管时机,并优化拔管方式,以降低再置管概率;利用质量控制小组进行置管患者护理的监查,控制风险、提高质量。本文从以上方面进行综述,为临床ICU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防控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蓉,官昕,谢金红等.留置尿管致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8,33(16):1463-1465.
[2]刘敏,吴路遥.留置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易感因素及预防护理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8,22(8):121-124.
[3]毕东杰,王永梅,李燕等.留置导尿相关尿路感染干预措施的临床研究[J].中華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6):1326-1327.
[4]柳鸿鹏,曹晶,焦静等.集束化护理策略在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30):3817-3820.
[5]熊银环,许红梅.缩短导尿管留置时间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9,33(5):821-823.
关键词:ICU;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护理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是患者在留置导尿管期间或在拔管后48h内发生了泌尿系感染,是院内感染中最为常见的疾病类型之一。ICU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后,增加了治疗难度,延长了住院时间,对原发疾病的控制及治疗结果亦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1]。本文对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护理研究结果进行综述。
1 ICU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易感因素及感染途径
刘敏等[2]学者发现ICU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与年龄、性别、护士实际操作、膀胱冲洗流程、导尿管材质及留管时间长短等有较大的相关性。致使ICU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途径主要为腔内途径及腔外途径,前者为引流系统出现故障、引流袋发生污染,后者为置管过程中会阴正常菌群污染尿道口或逆行至膀胱导致感染。
2 ICU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护理
在护理措施的拟定中,应从易感因素及感染途径进行分析,以给予更加针对性的护理介入,总结如下。
2.1 强化操作规范性
护理人员应掌握规范化的留置导尿管流程,在插管中避免尿道黏膜的损伤;按要求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遵照导尿管留置流程进行操作及护理,保证会阴部的消毒质量与范围,为置管提供充足的无菌屏障,缩小甚至阻断ICU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腔外感染途径,控制逆行感染的发生。在无菌操作过程中,合格的手卫生是无菌操作的前提条件,护理人员在操作前、后以流动水进行七步洗手法洗手,在开无菌包前以快速手干消毒剂进行简易七步洗手,最大程度上降低护理人员导致的感染风险;同时,院内应加强基础物质的配备,为规范化操作提供更加坚实的条件。
2.2 保证导尿装置的良好密闭性
尿管与集尿袋的分离是破坏导尿装置系统密闭性的最主要因素,降低分离频率是预防尿路感染的关键,是阻碍腔内感染途径的最为重要因素。因此,对于ICU内留置导尿管患者应注意膀胱冲洗次数及集尿袋更换频率,毕东杰等[3]认为膀胱冲洗最佳频率为2次/周,能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概率,保持导尿装置的密闭性;对于条件允许的患者,以生理性膀胱冲洗代替人工被动膀胱冲洗,以增加患者饮水量等方式,增加排尿,最大程度上避免破坏导尿系统的完整性。但是在ICU内,部分患者是需要控制入量的,因此,不可避免的进行膀胱冲洗。使用抗反流活瓣的集尿装置,以提高密闭效果,阻碍尿液反流及细菌逆行;使用硅胶制品的集尿袋,将集尿袋更换时间延长至1周,进而减少了集尿袋与尿管分离的次数。
2.3 导尿管型号及材质的选择
依据患者年龄、病情、性别及既往泌尿系统病史等,选择合适的导尿管,一般情况下,成年男性用F12至F14粗细的尿管、女性应用尿管型号为F16至F18,避免因尿管过细导致的漏尿,尿道口长期潮湿环境可造成细菌生长;尿管过粗可损伤尿道黏膜;此外,前列腺增生患者选用更细的尿管,以降低置管难度。
在尿管材质的选择中,常规材质为硅胶,其柔软性及可伸展性得到临床的认可。有研究总结[4],涂层导尿管中银合金导尿管能降低无症状菌尿的发生概率,但是对于有症状性尿路感染影响不大,且费用更高。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用抗菌涂层尿管,综合考虑患者病情、经济能力、留管时间、疼痛敏感性及护理技术能力等,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2.4 控制导尿管留置时间
在ICU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生早期,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是可逆的,尽早移除导尿管可终止细菌生物膜的不可逆形成,预防尿路感染的发生。对于ICU患者,严格进行疾病评估,评价患者留置导尿管的需求强度,并应用信息化、表格化的评估系统,完成留置导尿管患者的日常护理及观察;在满足拔管条件后,进行有计划的膀胱训练,并把握拔管时机,在拔管前以饮水、膀胱冲洗等方式,使得膀胱高度充盈、患者有强烈的尿意,此时拔管可降低再置管概率,进而利于尿路感染风险的控制。
导尿管拔除方式对ICU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有一定的影响,在拔管前常规抽尽水囊,导尿管暂留,患者在膀胱充盈时尿液自动经尿道口流出,在膀胱扫描仪的监测下,评估膀胱内残余尿量、自行排尿用时,当尿液流出通畅且残余尿量小于15ml,拔除导尿管[5]。此方法为拔管提供科学的依据,利于缩短导尿管的留置时间,进而控制尿路感染。
2.5 成立ICU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质量控制小组
在明确目标后,科内组建质量控制小组,终极目标为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生率,围绕导致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因素、途径进行监测,以及时发现感染风险,并监督相关护理措施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3 小结
综上所述,ICU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是ICU院内感染防控重点,依据尿路感染的易感因素及感染途径评估患者的感染风险,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规范置管流程并严格遵守,合理的、有目的性的选用尿管,使用硅胶防逆流集尿袋,进一步控制尿管、集尿袋的分离频率,保持集尿系统的良好密闭性。在置管期间班班交接,持续性观察患者留置导尿管状态,掌握拔管时机,并优化拔管方式,以降低再置管概率;利用质量控制小组进行置管患者护理的监查,控制风险、提高质量。本文从以上方面进行综述,为临床ICU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防控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蓉,官昕,谢金红等.留置尿管致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8,33(16):1463-1465.
[2]刘敏,吴路遥.留置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易感因素及预防护理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8,22(8):121-124.
[3]毕东杰,王永梅,李燕等.留置导尿相关尿路感染干预措施的临床研究[J].中華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6):1326-1327.
[4]柳鸿鹏,曹晶,焦静等.集束化护理策略在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30):3817-3820.
[5]熊银环,许红梅.缩短导尿管留置时间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9,33(5):82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