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在西行去青海湖的途中,要经过很多风景区,塔尔寺、日月山都很著名。我们到达日月山的时候是上午10时,阳光有些灼热,但高原的风也有些硬。附近的宾馆饭店里还生着炉火,一是用来烧开水,二是用来晚上御寒。可见高原是一天有四季了:早穿棉袄,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
风景优美的日月山是我国自然地理上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分界线,是湟源、共和两县的交界处,是我国外流区域与内流区域、季风区与非季风区、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分界线,是青海农区和牧区的分界线。海拔3520米,是人们进入青藏高原的必经之地,故有“西海屏风”、“草原门户”之称。
初唐时名赤岭,为唐朝和吐蕃实行物资交流和两地使者往来的中转站。相传,文成公主远嫁颂赞干布时曾经过此山,她在峰顶翘首西望,远离家乡的愁思油然而生,不禁取出临行时皇后所赐“日月宝镜”观看,镜中顿时现出长安的迷人景色。公主悲喜交加,不慎失手,把“日月寶镜”摔成两半,正好落在两个小山包上,东边的半块朝西,映著落日的余辉,西边的半块朝东,照着初升的月光,日月山由此得名。
现在山隘上尚立有“日月山”三字的青石碑,山顶修有遥遥相望的日亭和月亭,山南脚下有流向独特的倒淌河。这里属于牧区草原地带,白云就在山峦举手可摘之处,天很蓝也很近,牧草不是很丰盛,但从远处观看,也如同绿毯铺地。山峦柔和起伏,天宽地阔,可以随时驰骋。站在山顶,向东眺望,一派田园风情;向西看,碧波荡漾的青海湖,明丽动人,与田园秀色迥然不同:“登上日月山,又是一重天”。
和我们一起的游客中,有十几岁的少男少女,他们更是新奇,快乐地奔跑,也不顾大人劝说防止高原反应,无忧无虑。在他们的纯真的脸上,一写阳光灿烂。然而,这日月山上曾经就有过16岁的少女在这里跨越而过……
二
历史有时候太吝啬了它的笔墨。
公元596年春,年满16岁的光化公主,还在花园里和其他宫女们幸福快乐地游玩,无拘无束。突然有一天,年轻美貌的她被父皇隋文帝召入寝宫,看见父和母后一脸严肃地等待自己,她有些茫然了。父皇将原委告知她时,她是多么的难过,她是多么地舍不得长安的繁华和富庶,多多么地留恋同亲人们朝夕相处的亲密和欢乐。
原来,吐谷浑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虽然被隋朝军队击败在日月山西麓。即便如此,依然严重地威胁着中原地区的稳定和发展。596年,吐谷浑可汗世伏遣使到隋和亲,隋文帝考虑到江山社稷的安定,决意把聪明懂事的光化公主嫁给吐谷浑可汗世伏。
知晓原委,光化公主同意了,她知道,她的婚姻是父母决定,她的婚姻是两个政权的相安无事,能为大隋江山换来安定和平安。2000公里的进藏旅途,光化公主以其16岁的超人智慧,克服了重重困难,把泪水洒进了蔚蓝的青海湖。从此,每年吐谷浑都要到长安进贡,汉藏开始了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如果说王昭君开辟了中原王朝和游牧王国之间蒙古高原的草原和亲之路,那么,光化公主则开辟了内地公主走上青藏高原的和亲之路。
从长安一路走来的光化公主一行,踏上日月山的垭口时,心情又该是怎样的沉重?从日月山缓缓下山,默然走进青海湖边等毡房走进吐谷浑王子的怀抱,换来的却是汉藏土地将近百年的安宁。597年,吐谷浑内乱,世伏被杀,其弟伏允继位。按照吐谷浑习俗,光化公主再嫁世伏弟伏允。
笔者查阅了很多资料,知道也就是这寥寥数笔。而光化公主所忍受的自然条件之恶劣和生活环境的差异,远比汉朝王昭君所经历的蒙古高原的苦难还要多,但是,这个16岁的少女以其少年的胸怀为几十年后,再上高原的大唐公主们作了很好的典范。
三
日月山不倒,风光永远在。隋朝灭亡以后,唐朝从战乱中建立起强大的国家,同样延续了隋文帝的和亲政策。贞观十四年(640)二月,李世民遣左骁卫将军、淮阳王李道明及右武卫将军慕容宝节携带大批物资护送弘化公主翻过日月山,入吐谷浑与其国王诺曷钵成婚。弘化公主嫁入吐谷浑新王,是唐将公主嫁于外蕃的开端,是中华民族团结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仅使唐与吐谷浑的关系很快得到改善,而且也促进了唐与吐蕃的友好往来。
据史载,弘化公主不仅聪明贤惠,而且同他父亲一样具有超人的胆略。弘化公主入嫁吐谷浑后,吐谷浑和唐朝的关系进一步密切了,而这却引起了吐谷浑国内不少大臣的不满。有一年,吐谷浑丞相宣王和他的两个弟弟密谋在祭山活动中,劫持诺曷钵和弘化公主投奔吐蕃。弘化公主得知这个消息后并没有惊慌,她飞身上马,和诺曷钵一起带着少量亲兵,连夜向鄯城(西宁)奔去,并在鄯州刺史杜凤举的帮助下一举粉碎了宣王的阴谋,吐谷浑国内很快就安定了下来。
美丽可以不再,但是智慧长存。这位传奇女子于公元698年5月“寝疾于灵州东衙之私第”,享年78岁,葬于凉州南阳晖谷冶城之山岗”。弘化公主墓,位于武威市城南20公里的南营乡青嘴湾。葬地峰峦起伏四,峡谷纵横,大水、冰构两条大沟湍流急下,在两水汇合处。从18岁离开长安,就再以没有回过长安,一生致力于汉藏民族团结事务。她在去世前,还亲自为自己写了墓志铭。“诞灵帝女,秀奇质于莲波;托体王姬,湛清仪于桂魄。公宫秉训,沐胎教之宸猷;姒幄承规,挺璇闱之睿敏。”汉唐奇女子,就这样为民族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四
“和亲”的历史不会间断,唐朝传承丰富了的儒家文化给了少数民族一种母仪天下的迷人风范。再回说唐贞观8年(634),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遣使大唐,唐太宗遣行人冯德遐出使吐蕃。松赞干布再次派人到唐朝,提出要娶一位唐朝公主,遭到唐太宗的拒绝。由于当时吐谷浑王诺曷钵入唐朝见,吐蕃特使回来后便告诉松赞干布,声称唐朝拒绝这个婚约是由于吐谷浑王从中作梗。
唐贞观12年(638),松赞干布遂借口吐谷浑从中作梗,出兵击败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直逼唐朝松州(今四川松潘),扬言若不和亲,便率兵大举入侵唐朝。牛进达率领唐军先锋部队击败了吐蕃军,松赞干布大惧,在唐将侯君集率领的唐军主力到达前,退出吐谷浑、党项、白兰羌,遣使谢罪,再次请婚,派大论薛禄东赞携黄金五千两及相等数量的其他珍宝来正式下聘礼。唐太宗将一宗室女封为公主,嫁给松赞干布,这一公主就是著名的文成公主。 贞观15年(641)正月十五,唐太宗将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诏令江夏王李道宗持节护送。文成公主在唐送亲使江夏王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的伴随下,前往吐蕃。文成公主一行从长安出发,途经西宁,翻日月山,长途跋涉到达拉萨。
文成公主与吐蕃松赞干布和亲,开创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后,中原与吐蕃之间关系极为友好,使臣和商人频繁往来。松赞干布十分倾慕中原文化,他脫掉毡裘,改穿绢绮,并派吐蕃贵族子弟到长安国学读书。永徽元年(650年),松赞干布逝世,文成公主继续在吐蕃生活达30年,致力于加强唐朝和吐蕃的友好关系。她热爱藏族同胞,深受百姓爱戴。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故事,以及推进藏族文化的功绩,至今仍以戏剧、壁画、民歌、传说等形式在汉藏民族间广泛传播。文成公主在藏传佛教中,由于文成公主的博学和多能,对吐蕃国的文化影响很大,不但巩固了唐朝的西陲边防,更把汉民族的文化传播到西藏,西藏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也藉由大唐文化的营养得以长足发展。
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避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历史给予她的笔墨也最多,史书和庙宇以及塑像在青海西藏都是不难见到的。
五
风吹日月山,离家倍觉寒。长安无回路,从此家国安。文成公主之后,又一位金成公主走上吐蕃高原,同样在日月山走过。意义同前无二,历史对于她的贡献和经历也没有再多的叙述。
阳光和煦,高原七月格桑花遍地开,周围是青天碧草。远处经幡烈烈,牛羊在远处悠闲。那么在正月和二月的高原又是怎样的凄凉和寒冷呢?白雪覆盖着高原,严重缺氧的空气,又该怎样考验着从唐朝走来的汉家少女们呢?我们无法去想象。
日月山下不远的倒淌河流过了千年。一股碧流永无休止地向西而去,汇入浩瀚的青海湖。自古天下河水往东流,偏有此河向西淌,所以人们称此河为“倒淌河”。关于倒淌河的传说,人们众说不一。汉族民间千百年来的说法是:唐王李世民为了沟通藏汉两族的关系,促进文化交流,将年轻美貌的文成公主嫁给吐蕃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在赴西藏途中,到达日月山时,回首不见长安,西望一片苍凉,念家乡,思父母,悲恸不止,流泪西行,公主的泪汇成了这条倒淌的河。
其他游人们兴奋地照相,爬完了日山,爬月山,看完日亭,看月亭。角度不同地留影、拍照。而我的目光穿越高原,到达了渭河谷地的西安古城,把思绪放飞到隋唐历史,想象那几位十几岁少女的身影,她们又是怎么样地心情告别了故土,来到这荒凉的高原上?我们这群人里不少也是年纪半百的人了,我们的儿女也都二十多岁,他们能否也会为了国家和民族忍受这一别父母不再见的心愁和高原严寒和缺氧的苦难?
这些,我们不得而知。但在我的心中:汉家少女,母仪吐蕃。传播文明,和谐藏家。这几位十几岁的少女们无疑是伟大的,是永恒的。她们如同这洁白的云朵一样高洁美丽,如同七月高原的山峰一样迷人伟岸。
——选自《廊坊日报》
在西行去青海湖的途中,要经过很多风景区,塔尔寺、日月山都很著名。我们到达日月山的时候是上午10时,阳光有些灼热,但高原的风也有些硬。附近的宾馆饭店里还生着炉火,一是用来烧开水,二是用来晚上御寒。可见高原是一天有四季了:早穿棉袄,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
风景优美的日月山是我国自然地理上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分界线,是湟源、共和两县的交界处,是我国外流区域与内流区域、季风区与非季风区、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分界线,是青海农区和牧区的分界线。海拔3520米,是人们进入青藏高原的必经之地,故有“西海屏风”、“草原门户”之称。
初唐时名赤岭,为唐朝和吐蕃实行物资交流和两地使者往来的中转站。相传,文成公主远嫁颂赞干布时曾经过此山,她在峰顶翘首西望,远离家乡的愁思油然而生,不禁取出临行时皇后所赐“日月宝镜”观看,镜中顿时现出长安的迷人景色。公主悲喜交加,不慎失手,把“日月寶镜”摔成两半,正好落在两个小山包上,东边的半块朝西,映著落日的余辉,西边的半块朝东,照着初升的月光,日月山由此得名。
现在山隘上尚立有“日月山”三字的青石碑,山顶修有遥遥相望的日亭和月亭,山南脚下有流向独特的倒淌河。这里属于牧区草原地带,白云就在山峦举手可摘之处,天很蓝也很近,牧草不是很丰盛,但从远处观看,也如同绿毯铺地。山峦柔和起伏,天宽地阔,可以随时驰骋。站在山顶,向东眺望,一派田园风情;向西看,碧波荡漾的青海湖,明丽动人,与田园秀色迥然不同:“登上日月山,又是一重天”。
和我们一起的游客中,有十几岁的少男少女,他们更是新奇,快乐地奔跑,也不顾大人劝说防止高原反应,无忧无虑。在他们的纯真的脸上,一写阳光灿烂。然而,这日月山上曾经就有过16岁的少女在这里跨越而过……
二
历史有时候太吝啬了它的笔墨。
公元596年春,年满16岁的光化公主,还在花园里和其他宫女们幸福快乐地游玩,无拘无束。突然有一天,年轻美貌的她被父皇隋文帝召入寝宫,看见父和母后一脸严肃地等待自己,她有些茫然了。父皇将原委告知她时,她是多么的难过,她是多么地舍不得长安的繁华和富庶,多多么地留恋同亲人们朝夕相处的亲密和欢乐。
原来,吐谷浑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虽然被隋朝军队击败在日月山西麓。即便如此,依然严重地威胁着中原地区的稳定和发展。596年,吐谷浑可汗世伏遣使到隋和亲,隋文帝考虑到江山社稷的安定,决意把聪明懂事的光化公主嫁给吐谷浑可汗世伏。
知晓原委,光化公主同意了,她知道,她的婚姻是父母决定,她的婚姻是两个政权的相安无事,能为大隋江山换来安定和平安。2000公里的进藏旅途,光化公主以其16岁的超人智慧,克服了重重困难,把泪水洒进了蔚蓝的青海湖。从此,每年吐谷浑都要到长安进贡,汉藏开始了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如果说王昭君开辟了中原王朝和游牧王国之间蒙古高原的草原和亲之路,那么,光化公主则开辟了内地公主走上青藏高原的和亲之路。
从长安一路走来的光化公主一行,踏上日月山的垭口时,心情又该是怎样的沉重?从日月山缓缓下山,默然走进青海湖边等毡房走进吐谷浑王子的怀抱,换来的却是汉藏土地将近百年的安宁。597年,吐谷浑内乱,世伏被杀,其弟伏允继位。按照吐谷浑习俗,光化公主再嫁世伏弟伏允。
笔者查阅了很多资料,知道也就是这寥寥数笔。而光化公主所忍受的自然条件之恶劣和生活环境的差异,远比汉朝王昭君所经历的蒙古高原的苦难还要多,但是,这个16岁的少女以其少年的胸怀为几十年后,再上高原的大唐公主们作了很好的典范。
三
日月山不倒,风光永远在。隋朝灭亡以后,唐朝从战乱中建立起强大的国家,同样延续了隋文帝的和亲政策。贞观十四年(640)二月,李世民遣左骁卫将军、淮阳王李道明及右武卫将军慕容宝节携带大批物资护送弘化公主翻过日月山,入吐谷浑与其国王诺曷钵成婚。弘化公主嫁入吐谷浑新王,是唐将公主嫁于外蕃的开端,是中华民族团结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仅使唐与吐谷浑的关系很快得到改善,而且也促进了唐与吐蕃的友好往来。
据史载,弘化公主不仅聪明贤惠,而且同他父亲一样具有超人的胆略。弘化公主入嫁吐谷浑后,吐谷浑和唐朝的关系进一步密切了,而这却引起了吐谷浑国内不少大臣的不满。有一年,吐谷浑丞相宣王和他的两个弟弟密谋在祭山活动中,劫持诺曷钵和弘化公主投奔吐蕃。弘化公主得知这个消息后并没有惊慌,她飞身上马,和诺曷钵一起带着少量亲兵,连夜向鄯城(西宁)奔去,并在鄯州刺史杜凤举的帮助下一举粉碎了宣王的阴谋,吐谷浑国内很快就安定了下来。
美丽可以不再,但是智慧长存。这位传奇女子于公元698年5月“寝疾于灵州东衙之私第”,享年78岁,葬于凉州南阳晖谷冶城之山岗”。弘化公主墓,位于武威市城南20公里的南营乡青嘴湾。葬地峰峦起伏四,峡谷纵横,大水、冰构两条大沟湍流急下,在两水汇合处。从18岁离开长安,就再以没有回过长安,一生致力于汉藏民族团结事务。她在去世前,还亲自为自己写了墓志铭。“诞灵帝女,秀奇质于莲波;托体王姬,湛清仪于桂魄。公宫秉训,沐胎教之宸猷;姒幄承规,挺璇闱之睿敏。”汉唐奇女子,就这样为民族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四
“和亲”的历史不会间断,唐朝传承丰富了的儒家文化给了少数民族一种母仪天下的迷人风范。再回说唐贞观8年(634),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遣使大唐,唐太宗遣行人冯德遐出使吐蕃。松赞干布再次派人到唐朝,提出要娶一位唐朝公主,遭到唐太宗的拒绝。由于当时吐谷浑王诺曷钵入唐朝见,吐蕃特使回来后便告诉松赞干布,声称唐朝拒绝这个婚约是由于吐谷浑王从中作梗。
唐贞观12年(638),松赞干布遂借口吐谷浑从中作梗,出兵击败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直逼唐朝松州(今四川松潘),扬言若不和亲,便率兵大举入侵唐朝。牛进达率领唐军先锋部队击败了吐蕃军,松赞干布大惧,在唐将侯君集率领的唐军主力到达前,退出吐谷浑、党项、白兰羌,遣使谢罪,再次请婚,派大论薛禄东赞携黄金五千两及相等数量的其他珍宝来正式下聘礼。唐太宗将一宗室女封为公主,嫁给松赞干布,这一公主就是著名的文成公主。 贞观15年(641)正月十五,唐太宗将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诏令江夏王李道宗持节护送。文成公主在唐送亲使江夏王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的伴随下,前往吐蕃。文成公主一行从长安出发,途经西宁,翻日月山,长途跋涉到达拉萨。
文成公主与吐蕃松赞干布和亲,开创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后,中原与吐蕃之间关系极为友好,使臣和商人频繁往来。松赞干布十分倾慕中原文化,他脫掉毡裘,改穿绢绮,并派吐蕃贵族子弟到长安国学读书。永徽元年(650年),松赞干布逝世,文成公主继续在吐蕃生活达30年,致力于加强唐朝和吐蕃的友好关系。她热爱藏族同胞,深受百姓爱戴。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故事,以及推进藏族文化的功绩,至今仍以戏剧、壁画、民歌、传说等形式在汉藏民族间广泛传播。文成公主在藏传佛教中,由于文成公主的博学和多能,对吐蕃国的文化影响很大,不但巩固了唐朝的西陲边防,更把汉民族的文化传播到西藏,西藏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也藉由大唐文化的营养得以长足发展。
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避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历史给予她的笔墨也最多,史书和庙宇以及塑像在青海西藏都是不难见到的。
五
风吹日月山,离家倍觉寒。长安无回路,从此家国安。文成公主之后,又一位金成公主走上吐蕃高原,同样在日月山走过。意义同前无二,历史对于她的贡献和经历也没有再多的叙述。
阳光和煦,高原七月格桑花遍地开,周围是青天碧草。远处经幡烈烈,牛羊在远处悠闲。那么在正月和二月的高原又是怎样的凄凉和寒冷呢?白雪覆盖着高原,严重缺氧的空气,又该怎样考验着从唐朝走来的汉家少女们呢?我们无法去想象。
日月山下不远的倒淌河流过了千年。一股碧流永无休止地向西而去,汇入浩瀚的青海湖。自古天下河水往东流,偏有此河向西淌,所以人们称此河为“倒淌河”。关于倒淌河的传说,人们众说不一。汉族民间千百年来的说法是:唐王李世民为了沟通藏汉两族的关系,促进文化交流,将年轻美貌的文成公主嫁给吐蕃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在赴西藏途中,到达日月山时,回首不见长安,西望一片苍凉,念家乡,思父母,悲恸不止,流泪西行,公主的泪汇成了这条倒淌的河。
其他游人们兴奋地照相,爬完了日山,爬月山,看完日亭,看月亭。角度不同地留影、拍照。而我的目光穿越高原,到达了渭河谷地的西安古城,把思绪放飞到隋唐历史,想象那几位十几岁少女的身影,她们又是怎么样地心情告别了故土,来到这荒凉的高原上?我们这群人里不少也是年纪半百的人了,我们的儿女也都二十多岁,他们能否也会为了国家和民族忍受这一别父母不再见的心愁和高原严寒和缺氧的苦难?
这些,我们不得而知。但在我的心中:汉家少女,母仪吐蕃。传播文明,和谐藏家。这几位十几岁的少女们无疑是伟大的,是永恒的。她们如同这洁白的云朵一样高洁美丽,如同七月高原的山峰一样迷人伟岸。
——选自《廊坊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