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科教学担负着传承中华文化民族精神的重任,而这决不能靠说教来完成,只能在品读古今优秀文学作品中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使学生的灵魂中慢慢孕育,扎根成長。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式在阅读教学中,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除此之外,教法要得当灵活,要有创新,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
一、注重有感情地品读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情感。”可见语感是语文的基础,语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基础的着眼点之一。在朗读的训练上,我努力追求把自己的情感读进去,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的境界。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主要描述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破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教学本课时,我重点通过阅读品词品句来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品句,首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找出文章中三个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句子——“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接着让学生用欣赏、赞美、自豪之情去品读,与其自然、从容,语速宜缓慢,通过品读,引读,想象读,反复读,读出圆明园的美,读出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把学生带入一百多年前的美丽的圆明园之中。学生会深深地体会到了那众星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文物的珍贵的圆明园是多么的美丽灿烂辉煌啊!从而引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
最后一个自然段,带着历史的悲愤和对侵略者的愤恨去读。朗读时,重点体现痛惜仇恨之情,声调提高,在朗读本段时,重点抓住关键词品读理解,如“闯进” 、“统统” 、“凡是” 、“任意” 、等关键词读重音,读的形式多样,个别读 、小组读,齐读,老师的范读,从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学生会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英法联军侵略者的贪婪、疯狂、野蛮。让学生记住这一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达到了教学目的。比如,我学习完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时,老师问: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最想说些什么?同学们纷纷举手,各抒己见。有的说:“圆明园这么美丽辉煌,被侵略者毁于一旦,真可惜呀!英法联军的侵略者,你们真是一群可恶的强盗!”“我们的中国蒙受了这样的耻辱,我们要不国耻,努力学习,长大后为建设祖国作贡献”…..
实践证明,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应该根据目的的不同而不同。朗读时,音调因语言环境抑扬顿挫,表情要随着文本情节而喜怒哀乐,披情入文,情随声出,让学生动口、动心、动容去朗读,让学生读出感悟。
二、借助艺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语文虽然内涵丰富,然而它要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而语言文字作为符号系统,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而枯燥的。因此,语文教学不但要通过阅读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还要需要借助艺术,从而使语文教学更为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焕发艺术光彩。
古人作诗讲究“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我在教学时常常借助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来唤起学生最原始的纯真的审美情感。以画入文,以文带画,进入“画中有文,文中有画”的境界。如在教学《泊船瓜洲》一文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模式的品读诗句→作画→写诗意。老师不必多作讲解,只在朗读的技巧上做一些简单的指导,如节奏,重音,停顿,语调,然后让学生自由诵读,进入诗歌的意境,达到“如出我心,如出我口”的境地,然后花到15分钟的时间作画,可以是个人,可以是小组,作画完了之后,对自己的创作的画进行简单的说明,或对他人的画提出质疑。这是学生对诗歌的一次深入理解和探讨的过程,老师要积极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当学生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后,学生就会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来。他们对诗歌的独到理解通过画的形式作了最精美的诠释,把深奥难懂的诗歌变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展示,在此基础上,写诗意,既是对作画的解释,也是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这样既锻炼了能力,又掌握了知识,同时激发了学生心中美的情感,激励了他们创新的内在动力,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学的融会贯通的能力,加深了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他们的人文精神得以提升。
三、借助文中插图帮助理解课文、体会情感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一般都是以记叙文为主,学生容易读懂,但对文言文特点:对于小学生来说难以读懂其内容,学生学习起来比较费力。这时我们可以利用文中插图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大意。如小学课文第十一册XXX的《清平乐村居》是第一篇文言文,我在教学本课时,利用文中的两幅插图让学生理解诗文大意,引导学生正确观察,激活思维,启发想象与联想在一起,让眼中之图像清晰,心中之图栩栩如生,使图中人物活起来,图中景物真起来,有缤纷色彩,悦耳的声音。首先让学生有序浏览全图,对画面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整体上的了解,接着详细观察画中人物的外貌,穿着等,弄清人物性别年龄身份,从人物表情动作去推测人物干什么,然后根据图中人、景、物和周围环境来判断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干什么事,让学生按记叙文要素有顺序地说一个完整的故事。如:小儿子趴在地上剥莲蓬,从他趴在地上可想象出顽皮可爱。这样把图中各人物联系起来,不难看出一家其乐融融的生活景象,创设情感,有感而发:他们一家多么的快乐温馨啊!分小组开展能说会道的擂台赛,然后推选一名小组组员参加竞赛,学生兴趣 然,争先恐后,老师要及时评说结合,赞扬鼓励。在此基础上,利用让学生诠释原文,对原文就容易理解了。通过诵读课文→观察图画→说图意→读文感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借助插图对教学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激活了学生思维与联想的能力,同时又轻松地让学生有兴趣地理解领悟课文内容。
综上所述,朗读是可以架起文本与阅读的桥梁,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在阅读教学中,教学时重点以情激情,以读激情,以景激情,特别重视以读激情。 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获得对作品思想的理解,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除此之外,教法要得当灵活,要有创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这样,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学习效果更佳。
一、注重有感情地品读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情感。”可见语感是语文的基础,语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基础的着眼点之一。在朗读的训练上,我努力追求把自己的情感读进去,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的境界。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主要描述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破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教学本课时,我重点通过阅读品词品句来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品句,首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找出文章中三个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句子——“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接着让学生用欣赏、赞美、自豪之情去品读,与其自然、从容,语速宜缓慢,通过品读,引读,想象读,反复读,读出圆明园的美,读出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把学生带入一百多年前的美丽的圆明园之中。学生会深深地体会到了那众星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文物的珍贵的圆明园是多么的美丽灿烂辉煌啊!从而引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
最后一个自然段,带着历史的悲愤和对侵略者的愤恨去读。朗读时,重点体现痛惜仇恨之情,声调提高,在朗读本段时,重点抓住关键词品读理解,如“闯进” 、“统统” 、“凡是” 、“任意” 、等关键词读重音,读的形式多样,个别读 、小组读,齐读,老师的范读,从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学生会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英法联军侵略者的贪婪、疯狂、野蛮。让学生记住这一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达到了教学目的。比如,我学习完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时,老师问: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最想说些什么?同学们纷纷举手,各抒己见。有的说:“圆明园这么美丽辉煌,被侵略者毁于一旦,真可惜呀!英法联军的侵略者,你们真是一群可恶的强盗!”“我们的中国蒙受了这样的耻辱,我们要不国耻,努力学习,长大后为建设祖国作贡献”…..
实践证明,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应该根据目的的不同而不同。朗读时,音调因语言环境抑扬顿挫,表情要随着文本情节而喜怒哀乐,披情入文,情随声出,让学生动口、动心、动容去朗读,让学生读出感悟。
二、借助艺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语文虽然内涵丰富,然而它要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而语言文字作为符号系统,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而枯燥的。因此,语文教学不但要通过阅读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还要需要借助艺术,从而使语文教学更为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焕发艺术光彩。
古人作诗讲究“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我在教学时常常借助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来唤起学生最原始的纯真的审美情感。以画入文,以文带画,进入“画中有文,文中有画”的境界。如在教学《泊船瓜洲》一文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模式的品读诗句→作画→写诗意。老师不必多作讲解,只在朗读的技巧上做一些简单的指导,如节奏,重音,停顿,语调,然后让学生自由诵读,进入诗歌的意境,达到“如出我心,如出我口”的境地,然后花到15分钟的时间作画,可以是个人,可以是小组,作画完了之后,对自己的创作的画进行简单的说明,或对他人的画提出质疑。这是学生对诗歌的一次深入理解和探讨的过程,老师要积极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当学生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后,学生就会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来。他们对诗歌的独到理解通过画的形式作了最精美的诠释,把深奥难懂的诗歌变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展示,在此基础上,写诗意,既是对作画的解释,也是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这样既锻炼了能力,又掌握了知识,同时激发了学生心中美的情感,激励了他们创新的内在动力,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学的融会贯通的能力,加深了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他们的人文精神得以提升。
三、借助文中插图帮助理解课文、体会情感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一般都是以记叙文为主,学生容易读懂,但对文言文特点:对于小学生来说难以读懂其内容,学生学习起来比较费力。这时我们可以利用文中插图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大意。如小学课文第十一册XXX的《清平乐村居》是第一篇文言文,我在教学本课时,利用文中的两幅插图让学生理解诗文大意,引导学生正确观察,激活思维,启发想象与联想在一起,让眼中之图像清晰,心中之图栩栩如生,使图中人物活起来,图中景物真起来,有缤纷色彩,悦耳的声音。首先让学生有序浏览全图,对画面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整体上的了解,接着详细观察画中人物的外貌,穿着等,弄清人物性别年龄身份,从人物表情动作去推测人物干什么,然后根据图中人、景、物和周围环境来判断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干什么事,让学生按记叙文要素有顺序地说一个完整的故事。如:小儿子趴在地上剥莲蓬,从他趴在地上可想象出顽皮可爱。这样把图中各人物联系起来,不难看出一家其乐融融的生活景象,创设情感,有感而发:他们一家多么的快乐温馨啊!分小组开展能说会道的擂台赛,然后推选一名小组组员参加竞赛,学生兴趣 然,争先恐后,老师要及时评说结合,赞扬鼓励。在此基础上,利用让学生诠释原文,对原文就容易理解了。通过诵读课文→观察图画→说图意→读文感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借助插图对教学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激活了学生思维与联想的能力,同时又轻松地让学生有兴趣地理解领悟课文内容。
综上所述,朗读是可以架起文本与阅读的桥梁,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在阅读教学中,教学时重点以情激情,以读激情,以景激情,特别重视以读激情。 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获得对作品思想的理解,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除此之外,教法要得当灵活,要有创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这样,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学习效果更佳。