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阵风吹过,岳阳楼下,槛外长江,江水滚滚,却并不汹涌。后浪紧随着前浪,此伏彼起,节奏恒如其一。凝眼注目,甚至分辨不清那江水究竟是在流淌,还是已然停滞。就仿佛光阴逝者,或叹其匆匆,或哀其姗姗,使人既或恐惧那生年将尽,而其志未竟;又或悲哀那余岁仍重,而平生混沌。
风过江面,携雨沾露地掠向远方。远方,却是青山隐隐,薄雾荡荡。风过了,薄雾忽地敞开了两襟,渐渐又闭合了;风又过了,薄雾更复舒展了双袖,渐渐又交叠起来。雾水是柔软的,且不论清风徐徐,便是晨钟暮鼓声声,怕也是撞不开、穿不透它的心门。
江边人声渐朗,洪钟之音,琳琅之语间杂着随风而至。王勃在今日出尽了风头,夺下了不知几斗的才气。这前呼后拥的富家子、官家郎,便是极好的证明。王勃的诗是值得讨要的,他可以恢宏,可以舒婉;可以清丽,可以浓艳。百变无定,把玩起来也别有余韵。风又吹过,几飘袖袂擦过香囊,直抵王勃双颊。王勃醉了,醉在岳阳楼上,醉在浓辞丽藻间,醉在七嘴八舌的夸赞里了。于是,他高声吟咏了起来:
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这诗歌,清冷得可怕。风已凉凉,又加“肃肃”,而所过林壑,又只得一“清”的境地。肃杀之感,铭肤镂骨。一“驱”一“卷”,风之形色立现,既放荡又厚重,既狂野又深沉。“日入群动息”,黄昏本就是无声无息、萧萧瑟瑟之时,人心完全难堪这凄苦,只有风似解人情,吹入松林,唤醒松声,送来最后一丝声息。
这一首已不再是诗歌,它本身就化作了一阵微风,肃肃生凉。它托举起了王勃,托着他越过千山万壑,重林叠嶂。王勃非仙,此刻又好似仙人,御风俯望,山涧余雾氤氲,似有人居又似无人。夕阳沉沉,天地间余光渐息,一切似乎没了动静。山、水、林、壑、薄雾、乡野,都没了声息。唯有他身底之风,携他略向山林,卷起一阵松风的呜咽。风啊,你飘摇无踪,舒卷无迹,可你是否有情,又是否有意呢?若你有情有义,你可知我王勃漂泊一生,无所依定,当下又是为何感念啊!
一阵风吹过,日暮山苍,山涧升腾着几缕云烟,想是傍晚天凉,而涧水尚温,冷暖相替,便使那山气流下了难禁寒凉之泪吧。风拂过涧水,澗水汩汩地流着,穿云绕竹。涧水不似江水,是汹涌不起来的。故于此下,少有文人雅士的踪迹至此,凭而吊之,抑或是呜呼哀哉一番。涧水旁却有一人家,其中人无所往来,不闻丝竹,不闻弦管,只深堂阔户,高院曲廊,令人不解其存。
风时时吹动院门,又曲折而回。将大门枢轴上的“吱吱”声卷集着送向远方,又伴着涧水的“簌簌”声,沉入水底。夕阳将高门大户的重影打在正堂的墙面上,遮住微启的南窗,而后又移开这重叠的影子,直将光亮射进堂房中,在青石地面上缓缓地挪动着。似乎用这种最古老的方式,诉说着时间的流逝。天晚了些,又晚了些,一日怕是又将过去了。
李益依旧坐在窗边,一动不动。夕阳直直地抹在双眼间,他却并不觉得有丝毫的恍惚。风又吹了进来,曲折的院廊让他轻缓了许多,很是舒服。李益想了想,他已经记不得这是他接连第几天就这样坐在窗前了。他实在是什么都没有想,只是感受着拂面的微风。这种风,已与他阔别了太久,朔风凌厉地吹打,已让他忘记了风竟可以如此轻柔。他依旧什么都没有想,可是脑海中却不断浮现出许多文字、许多声音,他试图将这些文字与声音拼凑起来,发现并没费一丝气力: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这一首毫无来由的诗,词虽清爽,却难掩浓重愁思。本是微风,如何能“惊”起座中之人?怕不是这人已然在自己的思绪中沉浸了太久太久。“开门”“动竹”,本望着是故人所为,能期一个重逢,却不想竟是这风所“假扮”。“滴露”“沾苔”,这露在上,苔在下,没想到你这个“故人”竟也如此好动啊!
李益意识到,他对这风动情太深,他已经难将它只作风来看待,它似乎是自己久别的故人,就如同仍远在朔方的故友苗发与司空曙一般。风就这般缓缓地推开了窗户,似双手在诗人的面颊拂动,牵动了他的神思。他——抑或是他的神思?这已不再重要——随风缓缓步出厅堂,徘徊在竹间,在树下,这倚霞折花之境地,无一不唤起自己远方的怀念。时或觉两颊微凉,引指轻触,竟不知是泪还是枝头滴露,这风也是顽皮的了!忽听得院中亭间嘶嘶哑哑的弦响,似怨似诉,如呜如咽,方想起那一架绿绮古琴已被自己搁置太久,沾满尘埃了。
风啊,风啊,你是望我抚琴弦、歌琴声吗?然而,何曲堪抚呢?高山流水?怕不是一山一伤心、一水一断肠啊!
风永远只是那一阵风,掠叶叶落,拂花花发,过江江皱,入竹竹斜。不同的只是人,此人不同于彼人,此处的人又不同于彼处的人,此时的人当然也不同于彼时的人。然而无论何人、无论何地、无论何时,所思所想也都是深深切切、真真实实。风是愿意载下所有人的思绪的,无论你是要托以笙歌、传于远人,甚至只是随之消散,风都静静地等在那里,给你一双翅膀、一叶扁舟。
风过江面,携雨沾露地掠向远方。远方,却是青山隐隐,薄雾荡荡。风过了,薄雾忽地敞开了两襟,渐渐又闭合了;风又过了,薄雾更复舒展了双袖,渐渐又交叠起来。雾水是柔软的,且不论清风徐徐,便是晨钟暮鼓声声,怕也是撞不开、穿不透它的心门。
江边人声渐朗,洪钟之音,琳琅之语间杂着随风而至。王勃在今日出尽了风头,夺下了不知几斗的才气。这前呼后拥的富家子、官家郎,便是极好的证明。王勃的诗是值得讨要的,他可以恢宏,可以舒婉;可以清丽,可以浓艳。百变无定,把玩起来也别有余韵。风又吹过,几飘袖袂擦过香囊,直抵王勃双颊。王勃醉了,醉在岳阳楼上,醉在浓辞丽藻间,醉在七嘴八舌的夸赞里了。于是,他高声吟咏了起来:
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这诗歌,清冷得可怕。风已凉凉,又加“肃肃”,而所过林壑,又只得一“清”的境地。肃杀之感,铭肤镂骨。一“驱”一“卷”,风之形色立现,既放荡又厚重,既狂野又深沉。“日入群动息”,黄昏本就是无声无息、萧萧瑟瑟之时,人心完全难堪这凄苦,只有风似解人情,吹入松林,唤醒松声,送来最后一丝声息。
这一首已不再是诗歌,它本身就化作了一阵微风,肃肃生凉。它托举起了王勃,托着他越过千山万壑,重林叠嶂。王勃非仙,此刻又好似仙人,御风俯望,山涧余雾氤氲,似有人居又似无人。夕阳沉沉,天地间余光渐息,一切似乎没了动静。山、水、林、壑、薄雾、乡野,都没了声息。唯有他身底之风,携他略向山林,卷起一阵松风的呜咽。风啊,你飘摇无踪,舒卷无迹,可你是否有情,又是否有意呢?若你有情有义,你可知我王勃漂泊一生,无所依定,当下又是为何感念啊!
一阵风吹过,日暮山苍,山涧升腾着几缕云烟,想是傍晚天凉,而涧水尚温,冷暖相替,便使那山气流下了难禁寒凉之泪吧。风拂过涧水,澗水汩汩地流着,穿云绕竹。涧水不似江水,是汹涌不起来的。故于此下,少有文人雅士的踪迹至此,凭而吊之,抑或是呜呼哀哉一番。涧水旁却有一人家,其中人无所往来,不闻丝竹,不闻弦管,只深堂阔户,高院曲廊,令人不解其存。
风时时吹动院门,又曲折而回。将大门枢轴上的“吱吱”声卷集着送向远方,又伴着涧水的“簌簌”声,沉入水底。夕阳将高门大户的重影打在正堂的墙面上,遮住微启的南窗,而后又移开这重叠的影子,直将光亮射进堂房中,在青石地面上缓缓地挪动着。似乎用这种最古老的方式,诉说着时间的流逝。天晚了些,又晚了些,一日怕是又将过去了。
李益依旧坐在窗边,一动不动。夕阳直直地抹在双眼间,他却并不觉得有丝毫的恍惚。风又吹了进来,曲折的院廊让他轻缓了许多,很是舒服。李益想了想,他已经记不得这是他接连第几天就这样坐在窗前了。他实在是什么都没有想,只是感受着拂面的微风。这种风,已与他阔别了太久,朔风凌厉地吹打,已让他忘记了风竟可以如此轻柔。他依旧什么都没有想,可是脑海中却不断浮现出许多文字、许多声音,他试图将这些文字与声音拼凑起来,发现并没费一丝气力: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这一首毫无来由的诗,词虽清爽,却难掩浓重愁思。本是微风,如何能“惊”起座中之人?怕不是这人已然在自己的思绪中沉浸了太久太久。“开门”“动竹”,本望着是故人所为,能期一个重逢,却不想竟是这风所“假扮”。“滴露”“沾苔”,这露在上,苔在下,没想到你这个“故人”竟也如此好动啊!
李益意识到,他对这风动情太深,他已经难将它只作风来看待,它似乎是自己久别的故人,就如同仍远在朔方的故友苗发与司空曙一般。风就这般缓缓地推开了窗户,似双手在诗人的面颊拂动,牵动了他的神思。他——抑或是他的神思?这已不再重要——随风缓缓步出厅堂,徘徊在竹间,在树下,这倚霞折花之境地,无一不唤起自己远方的怀念。时或觉两颊微凉,引指轻触,竟不知是泪还是枝头滴露,这风也是顽皮的了!忽听得院中亭间嘶嘶哑哑的弦响,似怨似诉,如呜如咽,方想起那一架绿绮古琴已被自己搁置太久,沾满尘埃了。
风啊,风啊,你是望我抚琴弦、歌琴声吗?然而,何曲堪抚呢?高山流水?怕不是一山一伤心、一水一断肠啊!
风永远只是那一阵风,掠叶叶落,拂花花发,过江江皱,入竹竹斜。不同的只是人,此人不同于彼人,此处的人又不同于彼处的人,此时的人当然也不同于彼时的人。然而无论何人、无论何地、无论何时,所思所想也都是深深切切、真真实实。风是愿意载下所有人的思绪的,无论你是要托以笙歌、传于远人,甚至只是随之消散,风都静静地等在那里,给你一双翅膀、一叶扁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